“小书馆”, 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14年重点推出的一套专门荟萃小书的丛书。
“小书馆”一辑已于2014年3月出版,收入了以下10本小书:《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著)《国文趣味》(姜建邦编著)《中国人文小史》(叶鋆生著)《书法指南》(俞剑华著)《国学概论讲话》(谭正璧著)《中国政治二千年》(张纯明著)《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编)《学诗浅说》(瞿蜕园、周紫宜著)《人间词话讲疏》(许文雨著)《曾国藩治学方法》(胡哲敷著)。
在中外出版物中,有一类小书,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以中国近百年著述为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精选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曾为读书人所喜爱,但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拂去这些书上厚厚的时间之尘,这也是“小书馆”最初的缘起。但书海茫茫,收不胜收,“小书馆”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达到一定册数,且可编为一辑的,便会推出。
“小书馆”所收之书,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影响着当时的思潮与风尚。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薰宇,等等。还有一些作者虽然不如大师那样令人瞩目,但其著述同样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小书可谓是那些时代品质的文字,但它不是时髦的,也不是热门的,有的还是冷僻的。在此纷繁之世,出版这样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读书一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正如你喜青皮橄榄、毛尖绿茶,他却喜口香糖、可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但这无妨,自然与社会原本就是多样性的。“小书馆”不敢期望众人的青睐,但求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提供几本可看的书,也就够了。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这样看来,读书亦如吃饭、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但迄今为止,书籍仍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品位……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让“小书馆”与您结伴而行。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小书馆》系列丛书,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七本。
中国政治学百年发展史上一部不容忽略的著作,在堙没了七十年后,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一位被遗忘的民国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这本小书,以学贯中西的眼界和洗练、生动的文笔,把中国二千年纷繁复杂的传统政治文化,概括得如此清晰而深刻。今天读来,仍不觉其旧,很可以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
张纯明(1902—1984年),河南洛宁人,22岁公费赴美留学,主攻社会政治学,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同班。曾游历莫斯科、柏林、巴黎、伦敦、瑞士等地,对西方政府、政党、宪法等进行考察研究,受到时任中国常驻国际联盟代表蒋廷黻先生赏识,留在日内瓦担任他的助手。1931年,张纯明应邀回国,出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兼政治系主任。1937年奉国民政府委派,再赴欧洲进行地方行政考察。归国后以学者身份从政,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高级秘书、河南省政府委员、立法委员等职。1949年迁居香港,后去台湾,70年代定居美国,1984年7月在纽约病逝。张纯明从政一生,不忘著书立说,被后人誉为文人从政的典范。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两千年》、《中国循吏研究》、《清代的幕制》、《考评桓宽盐铁论》等。
绪 论
第一章 皇帝、专制、统一
第二章 有形政府之一——中央
第三章 有形政府之二——地方
第四章 无形政府之一——幕僚
第五章 无形政府之二——书吏
第六章 政治风气之一——名教、倾轧、高调
第七章 政治风气之二——贪污
余论
自前清末年到现在,一般人把政治制度及其他各种的改革看的太容易了。每看见西洋人有甚么新颖的主义,新颖的运动,新颖的制度,我们就想马上搬到中国来,以为如此如此我们便可以富强起来。这种办法显然的对于某种主义,某种运动或制度的真义及背景没有深刻的考虑和了解,结果是机械的或割裂的模仿,盲目的提倡。忽而模仿其民治,忽而模仿其共产,忽而希望模仿其独裁制度。旧的逐渐破坏,而新的却杂凑起来,没有一贯的条理。这固然是望治过切,急不暇择的结果,而也是对于本国的需要太不明了,以致只抄袭了皮毛而忽略了精神。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仅模仿其制度而不培养这种制度后面的精神,是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其结果是理论与事实扞格不入,计划与实施凿枘难通。我们如果要采取某一种政治制度,我们要拿定主意,向前推进,同时要使教育政策与政治政策互相呼应,生活与制度适相配合。
……
中国两千年的政治史,流长路远,且不说那至今让国人心潮澎湃的“汉唐气象”,就是到了清康雍乾时期,还被欧洲诸多国家视为楷模,柏拉图梦想中的理想国似乎在东方得以实现。
中国有一套靠知识文化和道德来管理的政治体系,运行了数千年之久,不但依此来管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而且使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至少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诸多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难怪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对中国的羡慕溢于言表,直要视康熙大帝为自己的偶像。
然而历史证明,大清承继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只是听上去很美。以致不用等到道光年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来摧枯拉朽,一个从遥远的国度来的名叫马戛尔尼的人就预言了它的衰败。他在乾隆盛世时,到中国小逛了一圈,就发现这个国家的繁盛和强大只是徒有其表,只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收拾了。繁花似锦的光耀中,梁柱已经腐烂……仅仅百年间,欧洲对中国的钦羡就变成了鄙夷。
如果当时马戛尔尼把这番话说与中国人,肯定会被无数人斥之为:蕞尔小邦之民,无知狂妄之词。但过了一百多年后,张纯明先生在重庆开始写《中国政治二千年》时,马戛尔尼的预言早就经历了现实验证。他不得不说:“以往的异族所带来的文化根本不能与我们的文化相抗衡,其同化是自然的。现在的异族的文化比我们的文化优越,如果我们还存着同化他们的梦想,我们就太不自量力了。”中国人在自大、自卑过后,终于肯静一静,考虑一下中西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差距了。《中国政治二千年》就是这样一部探讨“差距”的反思之作。
作者张纯明是河南洛宁人。早年曾留学美国多年,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攻读社会政治学,据说与原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同班同学。后在耶鲁拿到了政治学博士学位,是兼具中西视野,学跨古今的政治学人才。因此写这本书,也可看作书生本色,对学术研究的兴趣。然而,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在抗战危亡之际,不平静的书斋内,轰炸的呼啸声中,回溯中国两千年政治的沿革。纵向,由秦汉直至明清,观中国政治制度的草创、完备、烂熟、修补、糜烂;横向,自皇帝、官吏、士大夫、幕僚,看人在政治中位置作用心态的演变。张纯明先生显然有更深的立意。
其时,中国自辛亥年间天翻地覆后,已历三十年。见惯了国家积贫积弱,国势危殆之际,欲使国家自强之士,急于通过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来实现中国的崛起。民初共和宪政理想的破裂,军阀混战的荼毒,西方的国会、代议制纷纷登场,各类政党与政治学说消长泛滥,中国政治却始终未找到自己的位置。建一个政权的空壳,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把戏,并不会改变国人对政治的态度。照旧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不过是军机处换成国会,皇帝换成大总统的舞台戏法,吸引的仍只有看客和野心家。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讨论政治、政体,中国两千年政治的积弊,张纯明先生是要通过反思,找到中国政治的症结,寻求未来的发展。
《中国政治二千年》虽只区区几万言,但高屋建瓴,犀利深刻,洞见迭出,给予读者众多的启示。
为何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政治不发生兴趣?士绅阶层的管理顶替了政府机构,民间的道德置换成法律,政治留给帝都之内的皇帝巨宦来玩,“政令不出都门”,老百姓对于当今掌权者的政治作为知之甚少。为何中国少数把持政治的人物,热衷于倾轧、高调,贪腐盛行,上至皇帝、中央大员,下至书吏、幕客,是什么造就了一盘散沙的政治形态?中国的政治体系,究竟在何种背景下,逐步演变,其中的原由何在?弊端何在?这正是张纯明先生所讨论的问题。
如张纯明先生所说,中国人两千年的政治,是受中古时代的经济科技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限制演进而来的,积弊已久。在中古时代,社会结构松散、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维持社会稳定性上才能颇有建树。西方并非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只不过是在新的生产力逐步萌生后,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变革以适应近现代的变化。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政治跌宕后,面临近代化现代化来临,仍抱持千年不变的政治结构,仅作枝枝蔓蔓的改进,终至张皇失措。沿承到了二十世纪,和西方的近现代政治体系有了深刻的差距。民族危亡之际,张纯明先生的目光由古及今,探索的不是故纸堆里的陈迹,而是中国未来自强的途径。
“制度是可以模仿的,精神则非培养不可”。张纯明先生的这句话深得我心。洋务运动可以买军舰、开矿山、兴制造,真到了阵仗见输赢之时,却屡战屡败。有洋枪洋炮,没有先进的军事思想,组装起来仍和中世纪大刀长矛的八旗绿营无异;开国会,组党派,看似热热闹闹要搞议会政治,袁大总统把枪杆子一亮,议会就成了橡皮图章。有制度,没有制衡,不过是虚架子。两千年制度浸淫,潜移默化铸就的精神体系,不能指望一时政体更迭焕然一新。公民意识的教育,现代精神内核的培养,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都要有水滴石穿的工作,才能让新的政治体系在这块缺乏现代政治思想的土壤上植根茂盛。
《中国政治二千年》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至今,已过了70余年,书中提到的问题、症结,却仍困扰着中国的未来。幸运的是,中国早已不是闭关锁国的末世之相,思潮思路错综纷纭,是中国面临深刻改变的时刻。培养国人新的政治精神,才有现代政治秩序可言,才能逐步清理两千年的尘垢。张纯明先生的这部《中国政治二千年》,当然不能一举荡清污秽,辉映古今,但这类于细节处的反省,于精微处的思辨,于根源上探究问题症结的工作,也许正是今日急需的态度。为此,《中国政治二千年》仍值得我们再次阅读。
评价四: 这是一本探讨人生哲学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著作,虽然它的论述方式相对比较晦涩,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思考和精力去理解,但我认为这份付出是值得的。作者通过对人类历史、宗教、科学以及艺术的广泛涉猎,试图回答一些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书中充满了各种引人深思的论点和观点,很多地方让我陷入了沉思,甚至会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我尤其对作者提出的关于“存在即虚无”的观点感到震撼,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作者的语言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虽然有些地方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但一旦豁然开朗,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生命真谛。它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质疑,去探索,去寻找内心深处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评价二: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奇幻小说,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面充斥着各种奇特的生物、神秘的魔法和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围绕着一个年轻的孤儿展开,他意外地发现自己身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不得不踏上一段充满危险与挑战的旅程。作者的文笔十分生动,将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魔法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巨龙的咆哮。书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除了主角之外,还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伙伴,他们各有专长,也各有缺点,但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尤其喜欢那个沉默寡言却身怀绝技的刺客,以及那个总是唠唠叨叨却心地善良的法师,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趣味和温情。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悬念丛生,让我几乎停不下来。每当以为猜到剧情走向时,作者总能给出出人意料的转折,让我惊叹不已。而最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它还探讨了关于勇气、友谊、牺牲以及命运的意义。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深刻的主题。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个精彩绝伦的奇幻世界。
评分评价三: 我最近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美食的散文集,虽然我对烹饪并不十分精通,但这本书却让我领略到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情感。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一道道家常菜肴,甚至是街边小吃,都描绘得活色生香,仿佛能闻到那诱人的香气,尝到那滋味的鲜美。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食谱介绍,更多的是作者在品尝美食时所触发的回忆和感悟。她写到童年时母亲亲手制作的饺子,写到在外求学时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的火锅,写到旅途中偶遇的特色小吃,以及那些在舌尖上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味道。这些文字充满了温情和怀旧,让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过去,感受到了食物与亲情、友情、乡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用美食串联起人生的各个阶段,用味道记录下岁月的变迁。读这本书,我仿佛不仅仅是在品味美食,更是在品味人生,品味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美好与情感。它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评分评价一: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虽然书名和内容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指向,但我依然沉浸其中,并且收获颇丰。这本书并非大家想象中的枯燥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更加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了一群看似平凡却怀揣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里披荆斩棘,努力改变世界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挣扎、困惑和成长,他们的情感变化真实而动人,让我能够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时刻,我会觉得他们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一样。书中描绘的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其中一位主角,他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无数个日夜守在实验室,克服了无数次的失败和质疑,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还有另一位主角,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普通人生活的点滴美好,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的对美的渴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个体力量的伟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它告诉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梦,并且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在心中涌动,仿佛也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评分评价五: 这是一部充满怀旧气息的社会纪实作品,作者以一种平实而真挚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久远年代的生活图景。书中所描绘的,不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发生在寻常百姓身上的故事。作者通过采访和搜集资料,将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人情冷暖,都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那些关于粮票、布票的记忆,读到那些简陋却温馨的居所,读到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岁月的温度。作者对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她笔下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勾起读者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过去的模糊记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重要力量。合上书本,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也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近日购得《国文趣味》一书,书名、作者皆未有所闻。细细读来,发现此书,为中学生国文教材,着眼于基础,内容自然也就浅显。作者为了凸显趣味性,细枝末流的东西多了些,丧失掉了国文许多根本性的东西,这样的课即使讲得再动听、再吸引人,也无法遮蔽其片面性。如《文体的趣味》一节中作者胪列几首奇怪的诗、传记、书信、日记、愁词几种文体,而将大宗的诗、文、词、曲等文体中的主流搁置一边,这不管是给谁讲,都是片面的。在教学中,吸引学生与讲授知识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也多靠个人理解,很明显,本书作者把着力点放到了前者身上,造成了后者的苍白与缺漏。
评分京东配送快捷给力配送员素质高
评分书都是是正版的,送货也还行,买京东自营的东西就一个送货快,不是自营的就会慢很多了。
评分小书馆系列中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收入囊中了。这套书轻便易携,内容颇佳。
评分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大肆购书的节日,书放购物车有些时间了,就等这时间来临下手,多收些经典好书,自己看,更为孩子提前储备
评分双十一清了一下购物车,还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看书就要看这种 大家小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郭芙蓉:早瞄上啦,就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