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

长短经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蕤 著
图书标签:
  • 长短经
  • 国学经典
  • 权谋智慧
  • 原文注释译文
  • 文白对照
  • 古代兵书
  • 战略战术
  • 中华文化
  • 历史典籍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891
商品编码:1144132688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古典经籍中,智囊迭出,谋策万千,旧为君王而制,今令世人醒目。
《长短经》,又叫《反经》,是一部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的谋略全书。它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着眼于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呈黑白杂糅之书,有警世惩恶之深意,对于纵古观今与洞察人世冷暖颇具价值。



作者简介

赵蕤(659—742),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读书广博,善于韬略,长于经世。一生不好功名,不慕富贵,兼具儒家风范、道家思想和豪侠性格,与李白因“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为“蜀中二杰”。



目录

原序
卷一 文上
大体
任长
品目
量才
知人
察相
论士
政体
卷二 文中
君德
臣行
卷三 文下
反经
正论
卷四 霸纪上
霸图
卷五 霸纪中
七雄略
卷六 霸纪下
三国权
卷七 权议
惧戒
卷八 杂说
用无用
势运
卷九 兵权
五间



在线试读

【题解】
人与人相比,德有高下,性有贤愚。帝王管理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的选择与任用。因此,练就一双慧眼,洞察人心,品评所面对的人才,就是帝王之要务了。作者在此列出了圣、贤、君子、士和庸人的区别分析,足资参考。
【原文】
夫天下重器①,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②: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注释】
①重器:国家的宝器,意指治国的关键。
②仪:容貌、风度,此处引申为人的内在品性。
【译文】
国家社稷的宝器所在,天下的一统和延续,没有比劳心费神辩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更重要的了,如此才能获得安逸。所以孔子说:“人可分五类: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能详察这五类人并分别妥当运用,那么就算掌握长治久安之道了。”
【原文】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①,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②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注释】
①训格之言: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②见小暗大: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译文】
所谓庸人,就是内心深处没有谨慎善终的信念;说话口无遮拦,没有可奉为教诲之言的;不选择贤德之人结交朋友以依靠;不愿努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立命安身;目光短浅,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沉迷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而毫无主见。有诸如此类表现的,就是庸人。
【原文】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①之业兴矣。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②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庶绩:各种事业。
②疾:恨,痛恨。
③廋:音叟,隐藏,藏匿。
【译文】
圣贤所赞赏的,莫过于聪明。聪明之人所看重的,莫过于是知人之能。能够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得到各自适合的位置,而各种事业就都会繁荣兴旺。因此孔子提出“六蔽”的训示,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失误。指出狂傲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傲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无信的流弊,来向人们讲明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终究会被揭穿。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究他所作所为的动机,借以了解其日常行为。依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观察,人又怎么能掩饰得住自己的真面目呢!怎么能呢!


《长短经》:纵横捭阖,洞察人性,权谋智慧的千年回响 在中国浩瀚的史书中,有一部奇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以及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精准把握,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便是被誉为“权谋智慧经典”的《长短经》。这部著作,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更非纯粹的兵法韬略,它是一部集哲学、史学、心理学、权谋术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是无数帝王将相、谋臣智士案头必备的压箱之宝,更是普通人洞悉世事、参透人心的绝佳读本。 《长短经》的作者,相传为南北朝时期的庾信,虽然后世对其作者身份有所考证,但无论如何,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智慧,已经超越了任何个人名号的限制,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治国之策,到臣子安身立命之道;从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到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从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到人际交往中的明枪暗箭,无不涉及。它以“长短”为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说明了君臣相处之道,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如何审时度势,运用策略,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 洞察人性:君王之术,臣子之道 《长短经》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的精准,将人性的复杂、善恶、贪婪与恐惧,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关于君王如何驾驭臣子,臣子如何辅佐君王,以及君臣之间如何建立信任、防范猜忌的论述,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 对于君王,《长短经》强调“君者,如水之载舟,亦如水之覆舟”。君王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但如果滥用权柄,激怒民众,则将招致覆灭。书中详述了君王如何笼络人心,如何识别忠奸,如何赏罚分明,以及如何避免被权臣蒙蔽。它告诫君王,不可沉溺于享乐,不可轻信谗言,更不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草率的决定。书中那些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断,以及对帝王如何保持警惕、洞察秋毫的精辟分析,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统治者心理和行为的深刻理解。 对于臣子,《长短经》则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书中不乏对忠诚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如何在君主身边巧妙周旋,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实现抱负的策略。它告诫臣子,不可锋芒毕露,不可恃才傲物,而应懂得“藏愚守拙”,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书中关于如何“事君以道,事君以技”的论述,为后世臣子提供了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调,忠诚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局势的判断和策略的运用。在君主英明时,应尽力辅佐;在君主昏聩时,则需明哲保身,伺机而动。 二、 权谋韬略:攻守兼备,运筹帷幄 《长短经》的另一个核心价值,体现在其对权谋策略的精妙阐释。它并非单纯的兵书,而是将政治斗争、人际博弈、外交斡旋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权谋的范畴。书中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以及那些决定成败的微妙之处。 书中对“权”的理解,并非仅仅指权力本身,更包括了运用权力的智慧和艺术。它阐述了“权变”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策略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时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从君王驾驭臣属,到臣子辅佐君主;从国家之间的交往,到个人之间的竞争,无不体现了“长短”之道的精髓。有时需要“长”,即长远谋划,深思熟虑;有时需要“短”,即抓住时机,果断出击。这种对策略的动态和灵活性的强调,是《长短经》超越许多传统兵书的独特之处。 书中对“攻”与“守”的理解,也并非局限于军事层面。在政治上,如何主动出击,如何化解危机,如何瓦解对手;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如何避免被他人攻击。书中关于“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权衡,关于“围魏救赵”与“釜底抽薪”的妙用,都展现了其深刻的战略思想。而“守”则更是包含了如何稳固根基,如何保护自身,如何在不利局面下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三、 纵横古今:智慧传承,现实启迪 《长短经》之所以能在千年之后仍被奉为经典,在于其智慧的普适性。书中探讨的许多人性弱点、权力运作的规律、以及人际交往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无论是在古代的宫廷斗争,还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都能找到其思想的影子。 阅读《长短经》,就如同穿越历史的洪流,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对话。你可以从中窥见那些帝王是如何巩固江山,那些谋臣是如何出谋划策,那些将领是如何运筹帷幄。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更加游刃有余地生存和发展。 当然,《长短经》并非一本教人“为虎作伥”的邪书。书中所揭示的权谋智慧,本质上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智慧,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品德和选择。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防范他人的算计,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策略来实现正当的目标。其核心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结语 《长短经》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论述、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部权谋智慧的宝典,更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著作。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静下心来,细读《长短经》,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将帮助你拨开人性的迷雾,洞悉权力的真相,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短”之道,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这部书,值得每一个渴望智慧、寻求成长的人去品读,去参悟。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着,与每一个有缘的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读史使人明智,而读权谋经典,则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驱动着王朝更迭、影响着人物命运的深层逻辑。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系列,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知识的需求。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权谋小册子,而是汇集了一批真正有分量的经典,能够让你系统地、深入地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权谋智慧。而且,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我特别喜欢这种将原文、注释、译文放在同一页的设计,这不仅节省了翻页的时间,更能让你在阅读时,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链条。有时候,一句原文读不懂,看看译文就豁然开朗;有时候,译文虽懂,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再看看原文和注释,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微妙之处。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这种参与感,对于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拿到这套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这个系列名,就已经表明了它的定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之中,而权谋智慧更是如此。它不只是权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这套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疑是精挑细选的,都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笔触的权谋大家的作品。而它最让我赞赏的,是那种“无障碍阅读”的设计理念。我曾经试图阅读一些古代兵书,但因为古代汉语的晦涩,往往读了几页就望而却步。这套书的文白对照,就像是为你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你能够安全、舒适地抵达知识的彼岸。它不像某些译本那样,为了迁就读者而丧失了原文的精髓;也不像纯原文那样,让读者望洋兴叹。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出色,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解决了我在阅读古代权谋类书籍时一直面临的难题。过去,我尝试过一些单本的原文古籍,虽然原汁原味,但往往读得磕磕绊绊,很多精妙之处因为理解的偏差而错失。转而去读一些白话译本,又觉得少了那份原有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总觉得隔靴搔痒。而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系列,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巧妙地将原文、注释和译文并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当你对某个词语或句子感到困惑时,可以立刻查看旁边的注释,获得最直接的解释;如果整体语意不顺,又有通俗易懂的译文作为参照。这种“三位一体”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注释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包含了一些历史背景、文化常识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解读,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更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乃至作者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书了!迫不及待地翻开,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系列果真是名不虚传,光是这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稳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也极好,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珍藏之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思想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在乱世中洞察人性、运筹帷幄的经典著作,总能给我带来许多启发。这套书的选本眼光独到,选取的都是历代为人称道的权谋类经典,相信阅读完一定能让我对历史的走向、人心的复杂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它采用了“文白对照”的模式,这对于我这种古文功底不算特别深厚但又渴望深入原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既能品味原文的韵味,又能通过注释和译文扫清理解障碍,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顺畅地进入书中的世界,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光芒。我尤其期待的是,这套书的装帧印刷也做得非常精美,字迹清晰,排版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细节和人物心理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一直想深入了解古代帝王将相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市面上关于权谋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权谋智慧经典本”系列,才觉得找到了知音。它选择的这些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检验、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更关键的是,它的编排方式极大地便利了我的学习。原文的古朴典雅,注释的精准到位,译文的流畅自然,三者相辅相成,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领悟其中的奥妙。我常常是先浏览译文,对大致意思有所把握,再回头对照原文,细细品味其遣词造句的精妙;遇到难懂之处,再借助注释来补充理解。这种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运筹帷幄的智慧,洞察他们决胜千里的心机。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不错相当的不错

评分

质量一般,内容一般,书很小,内容少而粗糙,唯一优点,价格便宜,时间充足的人可以闲暇打发时间当看故事。

评分

用心去读。

评分

好评,书不是很大,带起来很方便。

评分

书到了32开的,自己看,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宝贝,我们非常喜欢!

评分

好评,书不是很大,带起来很方便。

评分

书到了32开的,自己看,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