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城市发展思路和应用案例

无线城市发展思路和应用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晴,郭正平,黄毅,花苏安,王兵 ...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城市
  • 智慧城市
  • 城市规划
  • 5G
  • 物联网
  • 无线通信
  • 网络建设
  • 案例分析
  • 数字化转型
  • 城市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46360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445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线城市发展思路和应用案例》以大量丰富、翔实的实例,具体介绍了无线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特色理念、创新模式和务实做法。全书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从技术层面介绍了无线城市,包括无线城市的技术,及无线城市的产业链;另一条从业务层面分析了无线城市,具体讨论了无线城市的运营经验和商业模式等。
  《无线城市发展思路和应用案例》适合电信运营商、规划设计单位无线城市建设领域的相关人员,以及关注无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无线城市概述 1
1.1 无线城市的提出 1
1.2 无线城市发展历程 1
1.3 无线城市所包含的内容 2
1.4 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的意义 3

第2章 无线城市影响因素与主要问题 4
2.1 无线城市发展影响因素 4
2.1.1 政策因素 4
2.1.2 经济因素 4
2.1.3 运营商因素 5
2.1.4 技术因素 5
2.2 无线城市发展现状 6
2.2.1 国外发展现状 6
2.2.2 国内发展现状 6
2.3 无线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
2.3.1 商业模式缺乏 7
2.3.2 无线应用行业标准存在问题 8
2.3.3 无线运营商应用模式与现有媒介既有模式相冲突 8
2.3.4 无线城市平台业务应用不足 8
2.3.5 无线终端未普及 8
2.3.6 无线网络覆盖不足 8
2.3.7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9
2.3.8 小结 9

第3章 全球无线城市发展案例分析 10
3.1 国外运营经验分析 10
3.1.1 政府主导模式案例分析 11
3.1.2 政企合作模式案例分析 12
3.1.3 企业运营模式案例分析 14
3.2 我国运营经验分析 15
3.2.1 政府主导模式案例分析 16
3.2.2 政企合作模式案例分析 28
3.3 国内外无线城市经验总结 37

第4章 无线城市技术实现方式及对业务的影响 39
4.1 2G 39
4.1.1 GSM/GPRS/EDGE 39
4.1.2 IS-95/cdma2000 1x 40
4.2 3G 40
4.2.1 WCDMA 41
4.2.2 cdma2000 41
4.2.3 TD-SCDMA 42
4.2.4 3G业务应用 42
4.3 4G 43
4.3.1 LTE 43
4.3.2 WiMAX 68
4.4 Wi-Fi 69
4.4.1 Wi-Fi技术进展 69
4.4.2 802.11n简介 70
4.4.3 802.11n引进的新技术 71
4.4.4 WLAN新技术 74
4.4.5 WLAN独立组网方式 78
4.4.6 WLAN与3GPP网络融合 80
4.4.7 多技术共分布系统的问题和解决 87
4.4.8 WLAN工程相关和扩容解决方案 92
4.4.9 WLAN与2G/3G/LTE融合组网建设案例 100
4.5 接入技术总结 116
4.6 传输承载技术 117
4.7 新兴技术 120
4.7.1 物联网技术 120
4.7.2 云计算技术 122

第5章 无线城市产业链分析 123
5.1 无线城市产业链概况 123
5.2 无线城市产业链各环节分析 125
5.2.1 政府 125
5.2.2 运营商 126
5.2.3 内容提供商 127
5.2.4 软件提供商 127
5.2.5 硬件提供商 128
5.2.6 终端提供商 128
5.2.7 用户 134
5.3 各种运营模式下的产业链简述 134
5.3.1 ISP模式 135
5.3.2 广告模式 135
5.3.3 市政运营 135
5.3.4 合作模式 135

第6章 无线城市商业模式探索 136
6.1 无线城市定位 136
6.1.1 面向所有用户的服务 139
6.1.2 无线城市发展目标 141
6.2 地方无线门户商业运作模式 141
6.3 无线城市商业模式 143
6.3.1 政府主导模式 143
6.3.2 广告模式 144
6.3.3 租金模式 145
6.3.4 开放共享模式 145
6.4 国内无线城市商业模式 146
6.4.1 国内无线城市商业模式概况 146
6.4.2 国内无线城市商业模式优劣势分析 147
6.4.3 国内无线城市商业模式建议 147
6.5 无线城市盈利模式探索 148
6.5.1 纵向聚合模式 149
6.5.2 横向聚合模式 151

第7章 无线城市业务案例分析 153
7.1 无线城市业务概述 153
7.2 无线城市公共类业务 154
7.2.1 警务通 154
7.2.2 远程抄表 156
7.2.3 政务公开 157
7.2.4 掌上报税系统 158
7.2.5 智能交通 158
7.2.6 掌上公交查询系统 161
7.2.7 智能停车信息服务系统 162
7.2.8 实时路况查询分析系统 162
7.2.9 智能公交监控 162
7.2.10 智慧医疗 164
7.2.11 远程医疗探视系统 167
7.2.12 路灯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168
7.3 无线城市行业业务 169
7.3.1 产品质量监控 170
7.3.2 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171
7.3.3 工地降噪监控系统 171
7.3.4 智慧城市安防 172
7.3.5 平安校园监控 173
7.3.6 港口与海域智能监控系统 174
7.3.7 智能环保系统 175
7.3.8 智慧水利 178
7.3.9 智慧能源 179
7.3.10 智慧农牧业 180
7.3.11 智能物流 181
7.4 无线城市个人业务 182
7.4.1 家庭监控 182
7.4.2 手机支付 183
7.4.3 无线销售终端管理 184
7.4.4 居民智能疏散系统 184
7.4.5 掌上图书馆 185
7.4.6 校讯通 186
7.4.7 移动办公 187
7.4.8 手机电视 189
7.4.9 二维码应用 189
7.4.10 智慧旅游 190

第8章 无线城市的未来 198
8.1 机遇与挑战 198
8.2 存在的困难 198
8.3 无线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199
8.3.1 无线城市未来发展关键业务 199
8.3.2 无线城市与低成本建网 199
8.3.3 技术升级的影响 200
8.3.4 多网融合 200
8.3.5 共建共享 201

缩略语 204
参考文献 206

前言/序言


《海蓝的呼吸: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简介: 在蔚蓝星球的广袤版图上,海洋,这个生命摇篮,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遥远的极地冰川到热带珊瑚礁,从深邃的海沟到生机勃勃的海岸线,海洋生态系统以其复杂而精妙的平衡,维系着地球生命的脉动。然而,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以及栖息地破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这片蓝色宝藏的健康。 《海蓝的呼吸: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宣传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海洋肌理的探险,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波涛汹涌的海面,潜入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揭示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的严峻挑战,并系统性地阐述当前全球海洋生态保护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章:蓝色星球的脉搏——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 本章将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勾勒出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全景图。我们将从地球生命起源的视角出发,展现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提供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本书将深入剖析当前海洋面临的几大主要威胁: 塑料污染的“幽灵”: 从微塑料的无处不在到大型海洋生物误食垃圾的悲惨结局,我们将揭示塑料垃圾如何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伤害,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归人类。我们将探讨其来源、传播途径以及触目惊心的生态后果。 过度捕捞的“饥渴”: 曾经丰饶的海洋渔业资源,如今却因人类永无止境的索取而濒临枯竭。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渔业种类面临的过度捕捞问题,探讨其对海洋食物网结构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并揭示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的严峻现实。 气候变化的“暖流”与“酸雨”: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酸化和升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海洋环境。我们将阐述海水温度升高对珊瑚礁白化、海洋生物迁徙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并深入分析海洋酸化如何威胁着贝类、浮游生物等对食物链至关重要的物种。 栖息地破坏的“疤痕”: 沿海开发、填海造陆、海底采矿以及航运活动,都在无情地吞噬着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本书将聚焦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关键海洋栖息地的破坏现状,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守护者的呼唤——海洋生态保护的策略与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人类并未袖手旁观。《海蓝的呼吸》将目光投向全球海洋生态保护的实践前沿,介绍各种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法律法规的“长城”: 从国际公约到国家立法,我们将梳理全球海洋保护法律体系的演进,分析其在打击非法捕捞、限制污染排放、划定海洋保护区等方面的作用与局限。我们将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重要国际框架。 海洋保护区的“诺亚方舟”: 海洋保护区(MPAs)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工具,在恢复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海洋保护区的设置原则、管理模式以及成功案例,并分析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例如管理能力不足、执法困难等。 可持续渔业的“智慧”: 摆脱过度捕捞的困境,需要发展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渔业模式。本书将介绍渔业管理工具、技术创新(如精准捕捞、渔具改进)以及生态标签认证等,旨在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渔民生计。 污染治理的“净化器”: 针对海洋塑料、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本书将介绍各类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垃圾分类回收、污水处理升级、绿色农业推广等,并强调源头减排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的“眼睛”与“双手”: 科技在海洋保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介绍遥感技术、基因技术、水下机器人、环境监测设备等在海洋生态监测、物种保护、栖息地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科技对海洋保护的巨大潜力。 公众参与的“涟漪效应”: 保护海洋,不仅仅是政府和科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本书将探讨公众意识的提升、教育推广的重要性,以及环保组织、志愿者在海洋保护行动中的关键作用,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第三章:绿色的未来——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海洋生态保护并非孤立的行动,而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海蓝的呼吸》将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让蓝色经济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 蓝色经济的“新引擎”: 我们将审视发展前景广阔的蓝色经济产业,如海洋可再生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生物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水产养殖等。本书将分析这些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闭环”: 借鉴陆地上的循环经济理念,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海洋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例如废弃渔具的回收再利用、海洋生物质能的开发等,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社区赋权与公平分配: 海洋资源的利用应惠及所有沿海社区,特别是那些长期依赖海洋生存的社区。本书将关注社区参与、原住民权益以及公平分配海洋资源带来的惠益,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包容的海洋发展模式。 国际合作的“桥梁”: 海洋连接着世界,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性的协作。《海蓝的呼吸》将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析在跨界污染治理、渔业管理、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以及构建更加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路径。 教育与意识的“播种机”: 最终,海洋的未来取决于人类的意识和行动。《海蓝的呼吸》将呼吁将海洋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让“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 《海蓝的呼吸: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部集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海洋保护著作。它不仅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现状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本书希望唤醒更多人对海洋的敬畏之心,激发更多人投身于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伟大事业,让海洋的呼吸,永远纯净而悠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无线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未来感和自由度,让人联想到一个无障碍、无边界的城市生活图景。我一直对城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智能、更便捷、更人性化的城市环境的思路。比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监测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水务等,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更及时的维护?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比如更智能的公共交通系统、更便捷的政务服务、更个性化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取方式?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例如如何利用技术来监测和治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如何推广绿色能源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既现代又不失稳重,采用了一种渐变的蓝色调,仿佛夜幕下的城市灯光,又暗示着科技的脉络。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廉价的,而是略带磨砂质感,翻阅起来有种扎实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未来科技如何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切实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城市未来形态的深度思考,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真正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优化公共服务,让交通更便捷,教育更普及,医疗资源更均衡?又或者,在日益密集的人口和资源消耗下,城市如何才能实现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构建生态友好的居住环境?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伦理和隐私问题,这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科技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制造新的隔阂或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我一直以来都对城市规划和发展有着一种朴素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经历了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后,对城市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充满前瞻性思维的城市发展前沿,了解那些正在引领潮流的创新理念。比如,它会不会深入剖析那些成功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城市,它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从概念走向落地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科技在改善交通拥堵、提升能源效率、加强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我更希望它能触及到城市发展中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技术赋能社区治理,让居民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又或者,在数字鸿沟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技术进步惠及所有人群,而不是加剧社会分化?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简洁有力,勾勒出我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向往。我一直认为,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和梦想的有机生命体。科技的引入,应该让这个生命体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无线城市”这个词语,在我看来,预示着一种打破束缚、连接无处不在的城市形态。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让城市发展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深刻见解。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如何通过先进的无线技术,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在能源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将科技的力量,转化为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具体举措,比如如何通过智能化的城市服务,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如何促进社区的融合与发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让城市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家园。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发展中的“脉络”和“节点”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编织起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城市网络,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这个核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城市发展新视角的窗户。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无线”这一核心概念,去构建一个更互联互通、更响应迅速的城市系统?比如,如何通过无线技术来优化城市交通流量,减少拥堵,提升出行效率?又或者,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市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和享受服务?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科技创新与城市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思考,让科技的温度能够真正温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深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