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戴高乐,是当代法国的伟人,也是20世纪接触的国际风云人物。……要了解戴高乐其人,必须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他一生中所具有的分量。可以说,他无时不把民族振兴的大业当作第1位的问题,把法兰西的民族命运同个人的前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哲学的核心,抽调了“民族”这个基本要素,也就无所谓人们习称的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女人,又有一个“铁夫人”的绰号。女人而“铁”,又当了首相,这岂不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么?……本书的重点放在撒切尔夫人从事政治生活以来的年代,特别是她出任首相以后七八年来制定和推行国内外政策的主要政务活动。她是个很有特色当代的政治家,要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历史,是不能绕过这个“撒切尔时期”的。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1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推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旨在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2013),三次连任英国首相,在政坛堪与丘吉尔匹敌。她做事坚决,政绩远超过战后英国历任首相,使长期病病恹恹的英国经济出现生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而摘取了西欧“政治明星”的桂冠。这部有关撒切尔夫人的传记,旨在告诉读者撒切尔在英国政治、欧洲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她的政见如何 怎样治理一个害了二、三十年“ 英国病” 的国家。
作者对战后西欧有较深入研究,因此对两位政治家的评介既具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清晰勾勒了他们的生平、政策和诉求,能突破具体事件的时空限制,把它们放到历史大舞台上投影并考察。材料运用也很有讲究,大量直接运用外刊、外电,由此可见作者的视野以及消化、综合一手材料的功力。
陈乐民(1930—2008),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欧洲学会原会长。是在中国首倡“欧洲学”观念的人。半个多世纪中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政治和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曾游历亚非拉欧美各地,参加了大量国际会议,进行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著作《欧洲文明十五讲》、《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等最受关注,成为中国欧洲思想史、政治史研究的典范作品。
读到《戴高乐·撒切尔夫人》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领袖”这个词。在我的印象里,戴高乐是法兰西民族的象征,他的“我拒绝”不仅仅是对德国侵略者的反抗,更是对法国尊严的捍卫。而撒切尔夫人,那位“铁娘子”,以其坚定的意志和不妥协的态度,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位人物,虽然国籍不同、时代有别,但都拥有着非凡的魄力和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相似的政治哲学,或者是在面对重大国家危机时的不同应对策略?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政治巅峰,又是在怎样的思想指导下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他们各自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的细致描绘,以及他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简单回顾,我更希望它是一次关于领导力、国家主权和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能让我从中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评分拿到《戴高乐·撒切尔夫人》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系列关键词:自由法国、马岛战争、私有化、欧元、冷战……这两位政治巨擘,在我的认知里,几乎代表了各自国家最辉煌也最具争议的时代。戴高乐以其超凡的独立精神和对法兰西荣光的执着,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塑造了法国的国家形象;而撒切尔夫人则以其雷厉风行的改革,在英国经济低迷的时期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她的政策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分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两位人物共有的特质?是他们面对挑战时毫不动摇的决心?是他们对国家利益的绝对忠诚?亦或是他们身上某种难以言喻的个人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非凡的政治智慧,以及在关键时刻如何运用策略、平衡各方势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他们所推行的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不回避其积极影响,也不掩盖其带来的负面后果。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审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伟大的领导者是如何做出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将如何长久地影响国家和世界。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政治、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戴高乐·撒切尔夫人》这个书名瞬间吸引了我,它唤起了我对近代欧洲历史中两位极具影响力人物的强烈兴趣。戴高乐,法兰西的骄傲,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对法国独立自主的坚持,总是让我肃然起敬。而撒切尔夫人,则以她坚韧不拔的“铁腕”政治,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果敢和决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伟大的领袖置于同一本书中进行探讨。书中是否会挖掘他们之间潜在的联系,例如在某些国际政治事件中的共同立场,或者是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相似的领导风格?我迫切地想了解的是,作者将如何描绘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智慧,引领国家走向新的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他们的政治遗产,以及他们对当下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政治远见、国家战略以及个人意志力如何塑造历史的精彩探索。
评分读到《戴高乐·撒切尔夫人》这本书名,我脑海里immediately蹦出了“坚韧”和“信念”这两个词。戴高乐,那个在二战阴影下依然坚定地宣扬法兰西复兴的男人,他的形象总是与不屈的意志紧密相连。而撒切尔夫人,那位“铁娘子”,以其毫不动摇的政治立场和改革决心,在英国政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抱着怎样的视角,将这两位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却都拥有着卓越影响力的领导人并列叙述?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他们各自在面临国家重大危机时,是如何展现其非凡的领导才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生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长,又是凭借怎样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理念,做出那些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决策。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他们政治生涯的细致剖析,以及作者对他们所留下的政治遗产的客观评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深度解读,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单是“戴高乐·撒切尔夫人”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领导人充满敬意,而这两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戴高乐,那位坚毅不拔、带领法国走出二战阴霾的伟人;撒切尔夫人,那位“铁娘子”,以其果断的政治手腕重塑了英国。当这两个名字并列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却同样具有强大意志的灵魂的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人生轨迹、政治理念、甚至是性格上的相似与迥异,在这本书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精彩篇章?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是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做出关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格局。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否会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亦或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领导力、国家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对历史和政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到处通行。
评分我们过着粗旷的生活,在风暴动荡里。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
评分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推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旨在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评分作者对战后西欧有较深入研究,因此对两位政治家的评介既具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清晰勾勒了他们的生平、政策和诉求,能突破具体事件的时空限制,把它们放到历史大舞台上投影并考察。材料运用也很有讲究,大量直接运用外刊、外电,由此可见作者的视野以及消化、综合一手材料的功力。
评分船长夫妇的生活也是这样吧。日日辛苦劳作,与海浪搏斗,与海鸥嬉戏,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把笃定的目光投向深海,就像骄傲的君主,无边的大海就是他们的疆域版图。
评分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评分陈乐民的思想穿梭于中西古今之间,他的读书治学都是中西古今互证的过程。陈乐民先生一生读书无定法,于杂中求专,专中求博。他学贯中西古今,胸襟视野开阔。他说,“我喜欢读书,中国的、外国的,好的书我都喜欢。总的说来,属于文史哲这个大的范围。……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中国学者,怎能并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能成为学者呢?”陈乐民后半生的“主业”是“欧洲研究”,然而他认为研究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却离不开更广、更深、更为基础的历史和哲学,因此他对中外历史、哲学下力尤多。他也一直倡导将人文学科引入国际问题研究之中。晚年更是将力图在高层次上、在中西哲学文化中找出通道。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