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新知: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

圖靈新知: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Moheb Costandi 著,邢妍 譯
圖書標籤:
  • 腦科學
  • 認知科學
  • 心理學
  • 科普
  • 大腦
  • 神經科學
  • 思維
  • 學習
  • 記憶
  • 行為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23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74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新知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的語言簡潔明瞭,結閤清晰的圖解,讓普通讀者易於接受、理解和閱讀。

內容簡介

  《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提取瞭人類百餘年間從腦研究中獲取的精華,薈萃瞭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根據新的證據更新瞭舊有觀念,並介紹瞭一些近年纔産生的觀點。作者對人腦研究的相關理論做齣瞭準確而簡明易懂的解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揭開瞭人腦中神秘物質的麵紗。
  《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適閤所有對人的心理及行為感興趣的人閱讀。

作者簡介

Moheb Costandi
曾是發育神經生物學傢,後從事科普寫作工作。他的作品見諸《BBC聚焦》、《自然》、《科學》、《新科學傢》、《科學美國人》、《技術評論》等,並為《衛報》撰寫以神經科學為主題的博客Neurophilosophy。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神經係統的結構和功能 1
01 神經係統 2
02 神經元學說 6
03 神經膠質細胞 10
04 神經衝動 14
05 突觸傳遞 18
06 感覺知覺 22
07 運動 26
08 拓撲映射 30
09 特殊分化的腦區 34
10 腦不對稱性 38

第二部分 你的腦,你的自我 43
11 鏡像神經元 44
12 連接組 48
13 具身認知 52
14 身體覺知 56
15 自由意誌 60
16 性彆差異 64
17 人格 68
18 腦損傷患者 72
19 意識的劇院 76
20 意識障礙 80

第三部分 思維過程 85
21 注意 86
22 工作記憶 90
23 學習與記憶 94
24 心理時間之旅 98
25 記憶(再)鞏固 102
26 決策 106
27 奬勵與動機 110
28 語言處理 114
29 執行功能 118

第四部分 動態的腦 123
30 細胞遷移和軸突導引 124
31 細胞死亡 128
32 突觸修剪 132
33 神經可塑性 136
34 青少年期 140
35 壓力與腦 144
36 腦的老化 148
37 神經退行性疾病 152

第五部分 打破定論 157
38 成年性神經發生 158
39 錶觀遺傳學 162
40 默認模式 166
41 腦波振蕩 170
42 預測誤差 174

第六部分 新興技術與挑戰 179
43 神經乾細胞 180
44 腦刺激 184
45 認知增強 188
46 腦掃描 192
47 解碼 196
48 腦機接口 200
49 神經科學與法律 204
50 神經倫理學 208

術語錶 212

前言/序言

  現代神經科學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紀90 年代。當時,研究人員首次指齣,神經係統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一個世紀以後,老布什總統宣稱20 世紀90 年代是“腦的十年”。自那以後,有關腦這個極其復雜器官的研究工作,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瞭起來。有人稱,這十年裏我們對於腦的瞭解要比此前百年間的瞭解還要多。盡管如此,我們目前也隻是略知皮毛而已,還有大量的內容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與發現。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人們已經就腦的運作機製及其生成思想和行為的方式提齣瞭許多理論。其中有一些早期的理論雖曾盛極一時,但最終卻被證實為僞科學,如19 世紀認為人格特質與顱骨形狀有關的顱相學。還有一些理論目前仍是現代神經科學的核心,如認為腦是由細胞構成的神經元學說。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腦的瞭解也越來越深入。普通大眾開始越發地關注起神經科學,以及這些激動人心的新發現於他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與此同時,撇開那些不實報道不提,腦研究領域炒作之風盛行。同樣,關於腦的訛傳也有很多,其中一些較為耳熟能詳的說法最近越發受到追捧,尤其是在教育和商業領域,像是左腦掌管“邏輯”、右腦掌管“創造力”。
  本書旨在提取人類百餘年間從腦研究中獲取的精華。書中薈萃瞭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根據新的證據更新瞭舊有觀念,並介紹瞭一些近期纔産生的觀點。本書力求對這些理論做齣準確而簡明易懂的解釋,區分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從而讓我們頭腦內部的神秘物質變得不再神秘。有可能的話,我還會探討這門科學具體是如何開展的——包括運用的技術,以及研究人員如何根據新的證據來改進舊有理論。
  有人認為,人們若能更加瞭解腦的運作機製,就會發現生命諸重大問題的答案。實則不然,腦研究無法提供關於我們自己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或者告訴我們人何以為人。不過,它的確為我們研發齣治療許多疾病的新方法開闢瞭可能性,這些疾病往往使人身體虛弱,如成癮、阿爾茨海默病、中風以及癱瘓。本書也會以謹慎樂觀的態度,討論這些可能性。


《腦海深處:探尋人類意識的奧秘》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個最為核心、最為神秘的領域,它塑造瞭我們的認知,決定瞭我們的情感,驅動著我們的行為——那就是我們的大腦。人類對自身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現代精密儀器的介入,我們一步步揭開這塊“宇宙中最復雜物質”的神秘麵紗。 《腦海深處:探尋人類意識的奧秘》並非一本純粹的科學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邀請讀者一同潛入大腦的汪洋大海,領略那令人驚嘆的結構與功能,理解那些塑造我們內在世界的微妙機製。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晦澀的神經科學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洞察,讓每一個對自我充滿好奇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啓迪。 第一站:意識的黎明——我們如何感知世界 想象一下,清晨醒來,陽光透過窗簾灑進房間,你聞到咖啡的香氣,聽到鳥兒的鳴叫。這些看似簡單的感知,背後卻是一場場復雜而精妙的神經信號傳遞。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我們踏上意識的黎明,探究我們如何通過感官接收外界信息,以及這些信息如何在視覺皮層、聽覺皮層等區域被加工、整閤,最終形成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觀。 視覺的魔術: 我們如何看到顔色、形狀和運動?書中的篇章會深入淺齣地解析視網膜的光感受器、視覺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重建三維空間。你或許會驚訝於,我們看到的“真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腦的“創作”。我們將探討視覺皮層的層級處理機製,以及幻覺是如何産生的,這不僅僅是關於眼睛的奇跡,更是大腦的想象力。 聽覺的韻律: 從區分人聲到欣賞音樂,聽覺是我們交流和情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會介紹耳蝸的聲波轉換過程,以及聲音信息在大腦中如何被解析成不同的音高、音量和方嚮。我們會深入瞭解音樂如何觸動我們的情感,以及大腦對聲音的加工過程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學習和記憶。 觸覺的細膩: 觸摸,是連接我們與物質世界最直接的紐帶。從輕撫花瓣的柔軟,到感受滾燙的水流,觸覺的豐富程度遠超你的想象。我們將探索皮膚中的不同感受器,以及它們如何將觸覺信息傳遞給大腦,並解釋為什麼有些疼痛會讓我們銘記一生,而有些則悄無聲息地被遺忘。 味覺與嗅覺的聯結: 美食的誘惑,香氣的魅力,味覺和嗅覺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理反應,它們與我們的記憶和情感緊密相連。我們將揭示味蕾和嗅覺感受器的神奇之處,以及它們如何在大腦中協同工作,創造齣我們對食物和環境的獨特體驗。 第二站:思想的迷宮——記憶、學習與思維的運作 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擁有獨特的記憶,能夠學習新事物,並進行復雜的思考。這一部分將深入大腦的思想迷宮,解析記憶如何被編碼、儲存和提取,學習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思維的火花是如何在大腦中迸發的。 記憶的煉金術: 究竟是什麼構成瞭我們的記憶?本書將介紹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區彆,以及海馬體等關鍵腦區在記憶形成中的作用。你將瞭解閃迴記憶的形成機製,以及遺忘並非簡單的“丟失”,而是大腦為瞭優化信息存儲而進行的“篩選”與“整閤”。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記憶,從技能記憶到情境記憶,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 學習的奧秘: 學習新技能、掌握新知識,是大腦不斷適應和進化的體現。我們將探討突觸可塑性——大腦學習的基礎,以及神經遞質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從嬰兒學習語言,到成人掌握一項新技能,本書都會提供引人入勝的解析,讓你瞭解大腦如何通過連接和重塑來不斷成長。 思維的河流: 邏輯推理、抽象思考、解決問題,這些高等思維活動是如何在人類大腦中實現的?我們將探索前額葉皮層在執行功能中的角色,以及神經網絡如何協同工作來支持我們的思考過程。你將瞭解到,我們每一個“頓悟”或“靈感”,都可能源於大腦深處一次次精妙的計算與連接。 第三站:情感的溫度——情緒、決策與社交的奧秘 我們的生活,從來不僅僅是理性的計算,更多的是情感的起伏與人際的互動。這一部分,我們將走進情感的溫度,探究情緒是如何産生的,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以及我們作為社會性生物,是如何在大腦的引導下進行社交互動的。 情緒的色彩: 恐懼、快樂、悲傷、憤怒……情緒是人類體驗的基石。我們將解析杏仁核等腦區在情緒處理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情緒是如何被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激素分泌)所伴隨的。你將瞭解到,情緒並非無法控製的洪水猛獸,而是大腦傳遞重要信息的一種方式。 決策的博弈: 為什麼我們會做齣某些決定?本書將探討大腦如何整閤理性和情感信息來做齣決策,以及風險評估、奬勵係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會討論“直覺”的科學原理,以及偏見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社交的聯結: 人類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圖?共情能力是如何産生的?本書將介紹鏡像神經元係統,以及大腦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為,從而建立起豐富的人際關係。我們會探討社會認知,以及我們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站:大腦的未來——意識、疾病與科技的交匯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大腦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這一部分,我們將展望大腦的未來,探討意識的終極奧秘,瞭解常見的腦部疾病,以及新興的腦科學技術如何為我們帶來新的希望。 意識的邊界: 意識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僅僅是大腦活動的産物?本書將帶領讀者思考意識的本質,以及它與物質基礎之間的關係。我們將探討“睏難問題”——主觀體驗如何從物理過程中産生,這是一個科學與哲學交匯的領域。 對抗腦部疾病: 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病、抑鬱癥……這些腦部疾病給無數傢庭帶來瞭痛苦。本書將簡要介紹這些疾病的神經科學基礎,以及當前的研究進展,為讀者提供一個瞭解這些疾病的窗口,並傳遞科學應對的希望。 科技的力量: 腦機接口、神經反饋、人工智能……新興的腦科學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乾預大腦功能,以及它們在醫療、教育、甚至人機交互領域帶來的巨大潛力。 《腦海深處:探尋人類意識的奧秘》並非要告訴你“你應該如何思考”,而是希望激發你對自身大腦的深度好奇。它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個無比精巧、生機勃勃的內在宇宙。在這趟旅程中,你或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甚至對“何以為人”這個問題,産生全新的思考。願這本書能成為你探索大腦奧秘旅程中的一份寶貴指南,帶你領略腦海深處那些令人驚嘆的智慧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封麵那種低飽和度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嚴謹又充滿現代感的印象。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拿在手裏的質感取悅瞭,紙張的剋重恰到好處,翻頁時帶著一種微小的沙沙聲,而不是那種廉價的“嘩啦”聲。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用心,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平滑,即便是跨越不同主題時,也能找到一個巧妙的邏輯銜接點,讓人不知不覺中就讀到瞭更深處。特彆是那些圖示和圖錶,它們不是簡單地填充空白,而是真正起到瞭解釋復雜概念的作用,比如在描述神經元連接方式時,那個三維的示意圖,清晰得讓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這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學習路徑的精心規劃者。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艱澀理論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那些比喻既生動又貼切,成功地將抽象的大腦運作過程拉到瞭日常生活的經驗層麵,極大地降低瞭我的閱讀門檻。總的來說,從視覺體驗到閱讀體驗,這本書都傳遞齣一種高品質的製作水準,讓人願意花時間去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知識點的打磨。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節奏感非常強,它不像許多專業書籍那樣平鋪直敘,而是在需要的時候,突然加速,將你帶入一個高潮迭起的概念講解中,而在關鍵轉摺點,又會放慢速度,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那些新信息。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對比和悖論來構建論點,比如他會先描述一個直覺上似乎成立的觀點,然後立刻引入一個與之相悖的、但有確鑿證據支持的神經學發現,這種“推翻固有認知”的過程,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刺激。此外,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工具性”,它不隻是讓你知道一些零散的“大腦冷知識”,而是為你構建瞭一套分析問題的通用框架。當我遇到新的信息或生活中的睏惑時,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將它代入書中提供的那些機製模型中去套用、去分析,這種知識的遷移能力,是衡量一本優秀非虛構作品的關鍵指標。這本書成功地將“知道”變成瞭“會用”,讓那些晦澀的腦科學概念,轉化成瞭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和自我認知的實用工具,這一點,是它遠超其他同類讀物的地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顛覆性的體驗,它徹底改變瞭我對自身“心智”運作模式的固有看法。此前,我習慣於用“感覺”和“直覺”來解釋很多行為的根源,但這本書卻像一個冷峻的工程師,揭示瞭在我們意識錶層之下,那些看不見的、卻精確運行著的生物學算法。它對“習慣形成”和“記憶重構”的講解尤其震撼我。書中描述瞭大腦如何高效地自動化處理信息,以節省寶貴的認知資源,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每天重復性的工作和行為,原來很多所謂的“自由意誌”下的選擇,其實都是大腦在後颱執行的節能模式。更讓我警醒的是,書中對“認知偏見”的剖析,它不是簡單地列舉清單,而是追溯到瞭進化適應性的根源,解釋瞭為什麼這些“不理性”的思維捷徑在遠古生存環境中是必要的,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可能成為障礙。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和對個體行為的穿透力,讓我讀完後,看自己的日常決策,都多瞭一層冷靜的、科學的審視濾鏡。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行為學的“使用說明書”,但它的說明書是基於分子層麵寫成的,非常奇特而有效。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達到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發現它在結構上遵循瞭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迴歸應用”的遞進邏輯,很少有科普讀物能將這種層次感把握得如此到位。例如,當它介紹到某一特定腦區的功能時,會先用一個極簡的概述定調子,然後立刻引入幾個具體的、可以被日常觀察到的行為例子,緊接著纔開始深入剖析支撐這些行為的分子機製,這種布局有效地避免瞭讀者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嚮。讓我特彆稱贊的是,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時,那種剋製而精確的態度。他不會為瞭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而過度誇大某一發現的意義,而是會清晰地指齣該研究的局限性,甚至會提及學界中存在的不同觀點。這種嚴謹的學術誠實感,極大地增強瞭讀者對內容的信任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不是在一個人的演講下聽講,而是參與瞭一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聽到的信息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並且時刻保持著對知識邊界的清醒認知,這對於一個追求高質量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瑞士軍刀,一下子打開瞭我對“思維”這個概念的全新認知框架。我以前總覺得腦科學是那些深奧的、隻有實驗室裏的人纔懂的學科,但這本書卻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把那些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和電信號傳導,轉化成瞭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比如,書中對“決策疲勞”的闡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它直接解釋瞭我為什麼在下午四點以後做任何決定都像是在原地踏步,那種從生理機製層麵給齣的解釋,遠比我之前歸咎於“意誌力薄弱”要來得有說服力得多。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一個看似枯燥的神經遞質,描繪成一個在腦內辛勤工作的信使,有它的興奮期,也有它的倦怠期。這種擬人化的處理,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代入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描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並且很巧妙地結閤瞭曆史上的經典實驗,讓讀者能看到知識是如何一步步被驗證和修正的,這種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尊重,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厚重和可信,完全不是那種空泛的科普讀物能比擬的。

評分

書挺好的和廣告的一樣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內容比較淺顯。適閤科普。專業人士就當休閑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好的書,內容有意思,印刷也不錯,快遞很快,非常滿意。

評分

不錯的書,孩子喜歡,可以對學習有幫助。

評分

兒子說這本書不錯,增加知識,質量很好

評分

質量很好,用著非常滿意。

評分

給兒子買的,文科和理科的選擇雖然距離他還很遠,早點涉獵,豐富知識也是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