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50個腦科學知識》的語言簡潔明瞭,結閤清晰的圖解,讓普通讀者易於接受、理解和閱讀。
第一部分 神經係統的結構和功能 1
01 神經係統 2
02 神經元學說 6
03 神經膠質細胞 10
04 神經衝動 14
05 突觸傳遞 18
06 感覺知覺 22
07 運動 26
08 拓撲映射 30
09 特殊分化的腦區 34
10 腦不對稱性 38
第二部分 你的腦,你的自我 43
11 鏡像神經元 44
12 連接組 48
13 具身認知 52
14 身體覺知 56
15 自由意誌 60
16 性彆差異 64
17 人格 68
18 腦損傷患者 72
19 意識的劇院 76
20 意識障礙 80
第三部分 思維過程 85
21 注意 86
22 工作記憶 90
23 學習與記憶 94
24 心理時間之旅 98
25 記憶(再)鞏固 102
26 決策 106
27 奬勵與動機 110
28 語言處理 114
29 執行功能 118
第四部分 動態的腦 123
30 細胞遷移和軸突導引 124
31 細胞死亡 128
32 突觸修剪 132
33 神經可塑性 136
34 青少年期 140
35 壓力與腦 144
36 腦的老化 148
37 神經退行性疾病 152
第五部分 打破定論 157
38 成年性神經發生 158
39 錶觀遺傳學 162
40 默認模式 166
41 腦波振蕩 170
42 預測誤差 174
第六部分 新興技術與挑戰 179
43 神經乾細胞 180
44 腦刺激 184
45 認知增強 188
46 腦掃描 192
47 解碼 196
48 腦機接口 200
49 神經科學與法律 204
50 神經倫理學 208
術語錶 212
現代神經科學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紀90 年代。當時,研究人員首次指齣,神經係統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一個世紀以後,老布什總統宣稱20 世紀90 年代是“腦的十年”。自那以後,有關腦這個極其復雜器官的研究工作,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瞭起來。有人稱,這十年裏我們對於腦的瞭解要比此前百年間的瞭解還要多。盡管如此,我們目前也隻是略知皮毛而已,還有大量的內容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與發現。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人們已經就腦的運作機製及其生成思想和行為的方式提齣瞭許多理論。其中有一些早期的理論雖曾盛極一時,但最終卻被證實為僞科學,如19 世紀認為人格特質與顱骨形狀有關的顱相學。還有一些理論目前仍是現代神經科學的核心,如認為腦是由細胞構成的神經元學說。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腦的瞭解也越來越深入。普通大眾開始越發地關注起神經科學,以及這些激動人心的新發現於他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與此同時,撇開那些不實報道不提,腦研究領域炒作之風盛行。同樣,關於腦的訛傳也有很多,其中一些較為耳熟能詳的說法最近越發受到追捧,尤其是在教育和商業領域,像是左腦掌管“邏輯”、右腦掌管“創造力”。
本書旨在提取人類百餘年間從腦研究中獲取的精華。書中薈萃瞭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根據新的證據更新瞭舊有觀念,並介紹瞭一些近期纔産生的觀點。本書力求對這些理論做齣準確而簡明易懂的解釋,區分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從而讓我們頭腦內部的神秘物質變得不再神秘。有可能的話,我還會探討這門科學具體是如何開展的——包括運用的技術,以及研究人員如何根據新的證據來改進舊有理論。
有人認為,人們若能更加瞭解腦的運作機製,就會發現生命諸重大問題的答案。實則不然,腦研究無法提供關於我們自己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或者告訴我們人何以為人。不過,它的確為我們研發齣治療許多疾病的新方法開闢瞭可能性,這些疾病往往使人身體虛弱,如成癮、阿爾茨海默病、中風以及癱瘓。本書也會以謹慎樂觀的態度,討論這些可能性。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封麵那種低飽和度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嚴謹又充滿現代感的印象。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拿在手裏的質感取悅瞭,紙張的剋重恰到好處,翻頁時帶著一種微小的沙沙聲,而不是那種廉價的“嘩啦”聲。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用心,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平滑,即便是跨越不同主題時,也能找到一個巧妙的邏輯銜接點,讓人不知不覺中就讀到瞭更深處。特彆是那些圖示和圖錶,它們不是簡單地填充空白,而是真正起到瞭解釋復雜概念的作用,比如在描述神經元連接方式時,那個三維的示意圖,清晰得讓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這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學習路徑的精心規劃者。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艱澀理論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那些比喻既生動又貼切,成功地將抽象的大腦運作過程拉到瞭日常生活的經驗層麵,極大地降低瞭我的閱讀門檻。總的來說,從視覺體驗到閱讀體驗,這本書都傳遞齣一種高品質的製作水準,讓人願意花時間去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知識點的打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節奏感非常強,它不像許多專業書籍那樣平鋪直敘,而是在需要的時候,突然加速,將你帶入一個高潮迭起的概念講解中,而在關鍵轉摺點,又會放慢速度,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那些新信息。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對比和悖論來構建論點,比如他會先描述一個直覺上似乎成立的觀點,然後立刻引入一個與之相悖的、但有確鑿證據支持的神經學發現,這種“推翻固有認知”的過程,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刺激。此外,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工具性”,它不隻是讓你知道一些零散的“大腦冷知識”,而是為你構建瞭一套分析問題的通用框架。當我遇到新的信息或生活中的睏惑時,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將它代入書中提供的那些機製模型中去套用、去分析,這種知識的遷移能力,是衡量一本優秀非虛構作品的關鍵指標。這本書成功地將“知道”變成瞭“會用”,讓那些晦澀的腦科學概念,轉化成瞭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和自我認知的實用工具,這一點,是它遠超其他同類讀物的地方。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顛覆性的體驗,它徹底改變瞭我對自身“心智”運作模式的固有看法。此前,我習慣於用“感覺”和“直覺”來解釋很多行為的根源,但這本書卻像一個冷峻的工程師,揭示瞭在我們意識錶層之下,那些看不見的、卻精確運行著的生物學算法。它對“習慣形成”和“記憶重構”的講解尤其震撼我。書中描述瞭大腦如何高效地自動化處理信息,以節省寶貴的認知資源,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每天重復性的工作和行為,原來很多所謂的“自由意誌”下的選擇,其實都是大腦在後颱執行的節能模式。更讓我警醒的是,書中對“認知偏見”的剖析,它不是簡單地列舉清單,而是追溯到瞭進化適應性的根源,解釋瞭為什麼這些“不理性”的思維捷徑在遠古生存環境中是必要的,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可能成為障礙。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和對個體行為的穿透力,讓我讀完後,看自己的日常決策,都多瞭一層冷靜的、科學的審視濾鏡。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行為學的“使用說明書”,但它的說明書是基於分子層麵寫成的,非常奇特而有效。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達到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發現它在結構上遵循瞭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迴歸應用”的遞進邏輯,很少有科普讀物能將這種層次感把握得如此到位。例如,當它介紹到某一特定腦區的功能時,會先用一個極簡的概述定調子,然後立刻引入幾個具體的、可以被日常觀察到的行為例子,緊接著纔開始深入剖析支撐這些行為的分子機製,這種布局有效地避免瞭讀者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嚮。讓我特彆稱贊的是,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時,那種剋製而精確的態度。他不會為瞭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而過度誇大某一發現的意義,而是會清晰地指齣該研究的局限性,甚至會提及學界中存在的不同觀點。這種嚴謹的學術誠實感,極大地增強瞭讀者對內容的信任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不是在一個人的演講下聽講,而是參與瞭一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聽到的信息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並且時刻保持著對知識邊界的清醒認知,這對於一個追求高質量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瑞士軍刀,一下子打開瞭我對“思維”這個概念的全新認知框架。我以前總覺得腦科學是那些深奧的、隻有實驗室裏的人纔懂的學科,但這本書卻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把那些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和電信號傳導,轉化成瞭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比如,書中對“決策疲勞”的闡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它直接解釋瞭我為什麼在下午四點以後做任何決定都像是在原地踏步,那種從生理機製層麵給齣的解釋,遠比我之前歸咎於“意誌力薄弱”要來得有說服力得多。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一個看似枯燥的神經遞質,描繪成一個在腦內辛勤工作的信使,有它的興奮期,也有它的倦怠期。這種擬人化的處理,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代入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描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並且很巧妙地結閤瞭曆史上的經典實驗,讓讀者能看到知識是如何一步步被驗證和修正的,這種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尊重,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厚重和可信,完全不是那種空泛的科普讀物能比擬的。
評分書挺好的和廣告的一樣
評分不錯不錯。。。。。。。
評分內容比較淺顯。適閤科普。專業人士就當休閑瞭。
評分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好的書,內容有意思,印刷也不錯,快遞很快,非常滿意。
評分不錯的書,孩子喜歡,可以對學習有幫助。
評分兒子說這本書不錯,增加知識,質量很好
評分質量很好,用著非常滿意。
評分給兒子買的,文科和理科的選擇雖然距離他還很遠,早點涉獵,豐富知識也是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