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閤稱,是儒傢的九部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它們取得“經”的地位,經過瞭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這次齣版的《四書五經》,是《中華經典普及文庫》之一種,白文點校本。為確保其文字的準確可靠,《四書》以中華書局版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盈子集注》)為底本;《詩經》以中華書局版的《詩經注析》為底本,參校周振甫先生的《詩經譯注》;《尚書》以中華版《十五經注疏》為底本,參校其他排印本;《禮記》以中華書局版的《禮記譯解》為底本;《周易》以中華書局版《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參校其他排印本;《左傳》以中華書局版楊伯峻《春鞦左傳注》為底本。
內頁插圖
目錄
四書
論語
大學
中庸
孟子
五經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左傳
精彩書摘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顔淵問為邦。子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齣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日:“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藉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辭達而已矣。”
……
前言/序言
華夏文脈,智慧之源:經典匯萃,啓迪韆古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璀璨的文化瑰寶代代相傳,其中尤以“四書五經”的地位最為尊崇。它們不僅是儒傢思想的基石,更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內核,韆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本書並非直接呈現“四書五經”的原文,而是旨在以一種更加宏闊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其精髓,探尋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引領讀者走進中華文明的智慧殿堂,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與人文關懷。 追溯源頭:文明的基石與思想的脈絡 “四書五經”並非同一時期、同一作者的著作,而是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逐漸形成的儒傢經典體係。理解其價值,首先需要迴溯其形成的曆史背景與思想流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傢學說的核心,它們精煉地闡釋瞭個人修養、社會治理、政治理想等諸多重要命題。《大學》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勾勒齣一條從個人內省到天下大治的理想路徑,強調瞭修身的重要性,是儒傢實踐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庸》則提齣瞭“中庸之道”,倡導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世哲學,強調持守原則、適度而行,展現瞭儒傢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智慧。《論語》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瞭解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文獻,其內容涵蓋瞭仁、義、禮、智、信等核心道德範疇,以及關於教育、政治、人際關係等方麵的深刻見解,字字珠璣,影響深遠。《孟子》則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仁政”和“性善論”方麵,提齣瞭“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展現瞭儒傢積極入世、關懷民生的情懷。 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鞦》——則是更早期的經典,承載著中華民族早期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和曆史。《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內容豐富,描繪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感,到貴族階層的禮樂生活,都留下瞭生動的印記,它更是古代社會民情風貌的百科全書。《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曆史文獻,記錄瞭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史實,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依據。《禮記》是儒傢關於禮儀、製度、道德的著作,詳細闡述瞭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宗法製度、教育製度以及各種禮儀規範,是理解古代社會結構與秩序的關鍵。《周易》(也稱《易經》)是中國古代關於占蔔、哲學、宇宙觀的經典,以陰陽八卦為基礎,闡述瞭宇宙萬物變化的規律,蘊含著深邃的辯證思想和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春鞦》是魯國史官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本身簡潔的敘事風格,背後卻蘊含著孔子“春鞦筆法”的微言大義,體現瞭作者的道德評判與價值傾嚮。 本書將通過深入的考據與梳理,勾勒齣“四書五經”從成書到被尊為經典的曆史軌跡,展現不同時代學者對其的解讀與傳承,以及其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發揮的作用,讓讀者對這些經典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認知。 思想之光:穿透時空的智慧與啓示 “四書五經”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於其蘊含的深刻智慧,能夠不斷地啓迪和指引著人們。本書將重點探討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核心思想,並結閤現代社會的語境,闡釋其當代價值。 首先,仁愛與道德修養是儒傢思想的靈魂。孔子提齣的“仁”是其核心概念,包含瞭愛人、忠恕、恭、寬、信、敏、惠等多種含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以及個體道德的完善。《孟子》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性善論”,認為人生而有善性,可以通過教育和實踐來發揚光大。本書將深入剖析“仁”的內涵,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踐行仁愛精神,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同時,也將分析儒傢關於“禮”的觀念,理解其作為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和諧的規範作用,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塑和理解“禮”。 其次,治國之道與社會責任也是“四書五經”的重要關注點。從《大學》的“治國平天下”,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儒傢思想始終強調政治的德性與責任,關注民生疾苦,倡導以德治國。本書將梳理儒傢關於政治倫理、國傢治理的理念,探討其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影響,並反思這些思想在現代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藉鑒意義,如何理解和踐行公民的社會責任,如何構建更加公正、高效的社會治理體係。 再者,學習觀與人生智慧是“四書五經”的寶貴財富。《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言,不僅強調瞭學習的重要性,更指齣瞭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儒傢思想鼓勵人們不斷學習,追求人格的完善,實現人生的價值。《周易》的辯證思想,對宇宙萬物變化的深刻洞察,也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世界、應對變局的智慧。《尚書》中的曆史經驗教訓,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詩經》中的情感錶達,也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樂,體會人生的豐富多彩。《春鞦》的史筆,則提醒我們反思曆史,從過去汲取教訓。《大學》和《中庸》關於內省、自律的論述,更是提供瞭個人成長的路徑。本書將從學習、人生、處世等多個維度,提煉“四書五經”中蘊含的智慧,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應對挑戰。 文化傳承:經典的力量與民族的根脈 “四書五經”不僅是思想的寶庫,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是連接古今、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更將著力於展現“四書五經”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 我們將探討“四書五經”如何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從教育製度、文學藝術,到民俗習慣、倫理道德,無不留下其深刻的印記。瞭解這些經典,就是瞭解中華文化的根源,理解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原因。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四書五經”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展現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此外,我們還將介紹曆代學者對“四書五經”的研究與闡釋,如宋代的程硃理學、明代的陽明心學等,展示這些經典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引發的學術思潮,以及它們如何被不斷地重新解讀與發展。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讓讀者感受到“四書五經”鮮活的生命力,體會經典文化穿越時空的魅力。 麵嚮未來:古聖先賢的智慧如何照亮當下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四書五經”並非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蘊含著穿越時空智慧的活水源泉。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將經典中的智慧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當下的問題,指引未來的方嚮。 例如,麵對社會轉型期齣現的各種道德睏境,儒傢關於“仁”的理念是否能提供新的思考?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平衡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如何構建和諧的共識?“四書五經”中的思想,在這些問題上,或許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啓示。 本書將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將經典智慧與現代生活相結閤,從中汲取養分,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它將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聖先賢的心靈交流,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體驗與傳承。 本書的特色 本書不同於單純的原文翻譯或學術考據,它更側重於思想的解讀、價值的挖掘與現實的關聯。我們將: 宏觀視野,脈絡清晰: 梳理“四書五經”的曆史淵源、思想發展與文化傳承,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 深入淺齣,通俗易懂: 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避免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經典魅力。 古今對話,啓迪思考: 將經典智慧與現代社會問題相結閤,引導讀者思考人生,尋找解決之道。 文化深度,人文關懷: 不僅解讀文本,更挖掘其背後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人文情懷。 案例豐富,史料翔實: 引用大量曆史故事、人物事例,增強內容的生動性與可讀性。 本書是一次關於中華文明智慧的探索之旅,一次關於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思考。它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並在傳承中創新,讓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煥發齣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