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的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进行学习和提高。看完本书,虽然深感踏上收藏之旅并非易事,但却有法可依,如能逐步练就下面几种功夫,收藏之路必定越走越宽:
火眼金睛:有辨别真伪的眼力,从外表品相上,知道作假的马脚容易在哪些地方败露,如“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等,这是步入收藏圈的基本功。
心中有数:要见过不少真品,也见过仿制品或假货。此为见习、实习阶段。见得越多,越是心中有数,判断就越准确无误。
淡定从容:即使是赝品,也会有它出色之处,比如你喜欢它的色彩、图案或器型。如若在收藏者心中,偏爱胜过了真假的重要性,则难免因“打眼”后悔。所以以收藏古董为目的的人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态,客观地、综合地评分,理性地作出最后的判断。
真心喜爱:凡是卓有成就的收藏家,一定是真心喜爱他的藏品,而非单纯为了投资收益。有了喜爱,就有动力和热情投身于对中华文化艺术的钻研和学习中,不畏挫折地前行,同时少了投机取巧的心思。
学海无涯:文物背后,知识广博——历史、文化、艺术、制造工艺,甚至是矿物学(如宝石、染料)、生物学(如珊瑚)等都会用于真伪鉴别。见多识广才会游刃有余。
★这本书是《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全书收录了该节目在2012年播出的共15期,相应成为书中的15章。
★各章均有一主题,涵盖了瓷器、玉器、玻璃、珊瑚、绘画、木器、扇面等多个收藏门类。
★取节目之精华成书,先由“亮宝”环节来展示和评鉴稀世珍品,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知识。之后进入鉴宝环节,由藏宝人展示藏品——藏宝人自述——专家、嘉宾与观众分析评价藏品——专家鉴定结果——收藏视点。通过这样的专家与普通藏宝人的各抒己见与互动交流,珍品与赝品的同台较量,让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引领大众关注、了解、思考这条收藏之路,提升大众文化修养、陶冶情操、调整收藏心态、增长收藏知识——此亦为本书的主旨与功能。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数百张彩色图片:展示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文物,其价值与魅力何在;同时也着重揭示了现场的赝品假在哪里,展示何为“胎质疏松”“现代染料特征”“圈足明显作旧”“贼光”“一眼假”等鉴别要点。
★这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中国文化通俗读本,面向普通大众,可以说是零起点收藏爱好者必备之选。
★环节和内容设置非常适合收藏者学习提高,20个专题切入点不窄不宽;有真品,也有赝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有各抒己见,有互动交流,更有专家定论。
★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不会有电视节目一笑而过的仓促,留给读者充足的时间定睛细品。
简短介绍:
是北京卫视由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的精华呈现,涵盖了瓷器、玉器、绘画、木器、雕刻等收藏门类。数百张藏品照片、丰富的文物知识、真假辨别技巧、精辟的专家点评,都汇集于此书。
《天下收藏》非常适合收藏爱好者学习和提高:亮宝、辩宝、辨宝、评宝、估宝——环节紧凑,形式活泼。一定会让读者的收藏功力得到提高,能够心中有数见识广、火眼金睛辨真伪、淡定从容作抉择、真心喜爱不后悔,从此走上学海无涯书作舟的收藏之路。
《天下收藏》是北京卫视于每周五晚22:20分热播的一档趣味收藏鉴赏节目,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持人及收藏家王刚主持。该节目每期邀请若干名国内外知名鉴赏专家,如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成、著名收藏家翟健民,以及明星嘉宾会聚一堂,共赏稀世珍宝,鉴藏品之真假,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话中国文化艺术之精髓。节目的第一环节是“亮宝”,即鉴赏品评稀有珍宝及其相关文化、文物知识;接下来便围绕藏宝人带来的藏品的“真”与“假”、“优”与“劣”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专家组进行鉴定并宣布结果与估价。《天下收藏》和所有收藏栏目一样,请了专家、观众、持宝人三方辨宝、辩宝、估宝,不同的是,节目中多了一项“砸宝”,旨在“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更成为吸引观众的看点。《天下收藏》节目从收视率、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来看,在北京地区都名列前茅,观众反响也较为热烈。每天栏目组都能收到几十封信件,其中很多信件是写给王刚的。如今,王刚除了有“影迷”,还有大量的“藏迷”追随。栏目组的专家组成员有:翟健民、王春城、张如兰、甘学军、懂国强、卞亦文,都是文物鉴赏方面的知名专家。
第一篇 闻香问道话烟云
亮宝 奇楠沉香原料 / 002
一号藏品 龙泉窑弦纹三足香炉 / 006
二号藏品 清中晚期青玉双衔环耳炉 / 013
三号藏品 清康熙红漆竹纹香盒 / 017
第二篇 生活起居二三事
亮宝 清乾隆雕瓷仿漆器帽架 / 022
一号藏品 青白玉镂雕帽架 / 025
二号藏品 松石绿釉珍珠地开光山水印泥盒 / 030
三号藏品 大漆制朝珠盒 / 034
第三篇 提笼漫步说鸟趣
亮宝 民国徐钟明制竹鸟笼 / 040
一号藏品 清代象牙鸟笼 / 045
二号藏品 清代紫檀木方形鸟笼 / 048
三号藏品 宋代龙泉窑鸟食罐 / 051
四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蓝地白龙纹鸟食罐 / 055
第四篇 胸中丘壑化山水
亮宝 董诰《春景山水花卉册页》 / 062
一号藏品 粉彩山水人物小几 / 065
二号藏品 粉彩山水瓷板 / 069
三号藏品 青花山水人物梅瓶 / 073
第五篇 海棠花纹辨真伪
亮宝 清乾隆斗彩缠枝花卉纹福寿折沿洗 / 078
一号藏品 清乾隆粉彩三友图海棠形花觚 / 080
二号藏品 清道光豆青釉海棠形花盆 / 084
三号藏品 清嘉庆粉彩海棠形御题诗盘 / 087
第六篇 同心相连方胜盒
亮宝 清乾隆朱漆雕福寿纹方胜盒 / 092
一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纹方胜盒 / 095
二号藏品 明万历五彩龙纹银锭盒 / 098
三号藏品 清乾隆仿漆雕双连方胜盒 / 101
第七篇 五子登科育新官
亮宝 清乾隆御窑粉彩五子登科瓶 / 106
一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五子登科樽 / 109
二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缠枝花卉纹五子登科樽 / 113
三号藏品 清乾隆松石绿地沥粉五子登科樽 / 117
第八篇 谦谦君子意清幽亮宝 清乾隆沉香雕梅花纹笔筒 / 122
一号藏品 清代豆青釉堆白花卉纹瓶 / 124
二号藏品 清代红釉青花罐 / 127
第九篇 威严灵动话龙形
亮宝 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 132
一号藏品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 134
二号藏品 明万历青花龙凤纹捧盒 / 139
三号藏品 清乾隆五彩龙凤纹碗 / 142
第十篇 别具一格磁州窑
亮宝 北宋磁州窑剔花壶 / 146
一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鸡心水丞 / 149
二号藏品 磁州窑黑地刻白荷纹梅瓶 / 152
三号藏品 磁州窑刻花牡丹纹杯 / 155
第十一篇 匠心独运公道杯
亮宝 北宋钧窑公道杯 / 160
一号藏品 清代德化窑白釉公道杯 / 162
二号藏品 宋代青釉捏塑龙首公道杯 / 166
三号藏品 明代龙泉窑青釉公道杯 / 169
第十二篇 桃园结义说三国
亮宝 清康熙“吴之璠款”竹刻三国故事笔筒 / 174
一号藏品 慎德堂款矾红彩桃园结义水盂 / 177
二号藏品 明崇祯青花三国故事盒盖 / 182
三号藏品 清嘉庆白地矾红彩桃园结义象耳樽 / 185
第十三篇 玲珑有致橄榄瓶
亮宝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 190
一号藏品 清雍正黄地绿彩祥云折枝花卉纹橄榄瓶 / 192
二号藏品 清雍正青花九桃纹橄榄瓶 / 195
三号藏品 清雍正粉彩蟠桃纹橄榄瓶 / 198
第十四篇 浑然天成钧窑器
亮宝 北宋官钧窑天蓝釉鼓钉洗 / 204
一号藏品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盆托 / 207
二号藏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花口瓶 / 212
三号藏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 216
第十五篇 真假难辨民国瓷
亮宝 乾隆款红款蓝料地开光花鸟纹盖罐 / 222
一号藏品 乾隆款粉彩钟馗嫁妹纹瓶 / 224
二号藏品 乾隆款福山寿海诗文瓶 / 227
后记 / 230
编辑的话 / 232
除非你坐拥巨额财富、身家亿万资产,能够轻松惬意地将一件价值高昂的文物珍品买下来;或者出身收藏世家,多宝槅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有充足的变现能力。否则,面对价格越来越高的古玩拍卖市场,又有何立足之地呢?若你看过《天下收藏》节目,就会发现上述的想法其实陷入了误区。
首先,文物收藏对于普通百姓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举个例子,在某期节目中,藏宝人带来了一只清晚期的民窑青花碗,经专家鉴定为真品,但价值只有800元。不要小看这只碗。对古玩藏友来说,晚清青花瓷是学习瓷器鉴赏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古玩界有一个共识,晚清瓷器都有仿康、雍、乾瓷器的趋向。如何从晚清瓷器中看出康、雍、乾瓷器的痕迹,同时又看出不同之处,实战经验就来自于多接触类似的廉价真品。如果能把这一环节的知识了然于胸,恭喜你,你已经在瓷器鉴定领域开始登堂入室了。所以,收藏不论级别,关键是切入点,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有时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你的古玩鉴赏能力。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金钱之外的考虑。一件古玩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围绕着它的产生有着很多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故事”。故事,即旧事,等于历史。令艺术品不朽的原因,除了艺术品本身之美,还有历史。《天下收藏》的一个宗旨就是让观众在节目营造的欢笑场中享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乐趣。这才是最实惠的。比方说,我们有一期谈到瓷胎画珐琅。世人皆知珐琅器物千金难得,可本质上,珐琅彩料其实是人工合成的金属化合物,绝非稀有。其价值更多是与其背后的历史有关。珐琅彩料其实是舶来品,最早将珐琅彩料涂画在器物(最初是铜制品)上的是15世纪的欧洲人。后来,康熙皇帝看到了这种工艺,非常喜欢,遂下令把这种彩料画在瓷器上。于是各级官员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当时,景德镇的瓷器是国内最好的,既洁白又细腻。先是在当地将素瓷烧好,由特派专员护送,千里迢迢运到紫禁城,交由如意馆(直接隶属于皇帝,那里网罗了全国最顶级的绘画大师、书法家、瓷器制作大师)的宫廷画师加绘珐琅彩饰,最后加以烧制。一件杰作才由此诞生。
《天下收藏》节目就是这样,给你展示一件件古玩,讲述一段段往事。虽然这些不能给你的物质生活带来改变,但能带你重温华夏文明的记忆,开阔你对传统文化的视野。古玩,玩的就是文化。文化看起来是虚的,有时却可以跨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知性的满足。一段逸闻、一篇考据、一个美的形式……玩味的角度总是无穷的,只要你有独特的眼光。《天下收藏》就是一个展示的渠道,围绕古玩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是我们难以完整呈现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精心而片段的展示中起到“引玉”的效果。电视节目如此,图书亦是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想摆出过于深究的姿态。考虑到要将节目内容出版成册,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要做一本文物鉴定经典,还是畅销读物?世人常觉得畅销只是浅尝辄止,一纸风行,却终究是过眼云烟;经典才是真知灼见,且历久而光华不减,泽被古今。然而,我们以畅销为荣。从内容来看,本书集合了许多短文,篇幅上令人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从深度来看,短文不求专精,但求易懂,能够让大多数普通读者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下获知某种观点,或了解某些文化常识,这是我们力求做到的。
我们看到,若想将一种观念公之于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交给大家来思考、品评,文化的土壤也能在其间慢慢地肥沃起来——我们愿做那一点点能增加
土壤肥力的养料。本书献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与你们共赴文化巡礼之路是我们的荣幸!
这套《天下收藏》(第四辑)带给我的,是一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文化体验。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艺术品,让我仿佛踏上了“收藏之旅”。我尤其喜欢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各种钱币的形状、大小和材质,他更深入地解读了钱币上铸造的文字和图案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作为货币在历史流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秦半两钱的演变,作者从半两钱的出现,到其在不同时期的形制变化,再到其所代表的度量衡制度的统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将一枚小小的钱币,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宏大叙事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货币背后所承载的深刻历史信息。作者的叙述,既有考古学家的严谨,又有历史学家的洞察力,他将那些看似普通的钱币,解读出了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读完这一章,我才明白,一枚古钱币,不仅仅是价值的象征,更是历史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见证。
评分《天下收藏》(第四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器物,往往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与现代人的生活似乎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些器物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我被书中关于古代漆器的介绍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描述了漆器的色彩斑斓、工艺精湛,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漆器在中国古代的广泛应用,从日常的饮食器皿,到宫廷的皇家用具,再到文人雅士的案头摆件。他甚至还提到了古代漆器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的复杂工艺和漫长的周期。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唐代彩绘漆器的特点,作者通过对画面内容的解读,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服饰风格,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他将一件件漆器,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载体”,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如何用手中的工具,将简单的木材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对这些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和对背后匠人精神的致敬。
评分《天下收藏》(第四辑)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查阅、啃食艰难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同时又能学到大量知识的读物。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介绍一件明代官窑青花瓷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其精美的纹饰和釉色,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代表的皇权象征意义,以及在当时宫廷制度下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他提到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严格规制,以及工匠们为了满足皇室的挑剔要求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史料记载,描述了皇帝对瓷器品质的关注和要求。这种将一件器物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这件瓷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也从中感受到了明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深奥而迷人的故事。
评分《天下收藏》(第四辑)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解读古籍善本方面展现出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和印刷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书中关于宋版书、元版书的介绍,则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这些古籍的外观,他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版本价值、历史意义,以及当时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宋代雕版印刷的精湛工艺,作者通过对不同宋版书的插图、字体、纸张的细致分析,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印刷技术的辉煌成就。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关于印刷工匠技艺的记载,让我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的文字,严谨而不失生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专业的古籍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籍善本的魅力。我从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早期形态,更感受到了文字和知识的力量是如何被传承和延续的。这本书让我对“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的集合,更是历史的载体,思想的传播者。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家具深感兴趣的读者,而《天下收藏》(第四辑)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明清时期家具的解读,我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家具的风格特点、用材讲究,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家具设计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明式家具的“无漆留木纹”工艺,作者详细解释了为何明式家具崇尚自然之美,如何通过精湛的榫卯结构和巧妙的设计,展现木材本身的纹理和质感。他甚至引用了一些古籍中的描述,来佐证明代文人对“素雅”和“天趣”的追求。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明式家具为何能够跨越时代,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那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作者还对比了清代家具的繁复华丽,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皇家气派和工艺发展。这种对比,让我对中国家具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陈列家具的图片和简单的介绍,而是将家具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之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家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天下收藏》(第四辑)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器物本身的欣赏。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脉络和精髓。书中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作者并非枯燥地陈列数据和事实,而是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段历史。例如,书中对唐代金银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繁荣的大唐盛世,那些精美的器物,不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审美情趣的生动写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件唐代银质高足杯的描写,他细致地分析了杯身的浮雕图案,不仅辨识出其取材于异域的文化元素,更将其与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跨文化交流的宏伟画卷。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收藏不仅仅是占有,更是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的传承。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是如何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无论是玉石雕刻的精巧,还是青铜铸造的雄浑,抑或是丝织品精美的纹样,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作者对这些技艺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对古老技艺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窥见其背后蕴含的千年智慧。我从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制造”的辉煌过往,更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提醒着我,在追求速成的当下,更应该珍视那些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传统技艺。
评分翻开《天下收藏》(第四辑),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董文玩的介绍,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文化的探寻。作者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沉睡在时光长河中的珍宝一一唤醒,用生动详实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无论是玉器温润的光泽,还是青铜器庄重的天命,亦或是书画的笔墨丹青,都仿佛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某一时期官窑瓷器的解读所吸引,作者不仅梳理了其发展脉络,更深入剖析了不同窑口在釉色、胎质、纹饰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工艺水平。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考证,让我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读罢此章,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制瓷历史,感受到了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书中对一些传世名画的解读也同样精彩,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画面内容,而是深入挖掘其创作背景、画家生平、艺术手法,甚至是画作流传过程中的逸闻趣事,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我从中领略到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之美,以及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寄托的情感与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专业的知识,引领着我在这片收藏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收获满满。
评分《天下收藏》(第四辑)这本书,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物”的生命力的挖掘。作者并非将器物视为冰冷的考古发现,而是赋予它们温度和灵魂,让它们在读者心中“活”过来。书中的一件清代宫廷玉器,作者在介绍其精湛工艺的同时,更深入地讲述了它如何在皇宫中被使用,被哪些帝王或嫔妃所珍爱,甚至可能经历过怎样的历史事件。他通过考证文献,推测这件玉器可能在某次宫廷宴会中被用于什么场合,或者在某个重要时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将器物置于具体的使用情境和历史瞬间中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古代器物,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人情味。我仿佛看到了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这件玉器闪烁着温润的光芒,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见证着宫廷生活的点滴。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情和敬畏,他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结合的严谨态度,去解读每一个细节,去还原每一个故事。我从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玉雕工艺,更感受到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属于器物本身的、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人情。
评分这套《天下收藏》(第四辑)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惊喜的宝藏博物馆。我一直对中国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中国书画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笔墨、构图的分析,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家的人生际遇。我尤其被书中对宋代山水画的讲解所打动。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画派的风格特点,比如范宽的雄浑、郭熙的华茂,更是通过对这些画作的解读,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他将山水画视为一种“以形写神”的艺术,强调了画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怀、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我记得书中对一幅描绘高山流水的画作的解读,作者通过对水流的动态描写、山石的质感表现,以及画面中隐约可见的人物,勾勒出一幅充满哲思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绘,更是艺术家与自然对话、与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而《天下收藏》(第四辑)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与探求。书中对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时代。作者不仅对鼎、簋、尊、卣等器型的演变做了清晰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对器物上铭文的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了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的窗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件西周铜簋的介绍,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精美的纹饰,更详细考证了其内壁的铭文,通过铭文内容,揭示了当时一场重要的分封仪式,以及参与其中的诸侯名讳和所受封的土地。这种将器物与历史事件、社会制度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考古发现,而是鲜活的历史见证。作者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浪漫,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仅解释了其可能的含义,更赋予了它们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气质,仿佛能感受到先民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周王朝的宫廷,亲眼见证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对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祭祀的礼器,更是权力、身份和社会秩序的象征。
评分《天下收藏》系列节目已被中国人民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5套DVD和2本图书
评分DVD4:康熙青花(重器:乾隆青花折枝花果六方大瓶;其他藏品)
评分辩宝环节,围绕由藏宝人带来的宝物展开激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刺激与悬念重生;
评分青花瓷器章节目录
评分DVD1: 单色釉(重器:康熙官窑豇豆红太白尊;其他藏品)
评分ISBN: CN-M03-08-0060-0/V.K
评分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评分DVD6: 珐琅彩(重器: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其他藏品)
评分出版日期: 2008-11-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