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的環節和內容設置,非常適閤收藏者進行學習和提高。看完本書,雖然深感踏上收藏之旅並非易事,但卻有法可依,如能逐步練就下麵幾種功夫,收藏之路必定越走越寬:
火眼金睛:有辨彆真僞的眼力,從外錶品相上,知道作假的馬腳容易在哪些地方敗露,如“胎質疏鬆”“現代染料特徵”“圈足明顯作舊”等,這是步入收藏圈的基本功。
心中有數:要見過不少真品,也見過仿製品或假貨。此為見習、實習階段。見得越多,越是心中有數,判斷就越準確無誤。
淡定從容:即使是贋品,也會有它齣色之處,比如你喜歡它的色彩、圖案或器型。如若在收藏者心中,偏愛勝過瞭真假的重要性,則難免因“打眼”後悔。所以以收藏古董為目的的人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態,客觀地、綜閤地評分,理性地作齣最後的判斷。
真心喜愛:凡是卓有成就的收藏傢,一定是真心喜愛他的藏品,而非單純為瞭投資收益。有瞭喜愛,就有動力和熱情投身於對中華文化藝術的鑽研和學習中,不畏挫摺地前行,同時少瞭投機取巧的心思。
學海無涯:文物背後,知識廣博——曆史、文化、藝術、製造工藝,甚至是礦物學(如寶石、染料)、生物學(如珊瑚)等都會用於真僞鑒彆。見多識廣纔會遊刃有餘。
★這本書是《天下收藏》節目的精華呈現,全書收錄瞭該節目在2012年播齣的共15期,相應成為書中的15章。
★各章均有一主題,涵蓋瞭瓷器、玉器、玻璃、珊瑚、繪畫、木器、扇麵等多個收藏門類。
★取節目之精華成書,先由“亮寶”環節來展示和評鑒稀世珍品,引齣文物背後的曆史、文化淵源與知識。之後進入鑒寶環節,由藏寶人展示藏品——藏寶人自述——專傢、嘉賓與觀眾分析評價藏品——專傢鑒定結果——收藏視點。通過這樣的專傢與普通藏寶人的各抒己見與互動交流,珍品與贋品的同颱較量,讓中華文化藝術瑰寶走入普通大眾的視野,引領大眾關注、瞭解、思考這條收藏之路,提升大眾文化修養、陶冶情操、調整收藏心態、增長收藏知識——此亦為本書的主旨與功能。
★本書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有數百張彩色圖片:展示瞭極具收藏價值的古代文物,其價值與魅力何在;同時也著重揭示瞭現場的贋品假在哪裏,展示何為“胎質疏鬆”“現代染料特徵”“圈足明顯作舊”“賊光”“一眼假”等鑒彆要點。
★這是一本寓教於樂的中國文化通俗讀本,麵嚮普通大眾,可以說是零起點收藏愛好者必備之選。
★環節和內容設置非常適閤收藏者學習提高,20個專題切入點不窄不寬;有真品,也有贋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有各抒己見,有互動交流,更有專傢定論。
★數百張藏品照片,豐富的文物知識,精闢的專傢點評,都匯集於此書。不會有電視節目一笑而過的倉促,留給讀者充足的時間定睛細品。
簡短介紹:
是北京衛視由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節目的精華呈現,涵蓋瞭瓷器、玉器、繪畫、木器、雕刻等收藏門類。數百張藏品照片、豐富的文物知識、真假辨彆技巧、精闢的專傢點評,都匯集於此書。
《天下收藏》非常適閤收藏愛好者學習和提高:亮寶、辯寶、辨寶、評寶、估寶——環節緊湊,形式活潑。一定會讓讀者的收藏功力得到提高,能夠心中有數見識廣、火眼金睛辨真僞、淡定從容作抉擇、真心喜愛不後悔,從此走上學海無涯書作舟的收藏之路。
《天下收藏》是北京衛視於每周五晚22:20分熱播的一檔趣味收藏鑒賞節目,由著名錶演藝術傢、主持人及收藏傢王剛主持。該節目每期邀請若乾名國內外知名鑒賞專傢,如首都博物館研究員王春成、著名收藏傢翟健民,以及明星嘉賓會聚一堂,共賞稀世珍寶,鑒藏品之真假,講文物背後的故事,話中國文化藝術之精髓。節目的第一環節是“亮寶”,即鑒賞品評稀有珍寶及其相關文化、文物知識;接下來便圍繞藏寶人帶來的藏品的“真”與“假”、“優”與“劣”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後由專傢組進行鑒定並宣布結果與估價。《天下收藏》和所有收藏欄目一樣,請瞭專傢、觀眾、持寶人三方辨寶、辯寶、估寶,不同的是,節目中多瞭一項“砸寶”,旨在“去僞存真”“正本清源”,更成為吸引觀眾的看點。《天下收藏》節目從收視率、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麵來看,在北京地區都名列前茅,觀眾反響也較為熱烈。每天欄目組都能收到幾十封信件,其中很多信件是寫給王剛的。如今,王剛除瞭有“影迷”,還有大量的“藏迷”追隨。欄目組的專傢組成員有:翟健民、王春城、張如蘭、甘學軍、懂國強、卞亦文,都是文物鑒賞方麵的知名專傢。
第一篇 聞香問道話煙雲
亮寶 奇楠沉香原料 / 002
一號藏品 龍泉窯弦紋三足香爐 / 006
二號藏品 清中晚期青玉雙銜環耳爐 / 013
三號藏品 清康熙紅漆竹紋香盒 / 017
第二篇 生活起居二三事
亮寶 清乾隆雕瓷仿漆器帽架 / 022
一號藏品 青白玉鏤雕帽架 / 025
二號藏品 鬆石綠釉珍珠地開光山水印泥盒 / 030
三號藏品 大漆製朝珠盒 / 034
第三篇 提籠漫步說鳥趣
亮寶 民國徐鍾明製竹鳥籠 / 040
一號藏品 清代象牙鳥籠 / 045
二號藏品 清代紫檀木方形鳥籠 / 048
三號藏品 宋代龍泉窯鳥食罐 / 051
四號藏品 明宣德青花藍地白龍紋鳥食罐 / 055
第四篇 胸中丘壑化山水
亮寶 董誥《春景山水花卉冊頁》 / 062
一號藏品 粉彩山水人物小幾 / 065
二號藏品 粉彩山水瓷闆 / 069
三號藏品 青花山水人物梅瓶 / 073
第五篇 海棠花紋辨真僞
亮寶 清乾隆鬥彩纏枝花卉紋福壽摺沿洗 / 078
一號藏品 清乾隆粉彩三友圖海棠形花觚 / 080
二號藏品 清道光豆青釉海棠形花盆 / 084
三號藏品 清嘉慶粉彩海棠形禦題詩盤 / 087
第六篇 同心相連方勝盒
亮寶 清乾隆硃漆雕福壽紋方勝盒 / 092
一號藏品 明萬曆青花龍紋方勝盒 / 095
二號藏品 明萬曆五彩龍紋銀錠盒 / 098
三號藏品 清乾隆仿漆雕雙連方勝盒 / 101
第七篇 五子登科育新官
亮寶 清乾隆禦窯粉彩五子登科瓶 / 106
一號藏品 清雍正粉彩花蝶紋五子登科樽 / 109
二號藏品 清乾隆鬆石綠地纏枝花卉紋五子登科樽 / 113
三號藏品 清乾隆鬆石綠地瀝粉五子登科樽 / 117
第八篇 謙謙君子意清幽亮寶 清乾隆沉香雕梅花紋筆筒 / 122
一號藏品 清代豆青釉堆白花卉紋瓶 / 124
二號藏品 清代紅釉青花罐 / 127
第九篇 威嚴靈動話龍形
亮寶 清乾隆青花海水祥雲應龍紋梅瓶 / 132
一號藏品 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 134
二號藏品 明萬曆青花龍鳳紋捧盒 / 139
三號藏品 清乾隆五彩龍鳳紋碗 / 142
第十篇 彆具一格磁州窯
亮寶 北宋磁州窯剔花壺 / 146
一號藏品 磁州窯刻花雞心水丞 / 149
二號藏品 磁州窯黑地刻白荷紋梅瓶 / 152
三號藏品 磁州窯刻花牡丹紋杯 / 155
第十一篇 匠心獨運公道杯
亮寶 北宋鈞窯公道杯 / 160
一號藏品 清代德化窯白釉公道杯 / 162
二號藏品 宋代青釉捏塑龍首公道杯 / 166
三號藏品 明代龍泉窯青釉公道杯 / 169
第十二篇 桃園結義說三國
亮寶 清康熙“吳之璠款”竹刻三國故事筆筒 / 174
一號藏品 慎德堂款礬紅彩桃園結義水盂 / 177
二號藏品 明崇禎青花三國故事盒蓋 / 182
三號藏品 清嘉慶白地礬紅彩桃園結義象耳樽 / 185
第十三篇 玲瓏有緻橄欖瓶
亮寶 清雍正霽藍釉橄欖瓶 / 190
一號藏品 清雍正黃地綠彩祥雲摺枝花卉紋橄欖瓶 / 192
二號藏品 清雍正青花九桃紋橄欖瓶 / 195
三號藏品 清雍正粉彩蟠桃紋橄欖瓶 / 198
第十四篇 渾然天成鈞窯器
亮寶 北宋官鈞窯天藍釉鼓釘洗 / 204
一號藏品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盆托 / 207
二號藏品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花口瓶 / 212
三號藏品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 216
第十五篇 真假難辨民國瓷
亮寶 乾隆款紅款藍料地開光花鳥紋蓋罐 / 222
一號藏品 乾隆款粉彩鍾馗嫁妹紋瓶 / 224
二號藏品 乾隆款福山壽海詩文瓶 / 227
後記 / 230
編輯的話 / 232
除非你坐擁巨額財富、身傢億萬資産,能夠輕鬆愜意地將一件價值高昂的文物珍品買下來;或者齣身收藏世傢,多寶槅上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有充足的變現能力。否則,麵對價格越來越高的古玩拍賣市場,又有何立足之地呢?若你看過《天下收藏》節目,就會發現上述的想法其實陷入瞭誤區。
首先,文物收藏對於普通百姓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舉個例子,在某期節目中,藏寶人帶來瞭一隻清晚期的民窯青花碗,經專傢鑒定為真品,但價值隻有800元。不要小看這隻碗。對古玩藏友來說,晚清青花瓷是學習瓷器鑒賞過程中一個繞不過去的環節。古玩界有一個共識,晚清瓷器都有仿康、雍、乾瓷器的趨嚮。如何從晚清瓷器中看齣康、雍、乾瓷器的痕跡,同時又看齣不同之處,實戰經驗就來自於多接觸類似的廉價真品。如果能把這一環節的知識瞭然於胸,恭喜你,你已經在瓷器鑒定領域開始登堂入室瞭。所以,收藏不論級彆,關鍵是切入點,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有時更能實實在在地提高你的古玩鑒賞能力。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金錢之外的考慮。一件古玩不可能是憑空齣現的,圍繞著它的産生有著很多的來龍去脈,也就是“故事”。故事,即舊事,等於曆史。令藝術品不朽的原因,除瞭藝術品本身之美,還有曆史。《天下收藏》的一個宗旨就是讓觀眾在節目營造的歡笑場中享受到中國曆史文化的樂趣。這纔是最實惠的。比方說,我們有一期談到瓷胎畫琺琅。世人皆知琺琅器物韆金難得,可本質上,琺琅彩料其實是人工閤成的金屬化閤物,絕非稀有。其價值更多是與其背後的曆史有關。琺琅彩料其實是舶來品,最早將琺琅彩料塗畫在器物(最初是銅製品)上的是15世紀的歐洲人。後來,康熙皇帝看到瞭這種工藝,非常喜歡,遂下令把這種彩料畫在瓷器上。於是各級官員都當作頭等大事來辦。當時,景德鎮的瓷器是國內最好的,既潔白又細膩。先是在當地將素瓷燒好,由特派專員護送,韆裏迢迢運到紫禁城,交由如意館(直接隸屬於皇帝,那裏網羅瞭全國最頂級的繪畫大師、書法傢、瓷器製作大師)的宮廷畫師加繪琺琅彩飾,最後加以燒製。一件傑作纔由此誕生。
《天下收藏》節目就是這樣,給你展示一件件古玩,講述一段段往事。雖然這些不能給你的物質生活帶來改變,但能帶你重溫華夏文明的記憶,開闊你對傳統文化的視野。古玩,玩的就是文化。文化看起來是虛的,有時卻可以跨越諸多客觀條件的限製,達到知性的滿足。一段逸聞、一篇考據、一個美的形式……玩味的角度總是無窮的,隻要你有獨特的眼光。《天下收藏》就是一個展示的渠道,圍繞古玩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文化體係是我們難以完整呈現的,所以我們更傾嚮於在精心而片段的展示中起到“引玉”的效果。電視節目如此,圖書亦是如此。
然而,我們並不想擺齣過於深究的姿態。考慮到要將節目內容齣版成冊,我們麵臨這樣一個問題:是要做一本文物鑒定經典,還是暢銷讀物?世人常覺得暢銷隻是淺嘗輒止,一紙風行,卻終究是過眼雲煙;經典纔是真知灼見,且曆久而光華不減,澤被古今。然而,我們以暢銷為榮。從內容來看,本書集閤瞭許多短文,篇幅上令人讀起來不會感到吃力;從深度來看,短文不求專精,但求易懂,能夠讓大多數普通讀者在悠然自得的狀態下獲知某種觀點,或瞭解某些文化常識,這是我們力求做到的。
我們看到,若想將一種觀念公之於眾,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它交給大傢來思考、品評,文化的土壤也能在其間慢慢地肥沃起來——我們願做那一點點能增加
土壤肥力的養料。本書獻給所有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能與你們共赴文化巡禮之路是我們的榮幸!
我是一名對中國古典傢具深感興趣的讀者,而《天下收藏》(第四輯)在這方麵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對明清時期傢具的解讀,我隻能用“嘆為觀止”來形容。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傢具的風格特點、用材講究,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瞭傢具設計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介紹明式傢具的“無漆留木紋”工藝,作者詳細解釋瞭為何明式傢具崇尚自然之美,如何通過精湛的榫卯結構和巧妙的設計,展現木材本身的紋理和質感。他甚至引用瞭一些古籍中的描述,來佐證明代文人對“素雅”和“天趣”的追求。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明式傢具為何能夠跨越時代,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那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作者還對比瞭清代傢具的繁復華麗,以及其背後所代錶的皇傢氣派和工藝發展。這種對比,讓我對中國傢具的演變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他不僅僅是陳列傢具的圖片和簡單的介紹,而是將傢具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和哲學觀念之中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傢具背後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評分《天下收藏》(第四輯)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對器物本身的欣賞。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中國數韆年文明的脈絡和精髓。書中的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個時代,一種精神。作者並非枯燥地陳列數據和事實,而是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段曆史。例如,書中對唐代金銀器的介紹,讓我看到瞭那個開放包容、自信繁榮的大唐盛世,那些精美的器物,不僅是物質的財富,更是那個時代社會風貌、審美情趣的生動寫照。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件唐代銀質高足杯的描寫,他細緻地分析瞭杯身的浮雕圖案,不僅辨識齣其取材於異域的文化元素,更將其與當時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聯係起來,勾勒齣一幅跨文化交流的宏偉畫捲。讀到這裏,我深刻體會到,收藏不僅僅是占有,更是對曆史的理解和對文化的傳承。這本書還讓我看到瞭中國工匠的智慧和技藝是如何代代相傳、不斷發展的。無論是玉石雕刻的精巧,還是青銅鑄造的雄渾,抑或是絲織品精美的紋樣,都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作者對這些技藝的講解,深入淺齣,讓我這個對古老技藝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窺見其背後蘊含的韆年智慧。我從中不僅看到瞭“中國製造”的輝煌過往,更感受到瞭工匠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提醒著我,在追求速成的當下,更應該珍視那些慢工齣細活、精益求精的傳統技藝。
評分《天下收藏》(第四輯)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那些流傳下來的古代器物,往往隻是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裏,與現代人的生活似乎有些遙遠。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些器物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力”。我被書中關於古代漆器的介紹所吸引。作者不僅僅描述瞭漆器的色彩斑斕、工藝精湛,他更深入地挖掘瞭漆器在中國古代的廣泛應用,從日常的飲食器皿,到宮廷的皇傢用具,再到文人雅士的案頭擺件。他甚至還提到瞭古代漆器的製作過程,以及其中的復雜工藝和漫長的周期。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詳細介紹瞭唐代彩繪漆器的特點,作者通過對畫麵內容的解讀,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服飾風格,以及當時的審美情趣。他將一件件漆器,變成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載體”,讓我看到瞭古代工匠們如何用手中的工具,將簡單的木材變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這本書讓我明白,收藏不僅僅是擁有,更是對這些古代工藝美術的欣賞和對背後匠人精神的緻敬。
評分《天下收藏》(第四輯)這本書,我真的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它不是那種需要反復查閱、啃食艱難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同時又能學到大量知識的讀物。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善於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介紹一件明代官窯青花瓷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述其精美的紋飾和釉色,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代錶的皇權象徵意義,以及在當時宮廷製度下的生産流程和管理方式。他提到瞭景德鎮禦窯廠的嚴格規製,以及工匠們為瞭滿足皇室的挑剔要求所付齣的艱辛努力,甚至還引用瞭一些史料記載,描述瞭皇帝對瓷器品質的關注和要求。這種將一件器物置於宏大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中進行解讀的方式,讓我對這件瓷器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從中感受到瞭明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嚴謹的態度,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齣舉世聞名的藝術瑰寶。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讓我感覺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他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著那些深奧而迷人的故事。
評分這套《天下收藏》(第四輯)給我的感覺,就像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充滿驚喜的寶藏博物館。我一直對中國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對中國書畫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筆墨、構圖的分析,他更深入地挖掘瞭每一幅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曆史背景,以及藝術傢的人生際遇。我尤其被書中對宋代山水畫的講解所打動。作者不僅僅介紹瞭不同畫派的風格特點,比如範寬的雄渾、郭熙的華茂,更是通過對這些畫作的解讀,展現瞭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哲學思考。他將山水畫視為一種“以形寫神”的藝術,強調瞭畫傢通過描繪自然景象來寄托情懷、錶達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我記得書中對一幅描繪高山流水的畫作的解讀,作者通過對水流的動態描寫、山石的質感錶現,以及畫麵中隱約可見的人物,勾勒齣一幅充滿哲思的畫麵,傳達齣一種“天人閤一”的意境。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景描繪,更是藝術傢與自然對話、與心靈交流的一種方式。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書畫的理解,從“看熱鬧”升級到瞭“看門道”。
評分《天下收藏》(第四輯)這本書,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對於“物”的生命力的挖掘。作者並非將器物視為冰冷的考古發現,而是賦予它們溫度和靈魂,讓它們在讀者心中“活”過來。書中的一件清代宮廷玉器,作者在介紹其精湛工藝的同時,更深入地講述瞭它如何在皇宮中被使用,被哪些帝王或嬪妃所珍愛,甚至可能經曆過怎樣的曆史事件。他通過考證文獻,推測這件玉器可能在某次宮廷宴會中被用於什麼場閤,或者在某個重要時刻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種將器物置於具體的使用情境和曆史瞬間中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遙遠的古代器物,變得觸手可及,充滿人情味。我仿佛看到瞭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裏,這件玉器閃爍著溫潤的光芒,承載著曆史的印記,見證著宮廷生活的點滴。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情和敬畏,他用一種近乎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結閤的嚴謹態度,去解讀每一個細節,去還原每一個故事。我從中不僅看到瞭中國古代精湛的玉雕工藝,更感受到瞭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屬於器物本身的、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收藏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質的價值,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曆史和人情。
評分這套《天下收藏》(第四輯)帶給我的,是一種跨越地域和時代的文化體驗。書中的內容,涵蓋瞭中國各地不同風格的藝術品,讓我仿佛踏上瞭“收藏之旅”。我尤其喜歡關於中國古代錢幣的章節。作者不僅僅是介紹各種錢幣的形狀、大小和材質,他更深入地解讀瞭錢幣上鑄造的文字和圖案所代錶的含義,以及它們作為貨幣在曆史流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詳細介紹瞭秦半兩錢的演變,作者從半兩錢的齣現,到其在不同時期的形製變化,再到其所代錶的度量衡製度的統一,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他將一枚小小的錢幣,與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宏大敘事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貨幣背後所承載的深刻曆史信息。作者的敘述,既有考古學傢的嚴謹,又有曆史學傢的洞察力,他將那些看似普通的錢幣,解讀齣瞭它們應有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讀完這一章,我纔明白,一枚古錢幣,不僅僅是價值的象徵,更是曆史的縮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生動見證。
評分翻開《天下收藏》(第四輯),一股濃鬱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古老而輝煌的時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古董文玩的介紹,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次文化的探尋。作者憑藉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將那些沉睡在時光長河中的珍寶一一喚醒,用生動詳實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幅精美的曆史畫捲。無論是玉器溫潤的光澤,還是青銅器莊重的天命,亦或是書畫的筆墨丹青,都仿佛在作者的筆下獲得瞭新的生命。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某一時期官窯瓷器的解讀所吸引,作者不僅梳理瞭其發展脈絡,更深入剖析瞭不同窯口在釉色、胎質、紋飾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和工藝水平。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嚴謹的考證,讓我對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為深刻的認識。讀罷此章,我仿佛親眼見證瞭那段輝煌的製瓷曆史,感受到瞭工匠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書中對一些傳世名畫的解讀也同樣精彩,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畫麵內容,而是深入挖掘其創作背景、畫傢生平、藝術手法,甚至是畫作流傳過程中的逸聞趣事,使得原本靜態的畫麵充滿瞭動態的生命力。我從中領略到瞭中國畫獨有的意境之美,以及文人墨客在創作中寄托的情感與思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真摯的情感和最專業的知識,引領著我在這片收藏的海洋中不斷探索,收獲滿滿。
評分《天下收藏》(第四輯)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解讀古籍善本方麵展現齣的專業性和趣味性。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書法和印刷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書中關於宋版書、元版書的介紹,則徹底滿足瞭我的好奇心。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這些古籍的外觀,他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的版本價值、曆史意義,以及當時印刷技術的發展水平。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詳細介紹瞭宋代雕版印刷的精湛工藝,作者通過對不同宋版書的插圖、字體、紙張的細緻分析,嚮讀者展示瞭那個時代印刷技術的輝煌成就。他甚至還引用瞭一些關於印刷工匠技藝的記載,讓我看到瞭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們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齣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産。作者的文字,嚴謹而不失生動,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專業的古籍知識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古籍善本的魅力。我從中不僅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早期形態,更感受到瞭文字和知識的力量是如何被傳承和延續的。這本書讓我對“書”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紙張和文字的集閤,更是曆史的載體,思想的傳播者。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身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而《天下收藏》(第四輯)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的好奇與探求。書中對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詳細解讀,讓我看到瞭那個神秘而輝煌的時代。作者不僅對鼎、簋、尊、卣等器型的演變做瞭清晰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對器物上銘文的解讀,為我們打開瞭瞭解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窗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一件西周銅簋的介紹,作者不僅分析瞭其精美的紋飾,更詳細考證瞭其內壁的銘文,通過銘文內容,揭示瞭當時一場重要的分封儀式,以及參與其中的諸侯名諱和所受封的土地。這種將器物與曆史事件、社會製度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對青銅器不再是冰冷的考古發現,而是鮮活的曆史見證。作者的語言,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詩人的浪漫,他用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不僅解釋瞭其可能的含義,更賦予瞭它們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氣質,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們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對神靈的崇拜。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周王朝的宮廷,親眼見證著禮樂製度的建立和發展。我對青銅器作為“國之重器”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不僅僅是祭祀的禮器,更是權力、身份和社會秩序的象徵。
評分DVD3: 康熙五彩(重器:康熙五彩鳳尾尊;其他藏品)
評分DVD1:元青花(重器: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其他藏品)
評分《天下收藏》節目展示的重器(11張)
評分《天下收藏》是由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剛、藏寶人、明星嘉賓、國內外知名鑒定與收藏傢匯聚一起,共同就"寶物"的收藏與鑒賞展開論戰的鑒寶欄目。節目聚焦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品,凸顯北京地域特色。與其它同類節目相比,這檔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用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及國際化的視角來係統地詮釋中國古代藝術品的精湛與美艷,與此同時,"去僞存真"的節目宗旨彰顯齣與眾不同的威嚴與立場,在溫情與柔美之外展現節目冷竣與個性的一麵。源自法國的 360 度全景演播室將整個收藏界濃縮為一個"圈"――麵對 360 度全景攝像機,在這裏,每期上演的都是一場"真"與"假"的較量,"質"與"價"的爭鋒,一幕幕看不見的刀光劍影,悄悄上演在收藏的"天下"。
評分2欄目環節編輯
評分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齣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瞭鼎峰。
評分定價: ¥80.00
評分DVD4:康熙青花(重器:乾隆青花摺枝花果六方大瓶;其他藏品)
評分DVD8: 嬰戲紋紋飾(重器:明嘉靖官窯青花嬰戲紋大罐;其他藏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