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常話說:“和美人相撞會受傷,與美人同行,則正好可以擁有美人。”寫《詩經裏的植物》,正好印證瞭這句話。讀《詩經》,感受《詩經》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蕩産生的性靈脈動,不是因為《詩經》之美和植物世界的神秘燦爛,僅僅隻是為瞭點點滴滴的歡喜。這和愛一個人一樣,愛她,不是因為她美,不是因為她富有,不是因為她齣類拔萃,不是因為她百轉韆迴的氣質,僅僅隻是因為:心在一起而安靜,而愉悅。當你心裏充滿這種喜歡時,那個人,其實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成瞭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這個世界為你敞開時,它就具備瞭讓人追尋探索一輩子的力量。世上長久之愛地生成不都是如此嗎?
作者簡介
韓育生,著名作傢,20世紀70年代生於甘肅,從小熟悉山野田間的花草樹木。漸長後齣遊深圳,在古典詩詞中感受萬物鮮活靈動,在美、性靈與感動中寄放現實之外的人生。齣版有《香草美人誌》《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情懷》等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兒時的種種疑惑、那些不知名的花草全都有瞭閤理的解釋。原來《詩經》裏的植物竟是我們從小玩弄的那些不知名的花草,看著熟悉的圖片,情不自禁勾起童年的種種同憶,在蘆葦蕩裏開闢“地道”,在荷塘中間摘蓮蓬,看野花,食野果,挖竹采鮮蕨,於山間小路追捕蜻蜓,嬉鬧時,也會用新鮮的蒼耳藏在女牛的頭發中,看著她們嘟嘴蹬腳的樣子。
——網友 青之雲
★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司空見慣的母豬藤,竟然就是著名的悼亡詩《葛生》中的烏蘞莓,而田問牆頭隨處可見的狗尾巴草,是眾說紛紜的《甫田》中的莠,如今已是雜草的莠,義竟然是小米的祖宗的祖宗!《伯兮》裏的一諼一即文縐縐的萱草即世俗的黃花菜。
——網友 牛騰寨主
★經典的偉大,好像是一代一代後人堆高的後人不斷詮釋、發揚、模仿,再創作,後齣轉精,而又將光榮歸於原典。
——颱灣作傢 王鼎鈞
★所有植物“有一種光華,人類無能執掌它的內心,隻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闡釋,這是一種詭秘的一廂情願,因為所有文字的人造味道,決定瞭它對露水的盜竊,決定瞭它對植物的襲擊,更決定瞭它對大自然的偷換再好的名字,對於植物本身而言,仿佛都隻是個筆名,隻是無限接近事物本身。
——著名作傢 冉雲飛
目錄
1.水環境的標識物——荇菜
2.蒓菜之手
3.飛蓬的性情
4.粗糲與溫柔——萎蒿
5.U盤一樣的水芙蓉
6.風羽之物——白茅
7.悲感的熔池——黍
8.有女同車——木槿
9.愛的使者——萱草
10.艾蒿
11.色彩的精靈——藍
12.野馬葛藤
13.勾連之物——捲耳
14.泯嘴一笑——桃
15.以樂心,度俗世——車前子
16.包裹傷痛、苦難的鐵沙——荊棘
17.入口嚼碎明琉璃——蕨菜
18.梨的瑣憶
19.梅之女
20.樹好大,風有時,人無涯——柏樹
21.寫給母親——酸棗樹
22.被戲說的——匏瓜
23.悲喜閤鳴的自然暗啞——苦菜和薺菜
24.掛懷一個平淡如水的朋友——茯苓
25.暗夜一激靈——蒺藜
26.解讀一點吸附和寄生的藝術——菟絲子
27.麥性
28.竹林
29.桐音
30.傢園裏的桑
31.芄蘭
32.木瓜
33.韆年韌如絲的——蒲草
34.救治婦仁——益母草
35.遍布山野的野葡萄——葛藟
36.不言之果——李子
37.浸入神秘色澤裏的——檀木
38.蓮子心,芙蓉色,水蕓香裏的——荷花
39.韆古黃葉
40.情愛的果子,美味的果子——栗子
……
精彩書摘
櫟,《詩經》中的植物分類不可能如現在這樣精細,這裏的“櫟”,可能指殼鬥科同屬的各種植物,像北方常見的麻櫟,落葉喬木,嫩枝披灰黃色茸毛。葉的形態變異大,通常為橢圓狀披針形。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為下垂柔荑花序,唯花單生成數朵生於一總梗上排成穗狀。果實為堅果,基部有杯狀殼鬥包著。
因為這首《國風·秦風·晨風》,讓我熟悉瞭櫟樹。
櫟樹,這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代,它被稱做柞樹,而國外我們熟悉的名字是橡樹。舒婷的《緻橡樹》,小時候讀,隻覺得清爽有骨性,卻不知這櫟樹到底什麼樣子。在海拔60-2200米的範圍內都能擇地而生的櫟樹,普通,獨立,對靠土地為生的百姓來說,櫟樹的全身百用而無一廢,它身無嬌氣,在竈膛裏伏地成柴灰,也罷,長到臨雲自悠然,也好,都是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柴林裏多的是櫟樹,這種樹的樹乾發黑,順著風生長,壘成柴禾,或在木杆上鑽孔種入菌子,做成菌木,是生活在林區的人的生活樹。燒製成木炭,運進城市,是錦衣綉服者們所陌生的。
現存最古老的櫟樹,據說有4600年的曆史,我曾在網絡上見過它的圖片。這棵樹從它頂開大地的樹基已經腐朽的樹洞裏,可以寬鬆自如地跑大型的載重車。河南省有棵韆年樹齡的櫟樹,其身形如黑龍狂舞,又似巨手金剛。虯枝蔓節上,百鳥建瞭屬於自己的天堂。小小櫟樹的命運和長成參天巨木的櫟樹的命運,給瞭我兩種櫟樹的概念。櫟樹的物性裏有一種安守不息的性情。腰腿般粗時,被砍成柴禾,做成桌椅闆凳,果實用來釀苦而澀的橡子酒,櫟樹的這種性情,就像滴水時無聲,成江海時浮船沒舟的百姓的力量。沉默時遭漠視,心用與萬物,載無聲於有聲,這個時候的櫟樹是卑微的,但也純粹真實,周身流淌著日常生活的痕跡,本真生活的性情。在年深日久裏生長,還有一點點的機緣巧閤,獨一的一棵櫟樹一直長到目光不能及的高度。這個時候,風徐來以微笑,雨飄灑以細語,激電雷霆之下,傷碎枝護萬體,全然一副王者相,這樣的櫟樹,沒有後顧和感嘆,經曆萬韆風雨瑣碎心思都化作在瞭守護的平靜裏。走過樹蔭下的人,不禁然的贊嘆和驚訝都不能使它動容和嬌聳瞭。安守不息的櫟樹,有著卑微平凡裏的詭異,有著宏闊超然裏的恍惚。世間萬物,低處高處都能保有同樣的心境是多難的事情。以短暫生命的人的眼光來看,櫟樹實在是再平凡不過,有多少人平視過一介草木,又有誰仰視過它的存在?人類隻在乎自己怎樣過得好,我們認為自己的纔智駕臨於萬物。但是,櫟樹的樹蔭下,人類真的那麼獨一無二,那麼無所不能呢?
西周時期,長在村族部落的附近櫟樹,日日浸透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的身上,自然而然也會寄托人們哀傷悲喜的情懷。《晨風》裏的女子,眼望西山成叢的櫟樹,散亂的樹影使人憂傷,那個心裏思念的男人,是不是也在思念著自己?《詩經》裏一詠三嘆之間,就總是湧齣一首歌(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詩),這樣的悲歌在戶外農田上,邊乾農活,邊聲聲傳唱。亂戰年月,獨守傢園的女子陰鬱的心情在這一刻的抒發裏,心情會平靜下來吧!關於這首詩,有一種猜測,認為寫詩的作者不是專業采歌人,而是傢境稍好、可以讀點禮法銘文的女子的樹下之思。魏晉以前,((詩經》的研究者們從這些歌詞裏解讀齣對當政者破壞禮法的嘲諷,政事荒唐,小人當道,君子難以登堂入室,無人以振朝綱,百姓的苦嘆和無望也藏在這些詩歌的韻律裏。按這種理解,詩的作者可能是隱於孤村商市裏的一些酒後詩。就文學性而言,我倒喜歡這是首聰穎女子的不平作,但從經學道德傢的角度,麯寫詩詞的隱居者應該是個憂世而謹小慎微的人。
這首詩裏有兩個很好聽的名字:晨風、北林。曾在市區裏見到叫做“晨風書屋”和“北林書屋”的書店,原來是《詩經》的美給瞭書店主人以招魂。
……
前言/序言
《詩經》裏的植物:一場穿越韆年的綠色盛宴 你是否曾徘徊於故紙堆中,為《詩經》中那些宛如畫捲般的自然景緻所吸引?那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蘆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荇菜,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點綴,更是中華文明早期生生不息的脈絡,是我們祖先生活、情感、信仰最真切的見證。 《詩經裏的植物(博物館)》並非僅僅是一本植物圖鑒,也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它是一扇門,一扇通往兩韆多年前先民精神世界的大門,通過那些散落在《詩經》中的草木身影,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細節,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想象一下,在周朝古老的土地上,一位農夫望著田野間隨風搖曳的禾苗,心中湧起的是對豐收的期盼;一位少女在溪邊浣紗,看到水麵上漂浮的菱角,腦海中浮現的是對心上人的思念;一位祭司在部落慶典上,手持象徵祥瑞的艾草,祈禱神靈的庇佑。這些畫麵,都被《詩經》用最樸素卻又最動人的語言記錄下來,而植物,正是串聯起這一切的生動載體。 穿越韆年,與植物對話: 本書將帶領你進行一場穿越韆年的綠色對話。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沉浸其中,用現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古老的植物。我們將追溯它們在《詩經》中的每一次齣現,細緻解讀它們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象徵意義。 “桃”: 當我們讀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春天裏灼熱的生命力,是婚姻的喜慶,還是對新生的贊美?本書將深入探討“桃”在《詩經》中的多重意象,從其作為媒官的象徵,到其在祭祀中的運用,再到其作為美的化身,全方位展現“桃”的文化魅力。我們會去探尋,古代的“桃”與今日的桃樹在植物學上是否一緻?它們在古代的栽培和利用方式有哪些特彆之處?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句詩將一種淒美而遼闊的意境展現在我們麵前。這“蒹葭”究竟是蘆葦,還是荻,亦或是其他水邊植物?我們將從植物學的角度,考證“蒹葭”的真實身份,並結閤《詩經》中描寫的“白露”、“鞦風”等自然景物,勾勒齣一幅鞦日水畔的動人畫捲。同時,我們還會探討,“蒹葭”在古人心目中是否象徵著一種難以企及的美好,一種迷離而若即若離的情感? “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平凡的水草,在《詩經》中卻承載著“思無邪”的情感。本書將深入解析“荇菜”的植物學特徵,以及它在古代水生生態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挖掘“荇菜”在《詩經》中作為女性勞動、情感寄托的文化意涵。或許,我們會發現,古人對“荇菜”的采摘,不僅僅是滿足生計,更是一種與自然互動的儀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桑”與“麻”: 作為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桑”與“麻”在《詩經》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不僅是衣物的來源,更是農業社會繁榮的象徵。《詩經》中描繪的“農桑”場景,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農業生産的艱辛與喜悅。本書將詳細介紹“桑”與“麻”的植物特性、栽培技術,以及它們在古代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我們還會探討,古人對“桑”與“麻”的敬意,是否也包含瞭對辛勤勞動的贊美和對自給自足生活的珍視? “黍”、“稷”、“稻”、“粱”: 這些糧食作物,是古代社會生存的根本。《詩經》中大量篇幅描繪瞭農事的場景,從播種、耕作到收割,無不體現瞭古人對土地的依戀和對豐收的渴望。我們將逐一辨識這些糧食作物的具體種類,解析它們的生長習性,並結閤《詩經》中的描述,還原古代的農耕生活圖景。這些看似樸實的文字,實則蘊含著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智慧和發展脈絡。 “薇”、“蕨”、“蕈”: 除瞭主要的農作物,那些野生的野菜、菌類,也為古人的餐桌增添瞭色彩。《詩經》中對這些“野味”的提及,反映瞭古人對自然的充分利用和對多樣化食物來源的智慧。本書將帶你認識這些植物的形態特徵,瞭解它們在古代的采集和食用方式,並思考這些“山野之味”在古人飲食文化中的獨特價值。 “博物館”的意義: “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陳列的空間,更是一個保存、展示、研究和傳承的載體。《詩經裏的植物(博物館)》正是要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它將《詩經》中鮮活的植物形象,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知識和體驗。 科學的嚴謹性: 我們將秉持科學的態度,盡可能準確地考證《詩經》中所提及植物的種類,參考曆代植物學傢的研究成果,並結閤現代植物分類學,力求還原植物本來的麵貌。我們會探討,古人對植物的認識是否與現代科學吻閤?有哪些認識上的差異? 人文的深度挖掘: 植物不僅僅是生物個體,它們更是文化的載體。本書將深入挖掘每一種植物在《詩經》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從詩歌的創作背景、情感錶達、社會習俗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我們會思考,為什麼特定的植物會被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是如何形成的? 跨學科的視野: 為瞭更全麵地理解《詩經》裏的植物,我們將引入曆史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力求從更廣闊的視野來闡釋植物與古代社會、文化的關聯。例如,我們會結閤古代的陶器、青銅器紋飾,考察植物圖案的演變;我們會參考古代的文獻記載,瞭解植物在藥物、染料等方麵的應用。 感官的體驗: 盡管我們無法親身穿越迴周朝,但本書將通過精美的插圖、生動的文字描述,努力喚起讀者的感官體驗。我們會讓你仿佛看到桃花盛開的燦爛,聞到蒹葭飄來的清香,感受到采摘荇菜的清涼。我們還會嘗試還原古代的生活場景,讓你在品讀植物的同時,也品味那份古老的韻味。 本書的價值: 《詩經裏的植物(博物館)》不僅能滿足你對《詩經》的求知欲,更能為你提供一次獨特的文化體驗。 重拾經典: 對於熟悉《詩經》的讀者,本書將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你對那些熟悉的詩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豐富的聯想。 認識自然: 對於熱愛植物和自然的讀者,本書將帶你認識那些對中華文明有著深遠影響的植物,讓你重新審視我們身邊那些看似普通的草木。 傳承文化: 對於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者,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瞭解和傳承古代智慧的窗口,讓你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啓迪思考: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本書將邀請你慢下來,去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去體會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去發現生活中的詩意與美好。 這本書,將是一場盛大的綠色宴席,一次心靈的洗禮。它邀請你一同走進《詩經》的世界,去傾聽那些古老的植物,講述它們與先民們的故事。讓我們一同在文字的田野裏,播種好奇,收獲智慧,品味韆年之前,那份屬於生命的,最本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