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田”的确是位高人。这位老先生自2009年6月开始在我开办的“中国京剧论坛”里发表漫议京剧的系列文章,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文革”之前在北京各戏园子(剧场)看过的好角儿、好戏。这些文章在论坛上一发表,即引起了戏迷网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说半年之内“老田”就成了网络红人,这种说法毫不为过。在“京剧戏考”网站的创办人、加拿大网友小豆子总结的《2009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中,《老田漫忆文章受热捧》榜上有名,可见“老田旋风”当年的热度!我在“咚咚锵”网站专门为“老田”开辟了专栏,用来收录、保存他的这些网络文章,以方便网友们随时检索、查阅。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观剧漫忆
且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三大露天剧场
忆长安戏院
忆进康剧场
且说二路老生
且说剧场的掌声和叫好声
回忆在前门一带的老剧场戏院看的戏
纪念著名铜锤花脸王泉奎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我看的《龙凤呈祥》
我看的《四郎探母》
想起《趴蜡庙》
绝唱《战宛城》
1957年初北京梨园界的一次盛会
一场很冷的戏
我看筱翠花的几场戏
我看梅、尚、荀
为纪念景荣庆先生而作
我看杨、奚
我所知道的雪艳琴
我最喜欢的北京市京剧二团
我看到的李万春
我看过的马连良剧团的四出戏
北京市京剧三团的几场戏
北京市京剧四团印象
我看“小孩儿戏”
1955年的北京菊坛
北京京剧团的小班
从1957年夏言慧珠来京说起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上)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下)
北京京剧团的两出立住了的大戏
由《官渡之战》说起
被称为“疯狂”的1958年春节观剧简忆
50年代末60年代初看张先生的戏
我看裘盛戎先生的演出
从“燕鸣”到“北京京剧团”
1954年中国京剧团观剧印象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一)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二)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三)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一)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二)
“文革”前最后一次听的传统京剧
“文革”磨难后重进京剧剧场
“文革”后看“马、谭”
回忆纪念梅先生逝世20周年的演出
杨荣环的《乾坤福寿镜》——兼谈1981年天津京剧团的阵容
告别北京的老戏园子
剧场观剧速记
荧屏观剧后记
精彩书摘
我看过的马连良剧团的四出戏
1954年7月,我在西单剧场看马剧团的《审头刺汤-雪杯圆》,这是我首次看马先生的演出。此剧之前有马艳芬、赵丽秋的《樊江关》,黄元庆、周和桐的《挑华车》带“下书”。暑假刚开始,期末考得不错,得到了一点奖励,破例买了一张前排票,第六排。黄元庆也是头一次看,知道他在科里时就有“小老虎”的美名。此次看他演出时,他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冲”的时候。大战和挑车两场演得十分火炽,颇受观众欢迎。马先生的陆炳一上场,眼睛往台下一扫,我觉得他在看我。后来伯父告诉我,好角儿一出场,眼珠向观众席一转,都会让人觉得他在看自己(当然坐在后排就看不清演员的眼珠了)。马先生将陆炳正气凛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斥责汤勤的大段念白,直到“可我又不买你的字画呀!”观众反应十分强烈。唱两句摇板、几句四平调,平稳俏皮,十分入耳。马富禄的汤勤,嗓子固然好,但他演方巾丑,甭说比不了萧先生,就是比孙盛武也逊一筹。这场戏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饰雪艳的罗蕙兰。那时她刚二十出头,陪两位前辈演出,从容不迫,唱腔完全宗梅。替她操琴的是她的老师孟广亨,孟先生早有“电台梅兰芳”之美誉。当时孟住在六部口耳朵眼儿胡同,罗蕙兰寄住老师家.随时可受教诲,技艺日渐提高。大段二黄,梅味十足,观众掌声不断。
此剧的后一半是《雪杯圆>,马先生饰莫怀古,马富禄反串老旦傅氏,二位唱的大段二黄也极受欢迎。而且唱、念、表与前头的陆炳截然不同。我喜欢老生,自此后常在选择看马还是听谭之间犹豫,往往在二者之间拿不定主意。
还是这年暑假,又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看了马剧团的《四进士》,这是马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头里有《狮子楼》,黄元庆的武松,赵丽秋的潘金莲。《四进士》由拜寿谋害起,三公堂止。罗蕙兰的杨素贞,“柳林”一场,单是一句“先生客官容禀”的“禀”字就要了个满堂彩。几句西皮慢板,落了四个好儿。她在北京的京剧舞台上,可以说是立住了(她在北京京剧团成立后,曾在1956年随谭、裘去过一次香港,有她和谭富英、何盛清《桑园会》的录音,比现在音配像的录音好得多,不知为什么配像时没选这个录音。可惜不久她离开北京,先后去了新疆、河北,北京戏迷很少能再看她的演出了。近日听说罗老师早已年逾古稀,在石家庄颐养天年,不但身体挺好,而且嗓子也还不错,真想再听到她的唱段)。此剧马先生的宋士杰,马富禄的万氏,周和桐的顾读,茹富华的田伦,马盛龙的毛朋,马崇仁的杨春。马先生此剧不知演过多少遍了,轻松自然,游刃有余。第一句唱“三杯酒下咽喉把大事误了”中的“把”和“大”二字紧连在一起,好像象声词“吧搭”,是他独有的唱法。一公堂见顾读大段念白,自是他的特长。这些都受到热烈欢迎。“盗书”一场,做工细腻,紧而不乱,辅以李慕良“小开门”的胡琴张弛有度的伴奏,是全剧的高潮(前几天大家热烈讨论纪念李慕良音乐会,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太怕失望,根本不敢听,而结果也正是我预料的那样)。马富禄天生的响堂的好嗓子,戏虽不多,但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这年深秋在长安戏院又听了<群英会·借东风》。此次演出也挺特别,一般前头都安排罗蕙兰的《二本虹霓关》,这一天不知为什么没有。当时北京的剧场夜戏多是7点半开始,而那天8点才开始。在此前后看了马先生很多戏,只有这一次他出场没有碰头好,也很反常。与电影中马演全部诸葛亮不同,马剧团演此剧都是马先生前鲁肃后孔明。他的鲁肃忠厚呆傻表现得我以为不如谭,这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但是也有他的风格,好在也有他前鲁肃后孔明的音配像,大家可以欣赏、比较。比如“他笑道周都督用计不高”一句,马和谭都能要下好儿来,但腔儿、味儿区别不小。周和桐的曹操,受教于郝先生,表演也有相当水平。马富禄的蒋干,也和汤勤一样,非其所长,1959年的《赤壁之战》他谦让给孙盛武演蒋干,不是没有道理的。
1955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看马剧团全部《火牛阵》,他饰田单,马富禄的衙役,马幼禄的驿城官,周和桐的伊立,闵兆华的小王田法章,马盛龙的退职太史,罗蕙兰饰小姐,黄元庆的公孙贾。此剧马先生演来有头重脚轻之憾。前头的《黄金台》是全剧的重点,到后半场成了旦角儿的重头戏,马先生无大作为。记忆里好像马在设火牛阵破敌时扎了靠,但不敢十分肯定,网友见过的可以帮我回忆一下。
……
前言/序言
戏山戏水话沧桑:一位资深戏迷的时代剪影 书名:戏山戏水话沧桑:一位资深戏迷的时代剪影 作者:佚名 (此书为虚构,故作者信息留空,以保持简介的完整性)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位特定戏曲名家或某个具体剧目的专业研究,而是一部以个体生命体验为经纬,勾勒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图景的口述史与文化随笔合集。它以“戏”为载体,深挖人情冷暖,细数时代更迭中,普通人在戏曲世界里留下的脚印与心声。全书不谈论具体剧目的细节演绎,也不深入探讨流派间的技术差异,而是着重于“看戏”这一行为本身,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第一部:初识梨园——票友的萌芽与战前的喧嚣 开篇追溯了作者(书中虚构的叙述者)童年时代对戏曲的懵懂接触。彼时,戏班子是乡间最重要的娱乐,锣鼓声是唤醒沉寂乡村的号角。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至抗战爆发前,民间看戏的生态:从戏班子“下乡”的组织方式,到普通百姓为了看一场戏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半天的劳作,或是节衣缩食的积蓄。 重点描绘了当时戏园子的“前台”与“后台”的对比。前台是流光溢彩的舞台,是英雄美人的幻境;后台则是朴素甚至简陋的妆台,是伶人们真实生活的缩影。书中特别记录了当时的“票友”现象——那些白天从事本职工作,晚上沉醉于唱念做打的民间爱好者。他们如何模仿台上名角的做派,如何用土法自制道具,如何在简陋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偷练”。这一部分的笔触充满了对逝去时代特有淳朴热情的追忆,侧重于戏曲作为一种全民娱乐的普及性,而非艺术殿堂的严肃性。 第二部:风雨飘摇中的慰藉——戏与乱世的交织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墨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戏曲在此阶段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仅仅是消遣,更成为了精神的支撑与民族情感的寄托。 书中详述了在物资匮乏和局势动荡中,戏班子是如何艰难维持演出的。有时,戏台上演的戏码是为了鼓舞人心、宣传抗日精神;有时,则纯粹是为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提供片刻的逃离。这里着重描写了戏院如何成为信息传递的非官方渠道,以及在战火边缘,人们如何通过戏曲中的忠义故事,来构建自己的道德和精神防线。这一部分通过对当时“露天演出”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普通民众在动荡中对“美”和“正气”的渴望。戏园子的售票情况、观众对特定段落的反应,都成为侧面反映社会情绪的指标。 第三部:新旧交替的阵痛与重塑——舞台的变革时期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戏曲艺术迎来了深刻的变革时期。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戏曲改革”初期,普通观众的视角和适应过程。作者描绘了老观众对传统剧目的不舍,以及对新兴题材和表演形式的困惑与接纳。 详细记录了剧本的修改、舞台美术的革新、服装样式的变化,并非从艺术理论角度分析,而是通过观众席上的窃窃私语和散场后的讨论来展现。例如,当观众习惯了老生的沉稳唱腔后,对新腔调的初听感受;当舞台上的布景从写意转为写实后,他们对“意境”是否丢失的讨论。这一部分充满了对“变化”的观察与理解,充满了对往日舞台景象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时代洪流下,人们对新事物的谨慎好奇。 第四部: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戏曲与集体记忆的沉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戏曲逐渐从中心舞台退居次要位置,成为集体生活背景中一段悠长而熟悉的旋律。本部分描绘了社区文化生活如何吸收和转化戏曲元素。 作者以生活化的场景串联起这段历史:工厂文娱部的自编自演、邻里间互相传唱的经典唱段、老式收音机里不间断播放的经典录音。在这里,戏曲不再是“必须去剧院观看的演出”,而是融入到日常劳作、休息、乃至教育子女的背景音中。重点阐述了戏曲如何成为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对话的“暗语”——老一辈用戏里的典故来教导年轻人处世哲学,而年轻人则在新的文化浪潮中,对这些“老调子”进行新的解读或淡忘。 结语:余音绕梁——戏曲记忆的个体传承 全书的最后,叙述者回顾了自己数十年观戏生涯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某次雨夜散场,观众们共撑一把伞的画面;某位演员在谢幕时向观众席投来的一个坚定的眼神;或是某段熟悉的伴奏响起时,自己心中涌起的复杂情感。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戏曲知识体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通过一个普通戏迷的眼睛,去看待中国社会在近百年间,娱乐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微妙转向。它是一部关于“等待”与“观看”的史诗,关于一个时代精神的侧写。读者合卷时,感受到的将不仅仅是戏曲的魅力,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集体温度与流逝的岁月痕迹。 全书特色: 人情味浓厚: 叙述视角始终是“看戏人”而非“评论家”,重点捕捉观众席上的真实反应。 时代感强: 以戏曲为切片,折射出从民国到新中国建设各个阶段的社会风貌。 重在体验: 避免专业术语,专注于看戏的氛围、感受和由此引发的生活思考。 怀旧但不伤感: 承认时代的变迁,但珍视那些曾经在舞台上和生活中闪耀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