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摄影专业以及广播电视专业学生 1)理念新颖,积极把握影视广告的发展动向,用新的观念引导教学。
2)图例精彩,精选了123部当今世界各国经典的影视广告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3)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总结了25个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的基本技巧。
内容简介
《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升级版)》系统地讲述了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的基本理论,以大量的优秀影视广告为范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影视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的方法,给学习者直接、实用的学习指导。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地文字方便读者轻松地阅读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的基本技巧。《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升级版)》特别适合高等院校摄影专业以及广播电视专业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苏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大型环幕电影《城市广场》总导演。自1988年从事影视广告创作以来,其广告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知名广告节、沙龙评选并获奖,其中包括美国纽约广告节全球奖、美国莫比广告影视金奖和平面金奖、中国香港Design2000Show亚洲区影视奖、中国广告学院奖金奖、中国广告节银奖等等,多件作品被海内外艺术中心收藏。2004年回到教学岗位,一直在教学前沿工作,从事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成果显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广告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广告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第二节 影视广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第二章 影视广告创意
第一节 广告策划与广告目标
第二节 广告诉求的创意思考
第三节 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 影视广告制作与管理
第一节 影视广告制作的管理
第二节 影视广告摄制媒材
第三节 影视广告制作流程
第四章 经典影视广告赏析
第一节 欧美当代影视广告
第二节 南美风潮
第三节 亚洲魅影
第五章 影视广告教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前言/序言
从电影制片厂走回自己的母校,从广告拍摄现场走进大学的讲坛,放下多年的导筒执起了教鞭,同行们笑称我是“换了个频道活着”,恰恰相反,我从事的依然是影视广告,只是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带着20年影视广告行业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回到教学岗位,重新思考与探索中国影视广告教育的问题。影视广告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一门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与市场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社会上关于影视广告创意制作的教材少之又少,有的教科书甚至是没有经历过影视广告实践的作者撰写的,难以找一本真正有效的、较为系统的专业教材。据我所知,全国设立影视广告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但真正具备影视广告教学能力和技术条件的却寥寥无几,普遍存在教师缺经验,学生缺实践,授课缺教材,制作缺设备等现象。因此,编写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专业教材,建立年轻教师的培训计划与实践机制是影视广告教育的当务之急。
当代的学生更看重那些在行业内打拼过、有实战经验、有大量作品并在此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专业教师。影视广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如果没有在残酷的广告行业中挣扎过,没有在市场这个大课堂里经受过“煎熬”和“历炼”是没有经验可寻的,是难以办好实践类专业的。我常常在想,尽可能地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从业的经验及教训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让他们得以借鉴并学有所成,这是积大德的事。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升级版)尝试着将自己多年创意制作的一些心得和前人的积累进行归纳和梳理,对国际上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与分析。希望对学习影视广告的学生有用。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升级版)/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该书的内容,但不会包含您提到的书名及其相关主题(即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而是聚焦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的内容。 --- 艺术设计前沿: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 深入探索视觉传达、交互设计与品牌体验构建的未来图景 图书定位: 本书专为追求设计前沿、渴望掌握创新思维与跨界技能的设计师、艺术家、专业院校师生以及品牌策略人士打造。它超越传统设计学科的边界,聚焦于数字时代下,视觉艺术如何与新兴技术、社会文化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更具影响力和沉浸感的体验。 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几个核心方向:沉浸式视觉叙事、复杂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人机交互的界面美学,以及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应用。 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设计规范,而是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案例分析和结构化的理论框架,引导读者构建一套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的创新设计方法论。 --- 第一部分:沉浸式视觉叙事的空间构建 (The Architecture of Immersive Visual Narratives) 本部分着眼于超越二维平面的限制,探索如何利用新型媒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大型互动装置)来讲述故事和塑造空间体验。 1. 空间叙事的媒介革新: 详细分析了虚拟环境(VR/AR)在艺术表达和品牌体验中的应用潜力。内容涵盖:三维空间的故事板绘制、运动规律在沉浸式体验中的设计考量、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复杂性与情感共鸣。重点探讨了“在场感”的心理学基础及其设计实现路径。 2. 动态光影与材质的数字重塑: 深入研究了实时渲染技术(Real-Time Rendering)对视觉设计美学的影响。讨论了次表面散射(SSS)、环境光遮蔽(AO)等高级渲染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提升数字内容真实感和艺术张力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集中在数字艺术装置和高端产品可视化领域。 3. 互动装置与环境反馈设计: 探讨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交互的装置艺术创作。内容包括传感器技术的基础应用、用户行为数据如何驱动视觉反馈、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呼吸”和“回应”观众的动态界面。这部分强调了设计美学与工程逻辑的完美结合。 --- 第二部分:复杂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与知识图谱构建 (Visualization of Complex Data and Knowledge Mapping)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将抽象、海量的数据转化为清晰、可理解的视觉结构成为设计的核心挑战。本部分聚焦于信息设计的高级应用。 1. 从数据到洞察的流程重构: 剖析了优秀的信息可视化作品背后的设计思维。这包括如何识别关键叙事点、选择合适的图表范式(从经典统计图到非欧几里得几何可视化),以及如何处理时间序列和多维度数据的映射问题。 2. 知识图谱与关系网络的可视化: 专门探讨了用于展示复杂系统和关联网络的图形化语言。内容涉及语义网络的可视化布局算法、层级结构的清晰表达、以及如何设计导航系统以使用户能够在庞大的信息结构中自由穿梭而不迷失方向。 3. 动态信息流的用户体验设计: 关注实时数据和动态变化信息的呈现。讨论了信息更新的视觉节奏控制、错误/异常状态的有效提示、以及如何为金融、科研等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设计稳健且美观的仪表盘(Dashboard)。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交互界面美学与原型构建 (Aesthetics and Prototyping for Future Interfaces) 本部分聚焦于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与前沿技术的结合。 1. 非平面化交互的界面哲学: 超越传统的“屏幕”概念,探讨语音用户界面(VUI)、手势控制界面(GUI)以及触觉反馈设计。内容着重于如何在“无形”界面中保持品牌识别度和操作的直观性。 2. 设计系统与组件化思维的深化: 系统性地介绍大型、复杂设计系统(Design Systems)的构建方法论,包括设计令牌(Design Tokens)的管理、跨平台一致性的维护策略,以及如何将设计系统与开发流程无缝对接。强调设计语言的“可编程性”。 3. 快速原型与可用性验证的高级技巧: 介绍了使用代码原型工具(如Framer、Plasma)进行高保真模拟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更具生态模拟性的可用性测试场景。重点在于如何将初步设计想法快速迭代为可测试的、具有真实感受的原型。 ---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的设计实践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mpact) 本部分将设计提升至社会责任层面,探讨设计师如何利用专业技能应对全球性的环境与社会挑战。 1. 绿色设计原则与材料创新: 研究低能耗界面设计、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设计思维。涵盖了对材料生命周期评估(LCA)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视觉设计来倡导和教育用户进行可持续的行为选择。 2. 公平设计(Equitable Design)与包容性考量: 深入讨论了如何避免算法偏见和设计歧视。内容包括为不同认知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设计无障碍、易于理解的解决方案,确保设计成果的社会覆盖面和公平性。 3. 设计思维在社会创新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设计策略如何被用于解决公共服务、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强调设计者在跨学科团队中扮演的催化剂角色。 总结: 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成为能够驾驭多种媒介、理解复杂系统、并肩负社会责任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它提供的不仅是工具和技巧,更是一种面对未来挑战时,保持创意活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系统方法论。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出既具有深刻美学价值,又能在技术与社会层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创新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