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描述
让人又爱又恨的捣蛋鬼——彭懿◎儿童文学家、绘本阅读推广专家
不知道家长会不会喜欢,但孩子们肯定是爱死这本书了!
家长当然要皱 眉头了——你看,大卫的造型多不可爱啊,圆圆的大脑袋上长着几根又稀又粗的头发,三角鼻子,一张嘴还满口尖牙,岂止是让人讨嫌,看上去简直就宛如一个小恶 魔。网站上的书评人说得就更加过火了:“家长可能会很快下结论说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不就是讲一个整天捣乱的坏小子的故事吗? 以大人的视角看,大卫被画得确实令人不快,他长着土豆脑袋,野性未驯的眼睛,露着凶巴巴的尖牙,脸上还挂着歪歪的坏笑……”
书里的这个大 卫,画得一点都不专业,既稚嫩又夸张,看上去就仿佛是出自于一个五岁孩子的涂鸦。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卫,不可以》确实是作者大卫·香农模仿自己五岁时的 涂鸦而创作的。他五岁那年,画了他一生中的本图画书,记录了一件件他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情。每一幅画上都写上了“No”和“David”,因为这是他当时会拼写的两个字。许多年后,当他早就遗忘了自己的这本涂鸦之作时,妈妈却把它寄给了他。于是,在隔了三十九年之后,长大 成人的大卫·香农终于让自己童年的涂鸦重见天日,用这本《大卫,不可以》来和我们一道分享这段温馨的成长回忆。他在谈到创作这本书的心得时说:“当我准备 把它画成一本图画书时,我把大卫画成了一个相当现实的孩子——像我通常画的那样的孩子。与我小时候的原稿相比,这个大卫完全没有个性,一点都不鲜明。如果 没有圆脑袋和尖牙,我就无法把他画出来。所以我就试着像一个五岁孩子那样去画他,于是他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美国Education World网站在说到这本书时,一上来头一句话就是:“Yes! ——Everybody Will Love No, David!”是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大卫,不可以》,喜欢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儿,因为那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又有哪 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游戏呢——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可惜的是,他们永远也不能为所欲为,他 们的妈妈也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无处不在,永远是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其实,作者不单是让孩子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影 子,也让每一个大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啊,我们不都是在妈妈的“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哀号与斥责声中长大的吗?
整个一本书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只是一幅幅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的画面,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永恒的“不可以”的盛大庆典,还有人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关于“不可 以”的百科辞典。其实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大卫·香农精准地抓住了大卫脸上的表情,对每一种“不可以”的微妙差别都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诠注。说到表情,我们 不能忘记了另外一个人物。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人始终深藏不露,不要说表情了,就是连脸都没有在画面中出现过,对了,这个人就是对大卫说“不可以”的妈妈。事 实上,尽管这本书差不多每一页都重重地回响着“不可以”的声音,但是,说“不可以”的妈妈只出现过一次,还不是在正文里,只是在扉页上与我们打了个照面而 已——穿着一条绿裙子的大卫妈妈的脸被截掉了,露出胸部以下的大半个身子站在那里。看不见脸又有什么关系呢?从她双手叉腰、左脚向上跷起的那个样子,我们 已经可以想象她被气成什么样子了。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说“不可以”的姿势了。
当大卫的妈妈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到了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 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一笔太温情了,整个故事跟着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 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我们依然看不见妈妈的脸,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这时,她一定不再是气得七窍生烟了,一定是一脸的爱怜。
小男孩儿的生活日记——宋佩◎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这 是本非常受孩子欢迎的图画书,曾经得到1998年的凯迪克荣誉奖。作者及绘者大卫·香农 (David Shannon) 以自己小时候制作的图画书为蓝本,刻画出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儿形象。大卫常听到的话就是“不行”、“不可以”,书里列举出妈妈禁止他做的事情,不过不 是用文字,而是用大面积的图画模拟各种情境,孩子们从大卫身上看到了自己,进而产生共鸣,大人也会发现自己就像大卫的妈妈一样,不时地对孩子说“不可以”。
除了书名页及后一页外,整本书都是由跨页所组成,而所有的跨页图画都是满版,让读者和图画之间没有距离。换句话说,画面上的空间仿 佛延伸、扩展到现实世界里来。此外,这样的做法也让大卫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他可以不受限制、为所欲为。每个跨页模拟的情境大都独立,与其他跨页不相关,只 有后三个跨页明显有连续性──大卫在客厅里打棒球、被妈妈处罚、妈妈叫他过去,然后以妈妈对他说“我爱你”做故事结尾。不过,每一个跨页里发生的事,都 会让读者产生许多联想,甚至把两页的情况串联起来,比如妈妈叫大卫回房间去,和大卫在床上假扮超人这两页;或者大卫在浴缸里大玩特玩,和他光着身子跑到街 上。整本书的文字虽少,而且几乎都是妈妈发出的命令句,图画却给予读者很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大卫的造型既像是用几何形体拼接的玩偶,又像孩 子用稚拙的笔触描绘的自画像,正如“把玩具收好!”那个跨页里,地面上出现的大卫自画像。这样的画法让大卫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更加生动。除了大卫外,画面中 的场景都颇具真实感,画家把柜子上的瓷器、布面的沙发、浴缸、玻璃桌等等的质感都描绘出来了,这种写实画法与玩偶般的大卫形成一种对比效果,突显出小男孩 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大卫似乎与整洁、有秩序的环境格格不入。绘者在画面里,还安排了许多让读者眼睛流连的细节,厨房和客厅里的摆设、被子上的图样、大卫的 玩具……都可以增加阅读图画的乐趣。
大卫·香农以小男孩大卫为主角绘制了一系列的图画书,《大卫,不可以》是本。香农除了用大量的篇幅描写 大卫的调皮行为外,在收尾之处总是有贴心的安排,让大人与小孩儿都觉得温暖。在这一本故事里,闯了大祸的大卫虽然受到处罚,后仍然得到了妈妈的拥抱和全 心全意的爱,常常做错事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时,一定觉得很安心。陪伴孩子阅读的爸爸妈妈,不妨借此机会也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浓浓的母爱——《大卫,不可以》解读 (偌遥·2007年06月)
我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有幸和我的同事一起编辑出版了“启发精选绘本”系列图画书。其中的《大卫,不可以》是我喜欢的一本,所以,在此书出版后,写下 了我的感受。因此,这篇文章不是纯粹的书评,而是我个人对《大卫,不可以》这本书的解读,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献给所有喜欢这本书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妈妈。
一 本能激起男孩共鸣,妈妈心跳的图画书《大卫,不可以》这真是一本能引起众多好动、调皮、爱冒险、“不听话小坏蛋”共鸣的图画书呀,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举 动,那张牙舞爪的捣蛋行为,那还没学会走就想跑的叛逆,那眼泪鼻涕还没擦干就能露牙坏笑,这些不都是我们有男孩家里天天发生的事吗? 再听听那句话“大卫,不可以”的吼叫,终于知道了,原来美国的妈妈也有这样没“修养”的呀。简直是永不下班的“站岗”,但是谁让我们这些暴躁如狂的妈妈, 突然又安静得温柔似水的呢,当然,是我们家里的“大卫”呀!
—— 蓝琼 新京报
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1998年凯迪克银奖;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佳图画书;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2001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
每一个看过《大卫,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到了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一笔太温情了,整个故事跟着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
带着童心看完这本书,在喜悦、享受、喝彩之余,作者不仅用传神之笔讲述了大卫和妈妈之间“斗智斗勇”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自始至终隐含着的另一个主题——儿童安全健康教育亦如影随形。当今,儿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威胁着儿童的生命与健康。这个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家长,首先要有安全预防、防范意识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有处理安全事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第三,根据心理生理特点,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安全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内容简介
大卫的妈妈总是说:“大卫,不可以!”大卫伸着舌头,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去够糖罐;大卫一身污泥回家, 客厅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脚印;大卫在浴缸里闹翻了天,水流成河;大卫光着屁股跑到了大街上……每一幅页面里都有妈妈说的话“大卫,不可以!”但是,书的精华在后面:大卫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这下可闯大祸了,大卫被罚坐在墙角的小圆凳上,流眼泪了。于是,妈妈对他说:“宝贝,来这里。”妈妈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他说:“大卫乖,我爱你。”太经典了,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不管孩子有多调皮,可是当他伤心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他温情的港湾。
每一个看过《大卫,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到了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一笔太温情了,整个故事跟着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
作者介绍
美国凯迪克银牌奖得主大卫·香农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加州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之后到纽约发展,他为《纽约时报》、《时报杂志》和《滚石杂志》都画过插图,也曾设计过书籍封面。1989年,香农开始创作儿童图画书,他的作品屡屡得奖,其中《大卫,不可以!》夺得了1989凯迪克银牌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好书奖及《纽约时报》佳图书奖。另一部作品《下雨了》得到了2001年的金风筝奖。
媒体评论
让人又爱又恨的捣蛋鬼——彭懿◎儿童文学家、绘本阅读推广专家
不知道家长会不会喜欢,但孩子们肯定是爱死这本书了!
家长当然要皱眉头了——你看,大卫的造型多不可爱啊,圆圆的大脑袋上长着几根又稀又粗的头发,三角鼻子,一张嘴还满口尖牙,岂止是让人讨嫌,看上去简直就宛如一个小恶魔。网站上的书评人说得就更加过火了:“家长可能会很快下结论说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不就是讲一个整天捣乱的坏小子的故事吗?以大人的视角看,大卫被画得确实令人不快,他长着土豆脑袋,野性未驯的眼睛,露着凶巴巴的尖牙,脸上还挂着歪歪的坏笑……”
书里的这个大卫,画得一点都不专业,既稚嫩又夸张,看上去就仿佛是出自于一个五岁孩子的涂鸦。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卫,不可以》确实是作者大卫·香农模仿自己五岁时的涂鸦而创作的。他五岁那年,画了他一生中的本图画书,记录了一件件他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情。每一幅画上都写上了“No”和“ David”,因为这是他当时会拼写的两个字。许多年后,当他早就遗忘了自己的这本涂鸦之作时,妈妈却把它寄给了他。于是,在隔了三十九年之后,长大成人的大卫·香农终于让自己童年的涂鸦重见天日,用这本《大卫,不可以》来和我们一道分享这段温馨的成长回忆。他在谈到创作这本书的心得时说:“当我准备把它画成一本图画书时,我把大卫画成了一个相当现实的孩子——像我通常画的那样的孩子。与我小时候的原稿相比,这个大卫完全没有个性,一点都不鲜明。如果没有圆脑袋和尖牙,我就无法把他画出来。所以我就试着像一个五岁孩子那样去画他,于是他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美国Education World网站在说到这本书时,一上来头一句话就是:“Yes! ——Everybody Will Love No, David!”是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大卫,不可以》,喜欢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儿,因为那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游戏呢——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可惜的是,他们永远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的妈妈也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无处不在,永远是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其实,作者不单是让孩子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也让每一个大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啊,我们不都是在妈妈的“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哀号与斥责声中长大的吗?
整个一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只是一幅幅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的画面,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永恒的“不可以”的盛大庆典,还有人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关于“不可以”的百科辞典。其实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大卫·香农精准地抓住了大卫脸上的表情,对每一种“不可以”的微妙差别都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诠注。说到表情,我们不能忘记了另外一个人物。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人始终深藏不露,不要说表情了,就是连脸都没有在画面中出现过,对了,这个人就是对大卫说“不可以”的妈妈。事实上,尽管这本书差不多每一页都重重地回响着“不可以”的声音,但是,说“不可以”的妈妈只出现过一次,还不是在正文里,只是在扉页上与我们打了个照面而已——穿着一条绿裙子的大卫妈妈的脸被截掉了,露出胸部以下的大半个身子站在那里。看不见脸又有什么关系呢?从她双手叉腰、左脚向上跷起的那个样子,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她被气成什么样子了。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说“不可以”的姿势了。
当大卫的妈妈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到了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一笔太温情了,整个故事跟着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我们依然看不见妈妈的脸,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这时,她一定不再是气得七窍生烟了,一定是一脸的爱怜。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平日里接触到的孩子不少,也接触过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书籍。这套绘本,虽然定位是给更小的宝宝,但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好奇心、探索欲,甚至是缺乏界限感。而这套书,恰恰在“界限”的建立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通过惩罚或者生硬的指令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而是通过故事化的场景,让孩子在情境中去体会,去感受。比如,书中描绘孩子在某些情境下的情绪,无论是兴奋、沮丧还是生气,都非常真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然后,故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不可以”的那个点,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或者解释。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远比“禁止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它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不是依赖外部的强制。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也很有特色,既充满了艺术感,又不会过于复杂,很适合孩子去观察和解读。我曾经把这套书借给一些家长,他们都反馈说,孩子们非常喜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看到孩子在行为上的积极改变。这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本,更是一本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每天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如何平衡孩子的玩耍和学习,以及如何引导他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套绘本,真是来得太及时了!我孩子现在正值对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尝试的年纪,有时候简直是“危险”的代名词。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抓一抓,尤其是家里的易碎品,更是他的“心头好”。我之前也买过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绘本,但总觉得过于说教,孩子听了也就听了,过两天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套书不一样,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不可以”的道理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比如,它会讲到为什么不可以随意触碰插座,为什么不可以玩火,为什么不可以从高处跳下。这些“不可以”并不是冷冰冰的条例,而是通过故事里的角色所经历的,甚至是差点发生的“小事故”,来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风险。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图画来传达信息的方式,孩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文字,但他可以通过画面看到角色的表情、动作,以及可能发生的后果,从而形成直观的印象。而且,故事的结局往往是积极的,孩子们在了解了“不可以”之后,会找到更安全、更有趣的替代方式去探索。这套书不仅教会了孩子“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孩子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判断。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家那个两岁的小捣蛋,整天精力旺盛得像个小火箭,总是精力过剩,不好好吃饭,睡觉前也是闹腾得不行。我尝试了各种方法,绘本、儿歌、甚至哄骗,效果都不太明显。直到我偶然翻到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中的小主人公,虽然和我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故事的切入点特别巧妙,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有原则的方式,告诉孩子“不可以”的界限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不可以。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孩子会抵触,毕竟“不可以”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挺有压力的。结果出乎意料,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插画也是色彩鲜艳,充满了童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宝贝。他会跟着书里的小主人公一起做表情,模仿书里角色的语气,甚至在读到某些情节时,还会停下来思考,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循循善诱,解释了“不可以”背后的原因,比如“不可以乱扔食物,因为食物是来养育我们身体的”、“不可以晚上不睡觉,因为我们需要休息才能长大”。这种解释方式,让孩子从“为什么不能做”变成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容易。现在,我只需要搬出书里的小主人公,稍微引导一下,他就能乖乖地听话,甚至主动说出“我不可以这样做”。这真是太神奇了!
评分说实话,我曾一度怀疑市面上那些标榜“正面管教”的绘本,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毕竟,让一个小小的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我拿到这套书之后,我之前的疑虑就被彻底打消了。这套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为什么不可以”。它巧妙地将那些抽象的规则,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孩子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感受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我儿子是个特别活泼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这套书正好切中了他的“痛点”。比如,当他在想要吃零食时,书里的小主人公会告诉他,如果现在吃了,等到吃饭的时候就没有胃口了。这种“延迟满足”的概念,通过故事的方式,孩子很容易理解。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童趣,能够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我注意到,在读完某个关于“不可以乱发脾气”的故事后,我儿子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试着深呼吸,然后告诉我“妈妈,我不可以像小兔子一样哭鼻子”。这让我看到了这套书真正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玩具,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温暖贴心的朋友。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孩子早期阅读体验的家长,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打动孩子、并且能引发他们思考的绘本。这套书,无疑是我近期发现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出色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书中描绘的那些“不可以”的情境,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容易触碰的“雷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正面地去解决它们。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理解并接受那些必要的规则。我尤其欣赏的是,这套书并没有将“不可以”等同于“惩罚”或“限制”,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保护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步骤。比如,书中会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有些食物不能多吃,为什么需要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什么需要和陌生人保持距离。这些“为什么”的解答,是真正能够触及孩子内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规则的关键。再者,书中插画的艺术水准也极高,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人物的表情,都充满了生命力,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次给孩子读完,他都会缠着我问东问西,甚至还会自己编故事,模仿书里的角色。这套书,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构建了一道健康的心理屏障,也为他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