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不只是促销产品的手段,把优质服务自觉融入产品品质、品牌中,在服务中塑造品牌形象,使顾客认同自己的品牌,认同自己的服务,才是服务的真谛所在。也就是说,不但产品本身有价值,服务本身也是有价值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的价值承载着产品的价值。因此,有企业家这样说道:“服务才是全世界最贵的产品。”的确如此,只有懂得以服务的理念经营,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变得更强。
  盛大CEO陈天桥是中国最著名的财富新贵之一。他起家于网络游戏,却对网游技术一无所知,他的成功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别人问陈天桥,你的商业哲学是什么,他说:“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服务。”这就是陈天桥成功的秘诀。
  在盛大创业初期,陈天桥很快就发现他不得不克服一些巨大的障碍。当时的网民所使用的依然是拨号连接,速度很慢。为了不影响反应时间,陈天桥意识到他不能像其他运营商那样将服务器集中在一起。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张服务器网。
  在陈天桥看来,娱乐的人性化必须有人性化的服务手段做支持,游戏玩家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电脑和软件,而是由情感因素维系和融合起来的一种氛围。为此,盛大引进了美国最先进的RSR令牌系统,为玩家提供世界级的中央监控系统,同时通过e-sales把各地的网吧作为销售终端,网吧老板只要在盛大网站上登录注册,就可成为盛大在各地的经销商,可以在网上直接获取账号,而不用跑到书报亭去买卡。
  在盛大位于上海的服务中心,电话服务中心平均每天要接听8000个来自游戏玩家的电话,回复1万条寻求帮助的电子邮件。
  游戏在线人数飙升,达到10万人级别的时候,盛大全国的服务器增加到了几十组,原有的服务系统濒临崩溃。陈天桥毫不犹豫地投入了500万元巨资,建了一套大规模的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的规模可与电信级呼叫中心媲美,平均每天接听超过3000个电话,相应的问题提交、答复只需24小时。
  服务为陈天桥带来了巨额财富。令陈天桥更为高兴的是,盛大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由中国质量学会、中国名牌商品学会等单位举办的“2002年中国市场消费商品质量信誉竞争力调查”中,“传奇”网游被列为同行业第一品牌,“监管网络管理员”、“24小时回复”、“双密码认证”等盛大首创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业的默认标准。
  陈天桥说,盛大对中国游戏产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提出并实践“服务”的概念。在盛大之前,国内所有的软件开发商、销售商、游戏运营商都是以商品销售作为核心。当看到盛大2001年提出服务理念且以服务为企业发展核心,并取得显著成果之后,很多运营商开始研究并模仿盛大的服务模式。陈天桥认为,盛大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游戏的运营,也不是产品的研发,而是盛大的服务理念。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在品质、价位上已经差异无几,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厂家之间的品质战、价格战也退居其次,服务之战已经上升为主旋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已逐渐由对产品的要求转向对服务的要求,对此经济学家称:“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如今,国内市场正逐渐由原来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以“服务竞争”为基础的营销战略,大多数企业都将服务作为获得市场占有率的秘密武器。例如,中国电信提出“用户至上,用心服务”,IBM的口号是“IBM就是服务”,联想集团甚至提出“将服务写进每一个人的DNA中”等。
  ……
这本书真的太触动我了!作为一个在传统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小企业主,一直觉得线上转型遥不可及,好像那是大公司才玩得转的游戏。读完《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互联网思维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商业逻辑之中。作者用极其生动的案例,从用户为中心到价值共创,再到数据驱动决策,层层剥茧,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操作。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免费增值”模式的剖析,过去我总是觉得“免费”等于“亏本”,但书中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应用和产品,让我看到了“免费”背后隐藏的巨大流量和用户粘性,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长期的、可持续的盈利。这种思维转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开始思考如何设计出更能抓住用户痛点、提供超额价值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卖东西”的层面。书里反复强调的“迭代优化”,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前我们做产品,往往是一步到位,然后就祈祷它能成功,这本书让我明白,互联网时代,持续的反馈和改进才是王道。我现在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我的业务中去,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未来商业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兴奋的商业书籍之一!作为一个对科技创新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性商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互联网公司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从看似“免费”的服务中赚取巨额利润感到困惑。《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这本书,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刻的角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数据”的解读,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为驱动商业增长的“燃料”和“决策依据”。书里关于“用户画像”的细致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精准营销”,让我对“个性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对“社群”和“粉丝经济”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超越传统广告模式的新可能。它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建立一种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用户粘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思维模式到具体的盈利模式,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层层递进,让我对互联网经济的整体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开始能够预测一些新的商业趋势。这是一本能真正启发思考,并带来行动力的好书。
评分对于我这个长期在传统零售业打拼的人来说,互联网转型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总觉得那些新潮的概念离我太远,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它并没有上来就讲那些复杂的算法和技术,而是从最根本的“用户需求”出发,一点一点地拆解互联网思维的内核。书里对“共享经济”和“平台思维”的分析,尤其让我眼前一亮。过去我只知道“拥有”商品,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使用权”也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比如,通过平台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从中获取收益。这种模式的颠覆性,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库存管理和渠道拓展策略。更重要的是,书里强调的“快速试错,持续迭代”的理念,打破了我过去那种“一次性投入,期望一次成功”的思维定势。现在我明白,即便是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调整和优化才走到今天。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和方向,让我相信,即使是传统行业,也能通过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思维,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盈利模式。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互联网思维操作手册”。
评分读了《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是个对科技产品很敏感的人,但也仅仅停留在“使用者”的层面,对于它们是如何产生价值、如何赚钱的,总是一知半解。《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比如平台经济、社群经济,甚至还触及了内容变现和IP价值的挖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连接”的讨论,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服务紧密地连接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我们熟悉的社交媒体到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再到各种垂直领域的电商,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解释了它们为什么能吸引海量用户,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它们背后的盈利逻辑。我过去总觉得,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烧钱,什么时候才能赚钱?这本书帮我解决了这个困惑,它让我看到,盈利模式并非单一,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合实现,而且很多时候,用户增长和品牌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盈利潜能。看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盯着手机屏幕上的App,而是开始思考屏幕后面的商业逻辑,以及我能在其中找到怎样的机会。
评分老实说,最初拿到《互联网思维赢利模式》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术语和理论的晦涩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商业逻辑娓娓道来。从“免费”的艺术到“病毒式传播”的奥秘,再到“数据资产”的价值,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伴随着真实世界的鲜活案例,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又一个创业现场,亲眼见证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它们的商业帝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推荐”的解读,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是那些能够精准理解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商家。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平台化”和“生态化”的战略思考,这对于我理解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策略非常有帮助。它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围绕用户需求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强大的壁垒。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更是一种关于商业模式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对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思维,就是想法,决定未来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绝对正版,值得推荐,内容丰富
评分书是全新,感觉不错,还没来及读
评分送货快速,商品OK , 算是满意!
评分好书,了解互联网必读
评分书不错,但发货太慢太慢
评分数的纸张不太好,不过书本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