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

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晨枫 著
图书标签:
  • F-35
  • 闪电II
  • 战斗机
  • 军事航空
  • 现代战机
  • 航空技术
  • 美国空军
  • 海军航空
  • 空军装备
  • 战机图鉴
  • 航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运村图书大厦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3515
商品编码:11481115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

原价:45.00元

作者:晨枫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6503515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战机传记 F-35“闪电II”战斗机》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F-35无可争议的保持着军品研制领域的多项纪录。这样一个集“高、富、帅”于一身的超级明星武器,却迟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本书作者晨枫,加拿大籍华人教授,用考究的数据、独到的分析和诙谐轻快、通俗易懂的讲诉手法,为公众展示了美军军用飞机研制、采购、装备等一系列环节背后的精彩故事。这是一本适合航空爱好者,以及想深入了解目前全球最强武器的读者值得阅读的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F-35“闪电II”战斗机》本书为“世界著名战机传记”系列中的一本。 F-35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的第五代战斗机,也是当前最受瞩目的战斗机之一,代表了目前美国飞机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即将成为美国和其盟国未来装备的空战主力机型之一。本书作者晨枫是广大航空爱好者喜爱的外籍作家,他以大量图片及数据剖析了该机的设计特点,以及其各机型型号研制过程中的曲折内幕,全书内容包括:引子、前篇、打造篇、磨难篇、困惑篇、前路篇。
本书文风活泼,趣味性强,适合广大航空爱好者及航空专业人士阅参考。

目录


引 子 1
前 篇 5
高低搭配…………………… 6
从CALF到JSF………………10
一切为了低成本……………15
打造篇 19
隐身…………………………20
垂直起降……………………26
设计特色……………………34
磨难篇 47
艰难历程……………………48
STOVL的磨难… ……………61
13大罪状……………………69
困惑篇 83
空战能力……………………84
艰难的选择…………………95
如果重起炉灶…………… 103
第二次发动机大战……… 107
对手篇 115
T-50……………………… 116
三代半战斗机…………… 121
无人机…………………… 130
F-22… …………………… 137
前路篇 143
F-35在美国… …………… 144
F-35在英国… …………… 152
F-35在其他盟国… ……… 160
F-35与其他国家… ……… 169
F-35会下马吗?… ……… 179
未完成的后记 183
附 录 193

作者介绍


加拿大籍华人晨枫在广大航空爱好者群体中颇具影响力。他以丰富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和趣味盎然的笔触,深度剖析了美国耗资4000亿美元研制的未来最主要战斗机——F-35“闪电Ⅱ”的幕后故事。本书围绕着这一世界航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战斗机,从其辉煌的缘起、百家争鸣的前期设计阶段、颇多磨难的制造过程,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营销、应用等多角度,不仅为读者详尽解读了F-35的来龙去脉,还全面讲解了发生在F-35身上的种种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

文摘


序言


前篇
对人来说,出身论是要不得的;但对于科技来说,身世决定了设计基础,而设计基础决定了技术性能和发展潜力。一般认为,F-35是美国对于F-15/F-16和F-14/F-18高低搭配概念的延续。这当然是对的,但又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说,高低搭配就无法解释垂直-短距起落的F-35B的存在及其对于整个F-35计划的关键影响,F-35B远远不是搭顺风车那么简单。中国有句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F-35B就是这个萧何。


飞行器编年史:从莱特兄弟到超音速时代的跨越 本书导读:探索人类飞行的百年征程,聚焦航空技术从蹒跚学步到翱翔天际的壮丽史诗 在这本精心编纂的《飞行器编年史:从莱特兄弟到超音速时代的跨越》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横跨近一个世纪的航空发展史诗。这不是一部聚焦于单一型号战斗机性能参数的枯燥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对天空的无限渴望、工程智慧的不断突破以及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为航空历史爱好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20世纪初至冷战高峰期技术演进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本书将严格遵循历史的脉络和技术演进的逻辑,从航空史的源头——1903年莱特兄弟的首次成功试飞开始,深入剖析蒸汽动力向内燃机驱动转变的关键技术节点,直至喷气推进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飞行的概念。我们不会深入探讨任何现代隐形战斗机或第五代战机的具体细节,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那些奠定现代航空工业基石的经典机型及其背后的设计哲学。 第一部分:曙光初现——螺旋桨时代的前奏(1903-1930)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航空事业从最初的滑翔试验到真正意义上可控飞行的艰难起步。我们将回顾早期飞行器的结构特点,例如布莱里奥(Blériot)的单翼设计如何战胜了早期双翼的稳定性困境。重点将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技术如何从单纯的侦察工具,迅速演变为具备实战能力的“空中骑士”座驾。 核心章节关注点: 早期材料的革新: 从木材和帆布到铝合金的初步应用,探讨材料限制如何塑造了早期的飞行包线。 飞行动力学的萌芽: 详细解析伯努利原理如何被早期设计师应用于机翼设计,以及控制系统(如副翼、升降舵)的最初形态。 “一战”时期的标志性机型分析: 重点分析福克Dr.I三翼机与英国S.E.5a的结构差异及其战术影响,分析为何螺旋桨同步器在当时被视为颠覆性的创新。我们不会讨论任何喷气发动机技术。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结构革命(1930-194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航空设计开始迈入“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对速度和载重的需求推动了机身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从桁架结构向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的过渡。本书将详尽阐述如何通过更坚固的结构,使得飞机能够承受更高的G力和更快的俯冲速度。 核心章节关注点: “全金属”的挑战与胜利: 深入分析道格拉斯DC-3客机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可靠性如何反哺到军用机型的设计中。 增压客舱与远距离飞行的实现: 探讨早期增压技术对航空业的深远意义,为后续高空高速飞行的探索铺平了道路。 “二战”前夜的性能竞赛: 详细对比梅塞施密特 Bf 109 和超级马林喷火(Spitfire)的设计哲学——前者注重结构强度和紧凑性,后者则强调气动外形的优化。我们着重分析这些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的性能极限,而非任何涉及火箭或早期喷气推进的实验。 气动布局的成熟: 阐述下单翼后掠翼设计理念的初步探讨,以及如何通过翼型设计来推迟和管理跨音速阻力的出现。 第三部分:喷气时代的黎明与跨音速的挑战(1945-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带来了喷气推进技术的爆发性发展。本部分聚焦于这一范式转变,分析涡轮喷气发动机如何彻底改变了飞机的速度潜力,并将飞行高度提升至平流层。我们的讨论将集中在理解“音障”的物理本质,以及工程师们如何运用后掠翼和翼身融合等概念来解决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核心章节关注点: 首批实用喷气式战斗机: 剖析梅塞施密特 Me 262 和英国格罗斯特流星(Gloster Meteor)的设计特点及其对后续战斗机设计的影响。分析早期喷气发动机推重比的不足。 突破音障的先驱: 详述贝尔X-1及其背后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团队”如何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成功测量并超越马赫1。这部分将详述当时的声障壁理论模型,而不是聚焦于某款特定的超音速截击机。 第一代喷气式截击机: 分析如北美F-86佩刀(Sabre)和米格-15(MiG-15)等早期喷气式战斗机在韩战中的表现,着重于它们在高速状态下的气动特性对比,以及它们在跨音速区域的控制难度。本书会详细描述这些飞机的进气道设计和早期后掠翼的几何参数,而不涉及任何具备先进电子战或隐身特性的后续机型。 结语:未竟的征途 本书的叙事在喷气式飞机技术成熟,并向超音速巡航能力稳步迈进的1960年代初画上句号。它记录了从木头和帆布到金属和火焰的非凡历程,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对空气、材料和动力的不懈探索,最终掌握了天空的主导权。这段历史是技术乐观主义的伟大见证,为后续所有航空工程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技术飞跃是如何建立在前人对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改变战争模式的尖端武器充满好奇,《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审视了F-35这款战斗机从概念提出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且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将F-35置于全球军事格局、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F-35所代表的“平台化”和“智能化”作战理念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未来空战将如何从单一作战平台向体系化、网络化转变。它不再是孤立的战斗机,而是整个战场信息网络的关键节点。书中关于F-35如何整合各种传感器信息,并为飞行员提供“超乎常人”的态势感知能力的描写,堪称精彩。此外,书中对F-35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技术上的复杂性、成本的控制以及不同用户国之间的协调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在权威性的同时,也充满了真实感。它让我看到,即使是代表最先进军事科技的F-35,其诞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智慧的碰撞、艰辛的付出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现代军事航空技术的壮丽图景。

评分

读完《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架先进战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军事科技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史诗。作者并没有避讳F-35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争议,例如其高昂的成本、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以及不同用户国在性能需求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复杂性。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非常客观和深刻,它展示了在追求极致性能的过程中,任何一项重大科技突破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F-35传感器融合技术和网络中心战能力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单一架飞机孤军奋战,而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节点,能够与其他平台、地面部队甚至卫星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这种“看不见的战场”,这种“智能的集合体”,让我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试飞员、工程师和决策者们的故事,他们的坚持、智慧和有时甚至是孤独的奋斗,让冰冷的机器背后有了鲜活的人格。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款先进战机的诞生,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对国家安全的承诺。它不仅仅是钢铁和零件的组合,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工业能力和战略眼光的集中体现。

评分

坦白说,我在翻开《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之前,对这款飞机的了解仅限于“很贵”、“很先进”这两个标签。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宏大且细致的视角,讲述了F-35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成为现实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我惊讶于作者对于细节的掌握,书中不仅有对武器系统、隐身技术、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的高度还原,更难得的是,它还深入剖析了F-35项目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F-35作为“联合打击战斗机”(JSF)计划的核心,如何试图通过统一平台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这一设想在全球军事采购领域引起的巨大震动。它让我意识到,一款新型战机的研发,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牵扯到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军事同盟、军工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工程。书中对F-35不同国家参与程度和贡献的描述,以及各个国家在使用和维护F-35时所面临的挑战,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在追求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上,各国都有自己的考量和得失。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军事评论员,用最严谨的态度和最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F-35这款“明日战机”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那种流线型的机身,深邃的金属质感,配合着“闪电2”这个名字,立刻勾勒出一幅未来战场上疾驰而过的画面。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着能够一窥这款被誉为“第五代战斗机集大成者”的究竟。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发动机推力曲线和雷达探测距离的冰冷数据。然而,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生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F-35的各项性能参数,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采访和深度分析,将这款战斗机从概念的萌芽、漫长的研发过程、遇到的重重困难,直至最终服役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例如在研发过程中,不同国家在技术共享和利益分配上的博弈,各个制造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那些为了将F-35打造成一款“多用途、多平台、可升级”的通用型战斗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书中对F-35不同变种(A、B、C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的阐述也相当深入,让我对它们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部署和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其独特的短距起降和垂直着陆能力,以及与传统战斗机在作战模式上的根本性差异,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我对未来空战的形态充满了遐想。

评分

《世界著名战机传记:F-35“闪电2”战斗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看到了现代战争武器研发的极致,以及隐藏在这种极致背后的无数汗水与智慧。书中对F-35独特设计的解读,特别是其隐身技术如何与先进的传感器系统相结合,形成一种“态势感知”的压倒性优势,让我惊叹不已。它不再是依靠蛮力去突破,而是通过信息优势和战场透明度来获得胜利。书中关于F-35如何整合来自不同平台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作战指令的描述,简直就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F-35描绘成一款完美无瑕的神器,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它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成本超支以及性能调整的种种困难。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在购买和使用F-35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例如其维护成本、升级周期以及对现有军事体系的冲击,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技术上的深度,更具备了战略上的广度和现实的意义。它让我明白,一款成功武器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失败、不断的改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本书不仅属于军事爱好者,也适合所有对现代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以及人类智慧结晶感兴趣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