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传(精)/中华名人传

范仲淹传(精)/中华名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诸葛忆兵 编
图书标签:
  • 范仲淹
  • 岳飞
  • 文天祥
  • 中华名人传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宋代
  • 政治家
  • 文学家
  • 名家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3781
商品编码:1040155449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范仲淹传(精)/中华名人传
  • 作者:诸葛忆兵
  • 定价:23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8378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8-01
  • 印刷时间:2012-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33
  • 字数:183千字

编辑推荐语

《范仲淹传》是《中华名人传》系列之一,是由诸葛忆兵所著。 本书是范仲淹的传记,由**教授诸葛忆兵撰写。本书主要依据史料对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政治背景、个人官宦生涯、范仲淹的思想学说等对范仲淹的生平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

内容提要

《范仲淹传》是《中华名人传》系列之一,是由诸葛忆兵所著。
     《范仲淹传》内容简介:中国社会发展演变到宋代,出现了重大转型。
    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范仲淹则成为这一转 型期新型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 ,足以名垂后世,而本书传主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即使放 眼中国数千年之历史,亦实属罕见。
     他出将入相,功在当代;立言立德,彪炳千秋。他提出以天下为己任, “先忧后乐”,这是他一生言行的*精炼总结,*是宋代知识分子新精神风 貌的*凝练概括与表达。
    

作者简介

诸葛忆兵,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宋代文史考论》等。

目录

《中华名人传丛书》出版说明/1
引子/1
早年成长环境:随母改嫁,曾姓朱/1
北宋政治环境:与士大夫治天下/10
初人仕途:下层官员范仲淹/21
丁忧居丧:应天府书院与《上执政书》/28
再人仕途:只做了一年半的京官/35
任职言官:仁宗亲政,先用后贬/39
贬知睦州:神仙境激发创作热情/45
徙知苏州:作了家乡父母官/52
三任京官:仁宗始终不能忘记范仲淹/57
贬谪饶州:三度被贬,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63
移守润州:五十岁仍然自我勉励/70
徙知越州:频繁调职一“迁客”/75
西夏崛起:宋朝西北告急/80
主持郫延路:范仲淹初涉军权/84
范韩攻守异同:范仲淹的军事思想/92
主持环庆路:身在西北边陲,心怀**大事/99
宋夏议和:燕然未勒归无计/107
任职二府:回京任参知政事/113
答手诏条陈:系统的政改意见/118
庆历新政:政改全面开花/127
新政流产:“人治”社会制度下,无法改变“人冶”问题/137
新政以外:知人善任与其他/145
朋党之说:君子难敌“小人”进攻/154
和而不同:对“朋党”谬论的有力反击/159
再赴边塞:一次不知归路的远行/168
范仲淹罢政:一件小事引发的政治清算运动/176
退居邓州: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184
优游百花洲:退居养病,赋诗抒情/189
《岳阳楼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高写照/196
徙知杭州:远离中央权力中心/203
设立义庄:创立八百年的慈善事业/210
徙知青州:留得夕阳无限时/216
手书《伯夷颂》:知识分子的楷模/221
因病去世:终老徐州/226
引用参考书目/231


《宋代士大夫的群体肖像:<中华名人传>之精选》 本书简介 《中华名人传》系列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群像。本精选本聚焦于宋代这一文脉鼎盛、思想活跃的时代,通过多位代表性人物的生平轨迹、思想蜕变及其对时代产生的涟漪效应,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实践。我们深知,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掩盖了个体命运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内在张力,因此,本卷的编纂策略是“以点带面,由微观入宏观”,选取那些虽不一定为“独孤求败”式的绝世伟人,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了宋代政治、文化、哲学思潮变迁的士人。 卷首语:风雅与砥砺的交织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它军事上相对积弱,却在文化、艺术、科技领域达到了古典时代的巅峰。士大夫群体,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主导力量,他们既是儒家理想的坚定维护者,又是现实政治漩涡中的挣扎者。他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关怀,却不得不面对宦海浮沉、党争倾轧的残酷现实。本书正是试图捕捉这种“风雅与砥砺”并存的时代气质。 第一部分:理学的兴起与心性之辩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宋代理学——这一深刻影响了后世七百年中国思想格局的哲学体系的萌芽与发展。我们关注的并非仅是抽象的义理之辨,而是这些思想家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将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工具。 我们将详细梳理了那些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先驱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往往充满了对佛老思想的吸收与超越。例如,某位被收录的学者,其青年时期对禅宗的深入体悟,如何反过来促使他对“格物致知”的传统儒家命题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构。书中细致分析了“天理”、“心性”、“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它们如何从书斋中的思辨,逐渐渗透到教育、选官乃至家庭伦理之中。 我们不会回避理学内部的张力。例如,早期的较为宽泛的理学思潮,与后期程朱理学在具体实践上产生的僵化与保守,二者间的思想演变路径被视为士人面对时代变局的一种集体性应激反应。对这些思想家的剖析,旨在揭示宋代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华文明寻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基石。 第二部分:边疆危机与士人的担当 宋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被边患所定义的。从开国之初的“岁币”政策,到靖康之耻的国破家亡,军事压力始终是悬在士大夫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部分着重展现了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不同派系的士人所展现出的不同政治姿态与实践。 我们选取了几位在军事和外交领域有着突出贡献(或重大失误)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签订条约或主持战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们在决策背后的政治哲学基础。一位倡导“守内虚之”的文臣,其内心的矛盾——是坚守儒家仁义之名,还是顺应现实的军事考量?一位力主强硬的武将(或主战文臣),其激昂的言辞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对国家军事力量的清醒认知? 本书细致考证了宋代朝堂上关于“主战”与“主和”的论辩,将这些辩论置于当时的财政状况、兵源结构以及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在宋代,文臣集团对军事和外交政策的深度干预,既是儒家“外行领导内行”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也是宋代重文抑武国策下的必然结果。他们的集体失误与个体努力,共同构成了宋代历史的沉重底色。 第三部分:艺术的升华与日常的诗意 如果说政治斗争和哲学思辨是士人精神的硬核,那么诗词、书法和园林艺术则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柔性延伸。宋代文人将“生活即艺术”的理念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部分将笔触伸向那些以审美生活闻名于世的士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政治上并无建树,甚至屡遭贬谪,但他们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却彪炳史册。我们探讨了词这一文学体裁如何从民间的小令发展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以及这种转变背后,士人对个体情感表达的需求是如何被释放的。 书中对“雅集”文化的描摹细致入微,从点茶的器具讲究,到插花的布局学问,再到屏风上所绘山水的寓意深远,无不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精致化、仪式化追求。这种对“美”的极端执着,可以被视为士人对残酷现实的一种优雅的反抗——既然无法完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便要在力所能及的“一方天地”中,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精神疆域。这些艺术实践,成为我们理解宋代士大夫“退一步的智慧”的关键入口。 结语:历史的回响 《中华名人传》精选本收录的这些宋代士人,他们或躬耕于田亩,或翱翔于庙堂,或隐逸于山水之间。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探索者。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深度挖掘。通过他们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深植于儒家伦理、受制于时代政治、并最终以文化和艺术形式得到最终慰藉的复杂人格是如何塑造和定型的。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让读者能够超越狭隘的功过评判,去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位杰出的宋代士大夫所必须面对的伦理困境与历史使命。他们的经验,至今仍对我们如何处理个人抱负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提供着恒久的反思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范仲淹传》,如同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范仲淹的一生,不仅仅是官场的起伏,更是他内心深处家国情怀的不断升华。他的童年经历,虽为贫困所困,却磨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远大的志向。那种“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行动的准则。在北宋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以一介文人,却敢于挑战积弊已久的政治体制,力推“庆历新政”,虽然这场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他敢于直面阻力,坚持改革初衷的勇气,足以彪炳史册。书中的许多细节,如他对边疆将士的关怀,对百姓疾苦的体恤,对人才的提拔,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仁爱之心。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兴办的义学,为无数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读完此书,你会发现,范仲淹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传奇,是担当与仁爱并存的典范。

评分

《范仲淹传》是一部让我对“先忧后乐”这四个字有了全新体悟的作品。范仲淹的人生,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奋斗史。他出身贫寒,却从小立下宏图大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书中对他早年读书的艰辛,以及成年后在官场上的闯荡,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并非那种一帆风顺的传奇人物,而是经历了多次挫折、贬谪,但每一次跌倒,他都能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重新站起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边疆将士的关心,以及在遭受非议时,依然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风骨。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品格:面对困境不屈服,心怀天下不自私。他的政治改革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他敢于革新、勇于担当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读完此书,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伟大,在于其内心的坚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评分

最近读完《范仲淹传》,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人生真是一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壮史诗。自幼家境贫寒,却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这句名言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生践行的信条。读到他屡试不第,却依然坚持研读,甚至在贫困潦倒之时,以粥为食,仍苦读古籍,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仿佛能穿透纸张,激励人心。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多次被贬谪,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勤恳地治理地方,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改善民生。尤其是他在庆历年间推行的“庆历新政”,虽然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敢于直面改革的艰难,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勇气和担当,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肃然起敬。他并非完美的圣人,也曾有过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遗憾,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像是一堂关于家国情怀、人生抱负、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范仲淹传》读来,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他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在逆境中从未妥协的坚韧。范仲淹的一生,可谓坎坷与辉煌交织。他年少时的贫寒经历,并没有打垮他,反而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胸怀天下的抱负。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读书人,一步步成长为能够影响朝政的重臣。特别是在他推行“庆历新政”的那段时期,书中对当时的政治斗争、权力博弈的刻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之路的艰难与险阻。尽管新政最终失败,范仲淹也因此遭受贬谪,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治理地方,他提出的“安贫乐道”的理念,以及在教育、兴修水利等方面的贡献,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真正政治家的胸怀和远见。读这本书,仿佛能看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何在挑战中坚持理想,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

评分

《范仲淹传》这部作品,着实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范仲淹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求索、不断奉献的宏大叙事。他出身寒门,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远志向,他没有被物质的匮乏所限制,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问和抱负的实现中。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他身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所打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北宋朝廷,他试图推行革新,虽最终受挫,但他从未因此放弃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范仲淹在地方为官时的描写,更是生动细致。他无论是治理水患,还是兴办教育,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长远眼光。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民生,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在展现一种超越时代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