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學經典之作《公民文化》齣版近二十年後,作者阿爾濛德、維巴不辭辛苦邀請學界翹楚,從多種角度重新審視當年的研究,深入評介政治學領域的新進展,最終形成《重訪公民文化》一書。 ● 《重訪公民文化》曆經多次再版仍暢銷不衰,對於關注政治文化、比較政治、政治哲學等主題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不讀的經典。 |
政治學經典之作《公民文化》齣版近二十年後,作者阿爾濛德、維巴不辭辛苦邀請學界翹楚,從多種角度重新審視當年的研究,深入評介政治學領域的新進展,最終形成《重訪公民文化》一書。該書中,眾多學者悉心梳理數韆年來的政治文化源流,涉足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領域,涉及哲學觀、方法論、和跨國比較研究等多個重要方麵。《重訪公民文化》曆經多次再版仍暢銷不衰,對於關注政治文化、比較政治、政治哲學等主題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不讀的經典。 |
加布裏埃爾·A.阿爾濛德 1911年1月12日生於伊利諾伊州洛剋島。他分彆於1932年和1938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魯剋林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在寫作本書時正擔任斯坦福大學艾默瑞特斯講座教授。此外,他還曾在日本東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巴西米納斯大學和蘇聯基輔國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教授。阿爾濛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美國人民和外交政策》、《共産主義的吸引力》、《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發展、危機、選擇和變化》、《重訪公民文化》。還在公共輿論、比較政治、政治發展和政治理論等方麵發錶瞭很多彆的著作和論文。 西德尼·維巴 寫作本書時擔任哈佛大學卡爾·H.弗哲默講座教授。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他是公民態度、公民參與領域許多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例如《美國政治參與》、《參與和政治平等》、《遏製冒犯》、《美國平等問題》、《精英與平等觀念》等。維巴是國傢科學院、美國藝術和科學院的成員。
譯者簡介 |
李國強,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公民文化”的反思——《重訪公民文化》譯著序徐湘林 / 1 第一章公民文化概念的思想史加布裏埃爾·A.阿爾濛德 / 1 早期認識 / 1 啓濛思想與自由主義觀點 / 6 歐洲社會學的影響 / 10 社會心理學的影響 / 12 人類心理學的影響 / 14 調查研究方法的發展 / 15 公民文化模型 / 16 公民文化:研究設計 / 21 政治文化和政治理論 / 25 第二章推理的結構阿倫·利普哈特 / 31 測量問題 / 32 案例國傢的選取 / 37 個體化謬誤 / 39 原因與結果 / 40 精英政治文化與精英錶現 / 43 政治文化研究的未來和民主的穩定性 / 46 第三章公民文化:一個哲學的批判卡羅爾·佩特曼 / 48 曆史觀 / 51 “政治文化”的概念 / 56 有政治能力的公民 / 59 公民文化與社會經濟狀況 / 62 公民文化的維度和一般性闡述 / 67 公民文化的民主發展 / 72 公民參與 / 81 第四章公民文化:馬剋思主義社會學視角傑茲·J.威爾特 / 85 東歐國傢的公民文化和社會研究 / 86 價值觀與活躍的社區:共性與差異 / 91 公民文化:方法論和理論檢視 / 94 第五章英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衰落丹尼斯·卡瓦納 / 102 對英國研究成果的批評 / 103 英國政治文化的變遷 / 114 對政治係統和共同體的態度 / 118 影響政府 / 127 政治支持 / 130 解釋變遷 / 137 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和建議 / 139 結論 / 145 第六章壓力下的美國政治文化阿蘭· I.阿布拉莫威茨 / 146 美國政治文化的變遷:情感和價值取嚮 / 156 參與取嚮 / 163 議題與黨派性 / 168 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 / 169 總結評論 / 172 第七章變化中的德國政治文化戴維·P.孔拉特 / 174 在德國的影響 / 175 公民文化與德國 / 180 德國政治文化的變化 / 190 德國政治文化根源的變化 / 212 解釋變化 / 217 結論:重塑的政治文化 / 225 第八章意大利政治文化:延續與改變賈科莫·薩尼 / 228 影響 / 230 小心謹慎的文化(the reticent culture) / 238 持久的特徵 / 246 新興因素 / 259 對天主教傳統的削弱 / 267 結論 / 271 第九章墨西哥政治文化:延續性及其研究的修正安·L.剋萊格 韋恩·A.科尼利厄斯 / 272 《公民文化》中的墨西哥:一個批判的視角 / 273 內容批評:遺漏的研究路徑 / 280 墨西哥政治文化:最新研究概要 / 286 權威政治 / 291 結 論 / 325 第十章再論《公民文化》:作者後記西德尼·維巴 / 330 研究的範圍 / 333 調查研究和宏觀政治 / 337 民主製度的存續 / 341 索引 / 345 譯後記 / 374 |
第五段 《重訪公民文化》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的遠足,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啓迪。作者在書中對“身份認同”和社會歸屬感的探討,讓我對“我是誰”、“我屬於哪裏”這些基本問題有瞭新的思考。他並沒有將身份簡單地定義為血緣或地域,而是強調瞭公民在集體行動中,如何通過共同的經曆和價值追求,來構建一種超越個體層麵的身份認同。我非常喜歡他關於“象徵意義”在社會凝聚力中的作用的論述,比如那些代錶著共同記憶的節日、紀念碑,或者共同的價值理念,它們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將人們連接在一起的。讀這本書,讓我感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更是某個更大集體的一部分,並且這種歸屬感,並非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可以通過積極的參與和貢獻來塑造的。它鼓勵我去思考,我如何能夠更好地融入我的社區,如何為我所處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更有意義的身份認同。這本書讓我覺得,公民文化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觸及、可以參與、可以塑造的現實。
評分第三段 《重訪公民文化》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對現實世界充滿好奇的衝動。作者在書中探討的“公共領域”的概念,讓我重新審視瞭信息傳播和社會對話的本質。他並沒有拘泥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地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公民如何形成自己的公共討論空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意見領袖”和“信息繭房”的討論,這讓我對當前的網絡輿論環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性的深度,剖析瞭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形和失真,以及個體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斷。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開始質疑許多即時性的、碎片化的信息,並更加珍視那些經過深思熟慮、有理有據的觀點。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吸收知識,不如說是在培養一種“質詢”的能力,去審視我們所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去理解信息背後的邏輯和意圖。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公民文化,不僅僅是參與,更是有智慧的參與,是對信息保持警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評分第一段 《重訪公民文化》這本書,讓我真正感受到瞭“厚積薄發”的魅力。剛拿到書的時候,我其實對“公民文化”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它離我有點遠,像是宏大的理論,或者隻是曆史課本裏的名詞。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一點點勾勒齣公民文化的輪廓。那些關於社區自治的片段,關於公民參與的細節,以及不同時代公民意識的演變,都像是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沉浸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述曆史事件時,並沒有采取枯燥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人們的情感和思考,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脈搏。比如,他描寫某個小鎮居民如何自發組織起來保護公共空間,或者是在社會變革時期,普通人是如何挺身而齣,錶達自己的聲音,這些場景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灌輸什麼“應該如何”,而是讓我看到瞭“曾經如何”,以及“為何會如此”。這種溫和但深刻的引導,讓我對“公民”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冰冷的政治術語,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溫度的個體集閤,他們共同塑造瞭社會的麵貌。
評分第二段 讀完《重訪公民文化》,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悄悄地改變瞭。作者在書中對“集體行動”的剖析,讓我開始反思許多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個體意誌的疊加,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結構、曆史經驗以及文化規範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特彆喜歡他關於“信任”在公民行動中的作用的論述,這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許多被忽視但至關重要的互助行為。以前我可能覺得,很多公共事務的推進,都是由政府或者某個權威機構主導的,而普通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身上,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隻要他們能夠形成有效的連接,並且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作者舉的例子,從早期的互助會到現代的在綫社區,都展現瞭這種連接的可能性和多樣性。讀這本書,更像是進行瞭一場思維的“健身”,每一次對書中觀點的審視,都像是在鍛煉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我不再輕易接受錶麵的解釋,而是開始追問更深層次的原因,思考不同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
評分第四段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社會變遷背後深層邏輯的書,而《重訪公民文化》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一本。作者在書中對“製度”和“文化”之間關係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他並不是簡單地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辯證關係。許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社會問題的齣現,會傾嚮於歸咎於製度的缺陷,或者文化的落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事情遠比這復雜。製度的建立和運作,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土壤;而文化的變遷,也往往是通過製度的變革來實現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曆史案例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緻,他能夠將宏觀的製度變遷與微觀的個體行為聯係起來,展現齣一種完整的社會圖景。這本書讓我開始意識到,理解一個社會,需要跳齣單一的視角,去看到製度、文化、曆史、個體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它讓我對“進步”和“發展”這兩個詞有瞭更 nuanced 的理解,明白這並非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反復和博弈的過程。
評分寫作本書時擔任哈佛大學卡爾·H.弗哲默講座教授。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他是公民態度、公民參與領域許多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例如《美國政治參與》、《參與和政治平等》、《遏製冒犯》、《美國平等問題》、《精英與平等觀念》等。維巴是國傢科學院、美國藝術和科學院的成員。加布裏埃爾·A.阿爾濛德
評分1911年1月12日生於伊利諾伊州洛剋島。他分彆於1932年和1938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魯剋林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在寫作本書時正擔任斯坦福大學艾默瑞特斯講座教授。此外,他還曾在日本東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巴西米納斯大學和蘇聯基輔國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教授。阿爾濛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美國人民和外交政策》、《共産主義的吸引力》、《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發展、危機、選擇和變化》、《重訪公民文化》。還在公共輿論、比較政治、政治發展和政治理論等方麵發錶瞭很多彆的著作和論文。
評分加布裏埃爾·A.阿爾濛德
評分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是好書!!!!!! 不錯,是好書!!!!!!
評分1911年1月12日生於伊利諾伊州洛剋島。他分彆於1932年和1938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魯剋林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在寫作本書時正擔任斯坦福大學艾默瑞特斯講座教授。此外,他還曾在日本東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巴西米納斯大學和蘇聯基輔國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教授。阿爾濛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美國人民和外交政策》、《共産主義的吸引力》、《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發展、危機、選擇和變化》、《重訪公民文化》。還在公共輿論、比較政治、政治發展和政治理論等方麵發錶瞭很多彆的著作和論文。
評分西德尼·維巴
評分寫作本書時擔任哈佛大學卡爾·H.弗哲默講座教授。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他是公民態度、公民參與領域許多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例如《美國政治參與》、《參與和政治平等》、《遏製冒犯》、《美國平等問題》、《精英與平等觀念》等。維巴是國傢科學院、美國藝術和科學院的成員。加布裏埃爾·A.阿爾濛德
評分受公民文化的影響買瞭此書,最近事情多,還沒顧得上看,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