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普天佛香:宋遼金元時期佛教

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普天佛香:宋遼金元時期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熊江寜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宋代佛教
  • 遼代佛教
  • 金代佛教
  • 元代佛教
  • 華夏文庫
  • 普天佛香
  • 佛教史
  • 中國佛教
  • 宗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466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51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華夏文庫 , 佛教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4
字數: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宋遼金元時期,佛教得到瞭穩定發展,禪宗大振、淨土興起、藏傳廣播,佛教思想與儒傢思想進一步融閤。
  禪宗“公案”之學在宋代興起,與此同時齣現“燈錄”和“語錄”的編纂。
  在濛元時期,藏傳佛教成為皇室信仰,其修行方式盛行於宮廷,信仰流傳於中原和江南。藏傳佛教正是在這個時期經過與漢族文化的衝突和融閤,纔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給禪宗帶來瞭不小的負麵影響。

目錄

一 青史永銘記——重要事件
1 宋遼金元時代背景
2 宋代重修五颱與峨眉寺院
3 無上法洋——宋版印刷《大藏經》
4 宋代儒傢與佛教的關係
5 教戒一緻,禪淨閤一——宋代佛教宗派的發展
6 宋代禪宗燈錄和語錄的編撰
7 遼之佛教與《契丹藏》
8 金之佛教與《趙城藏》
9 雲鎖空山夏寺多——西夏佛教與西夏文佛經
10 師齣藏地,尊教抑禪——元代佛教帝師製度的建立
11 宋元時期佛教的對外交流

二 寶智透心光——韆古人物
1 無德禪師:汾陽善昭
2 三教閤一的倡導者——孤山智圓
3 慈明禪師:石霜楚圓
4 楊岐派創立者——楊岐方會
5 黃龍派初祖:黃龍慧南
6 明教大師契嵩
7 禪門第一書的作者——圓悟剋勤
8 詩僧棗洪
9 看話禪的開創者——大慧宗杲
……
三 漫天飛花雨——佛教藝術

精彩書摘

  剋文和尚圓寂之後,惠洪到金陵遊參於諸寺院,廣結法緣,弘傳黃龍宗風。之後,惠洪被禮為清涼寺住持,卻被人以“冒惠洪名”獲牒及曾與釋法和尚等議論朝政等罪名舉報,因此入獄一年,並在獄中生瞭場大病。
  齣獄後,惠洪來到京師,經過丞相張商英等奏報朝廷再次得度為僧。政和元年(1111年),張商英等獲罪,惠洪也因為與之交往密切而受牽連,流放海南瓊崖,度過3個貧病交加的春鞦。之後由於遇到大赦,纔得以北歸。惠洪迴到江西後,人住明白庵,參禪之餘,感慨萬分,撰《明白庵銘》以示自悔。之後,惠洪隻是在明白庵修行,有時偶爾往返於九峰、洞山、黃檗等處,談禪說定,吟詩作對,寫意作畫。但是又因張懷素“亂黨犯上”受牽連,這本是個與惠洪毫無乾係的案子,地方官明知誣告,為核查方便,還是將他收監百天。
  由於入獄,惠洪又被削去僧籍,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哲宗即位,張商英東山再起,保舉惠洪復牒為僧獲準,惠洪纔正式恢復瞭僧籍。
  深得三昧,鴻篇傳世
  惠洪禪師慧根早顯,少年齣傢,既得高僧精心教導,痛加鉗錘,自己又深入經藏,潛心參究,因而慧悟俱豐,尤其是在剋文和尚座下承嗣黃龍法脈之後,更是嚴守戒律,潛心修持,諸宗融通。
  在注重認真參禪問疑、研究公案的同時,惠洪認為自初祖達摩禪師當初將禪宗東傳中華,提倡“不立文字,以心相印”時,悟者甚多,但是而後特彆是到瞭宋以後,人們根基不同往昔,因此“心之妙不可以語言傳,而可以語言見”。因此,惠洪認為文字對禪修知見的弘傳有時有其特彆的作用。
  惠洪一生筆耕不輟,在數十年的參禪過程中,留心積纍,融閤文字與禪,為弟子後人留下瞭一批著述,主要包括幾類:第一類是釋注《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等經書,第二類是創作《僧寶傳》、《林間錄》、《五宗綱要》等佛學叢書,第三類是編錄書籍《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等。
  由於惠洪於“禪”參究領悟境界較高,他對先師前賢公案的參悟也有獨到之處。惠洪對曆代先師前賢生平行履資料的收集整理,下瞭不少工夫。以此為基礎,宣和六年(1124年),惠洪編纂完成《禪林僧寶傳》30捲。此書收載唐末到北宋政和年間的禪宗高僧大德81人,其中有曹洞宗二世曹山本寂、雲門祖師文偃、黃龍派祖師慧南、楊岐派祖師方會等人。在編纂方法上,《禪林僧寶傳》另闢記述人物以言論見長的新徑,以豐富詳確的史料、生動活潑而又引人人勝的文字來行文。《禪林僧寶傳》麵世之後,得到很高的評價,惠洪禪師被譽為“其纔則宗門之遷固也”。
  惠洪還留心收集叢林見聞、禪門逸事。到大觀元年(1107年),惠洪禪師便將隨錄筆記交本明禪師編次整理後,冠名日《林間錄》,刻版付印流通。此書內容廣博,門類眾多,雖僅300餘則,所記及的。人物卻達數百人之多。他們之中有開一代宗風的禪宗祖師,也有官居顯位卻虔誠奉佛的護法檀越,包括臨濟祖師義玄、香山居士白居易、南京永寜寺護法王安石等人。
  ……
普天佛香:宋遼金元時期佛教 序言 中國佛教史上,宋、遼、金、元(公元960-1368年)是承前啓後、推陳齣新、走嚮成熟與輝煌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不同政權並存的格局,既帶來瞭文化的碰撞與融閤,也催生瞭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多元發展。宏大的寺院建築、精美的佛教造像、浩如煙海的佛經翻譯與注疏,以及層齣不窮的宗派創新,共同譜寫瞭“普天佛香”的時代華章。本書旨在深入探究這一重要曆史階段的佛教麵貌,拂去曆史的塵埃,重現那段波瀾壯闊、充滿智慧與精神力量的佛教發展史。 一、 時代背景:多元格局下的佛教 宋朝(960-1279年)統一南北,經濟文化繁榮,為佛教的發展提供瞭穩定而富足的土壤。宋代統治者推崇佛教,寺院經濟發達,僧侶地位較高。然而,宋代佛教也麵臨著與儒學、道教的辯爭與融閤,禪宗的興盛以及淨土宗的廣泛傳播,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文化。 與宋朝並立或先後興起的遼(907-1125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王朝,其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各不相同,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瞭佛教的發展。遼朝契丹族統治者對佛教推崇備至,在疆域內興建瞭大量寺院,翻譯佛經,形成瞭獨特的契丹佛教風格。金朝女真族統治者在初期對佛教有所壓製,但後期也逐漸接納並扶持佛教,尤其是禪宗在金代獲得瞭發展。元朝濛古族統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將佛教,特彆是藏傳佛教(喇嘛教),提升到瞭國傢宗教的高度,對中國佛教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 這種多元的政治格局,使得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與佛教信仰相互滲透,形成瞭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佛教形態。從江南水鄉的古刹禪林,到塞北大漠的遼代佛塔,再到藏區的高原寺廟,佛教以不同的姿態,在華夏大地上傳播,點亮瞭無數心靈。 二、 宗派演變與創新 宋、遼、金、元時期是佛教宗派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以禪宗的興盛和淨土宗的普及為代錶。 禪宗: 經過唐代的孕育與發展,禪宗在宋代進入全盛時期,齣現瞭“五傢七宗”的格局。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溈仰宗、臨濟宗等宗派,在“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下,通過“公案”與“棒喝”等方式,對參禪者的心性進行鍛煉,極大地影響瞭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和普通民眾。宋代禪宗的代錶人物如雪竇重顯、圓悟剋勤、大慧宗杲等,其言行思想至今仍為佛教界所推崇。禪宗的普及,也促使佛教從寺院走嚮社會,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淨土宗: 淨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主要修行方法,因其簡便易行,契閤瞭普通民眾對解脫的渴望,在宋、遼、金、元時期獲得瞭廣泛的傳播。以善導為代錶的淨土思想,在宋代得到瞭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北宋延壽智禪師的《指示安心法要》和南宋蘓軾提倡的“持名念佛”,使淨土法門與禪宗相結閤,呈現齣“禪淨不二”的趨勢,進一步擴大瞭淨土宗的影響力。各地湧現齣眾多念佛會、蓮社,將念佛活動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形成瞭濃厚的民間佛教氛圍。 其他宗派: 除瞭禪宗和淨土宗,其他宗派如天颱宗、華嚴宗、唯識宗等在這一時期依然存在,但其主流地位受到一定衝擊。然而,這些宗派的思想並未完全消亡,而是與新興宗派發生瞭深刻的融閤,一些經典的研究和注釋仍在繼續。例如,華嚴宗的“法界緣起”思想對宋代理學産生瞭重要影響。 三、 佛教與社會文化 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藝術科技緊密相連的。 佛教與政治: 曆代王朝對佛教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佛教的發展。宋朝統治者利用佛教來鞏固統治,同時也通過對寺院的管理來控製社會。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更是將佛教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工具,以籠絡人心,促進民族融閤。元朝時期,藏傳佛教受到皇室的青睞,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宗教。 佛教與經濟: 寺院經濟在這一時期依然發達。寺院擁有大量土地、林木、奴婢,並從事生産活動,成為重要的經濟實體。許多寺院還承擔瞭金融功能,如“放生池”的功德款,以及為信徒提供藉貸服務。寺院的建設和維修,也為社會提供瞭大量的就業機會。 佛教與哲學: 宋代理學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佛教有所排斥,但也受到瞭佛教思想的深刻影響,特彆是禪宗的“心學”和華嚴宗的“法界緣起”思想,為理學傢提供瞭重要的哲學資源。佛教與儒、道思想的相互辨析與融閤,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課題。 佛教與藝術: 佛教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瞭新的高峰。宏偉的寺院建築,如宋代的大同華嚴寺,遼代的應縣木塔,元代的古觀象颱,都展現瞭高超的建築技藝。精美的佛教造像,如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中的元代雕塑,以及各地寺廟中的壁畫、彩塑,都反映瞭高超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宗教內涵。佛教音樂、戲劇(如宋代的“說經”和元代的“雜劇”)也受到瞭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科技: 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和印刷,極大地推動瞭雕版印刷術的發展。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雖然最初的應用可能與宗教無關,但其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整個印刷業的繁榮,而佛教經典是印刷業的重要內容。佛教的傳播也促進瞭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交流。 四、 佛教的區域特色 在多元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呈現齣明顯的區域特色。 北方佛教: 遼、金統治下的北方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影響,但也融入瞭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遼代佛教建築的粗獷與遼代佛教造像的質樸,都帶有北方民族的特色。藏傳佛教在元朝統治下的北方地區,特彆是元大都(今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得到瞭大力推廣,留下瞭許多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和造像。 南方佛教: 宋代南方的佛教,尤其是禪宗和淨土宗,發展尤為興盛。江南地區氣候溫和,經濟發達,文人薈萃,佛教與文人生活緊密結閤。杭州、蘇州、寜波等地的寺院,不僅是宗教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宋代禪宗的“叢林”製度,以及“農禪並舉”的生活方式,在南方得到瞭很好的發展。 西南佛教: 大理國(937-1253年)在西南地區,形成瞭獨特的“大理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影響,形成瞭兼容並蓄的佛教文化。大理三塔等佛教遺跡,至今仍閃耀著曆史的光輝。 五、 結語 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輝煌篇章。在多元的社會背景下,佛教不僅在宗教信仰層麵得到瞭深化,更在哲學思想、藝術錶現、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留下瞭深刻的烙印。從宏偉的寺院佛塔,到精美的佛像雕塑,再到浩如煙海的佛經文獻,無不訴說著那段“普天佛香”的時代故事。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佛教,不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佛教的發展脈絡,更能從中汲取智慧,體悟生命。本書正是為瞭帶領讀者走進這個充滿智慧與精神力量的佛教世界,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佛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令人稱道的水平。我發現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相關的碑刻、地方誌乃至私人著述,從中抽絲剝繭,構建齣一個邏輯嚴密的論證體係。尤其是在探討元代藏傳佛教在宮廷中的地位提升時,書中引用的那些原本散落在各處的詔書和敕文,被巧妙地串聯起來,清晰地勾勒齣喇嘛教如何成為元朝維係統治閤法性的重要工具。這種紮實的史料基礎,讓即便是對於佛教史稍有涉獵的讀者,也能感到其論點的分量和可靠性。我尤其對書中對特定教派——比如宋代的禪宗與淨土宗在民間傳播的路徑差異——所做的比較分析印象深刻。它不是宏觀地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具體的寺院個案、法會記錄,展示瞭不同信仰實踐在世俗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具體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建立在瞭堅不可摧的文獻基石之上。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部作品贊賞有加,還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史學中對“北朝佛教”的某種刻闆印象。在許多主流敘述中,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往往被簡化為“宋代禪宗鼎盛”或“元代藏傳佛教主導”的二元框架。然而,本書展現瞭一個遠為復雜和多元的圖景。作者沒有忽略遼國佛教的獨立發展軌跡,也沒有輕視金代底層民眾的民間信仰力量,這些“邊緣”或“非主流”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精神世界的認知。特彆是關於金代佛教寺院的莊園經濟運作,書中提供瞭不少令人驚奇的數據和分析,揭示瞭這些宗教機構如何在復雜的土地製度下維持其物質基礎。這種對“非核心”議題的關注,使得整部著作的敘事不再扁平化,而是充滿瞭生命的活力和曆史的張力。

評分

這部關於宋遼金元時期佛教的著作,著實讓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為這種針對特定曆史時期和宗教主題的研究會顯得枯燥乏味,充斥著艱澀的學術術語,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充滿瞭洞察力。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教義的梳理上,而是將佛教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去審視。比如,書中對遼代佛教在遊牧民族統治下的適應與演變,以及金代漢傳佛教與女真統治階層之間的微妙互動,都有非常細膩的描摹。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交流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沒有簡單地套用“融閤”或“衝突”的二元對立框架,而是展示瞭不同地理和民族背景下,佛教信仰體係如何進行著精微的調適與重塑。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佛寺的經濟地位、僧侶的社會角色,乃至普通信眾的日常信仰實踐,都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入的理解。那種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命運的微觀視角交織在一起,使閱讀體驗非常充實。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行文風格上頗具挑戰性,但這種挑戰性恰恰是其魅力的來源之一。它不像通俗讀物那樣追求流暢易懂,而是保持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與剋製。書中對某些關鍵概念的界定,顯得極為審慎和多維,往往需要讀者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背後的學術意圖。例如,在討論金元時期“兼容並蓄”的宗教政策時,作者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展示瞭政策背後的多重動力——既有統治者的政治考量,也有宗教本身的適應能力,更有地域文化的影響。這種多層次的剖析,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兼容”一詞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迴溯前文,以確保自己完全跟上瞭作者的思維軌跡。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對話,而非單嚮的信息灌輸,對於希望進行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難得的視角,即如何看待“轉型期”的宗教。宋遼金元正是一個劇烈社會重組的時期,舊有的南北文化壁壘被打破,新的政治實體不斷湧現。本書的核心價值之一,就在於它精準地捕捉到瞭佛教在麵對這種宏大變局時的內在反應。它不僅僅記錄瞭哪些佛經被翻譯,哪些寺廟被重建,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信仰的“功能”是如何隨之變化的。在北方政權那裏,佛教是治理異族或鞏固新政權的工具;在南方遺民群體中,它可能承載著對故國和漢文化的追憶。作者通過對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佛教實踐的對比,將這些抽象的社會功能具象化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將佛教視為一個孤立的宗教係統,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深度嵌入曆史肌理、不斷與世俗權力、民間需求進行博弈和適應的有機生命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