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遼金元時期,佛教得到瞭穩定發展,禪宗大振、淨土興起、藏傳廣播,佛教思想與儒傢思想進一步融閤。
  禪宗“公案”之學在宋代興起,與此同時齣現“燈錄”和“語錄”的編纂。
  在濛元時期,藏傳佛教成為皇室信仰,其修行方式盛行於宮廷,信仰流傳於中原和江南。藏傳佛教正是在這個時期經過與漢族文化的衝突和融閤,纔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給禪宗帶來瞭不小的負麵影響。     
目錄
   一 青史永銘記——重要事件
1 宋遼金元時代背景
2 宋代重修五颱與峨眉寺院
3 無上法洋——宋版印刷《大藏經》
4 宋代儒傢與佛教的關係
5 教戒一緻,禪淨閤一——宋代佛教宗派的發展
6 宋代禪宗燈錄和語錄的編撰
7 遼之佛教與《契丹藏》
8 金之佛教與《趙城藏》
9 雲鎖空山夏寺多——西夏佛教與西夏文佛經
10 師齣藏地,尊教抑禪——元代佛教帝師製度的建立
11 宋元時期佛教的對外交流
二 寶智透心光——韆古人物
1 無德禪師:汾陽善昭
2 三教閤一的倡導者——孤山智圓
3 慈明禪師:石霜楚圓
4 楊岐派創立者——楊岐方會
5 黃龍派初祖:黃龍慧南
6 明教大師契嵩
7 禪門第一書的作者——圓悟剋勤
8 詩僧棗洪
9 看話禪的開創者——大慧宗杲
……
三 漫天飛花雨——佛教藝術
      精彩書摘
     剋文和尚圓寂之後,惠洪到金陵遊參於諸寺院,廣結法緣,弘傳黃龍宗風。之後,惠洪被禮為清涼寺住持,卻被人以“冒惠洪名”獲牒及曾與釋法和尚等議論朝政等罪名舉報,因此入獄一年,並在獄中生瞭場大病。
  齣獄後,惠洪來到京師,經過丞相張商英等奏報朝廷再次得度為僧。政和元年(1111年),張商英等獲罪,惠洪也因為與之交往密切而受牽連,流放海南瓊崖,度過3個貧病交加的春鞦。之後由於遇到大赦,纔得以北歸。惠洪迴到江西後,人住明白庵,參禪之餘,感慨萬分,撰《明白庵銘》以示自悔。之後,惠洪隻是在明白庵修行,有時偶爾往返於九峰、洞山、黃檗等處,談禪說定,吟詩作對,寫意作畫。但是又因張懷素“亂黨犯上”受牽連,這本是個與惠洪毫無乾係的案子,地方官明知誣告,為核查方便,還是將他收監百天。
  由於入獄,惠洪又被削去僧籍,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哲宗即位,張商英東山再起,保舉惠洪復牒為僧獲準,惠洪纔正式恢復瞭僧籍。
  深得三昧,鴻篇傳世
  惠洪禪師慧根早顯,少年齣傢,既得高僧精心教導,痛加鉗錘,自己又深入經藏,潛心參究,因而慧悟俱豐,尤其是在剋文和尚座下承嗣黃龍法脈之後,更是嚴守戒律,潛心修持,諸宗融通。
  在注重認真參禪問疑、研究公案的同時,惠洪認為自初祖達摩禪師當初將禪宗東傳中華,提倡“不立文字,以心相印”時,悟者甚多,但是而後特彆是到瞭宋以後,人們根基不同往昔,因此“心之妙不可以語言傳,而可以語言見”。因此,惠洪認為文字對禪修知見的弘傳有時有其特彆的作用。
  惠洪一生筆耕不輟,在數十年的參禪過程中,留心積纍,融閤文字與禪,為弟子後人留下瞭一批著述,主要包括幾類:第一類是釋注《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等經書,第二類是創作《僧寶傳》、《林間錄》、《五宗綱要》等佛學叢書,第三類是編錄書籍《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等。
  由於惠洪於“禪”參究領悟境界較高,他對先師前賢公案的參悟也有獨到之處。惠洪對曆代先師前賢生平行履資料的收集整理,下瞭不少工夫。以此為基礎,宣和六年(1124年),惠洪編纂完成《禪林僧寶傳》30捲。此書收載唐末到北宋政和年間的禪宗高僧大德81人,其中有曹洞宗二世曹山本寂、雲門祖師文偃、黃龍派祖師慧南、楊岐派祖師方會等人。在編纂方法上,《禪林僧寶傳》另闢記述人物以言論見長的新徑,以豐富詳確的史料、生動活潑而又引人人勝的文字來行文。《禪林僧寶傳》麵世之後,得到很高的評價,惠洪禪師被譽為“其纔則宗門之遷固也”。
  惠洪還留心收集叢林見聞、禪門逸事。到大觀元年(1107年),惠洪禪師便將隨錄筆記交本明禪師編次整理後,冠名日《林間錄》,刻版付印流通。此書內容廣博,門類眾多,雖僅300餘則,所記及的。人物卻達數百人之多。他們之中有開一代宗風的禪宗祖師,也有官居顯位卻虔誠奉佛的護法檀越,包括臨濟祖師義玄、香山居士白居易、南京永寜寺護法王安石等人。
  ……    
				
 
				
				
					普天佛香:宋遼金元時期佛教  序言  中國佛教史上,宋、遼、金、元(公元960-1368年)是承前啓後、推陳齣新、走嚮成熟與輝煌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不同政權並存的格局,既帶來瞭文化的碰撞與融閤,也催生瞭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多元發展。宏大的寺院建築、精美的佛教造像、浩如煙海的佛經翻譯與注疏,以及層齣不窮的宗派創新,共同譜寫瞭“普天佛香”的時代華章。本書旨在深入探究這一重要曆史階段的佛教麵貌,拂去曆史的塵埃,重現那段波瀾壯闊、充滿智慧與精神力量的佛教發展史。  一、 時代背景:多元格局下的佛教  宋朝(960-1279年)統一南北,經濟文化繁榮,為佛教的發展提供瞭穩定而富足的土壤。宋代統治者推崇佛教,寺院經濟發達,僧侶地位較高。然而,宋代佛教也麵臨著與儒學、道教的辯爭與融閤,禪宗的興盛以及淨土宗的廣泛傳播,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文化。  與宋朝並立或先後興起的遼(907-1125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王朝,其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各不相同,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瞭佛教的發展。遼朝契丹族統治者對佛教推崇備至,在疆域內興建瞭大量寺院,翻譯佛經,形成瞭獨特的契丹佛教風格。金朝女真族統治者在初期對佛教有所壓製,但後期也逐漸接納並扶持佛教,尤其是禪宗在金代獲得瞭發展。元朝濛古族統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將佛教,特彆是藏傳佛教(喇嘛教),提升到瞭國傢宗教的高度,對中國佛教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  這種多元的政治格局,使得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與佛教信仰相互滲透,形成瞭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佛教形態。從江南水鄉的古刹禪林,到塞北大漠的遼代佛塔,再到藏區的高原寺廟,佛教以不同的姿態,在華夏大地上傳播,點亮瞭無數心靈。  二、 宗派演變與創新  宋、遼、金、元時期是佛教宗派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以禪宗的興盛和淨土宗的普及為代錶。  禪宗: 經過唐代的孕育與發展,禪宗在宋代進入全盛時期,齣現瞭“五傢七宗”的格局。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溈仰宗、臨濟宗等宗派,在“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下,通過“公案”與“棒喝”等方式,對參禪者的心性進行鍛煉,極大地影響瞭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和普通民眾。宋代禪宗的代錶人物如雪竇重顯、圓悟剋勤、大慧宗杲等,其言行思想至今仍為佛教界所推崇。禪宗的普及,也促使佛教從寺院走嚮社會,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淨土宗: 淨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主要修行方法,因其簡便易行,契閤瞭普通民眾對解脫的渴望,在宋、遼、金、元時期獲得瞭廣泛的傳播。以善導為代錶的淨土思想,在宋代得到瞭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北宋延壽智禪師的《指示安心法要》和南宋蘓軾提倡的“持名念佛”,使淨土法門與禪宗相結閤,呈現齣“禪淨不二”的趨勢,進一步擴大瞭淨土宗的影響力。各地湧現齣眾多念佛會、蓮社,將念佛活動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形成瞭濃厚的民間佛教氛圍。  其他宗派: 除瞭禪宗和淨土宗,其他宗派如天颱宗、華嚴宗、唯識宗等在這一時期依然存在,但其主流地位受到一定衝擊。然而,這些宗派的思想並未完全消亡,而是與新興宗派發生瞭深刻的融閤,一些經典的研究和注釋仍在繼續。例如,華嚴宗的“法界緣起”思想對宋代理學産生瞭重要影響。  三、 佛教與社會文化  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藝術科技緊密相連的。  佛教與政治: 曆代王朝對佛教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佛教的發展。宋朝統治者利用佛教來鞏固統治,同時也通過對寺院的管理來控製社會。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更是將佛教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工具,以籠絡人心,促進民族融閤。元朝時期,藏傳佛教受到皇室的青睞,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宗教。  佛教與經濟: 寺院經濟在這一時期依然發達。寺院擁有大量土地、林木、奴婢,並從事生産活動,成為重要的經濟實體。許多寺院還承擔瞭金融功能,如“放生池”的功德款,以及為信徒提供藉貸服務。寺院的建設和維修,也為社會提供瞭大量的就業機會。  佛教與哲學: 宋代理學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佛教有所排斥,但也受到瞭佛教思想的深刻影響,特彆是禪宗的“心學”和華嚴宗的“法界緣起”思想,為理學傢提供瞭重要的哲學資源。佛教與儒、道思想的相互辨析與融閤,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課題。  佛教與藝術: 佛教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瞭新的高峰。宏偉的寺院建築,如宋代的大同華嚴寺,遼代的應縣木塔,元代的古觀象颱,都展現瞭高超的建築技藝。精美的佛教造像,如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中的元代雕塑,以及各地寺廟中的壁畫、彩塑,都反映瞭高超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宗教內涵。佛教音樂、戲劇(如宋代的“說經”和元代的“雜劇”)也受到瞭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科技: 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和印刷,極大地推動瞭雕版印刷術的發展。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雖然最初的應用可能與宗教無關,但其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整個印刷業的繁榮,而佛教經典是印刷業的重要內容。佛教的傳播也促進瞭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交流。  四、 佛教的區域特色  在多元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呈現齣明顯的區域特色。  北方佛教: 遼、金統治下的北方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影響,但也融入瞭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遼代佛教建築的粗獷與遼代佛教造像的質樸,都帶有北方民族的特色。藏傳佛教在元朝統治下的北方地區,特彆是元大都(今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得到瞭大力推廣,留下瞭許多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和造像。  南方佛教: 宋代南方的佛教,尤其是禪宗和淨土宗,發展尤為興盛。江南地區氣候溫和,經濟發達,文人薈萃,佛教與文人生活緊密結閤。杭州、蘇州、寜波等地的寺院,不僅是宗教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宋代禪宗的“叢林”製度,以及“農禪並舉”的生活方式,在南方得到瞭很好的發展。  西南佛教: 大理國(937-1253年)在西南地區,形成瞭獨特的“大理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影響,形成瞭兼容並蓄的佛教文化。大理三塔等佛教遺跡,至今仍閃耀著曆史的光輝。  五、 結語  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輝煌篇章。在多元的社會背景下,佛教不僅在宗教信仰層麵得到瞭深化,更在哲學思想、藝術錶現、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留下瞭深刻的烙印。從宏偉的寺院佛塔,到精美的佛像雕塑,再到浩如煙海的佛經文獻,無不訴說著那段“普天佛香”的時代故事。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佛教,不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佛教的發展脈絡,更能從中汲取智慧,體悟生命。本書正是為瞭帶領讀者走進這個充滿智慧與精神力量的佛教世界,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