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数控加工刀具及其选用技术。从数控加工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掌握数控机床刀具合理使用技术、发挥数控机床效能为目标,阐述了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刀具材料的种类及其选用原则,以及数控刀具的特点,分析了数控车削刀具、数控铣削刀具和孔加工刀具的种类、特点及合理使用的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论1.1  数控加工对刀具的要求1.2  数控刀具国内外发展状况1.2.1  数控刀具的种类1.2.2  数控刀具技术的现状1.2.3  我国数控刀具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2章  数控刀具基础2.1  刀具的基本概念2.2  刀具的结构2.2.1  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和角度2.2.2  合理选择刀具切削刃部结构形式2.2.3  刀具装夹部分的结构形式2.3  数控可转位刀具2.3.1  可转位刀具的基本概念2.3.2  可转位刀片的型号及表示方法2.3.3  可转位刀片的夹紧方式和典型结构2.3.4  可转位刀片的选用 
第3章  数控刀具材料3.1  数控加工对刀具材料的要求3.2  高速钢刀具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特点3.2.1  普通高速钢3.2.2  高性能高速钢3.2.3  粉末冶金高速钢3.2.4  涂层高速钢3.2.5  高速钢刀具的选用3.3  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特点3.3.1  硬质合金的性能及牌号表示方法3.3.2  普通硬质合金的种类、牌号及适用范围3.3.3  超细晶粒硬质合金3.3.4  涂层硬质合金3.4  新型刀具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特点3.4.1  陶瓷刀具材料3.4.2  金刚石刀具材料3.4.3  立方氮化硼刀具材料3.5  数控刀具材料的选择 
第4章  数控车削刀具4.1  车刀的种类和用途4.2  机夹可转位车刀代码4.2.1  机夹可转位车刀刀片代码4.2.2  机夹可转位外圆和内孔车刀代码4.2.3  机夹可转位式螺纹车刀代码4.2.4  其他机夹可转位式车刀代码4.3  车削加工刀具的选择4.3.1  刀片材质的选择4.3.2  刀片形状的选择4.3.3  主切削刃法后角的选择4.3.4  精度选择4.3.5  刀片夹固形式与有无断屑槽的选择4.3.6  刀片尺寸大小与厚度的选择4.3.7  断屑槽的选择4.3.8  选择可靠的刀片夹紧结构 
第5章  数控铣削刀具5.1  概述5.1.1  铣刀的种类和用途5.1.2  铣刀的几何参数5.2  数控加工中常用铣刀及代码5.2.1  数控可转位铣刀刀片及铣刀代码5.2.2  面铣刀5.2.3  立铣刀5.2.4  其他铣刀5.3  可转位铣刀的合理选用5.3.1  可转位铣刀的结构5.3.2  可转位铣刀的角度选择5.3.3  可转位铣刀的齿数(齿距)5.3.4  可转位铣刀的直径5.3.5  刀片牌号的选择 
第6章  数控加工中孔加工刀具6.1  孔加工刀具的种类及孔加工的方法及特点6.1.1  孔加工刀具的种类6.1.2  孔加工的方法及特点6.2  麻花钻6.2.1  高速钢麻花钻6.2.2  硬质合金麻花钻6.3  深孔钻6.3.1  单刃外排屑深孔钻6.3.2  内排屑深孔钻6.3.3  喷吸钻6.4  镗刀6.4.1  粗镗刀6.4.2  精镗刀6.5  铰刀6.5.1  高速钢铰刀6.5.2  硬质合金铰刀6.5.3  铰刀的选择 
第7章  数控工具系统7.1  概述7.1.1  数控加工中的刀具快换7.1.2  数控工具系统概念7.1.3  机床与工具系统的接口7.2  镗铣类数控机床工具系统的接口及其标准7.2.1  锥度为7∶24的通用刀柄7.2.2  锥度为1∶10的HSK刀柄7.3  镗铣类数控机床工具系统7.3.1  整体式工具系统7.3.2  模块式工具系统7.4  数控车削工具系统7.4.1  数控车削整体式工具系统的特点7.4.2  数控车削模块式工具系统的特点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铣削刀具铣削刀具是用于铣削加工的、具有一个或多个刀齿的旋转刀具。工作时各刀齿依次间歇地切去工件的余量。铣刀主要用于在铣床上加工平面、台阶、沟槽、成形表面和切断工件等。常用的有面铣刀、立铣刀、三面刃铣刀等刀具。  面铣刀(也叫端铣刀)是圆周表面和端面上都有切削刃,端部切削刃为副切削刃,结构形式有套式镶齿结构和刀片机夹可转位结构,刀齿材料为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刀体多为40Cr。立铣刀是数控机床上用得最多的一种铣刀,它的圆柱表面和端面上都有切削刃,可同时进行切削,也可单独进行切削,结构有整体式和机夹式等。三面刃铣刀通常在卧式铣床上使用,其外圆和两个端面靠近外圆的部位都有切削刃(像宽锯齿状),所以称为三面刃铣刀。铣削时主要利用刀具周边的切削刃进行切削,常用于铣槽和切断。铣削刀具除上面提到的三种外,还有模具铣刀、键槽铣刀、鼓形铣刀、成形铣刀等其他种类。  (3)孔加工刀具孔加工刀具分为孔粗加工、孔精加工、螺纹加工等刀具,可在数控车床、车削中心、数控镗铣床和加工中心上使用。它的结构和联接形式有直柄、锥柄、螺纹联接、模块式联接(圆锥或圆柱联接)等多种。  3.从制造所采用的材料分  (1)高速钢刀具高速钢通常是型坯材料,韧性较硬质合金好,硬度、耐磨性和热硬性较硬质合金差,不适于切削硬度较高的材料,也不适于进行高速切削。高速钢刀具使用前需生产者自行刃磨,且刃磨方便,适于各种特殊的非标准刀具。  (2)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刀片切削性能优异,在数控车削中广泛使用。硬质合金刀片有标准规格系列产品,具体技术参数和切削性能由刀具生产厂家提供。  硬质合金刀片按国际标准分为三大类:P类,M类,K类。  1)P类——适于加工钢、长屑可锻铸铁,相当于我国的YT类。  2)M类——适于加工奥氏体不锈钢、铸铁、高锰钢、合金铸铁等,相当于我国的YW类。  3)K类——适于加工铸铁、冷硬铸铁、短屑可锻铸铁、非钛合金,相当于我国的YG类。  (3)陶瓷刀具陶瓷刀具是利用属于非金属材料的特种陶瓷原料加工而成,由于控制了原料纯度和颗粒尺寸细化,并添加了各种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氧化物等改善其性能.  ……      
前言/序言
     数控刀具的发展水平,对数控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现代多功能复合型刀具、新材料刀具及涂层刀具的大量使用,使数控技术朝着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绿色制造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刀具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及刀具管理系统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数百万台昂贵的数控机床生产效率的高低和加工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整个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先进数控刀具生产不足及管理系统水平的低下,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挥数控机床加工效率的“瓶颈”。只有先进的数控机床,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先进刀具、工具系统和刀具管理系统,或者没有掌握刀具的合理使用技术,数控机床的效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本书正是从数控加工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掌握数控机床刀具合理使用技术、发挥数控机床效能为目标,在介绍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刀具材料的种类及其选用原则,以及数控刀具的特点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控车削刀具、数控铣削刀具和孔加工刀具的种类、特点及合理使用的技术。同时,结合国内外数控工具系统的最新发展成果,介绍了数控工具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及相关标准。全书系统性、综合性强,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  本书适合高职、中职、技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模具、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习和从事数控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宏志担任主编,第1、2章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艳申编写,第3、4章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崔静编写,第5、6、7章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宏志编写。全书由苏宏志负责统稿和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咸阳机床厂王彦宏总工程师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数控刀具和工具系统技术发展迅速,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和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现代数控编程与应用技术  书籍定位与核心内容  本书聚焦于现代数控(CNC)加工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用操作,旨在为数控编程人员、设备操作员、工艺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内容全面、技术详尽、注重实践的专业参考书。全书紧密结合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的背景,深入剖析从零件设计到最终产品实现的完整数控加工链条。  第一部分:数控技术基础与原理  本部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战略地位,详细阐述了数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架构(如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软件功能。重点解析了数控机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例如坐标系设定(工件坐标系、机床坐标系、刀具坐标系)的标准化规范,以及不同类型机床(如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结构特点与适用范围。  深入探讨了数控编程的核心语言——G代码和M代码的语法结构、指令功能及其编程逻辑。内容涵盖直线插补、圆弧插补、螺旋插补等基础运动指令的精确应用,以及各种辅助功能代码(如主轴启动、冷却液控制、刀具补偿等)的实用技巧。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固定循环和子程序的使用,以提高编程效率和程序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先进数控编程方法  本部分转向现代高效的编程技术。详细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在数控编程中的核心地位。选取当前主流的几种 CAM 软件平台(如 Mastercam, Siemens NX, PowerMill 等),系统地介绍了其用户界面、数据导入(CAD 模型处理)、特征识别技术。  编程策略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涵盖了面向特征的编程(FBM)、产品制造信息(PMI)驱动的编程,以及针对复杂曲面和自由曲面加工的曲面造型与刀路生成技术。对清角、曲面精加工、倒角、滚珠端铣刀应用等工艺难点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技术指导。  第三部分:特种与高效加工技术  随着对材料性能和加工效率要求的提高,本部分聚焦于非传统和高效率的数控加工技术。  高速加工(HSM)与超高速加工(HSC):系统阐述了 HSM 的理论基础,包括小切深、大切进给的加工理念。重点讲解了刀具路径的优化算法(如等量切削力算法、高效率螺旋进给),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机床的加速度和伺服响应速度来实现高效、低振动的加工。  五轴联动加工:详细区分了五轴定位、三加二加工与五轴联动连续加工的应用场景。深入解析了五轴编程中的运动学转换问题,特别是如何利用倾斜平面补偿、刀尖点控制(TCPC)等功能来保证加工精度和刀具的有效路径。对于叶片、叶轮、复杂模具等典型零件的五轴编程策略进行了详尽的步骤演示。  特种加工工艺:包括电火花加工(EDM)、线切割加工(WEDM)和激光加工在数控系统下的应用原理和编程特点。重点介绍了电火花加工中电极的设计与优化,以及线切割的“亏量补偿”技术。  第四部分:数控机床的调试、操作与维护  本部分是实现从图纸到实物的关键环节,侧重于实际车间操作的技能培养。  机床设置与对刀:详细规范了机床的开机流程、参数检查、运动学标定。重点讲解了不同对刀方法的实施细则,包括手动对刀、激光对刀、自动对刀系统的使用。强调了工件坐标系(工件零点)的准确建立对后续加工精度的决定性影响。  程序验证与试切:阐述了在实际加工前,使用程序模拟软件(如 Vericut, CNCsimulink)进行干涉检查、刀具轨迹验证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试切的步骤、观察要点以及如何根据试切结果快速进行程序参数修正(如进给倍率、切削深度微调)。  质量控制与刀具寿命管理:结合现代测量技术,讲解了如何利用在机测量(In-process measurement)和离线测量技术来保证加工精度。对于刀具寿命管理,介绍了基于切削力和振动监测的寿命预测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刀具补偿表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批量生产的一致性。  第五部分:智能制造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展望数控技术与前沿科技的融合。讨论了DNC/MDC(直接数控/制造数据采集)系统在车间数据互联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计划和设备维护。探讨了人机协作(Cobots)在数控机床上下料、辅助装夹中的集成应用,以及数字化孪生技术在数控加工仿真验证中的价值。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配有大量工业级案例和清晰的流程图示,是数控领域专业人士提升技能、掌握前沿技术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