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书架·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美国科学书架·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丽莎·扬特 著,邹晨霞 译
图书标签:
  • 遗传学
  • 科学史
  • 生物学
  • 基因
  • 现代遗传学
  • 科学普及
  • 美国科学书架
  • 遗传密码
  • 科学家
  • 发现与发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1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8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科学书架
外文名称: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科学书架·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通过影响社会和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的创新将遗传学的科技思想的进程娓娓道来:DNA结构的发现、基因工程的诞生、发现癌症基因、基因疗法、遗传病基因、衰老的遗传学、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人类基因组测序等。《美国科学书架·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附有大量遗传学学科的黑白图片和插图及学科发展年表、扩展阅读,描述了人类对遗传学知识的认识、探索和对革新的探求,是学生、教师及广大读者必备的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丽莎·扬特,是一位有40年经验的教育及纪实作家。她撰写或编辑的图书有50多部,都是科学家的传记,特别是女科学家和与医学或生物学相关专题。丽莎扬特女士的系列书籍包括《从事科学和数学的女性》、《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及《当代女科学家》。其中《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一书获得《书单》杂志着重点评,《当代女科学家》一书被提名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最佳“青少年图书”。

目录

前言
鸣谢
阅读提示

一 生命密码——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D.沃森与DNA结构
神秘的分子
比赛开始
赢得发现
DNA是怎样复制的
遗传密码
分道扬镳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二 出品基因汉堡——赫伯特·波意尔、斯坦利·N.科恩与基因工程的诞生
除腌牛肉之外的讨论
首次基因拼接
基因工程危险吗
建立标准
细菌财源滚滚
成功的产品
革命性的技术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三 体内杀手——迈克尔·毕晓普、哈罗德·瓦穆斯与发现癌症基因
一不小心成了科学家
病毒恐怖分子
颠覆一套理论
活动的致癌基因
致癌基因的对手
引发癌症的多个步骤
从科研到行政
一幅复杂的图景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四 更新基因——弗伦奇·安德森与基因疗法
少年时代的梦想
毁灭性疾病
向治疗迈进
小小的一步,巨大的飞跃
一个名叫阿善娣的小女孩
历史性治疗
坎坷的基因疗法道路
保持乐观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五 家族中的死亡——南希·韦克斯勒与遗传病基因
一份致命的遗产
大海捞针
访问委内瑞拉
血液、皮肤和DNA
基因猎人找到猎物
无法估量的爱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六 永生的线虫——辛西娅·凯尼恩与衰老的遗传学
新的职业道路
颇有价值的线虫
把注意力集中在衰老上
指挥基因管弦乐队
基因与激素
低热量,长寿命
寻找抗衰老药物
真正的不老泉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七 你好,多利——伊恩·威尔默特与克隆技术
从水手到农夫到科学家
转变研究方向
一则克隆传闻
让细胞停下来
自始至终让人着迷的克隆
多利诞生
媒体喧嚣
大明星多利
从绵羊到人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八 一生二,二生四,四生无穷——詹姆斯·汤姆森与胚胎干细胞
万能细胞
追捕一只难于捕获的猎物
从小白鼠到猴子
有争议的研究
公布一项突破性进展
媒体风暴
总统妥协
创造新的细胞类型
牛平年表
扩展阅读

九 拯救眼睛的大米——因戈·伯特利科斯与金水稻
饥饿的印象
维生素缺乏
完美的搭档
遗传学大突破
增长迅速的产业
儿童的救星还是傻子的金子
风暴中心
金合约
测试起步中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十 基因组竞赛——弗朗西斯·柯林斯、克雷格·文特与人类基因组测序
“大科学”
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
基因猎手
放牧一群猫
在越南的蜕变
测序的缺陷
向终点前进
挑战性的项目
终点与起点
生平年表
扩展阅读
学科发展年表

精彩书摘

  基因猎手
  1992年,沃森因与当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主 管伯那丁·希 利(Bernaadine Healv)意见不合而离开人类基因组计划。希利在物色新主任时,希望这个人要像沃森那样,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能领导、协调和激励项目中的各个工作团队。最终,他选择了柯林斯。“柯林斯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沃森在记录20世纪遗传学历史的《DNA:生命的奥秘》一书中提到。
  领导一个历史性的项目显然与柯林斯儿时的梦想相距甚远。柯林斯的全名叫弗朗西斯·赛乐斯·柯林斯(FrancisSellersCollins),1950年4月14日,他在弗吉尼亚斯丹顿市(Staunton)出生,在弗吉尼亚州雪伦多亚河谷(Shenandoah Valley)一个占地95英亩,没有任何室内管道的农场长大。柯林斯最初的梦想是戏剧或者音乐,而不是科学,因为那些是他父母的兴趣爱好。他的母亲写剧本,他的父亲是附近一所女子学院的戏剧教授,在自家农场里搭建的剧场内上演他母亲的剧本。柯林斯7岁时,就自编自导戏剧版的《绿野仙踪》(The Wizaild of Oz),他还会演奏好几种乐器。
  柯林斯的父母在家里 给他上课,直到六年级,那时他在学业上比同龄的孩 子领先两年。
  长大后柯林斯渐渐疏远了艺术,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最初,与生物相比,他更爱好数学和物理,因为他觉得生物有些混乱和不可预见。1970年,他在维吉尼亚大学获得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过,在耶鲁的一门生物化学课程,让柯林斯觉得生物学才是最吸引他的。他尤其喜爱遗传学,遗传学是“如此优美,如此合乎原理,如此数码化,如此数学”,他对记者达纳·威尔基(Dana Wilkie)说,那次采访 2001年9月3日刊登 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上。
  放下物理,柯林斯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97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的专长是医学遗传学,研究引起疾病或与疾病有关的基因。20世纪80年代初,当他在耶鲁做相关的博士后工作时,他开发出一种名为“定位克隆”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找出致病基因的速度提高5~10倍。利用柯林斯的方法,科学家们可以“跳过”一大段路程,而无需慢慢沿着DNA片段边“走”边找与基因有关的标记。
  1984年,柯林斯到安阿伯市的密歇根大学任助理教授,领导一个实验室寻找与遗传病有关的基因。在那里,他与一个加拿大小组合作,1989年利用定位克隆技术共同发现了囊肿性纤维化致病基因,那个加拿大小组的负责人是在台湾出生的徐立之(Lap-CheeTsui)。
  每2000个小孩中就有一个受到囊肿性纤维化影响,导致他们容易受到肺部感染,这常常造成小孩夭折。柯林斯还找出了几种罕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亨廷顿症致病基因的发现过程中,柯林斯起了主要作用,第5章提到的威胁韦克斯勒家族的正是这种遗传病。
  放牧一群猫管理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一种特殊的领导才能,当柯林斯1993年接任这个项目的主任时,他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好。
  柯林斯说服HGP合作中众多好争论的科学家们的能力有目共睹,这个说服过程,柯林斯后来的对手文特对《工业周刊》(IndustryWeek)的记者提姆·史蒂文斯(TinStevens)形容说就像“放牧一群猫”。
  这篇文章还引用了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副主任亚里斯泰迪斯·帕特里诺斯(Aristides (Ari)Patrinos)的话说:“柯林斯……有领导一大群人的非凡才能。”柯林斯采用“自底向上”的领导风格,用技巧找出不同意见,再促成一致,例如安排主要测序中心领导之间的每周电话会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集中精力改进技术加速测序,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程度。此外,研究人员开始绘制人类基因组草图,找出引导之后测序的标记。1995年前后,各个中心还开始对遗传学中研究多年的比较简单的动物进行基因组测序,例如秀丽隐杆线虫。了解这些生物的基因本身就很有价值,还可以作为人类基因组的参考资料。
  1998年5月,那时只有3%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遇到麻烦了,就像沃森在《DNA:生命的奥秘》书中写到的“在分子生物学相当于一场地震”。一家新成立的私人公司塞莱拉基因技术公司(Celera Genomics Corporation)宣布,他们将在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也就是说比人类基因组计划的2005年计划提前4年)而且成本较低。
  在越南的蜕变塞莱拉基因技术公司发出挑战的幕后人物就是这家公司的主席兼首席科学官约翰·克雷格·文特(JohncraigVenter)。柯林斯喜好皮革夹克和本田夜鹰750摩托车或许使人们对他在实验室之外的生活偶有小小的议论,但是文特给科学界和媒体“坏孩子”的印象则深入人心。
  文特1946年10月14日生于犹他州的盐湖城(Salt Lake Citv)。
  他在旧金山附近体面的米尔布雷市(Millbrae)长大,但是他从未对“体面”感兴趣。他觉得学校很沉闷,成绩总是很差。当文特从高中毕业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冲浪运动员。
  20世纪60年代,文特应征加入美国海军并被派往越南参战,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他在岘港(Da Hang)当海军看护兵,在一次采访中,文特告诉乔斯林·谢利姆(Jocelyn Selim)和戴维·尤 因·邓肯(David Ewing Duncan),他突然意识到“只要我有专业知识,我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这次采访发表在2004年12月的《发现》上。他决定,如果自己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会做一名医生,到发展中国家工作。
  文特回到美国后,发奋学习,1972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得生理学和药理学博士学位。他在《发现》的采访中说,他在本科时就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并“开始创造主要的科学突破”。
  就像柯林斯一样,文特也被遗传学迷住了,放弃行医转向研究工作。文特博士一毕业,省略了几年博士后工作,在布法罗市的纽约州立大学获得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在那里研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受体、激素和其他物质通过它们与细胞通信。
  ……

前言/序言

  现代科学与发明的关键性进展建立在一些看似简单却具真知灼见的想法之上,那就是——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它们也正是我们探寻这个世界的秘密、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一百多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开始将石块制成工具,这样他们便可与周围的食肉动物竞争。大约从3.5万年之前开始,人类开始在岩洞的石壁上绘制精美的壁画与其他手工艺品,这些都表明技术已与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与人们所讲的语言交融在一起,一种崭新的躁动难安的艺术世界的帷幕渐次拉开。人类不仅在塑造着他们所处的世界,还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它,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思考世界的本真及其含义。
  技术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许多地方的神话传说中都有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他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既定的顺序,而代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饱含颠覆性的可能。在许多神话里,都可提炼出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叛逆者,例如一只来自美国的山狗或者乌鸦,从上学科发展年表帝那儿偷来了火种,并将它交到人类手上。所有的技术工具,无论是火、电还是锁在原子与基因中的能量,都如同一把双刃剑,仿佛从那个叛逆者手中接过来似的,它们发出的能量既可以治愈人类的创伤,又可以给人类致命的一击。
  一个技术的发明者常常会从科学发现中寻找灵感。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当今的科学远比技术要年轻,回溯历史,便可发现它起源于大约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个时期,艺术家与思想家们开始系统地探寻自然的秘密;而第一个现代科学家,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与伽利略。伽利 莱(Galileo Galilei,1564-1642),在一些器具的帮助下,通过做实验,拓展了人们对于物体空间位置的认识。紧接着,一场革命性的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以下几位天才:在机械制作与数学方面有着卓越贡献的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1643-1727);发现生物进化规律的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1809-1882);在相对论与量子物理方面有 着开创性贡献 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 1955)以及现代基因学的鼻祖詹姆斯·D.沃森(James D.Watson,1928- )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2004)。当今科技领域新出现的基因工程、微缩工艺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领域都有着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导者。
  像牛顿、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这些鼎鼎大名的名字都能够紧密地与那些科技革命联系在一起,这些革命代表了现代科技中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每本书都遴选了10余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锋者,并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人生与成就上。
  每一本书都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海洋科学、现代遗传学、现代天文学、法医学与数学模型。尽管最早的开拓者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套书论述的重点则是20世纪以来甚至是当今的研究者。
  每一卷的传记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种顺序反映了作为个体的研究者的重大成就的变化过程,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常常是枝蔓缠绕,不那么容易一下子看清。每个人的具体成就都离不开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也离不开他们工作中的协作者以及给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的外界力量。牛顿有一句名言:“倘若说我能(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位科学家或发明家的成就都不是无源之水,而他们甚至要经过一个跟前人暗暗较劲的过程才能超越他们。作为个体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也与他们的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乃至别处的人发生着种种联系,有时还得益于广泛的集体努力,例如20世纪末启动的政府赞助与私人赞助,它们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细微的帮助。科学家与发明家不但影响着经济、政治与社会力量,反过来也受着它们的影响。在本书所属的这个系列中,科学和技术活动与社会制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在传记之外,本书还备有扩展材料,提供了另外一些特定的研究对象。每一章后面都附了一份年谱以及扩展阅读的建议。除此之外,在每本书的末尾还附有学科发展年表。在书中还插入了以下一些工具条,以便给我们提供一种更好的视角,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那个由科学家与发明家共同构建的世界中去:相关链接:描写一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工作与科技发展的联系亲历者说:为发现与发明提供第一手资料争论焦点:对由发现与发明引起的科学或伦理问题的探讨其他科学家:描述的是一些在这项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相关发明:展示了一些与之类似的或相关的发明社会效应:提供了有关发明创造对我们的社会或个人生活的影响的相关讯息科学成果:解释了一名科学家或发明者如何应付一项具体的技术上的难题或者说挑战未来趋势:描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技术所发生的进展,一些相关数据也在此处被公布在这套书中,我们讲述的是人类不断寻求真理、勇于探索、不懈创新的故事,我们也希望亲爱的读者能够被这些故事吸引、鼓舞,得到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希望能够给读者铸造一座桥梁,一起走进科学与发现、发明的世界,并且能够尽情游弋于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在其中找到内心更深刻的共鸣。
《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内容简介 《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并非一本罗列枯燥基因序列或堆砌艰涩理论的教科书。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一部关于人类智力、毅力与好奇心如何一步步揭开生命最深层奥秘的传奇。本书精心挑选了14位在遗传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充满挑战、灵感闪现,有时甚至是九死一生的探索之旅。从早期对遗传现象的朴素观察,到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 本书的叙述并非线性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更侧重于通过每一位科学家的独特视角和关键性发现,串联起遗传学发展的脉络。每一位主人公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们是拥有鲜活生命、情感和思想的个体。作者深入挖掘他们的生平故事、研究背景、实验细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的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些伟大的实验室,与科学家们一同经历思想碰撞的火花,一同品尝发现的喜悦,一同承担失败的苦涩。 本书的核心在于“发现”本身,以及驱动这些发现的“探索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孟德尔,这位隐居的奥古斯丁修道士,如何通过对豌豆的细致杂交实验,打破了当时盛行的“融合遗传”观念,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他的工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洞察力,仿佛是一位孤独的哲人在静谧的修道院中,洞悉了宇宙最根本的生命规律。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氛围,理解他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构建出显性、隐性、分离定律等一系列颠覆性的理论。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摩尔根及其“果蝇王国”。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果蝇的系统观察,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联,首次提出了“基因连锁”和“基因重组”等概念,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本书将描绘他们如何在“果蝇王国”这个微缩的遗传学实验室里,与无数代果蝇打交道,从它们的形态变化中捕捉遗传信息的蛛丝马迹,最终将抽象的遗传因子与具体的染色体结构联系起来。 再往深处挖掘,沃森、克里克以及富兰克林的故事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篇章。他们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本书将重点呈现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在信息共享、竞争合作以及科学道德的微妙平衡下,如何最终描绘出生命蓝图的精美模型。尤其会深入探讨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X射线衍射成像方面的高超技艺,以及她在DNA结构解析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呼吁读者关注那些在科学史中可能被忽视的女性贡献。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同样伟大但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的科学家,比如: 格雷戈尔·孟德尔,正如前面提到的,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他通过果蝇实验确立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理论。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他发现了X射线诱导基因突变,开启了辐射遗传学。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他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尽管他的发现曾一度被忽视。 埃德温·哈勃·查德威克,他确定了DNA的碱基配对规则,为双螺旋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她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关键的DNA图像。 阿瑟·科恩伯格,他分离并合成了DNA,揭示了DNA复制的机制。 马歇尔·尼伦伯格和哈里·戈宾德·科拉纳,他们破译了遗传密码,揭示了DNA序列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 克雷格·文特尔,他领导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早期工作,并实现了首个合成生命。 弗雷德里克·桑格,他发展了DNA测序技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每一位科学家及其贡献,都仿佛是一块精美的拼图,共同构建了《遗传密码》这部宏大的科学画卷。作者并非简单地将科学家的成果陈列出来,而是着力于展现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提炼出科学规律的,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寻找答案的。 本书的特色在于: 人物传记式的叙述: 每一位科学家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与同时代科学家的互动,都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叙事。 科学发现的还原: 作者力求还原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构建以及同行评审等环节,让读者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艰辛。 科学精神的传承: 本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未知的好奇探索,以及在质疑和挑战面前的勇气和智慧。 历史脉络的梳理: 通过14位科学家的故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理解不同时期科学思想的演变和交叉。 前沿视野的拓展: 从经典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再到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本书也为读者打开了通往现代生命科学前沿的大门。 《遗传密码: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适合所有对生命科学、科学史以及人类智力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理解生命是如何通过遗传密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更重要的是,它将激发你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你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本书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次与14位伟大的思想家灵魂对话的旅程,一次让你重新审视生命奥秘的深度探索。它将让你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点一滴积累而成。读完此书,你将不仅对遗传学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被那些为人类知识边界拓展而奋斗不息的灵魂所深深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决定入手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石的“人物故事”有着强烈的偏好。比起冰冷的公式和理论,我更喜欢了解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面对挫折、灵光乍现的那种真实心路历程。从书名中“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这句话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用叙事的方式来串联起遗传学的发展脉络。我期待看到这些先驱者们是如何打破旧有观念,如何在那个信息闭塞或技术不成熟的年代,通过执着的实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最终捕获到生命信息的最底层代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像侦探小说一样,将那些关键的实验设计、争议性的辩论以及最终的突破,描绘得引人入胜。如果能成功地将复杂的遗传学概念“人格化”,讲述成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个体奋斗史,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科普,更是一种精神激励。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出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知识点,是一门学问。这本书的定位——“里程碑式的发现与发明”,让我看到了它试图在浩瀚的遗传学知识海洋中,为读者勾勒出主干航线的意图。我推测它不会面面俱到,而是会聚焦于那些定义了整个学科方向的转折点。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地理解现代遗传学是如何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步步进化到基因编辑技术的人来说,这种精选的视角非常宝贵。它避免了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信息过载问题,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直接带领读者登上那些视野最开阔的山顶,去俯瞰整个科学版图的演变。我期望作者在选择这14位人物时,不仅考虑了他们的贡献大小,更考虑了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传承链条,从而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对科普读物的要求之一,就是它必须具备超越时代背景的持久生命力。遗传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那么,一本聚焦于“发现史”的书,如何确保自己不会很快过时呢?我认为,这本书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基础性的、不可磨灭的理论构建上,比如基因的概念如何被确立,中心法则的建立过程等等。这些历史性的发现,它们的方法论和哲学意义,是不会被新的测序技术所颠覆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早期发现背后的科学哲学——比如,早期的科学家们在面对“生命本质”这种宏大命题时,是如何用最朴素的工具进行大胆推测的。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深层的思考融入到人物传记中,那么它将超越简单的科学史记录,成为一部关于人类求知精神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象征性的DNA双螺旋结构图,立刻就能抓住眼球。我本来就是对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有点兴趣的普通读者,看到这个标题《遗传密码》以及副标题里提到的“14位遗传学家的探索与发现”,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智力冒险的邀请函。装帧质量也相当扎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的呈现是下了真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专业感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文,但仅凭这引人入胜的外观,我就确信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发现与未解之谜的微观世界。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以及对人类如何一步步破解生命奥秘的好奇心,都被这张封面完美地激发出来了。

评分

说实话,我挑选这本书,也是冲着它可能具备的“教育辅助”价值去的。我希望能通过它,更好地理解大学里那些晦涩难懂的遗传学课程。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直接学习结论,但对于结论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的过程却一无所知,这大大削弱了学习的趣味性。这本书如果能将那些教科书中的重要概念——比如遗传信息的载体、突变的作用机制等——与那位发现者的个人奋斗史紧密结合起来,那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就会变得极其生动和深刻。想象一下,在学习染色体交换时,能联想到某位科学家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设计出精妙实验来证明这一点的,这种关联性会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和兴趣。我期待它能成为我通往更高阶遗传学理解的一座坚实桥梁。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科学史应该是文化史的核心。读一些科学史的书籍,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科学史应该是文化史的核心。读一些科学史的书籍,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

评分

送货很快,但是之前有备注要发票,最后发票竟然没有,这个差评

评分

科学史应该是文化史的核心。读一些科学史的书籍,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