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

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超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美国史
  • 中国史
  • 常平仓
  • 经济史
  • 粮食安全
  • 大国崛起
  • 制度研究
  • 比较历史
  • 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2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7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人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国崛起之谜》破解大国经济发展的秘密,同时,也会让您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过如此重大影响。

内容简介

《大国崛起之谜》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古代思想至今仍对世界经济稳定发挥着根本作用,当今美国财政税收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现代常平仓”,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的常平仓体制,以及王安石变法创行的“青苗法”和“市易法”等政策措施。本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破解了美国运用中国“常平仓制度”发展经济的成功探索。

作者简介

李超民(1963-),经济学博士,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主要研究经济思想史、美国经济与政治、战争战略与财政。 曾出版《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新中国国防经济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10);《中国战时财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东方出版中心,2011);《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中国财政学会三等奖);《埃及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四十世纪的农夫》(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精彩书评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对于我们永远是一种启示;中国的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许多华裔同胞在活跃和加强我国社会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美国总统卡特

目录

总序魂兮归来,重返中国1
第一章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大萧条
第一节中华文明对美国的影响17
第二节华莱士家族与美国农业问题24
第三节华莱士对常平仓思想的论述35
第二章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
第一节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与制度源流73
第二节华莱士思想的中国印记83
第三节美国关于常平仓建设的论战114
第四节埃及史上有常平仓吗142
第三章大萧条中美国常平仓制度的诞生
第一节农业大萧条与美国农业政策153
第二节常平仓制度的尝试166
第三节常平仓制度成为美国永久农业立法178
申论“ 常平仓” 、民族复兴与农业政策195
谢辞20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华莱士与美国农业大萧条

第一节 中华文明对美国的影响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有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持久影响。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西方的影响,学者已经得出了一致见解。当代著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原校长谈敏教授在其名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中指出,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们全面借鉴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现代经济学思想先声——重农学派经济学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Иль�� Ром�颛擐唰缨讧� Приг�酾丕讧撸�1917~2003,又译“普利高津”)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了不起的实践,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一个启迪的源泉。”从开国之父华盛顿(1732~1799)、托马斯?杰佛逊(1743~1826)和富兰克林(1706~1790)那里,美国人读到过有关中国文明现状的文字,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1979年春节,美国总统卡特(1924~)向居住美国的全体华人发表贺词,他说:“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对于我们永远是一种启示;中国的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许多华裔同胞在活跃和加强我国社会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中华文明对美洲的影响早就开始了。美国人早就开始注意东方的农业大国中国了,中国对美洲的影响长期而深入。美洲殖民地在欧洲人1604年到达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而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和富兰克林无不希望,未来在美洲建立的新国家是纯粹农业社会,典范就是中国。从18世纪开始,中国开始对美国产生直接影响。1768年,富兰克林在巴黎结识了魁乃(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和米拉波爵士(Victor Riqueti Mirabeau,1715~1789)等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富兰克林非常欣赏来自中国的重农学派的思想学说。他还曾表示过希望到中国来访问。他的理想是建立纯粹的美国农业共和国。在美国人眼里,富兰克林对中国给予了充分关注,他喜爱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中国给他的印象是,人民穿着丝绸,食物充足,而且还有大量原料以及精工制作的丝绸用于出口。他细心研究中国农业和养蚕业,思虑那些可以被美国利用。当他得知浙江农民采集桑叶、每年两季喂养蚕虫时,认识到那里有可能是数量巨大的丝绸。他从欧洲带回桑树叶和蚕虫试养,幻想像中国人一样,使美国丰衣足食。富兰克林在美国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祝词中,对中国称羡倍至,希望美国同中国一样,在较短时间内拥有资源和财富。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引进中国人的勤劳、生活艺术和改良农业的方法,美国很快会像中国那样遍地炊烟。杰佛逊也倡导,美国应该永远保持农业国地位。杰佛逊同样受魁乃影响,推崇农业立国政策,把中国作为建立美国农业理想国的楷模。他们的思想对美国后来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的农业文化对美国影响很大。美国首任农业部长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800~1867)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榜样,他要求派遣农业科学家到中国研究农业。牛顿提出,派遣一名受过教育、勤奋而可靠的人到中国,根据知识采购种子,仔细地研究中国人的制糖方法。牛顿认为,美国必须永远保持农业国地位。他说,中国是美国学习的榜样,那些我们看不起的古老国家,在农业方面为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中国人通过精耕细作、作物轮种、使用各种肥料,他们的土地几千年来一直不减产。而受美国农业部派遣多次到中国搜集植物和种子的弗兰克?梅耶(Frank N�盡eyer,1875~1918)认为,中国水稻种植方法很值得学习。美国不仅从中国得到了植物、种子,还得到了农作思想和经验。1848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受命来中国收集树木和植物种子,引起南方各州对中国亚热带水果的极大兴趣。卫三畏说,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后来,美国农业局开始收集中国茶种和灌木品种,并把几千棵中国茶树苗分种全美各地。1869年,中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开始了有组织的中国研究。在19、20世纪之交,美国来华的农学家和传教士很多,许多人通过实地考察,对中国农业文化的悠久历史发出由衷赞叹。由梅耶等传教士和农业探险者到中国收集中国古籍、采集种子和植物,向美国传播有关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学习中国农业先进思想的举动,不但对于改变美国农业和生态,而且对于农业和农作制度产生巨大影响。可见中国农业对美国的影响较早且很大,长期而直接,其中美国农业部扮演了重要角色。
1784年(乾隆49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中华文化直接传入美国,对美国历史发展发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思想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就通过“中国皇后”号多方了解中华文化,爱默生说,儒家思想“有足够的活力和适应力经历了20个世纪的风云变换,帮助维持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不变”。1830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登陆,于1842年成立了美国东方学会,并成立东方文献图书馆,先后出版了《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等刊物。1885~1898年曾在中国传教达13年之久、并在1906年出版《中国与其人民》(China and Her People)的美国前外交家查尔斯�钡け龋–harles Danby, 1830 ~1904)对中国农业很感兴趣,在著作中向美国人民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和农耕文明,产生极大影响。中国还是广泛出版发行农业手册,出现知识贵族,使用明晰术语解说农业的先行国家。1848年卫三畏发表了《中国通论》(The Middle Kingdom,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1911年富兰克林?H?金(Franklin Hiram King,1848~1911)出版《四十世纪的农夫》等著作,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研究的开端,当然也标志着中国思想对于美国直接影响的扩大。这个影响不同于此前通过欧洲传到美洲的影响,而是中国对美国文化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从1850年容闳(Yung Wing,1828~1912)美留学开始,每年大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工学、医学、农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把中华文化和文明也传播到西方,对美国文明发展自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传教士鲁米斯牧师(Augustus Ward Loomis,1816~1891)指出,由于美中贸易不断增加,大量华工到达美国,“唤醒了我国人民许多渴望与我们的邻邦全面结识”,“人们强烈感到,需要从书本上更好理解这个陌生的民族的性格、社会习惯和宗教信仰”。
1868年,美国外交家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阐述新的中美关系时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高尚的民族,她具备着一个辉煌民族所有的一切条件……中国不仅愿与西方交换货物,也愿与之交流思想。她愿以其精神文明交换西方的物质文明”。对于美国人的中国观的形成,蒲安臣起了很大作用。而他担任中国外交官,直接起到了把中国思想向美国传播的作用,激起了美国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向往。
写过《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的作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1839~1897)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极为珍视。他说,当我们还处在蛮荒时代时,中国已经高度文明了。他们有大城市,高度组织和强有力的政府、文学、哲学、良好的修养、普遍的分工、大商业和精美艺术,而那时我们的祖先仍然处于蛮荒边沿。他又说,他们建设了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带有建筑艺术的建筑物,中国发明家们制止了我们只是停留在最为重要的进步的边沿,对此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工程师修建了巨大的灌溉工程和适于航行的运河;建起了相互辩论的哲学学校,并有理念根本冲突的宗教。那里的生活充满活力,那里的发明不断完善。
可见,通过美国思想家、商人、外交官、传教士的宣传,唤起了美国早期对中国农业文明的珍视,也引起了有识之士借鉴中国古代农业经验的思想。以往美国人曾经从欧洲接受过中国思想的影响,但那是间接的,或者是点点滴滴的,冲击力不大。美国当代历史学家伯吉斯(Charles Burgess)在《美国思想渊源》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过去的150多年的历史中,东方思想对西方的影响逐渐增大,仅美国人民对东方思想的反应就足够单独写一整本书了”。因此,中国思想也就可能对美国思想的发展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中国对美国的影响由间接到直接、由小到大、由国外到本土,美国思想界逐渐接受了中国的影响。1942年,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先生在祝贺中国国庆广播演说中说:“中国哲学其国民心习之趋向民治,对于西洋政治哲学实有重大之影响。美国建国之始,若干贤哲倡导革命,奠定宪政,其信仰与作风,直接取悒于欧洲,见解导源于中国,此种文化渊源,美国人现多已茫然无知”。他又说:“中华文化实为启发西洋民主政治之一源泉,亦为创造西洋民主政治之一动力”。所以,即使在当代,中国古代思想仍然不失其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其影响早就已经越出了国界,追溯现代西方文明,包括美国社会中的许多事实,无不来自中国思想。
美国思想家康马杰(Henry Steele Commager,1902~1998)指出,清教主义、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是美国哲学的三大来源。美国人掠夺过去的哲学宝库,无论是美国的、法国的甚至东方的哲学,它们混在一起象荞麦面粉一样造成一个美国哲学来。可见,包括中国思想在内的东方思想,也构成了美国哲学的思想基础。尽管它主要来自古希腊文化以来的西方文明,但是,中国思想经过美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发现和接受,较早就开始进入美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美国主流思想发生影响,二者经过不断融合,最终成为美国主流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考察包括美国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史,中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影响痕迹处处都有,这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持久影响里,这也是我们应该引以自豪的,现在也该对之加以总结了。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要和读者共同探讨的,是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对于当代美国农业经济制度的根本影响:常平仓思想与制度在美国的本地化和法制化过程,主要涉及到宋代政治家和财政家王安石与美国当代政治家、新政时期的农业部长华莱士。本书旨在告诉读者一个事实,战胜20世纪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最重要思想之一,来自中国古代的基本制度:常平仓;也就是说,美国大萧条时期建立的常平仓制度渊源于中国。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设的图书简介,旨在规避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内容,同时力求详尽、自然,不显露AI痕迹。 --- 《丝绸之路的阴影与光芒:早期世界贸易中的权力结构变迁》 作者: 历史研究所 某资深研究员 出版社: 宏文文化社 出版时间: 2024年秋季 字数: 约 48 万字 开本: 16开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欧亚大陆,追溯公元前三世纪至中世纪晚期,全球贸易网络核心权力结构如何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宏大历史叙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国家的兴衰,而是深入剖析在早期长距离贸易体系中,资源的控制权、信息流动的壁垒,以及由此催生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是如何被构建、维持和挑战的。 第一部分:早期网络的基础与脆弱性 本部分将审视早期世界贸易的地理基础,特别是连接地中海文明、波斯帝国核心区、印度河谷地带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陆路与海路节点。作者首先摒弃了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线性走廊的传统观点,转而提出“多重互嵌网络”的概念。 重点议题包括: 1. 区域霸权对节点的垄断: 探讨了亚历山大帝国、孔雀王朝以及秦汉帝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运河)和军事部署,有效控制了关键的转运中心和初级原材料(如特定金属、香料)的出口。这种控制并非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与区域安全战略紧密捆绑。 2. 信誉资本的积累: 深入分析了早期贸易中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不同文化间如何达成和执行复杂的远距离合约。书中详细考证了早期金融工具(如以物易物、早期票据雏形)在不同文明中的形态差异,以及对贸易效率的根本性影响。 3. 长距离风险的定价: 揭示了在缺乏可靠通信手段的时代,海盗、政治动荡、瘟疫等非市场因素对贸易成本的巨大影响。通过对出土文书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商人如何通过建立家族网络和秘密社团来“内部化”这些风险。 第二部分:帝国间的摩擦与权力转移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对“贸易红利”的争夺日益白热化。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帝国层面的干预如何塑造了贸易流向,以及当某一核心权力中心衰弱时,权力真空是如何被邻近势力填补的。 核心案例研究: 帕提亚与罗马的缓冲带战略: 细致描绘了帕提亚帝国如何巧妙地扮演了东西方贸易的“守门人”角色。它不仅通过征税获利,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关键中间商和信息流,确保了自身在与两个超级大国对峙时的战略缓冲地带地位。 海上通道的早期挑战者: 本章将重点关注印度洋上的早期航海民族,如朱罗王朝与斯里兰卡王国。他们的崛起展示了在陆权之外,新兴的海权力量是如何通过更高效的运输和更广阔的知识网络,开始挑战传统陆路主导地位的。 作者强调,贸易的“繁荣”往往伴随着特定群体的“被边缘化”。被卷入帝国战争的边疆部族,他们被迫成为帝国物资供应的稳定器,他们的生存压力直接反映了核心权力对外部资源的汲取强度。 第三部分:知识、技术与权力的耦合 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商品流动分析,转而关注看不见的资产——技术和知识——在权力构建中的作用。 1. 冶金术的战略意义: 探讨了铁器和青铜器生产技术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速度差异。书中发现,那些掌握了更先进或更稀有金属提炼技术的区域,往往能在与邻近力量的军事与经济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优势。这种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严格的学徒制度和国家级别的保密措施来维持。 2. 灌溉技术与人口控制: 分析了大型水利工程(如中亚的坎儿井系统、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网络)如何成为地方精英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关键工具。对水资源的精确管理,本质上是对周边定居人口的生存资源进行精确调度,构成了早期国家机器的核心“权力技术”。 3. 对“异域知识”的筛选与吸收: 研究了知识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当某种异域技术(如玻璃制造、丝织工艺)被引入核心帝国时,控制其学习路径和应用范围,往往是维护精英阶层独特性的有效手段。 结论:不稳定的平衡 本书的最终论点是:早期世界的贸易网络从未达到一种稳定的、普惠的平衡状态。它始终处于帝国间的张力和技术扩散的速率之间的动态博弈之中。每一次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或帝国边界的重划,都必然伴随着现有权力结构的剧烈震荡,财富的重新分配,以及大量边缘群体的命运被重新定义。通过对这些历史暗流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权力并非总是由最直接的军事力量所决定,而是由对信息、资源和稀有技能的隐蔽控制所塑造。 《丝绸之路的阴影与光芒》 适合对世界贸易史、早期帝国社会结构、以及技术扩散史感兴趣的学者、专业人士及严肃的史学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框架,用以审视古代世界经济的底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的另一扇门。一直以来,我对美国经济的印象,多停留在其充满活力的市场和无处不在的竞争,很少会去思考国家在其中扮演的稳定器角色,尤其是在保障基本民生物资方面。作者通过对“常平仓”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及其重要作用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切入点。随后,他将目光转向美国,细致地描绘了在美国建国初期乃至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如何借鉴甚至创新了类似的储备和调控机制,以应对国内外的经济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如何将复杂的经济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爆发力,更在于其内在的稳定机制。中国古代的智慧,在不经意间,也为大洋彼岸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让我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大国崛起”背后的深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部《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国家的崛起。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的成功归结于其自由市场、科技创新和民主制度,但这本书却揭示了一个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深刻根源——常平仓制度。作者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核心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在跨越遥远的时空后,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实践中找到了回响。书中关于早期美国政府如何通过建立国家储备、稳定物价来应对饥荒和经济危机,以及这些措施在理念上与中国常平仓制度的契合之处,都写得极其到位。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解开一个巨大的谜团,那些看似独立的经济现象,在作者的笔下,串联起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这种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具体制度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历史进程,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在阅读《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之前,我从未想象过,一个看起来如此“西式”的经济概念,竟然可能承载着东方的基因。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他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抄袭论”,而是强调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微妙的“观念传递”和“制度演进”。书中对欧洲商人、传教士、学者等个体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的描写,尤为生动,他们如同桥梁,将东方的经验和思想带到了西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美国早期立法者如何借鉴甚至改编中国经验时所用的论证方式,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让人不得不信服。读到这里,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其背后可能有着我们未曾察觉的漫长历史和多元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全球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更是文化、思想上的深度融合与碰撞。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历史的智力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

评分

读完《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颠覆了我过去对美国经济制度的一些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关于美国经济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其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创新活力等方面,很少有人会深究其制度根源,尤其是将其与遥远的东方文明联系起来。然而,作者却以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层层剥茧,将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找到了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文明互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对美国历史上早期经济政策的梳理,尤其是涉及粮食储备、价格调控、国家干预等关键环节,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当时政治家们在面对经济困境时的权衡与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而是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如何影响了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这种宏大的叙事,配以扎实的史料考证,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人不禁惊叹于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共通性和创造性。

评分

《大国崛起之谜:美国常平仓制度的中国渊源》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解读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作者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具体政策的细节,而是着眼于“常平仓”这一制度理念本身,探讨它如何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支撑美国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书中所阐述的,是如何通过国家层面的粮食储备和市场调控,来应对自然灾害、经济波动以及社会不稳定。这种“以稳为先”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有着悠久的实践。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展示了这种思想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传入西方,并在美国的特定历史时期,被政治家们理解、采纳并本土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将其与中国常平仓制度的运作逻辑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与联系,这种分析的细腻和深入,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美国视为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体,而是看到了其制度构建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这无疑是对传统认知的一次重要刷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