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终身成就奖”作家林海音影响几代人的童年叙事
◆京韵京味、童真童趣,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儿时“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
◆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来展现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淡淡哀愁中的浓浓诗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本书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又近乎一幅简约、素雅、的中国水墨;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丰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
小说
城南旧事
婚姻的故事
金鲤鱼的百裥裙
烛
琼君
散文
窃读记
虎坊桥
我的童玩
骑小驴儿上西山
家住书坊边
北平漫笔
旧时三女子
黄昏对话
故乡一日
教子无方
爱与牵手
同情与爱
寂寞之友
这时,我的辫子梳好了,追了宋妈去买菜,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她的那条恶心的大黑棉裤,那么厚,那么肥,裤腿绑着。别人告诉妈说,北京的老妈子很会偷东西,她们偷了米就一把一把顺着裤腰装进裤兜子,刚好落到绑着的裤脚管里,不会漏出来。我在想,宋妈的肥裤脚里,不知道有没有我家的白米?
经过惠安馆,我向里面看了一下,黑门大开着,门道里有一个煤球炉子,那疯子的妈妈和爸爸正在炉边煮什么,大家都管疯子的爸爸叫“长班老王”,长班就是给会馆看门的,他们住在最临街的一间屋子。宋妈虽然不许我看疯子,但是我知道她自己也很爱看疯子,打听疯子的事,只是不许我听我看就是了。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扭扭地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正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我这时停在井窝子旁边不走了,对宋妈说:
“宋妈,你去买菜,我等妞儿。”
妞儿,我第一次是在油盐店里看见她的。那天她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伙计还逗着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我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蹿到妞儿身旁,叉着腰问他们:
“凭什么?”
就这样,我认识了妞儿。
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着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
“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
“嗯。”我说。
“第几个门?”
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
“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来玩儿。”
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
“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地摇摇头。
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的肉就会有两个小旋涡,很好看,可是宋妈竟跟油盐店的掌柜说:
“这孩子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着,你看,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
我心里可是有说不出的喜欢她,喜欢她那么温和,不像我一急宋妈就骂我的:“又跳?又跳?小暴雷。”那天她跟我在井窝子边站了一会儿,就小声地说:“我要回去了,我爹等着我吊嗓子。赶明儿见!”
我在井窝子旁跟妞儿见过几次面了,只要看见红棉袄裤从那边闪过来,我就满心的高兴,可是今天,等了好久都不见她出来,很失望,我的绒褂子口袋里还藏着一小包八珍梅,要给妞儿吃的。我摸摸,发热了,包的纸都破烂了,黏糊糊的,宋妈洗衣服时,我还得挨她一顿骂。
我觉得很没意思,往回家走,我本来想今天见着妞儿的话,就告诉她一个好主意,从横胡同穿过到我家,就用不着经过惠安馆,不用怕看见疯子了。
我低头这么想着,走到惠安馆门口了。
“嘿!”
吓了我一跳!正是疯子。咬着下嘴唇,笑着看我。她的眼睛里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我想看清楚她,我是多么久以前就想看清楚她的。我不由得对着她的眼神走上了台阶。太阳照在她的脸上,常常是苍白的颜色,今天透着亮光了。揣在短棉袄里的手伸出来拉住我的手,那么暖,那么软。我这时看看胡同里,没有一个人走过。真奇怪,我现在怕的不是疯子,倒是怕人家看见我跟疯子拉手了。
……
林海音——永远的“英子”
大陆读者对林海音的作品最熟悉莫过于《城南旧事》,它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剪影地展现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它朴实地超越了童年的悲欢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林海音原籍台湾苗栗。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一九一八年阴历三月十八,母亲在日本大阪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她。三岁时随父母从日本返回台湾。之后,父亲先到了北平,母女俩在苗栗和台北住了两年。等父亲安排好一切,小英子便同母亲坐大轮船到天津而转到北平。
难怪她把北京视为第二故乡,她在这里住了二十六年,童年、少女,直到成为妇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了根一样,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座古城。
她从城南开始了一个北平小姑娘的生活, 虽然搬了许多次家,每次都没离开过城南。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这里的风俗物事和人情世相,她都是那么熟悉。写作时,深吸一口气,嗅闻的都仿佛是北平四季的各种气味。
她能不苦恋北平!她忘不了自己最爱吃的豆汁儿、扒糕、灌肠,想想都要流口水;街头那些个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和谐悦耳的吆喝声,到老年还不时在脑海里打转;骑着小驴儿到香山双清别墅看金鱼,那金鱼的美丽游姿和小驴儿的丑怪鸣嘶,是多么难忘。“人生百岁几日春,休将黑发恋风尘。去年此地君曾至,想见茑花待故人。”一闭上眼,家住城南时的人物景致便浮现眼前。童年的冬阳随着骆驼队远去了,那缓慢悦耳的铃声,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她把浓浓的乡愁永存在了心灵的童年——《城南旧事》里。
林海音的写作偏重于写实,以实在的背景和人物作为主题,安排戏剧性的构架。背景是真的,心情是真的,但故事有所安排。例如,《城南旧事》、《烛芯》、《殉》、《金鲤鱼的百裥裙》、《婚姻的故事》、《晓云》,等等,都是她少年时代所经历的生活,经过心中一番蕴蓄,成熟了,就流露出来。在林海音的笔底,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和时代的推移,都是透过女人悲戚、酸苦的心声来寻觅表现的。无论从这个角度还是艺术的圆熟上来分析,带有浓郁自传色彩和乡土韵味的《城南旧事》都堪称杰作。
林海音在城南的真实生活大多和英子一样,而她的乳名也正是“英子”。而且,《城南旧事》里的几篇故事,家人、宋妈都一点不差,只有惠安馆的疯子、看海去的小偷儿,人是她亲见,故事却经过一番编排。至于家事,就和英子完全一模一样,“比如我的父亲收容革命学生、宋妈失去的子女、附小的学生生活,等等”。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一个遥远的年代。我记得刚开始翻开的时候,文字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老朋友的私房话,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我特别喜欢那些对童年场景的描绘,比如阳光下玩耍的伙伴,放学路上偷偷溜去看热闹的情景,那些细微的感官体验,比如夏日午后知了的叫声、泥土被雨水打湿后的气味,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种老上海(或者其他城市)特有的市井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烟火气和淡淡忧伤的味道。它不像那种快节奏的小说,需要你紧绷着神经去追逐情节,而是像一壶温热的茶,需要你慢慢品茗,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醇厚滋味。那种对往昔的眷恋,那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力感,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里,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涟漪。合上书页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仿佛刚刚告别了一群熟悉的老友,耳边似乎还回荡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和带着时代口音的叮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首散文诗,即便是在描写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也流淌着一种古典韵味和文学的自觉。我反复阅读了几个段落,仅仅为了品味那些词语的排列组合方式,它们之间的韵律感和跳跃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日常的情景,提升到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层面,但又不会显得故作高深。比如对一朵花的描写,不会仅仅停留在花的颜色和形态,而是会延伸到对生命周期、对短暂美好的感叹。这种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怀旧文学范畴。它不仅记录了“城南”的往事,更是对“旧”的本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旧的意义是什么?是不可逆转的消逝,还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永恒?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个读者。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匆匆掠过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充盈和滋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成长”这一主题的独特诠释。它没有歌颂青春的无敌和飞扬跋扈,而是着重描绘了成长中的阵痛、迷茫和那些必须做出的艰难取舍。书中的“我”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周遭的人事物一点点发生变化,有的是主动的告别,有的是被动的疏离,每一次转变都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那是告别天真、拥抱复杂世界的必然代价。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失去”的描摹,那种失去不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到日常中的消磨,让人在不经意间发现,原来很多重要的东西已经悄然溜走。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我深有共鸣,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必然会经历的告别。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成熟或许不是变得强大,而是学会了带着伤痕继续前行,并且能够理解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也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己那些被遗忘的、关于告别的瞬间。
评分初读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旧”。这里的“旧”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洗礼后的温润和沉淀。书中的人物塑造得极其立体,他们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挣扎、自己的小小的喜悦和难以言说的苦闷。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很多矛盾和转折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却更显真实。例如,某个角色突如其来的变故,读起来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但回过头看,作者早已在之前的篇幅中埋下了伏笔,只是当时我没能察觉,直到此刻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其叙事的高明之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时代的剪影,通过个体命运的变迁,勾勒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会是怎样一番心境?书中的那些生活细节,比如衣着的样式、食物的制作方法,都让我对那个年代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最微观的视角,折射出了宏大时代的侧影,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节奏稍微有些散漫,初看时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需要耐心去拨开层层迷障。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这种游走式的叙事风格,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记忆碎片被精心串联起来,时而跳跃,时而回溯,但最终总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无论是阴郁潮湿的弄堂,还是熙熙攘攘的市集,那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能听到脚踩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声,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湿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它没有急于让你得出结论,而是鼓励你跟随作者的思绪一同去探索和感受,去体会那种在变化面前的无力和顺从。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体验人生片段”。读完之后,留下的是一种悠长的回味,像是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的一声悠远的钟鸣,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快递依然给力,送货小哥提前打电话确认地址和时间,态度好!买书就选京东了,有活动的时候特合算!
评分刚收到书籍,看着还不错。。
评分书不错!印刷清晰,纸质也好,最主要快递給力!
评分不愧是永远的英子,于嘻笑之间道尽人间百味
评分谢谢书籍 陪我走过失恋的日子谢谢 是文字救了我 谢谢 愿大家都顺顺利利
评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伴随着这首凄美婉转的《送别》,听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笔下的童年旧事宛如一幅副记录画面浮现在眼前。
评分内容价格还可以,不过印刷看起来不行
评分又快又好,活动购买比较划算,京东不错,品类继续丰富就好了
评分物流给力(•??•?)昨天下单今天就收到了。讲真,发货速度和物流速度我只服京东*罒▽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