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套装上下册)

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徐光启<撰> 著,王重民 校
图书标签:
  • 徐光启
  • 明史
  • 历史
  • 文化
  • 文集
  • 古代文献
  • 中国历史
  • 科学
  • 思想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031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套装数量:2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光启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纪念徐光启诞辰四百周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出版了王重民辑校的《徐光启集》,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增补了梁家勉《徐光启集校记补》,现我局予以重印,重排了目录,更便读者使用。《徐光启集(上下)》搜罗了除《农政全书》和他的译著以外的文献资料,共二百多篇,按照文体及年代排列,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文献。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卷一論說策議擬上安邊禦虜疏萬曆三十二年閏九月下旬館課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漕河議海防迂說大征策器勝策服戎策會議堪任遼東經略量算河工及測驗地勢法萬曆癸卯(三十一年)送上海劉邑候卷二序跋题萬國二圜图序陽明先生批武經序泰西水法序甘藷疏序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敘簡平儀說序刻幾何原本序幾何原本雜議題幾何原本再校本刻同文算指序題测量法義句股義序……卷三練兵疏稿一卷四練兵疏稿二卷五屯田疏稿卷六守城製器疏稿卷八治曆疏稿二卷九雜疏卷十書牘一卷十一書牘二卷十二雜文詩贊徐光启集附錄徐光啟集補遣徐光啟集校記補(梁家勉校辅导)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涵盖明末清初杰出科学家、农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思想家徐光启(1562-1633)重要著作的珍贵集结。本丛刊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徐光启在不同学术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中西文化交流的早期面貌,以及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上册 主要收录了徐光启在科学、农学、数学等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探索者和实干家的风采。 《农政全书》 是上册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广的一部巨著。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汇集了自古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并结合了徐光启自身的实践观察和创新思想。它分为“农本”、“田制”、“农事”、“农器”、“水利”、“林木”、“蚕桑”、“牧畜”、“渔盐”等十余个部分,几乎涵盖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农本”部分,徐光启强调农业是国之根本,论述了土地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农业的总体方略。 “田制”部分,他深入分析了历代土地制度的得失,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土地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见解,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和国家稳定的深切关怀。 “农事”部分,则是具体的耕作技术指导,详细介绍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许多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例如,他对于水稻、小麦、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技术都有详尽的记载,尤其是推广番薯种植,为解决当时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器”部分,记录了各种农具的形制、制造方法和使用技巧,体现了他对机械化生产的初步探索。 “水利”部分,更是徐光启倾注心血的领域。他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兴修水利、防治洪涝、发展灌溉的系统方案。书中关于堤坝、沟渠、闸门、水车等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都展现了他的工程才华和科学智慧。他深刻理解水利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认为“水为万物之本,亦为民生之本”,其治水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他部分如“林木”、“蚕桑”、“牧畜”、“渔盐”等,也分别对相关产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体现了徐光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视野和微观认识。 《甘薯疏》 是徐光启关于推广番薯种植的专著。在明末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番薯作为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作物,为解决这一危机提供了可能。徐光启积极引进和推广番薯,并在《甘薯疏》中详细介绍了番薯的种植、栽培、贮藏和食用方法,以及其优良的产量和适应性,极大地促进了番薯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和普及,对缓解饥荒、稳定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著作 徐光启在数学领域同样成就卓著,他对西方数学的引进和传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几何原本》 (与利玛窦合译)是中西方数学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部著作将古希腊数学大师欧几里得的经典巨著《几何原本》引入中国,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地将公理化、演绎式的几何学体系介绍给中国学界。徐光启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克服了语言上的巨大障碍,更深入理解了西方几何学的逻辑严谨性和形式美,并用清晰的中文解释了复杂的几何概念和证明过程,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影响了后世一代代数学家。 《测量异同》 是徐光启根据西方天文测量技术编写的著作,涉及了天文测量的方法和仪器,体现了他对精密测量的追求,以及将数学应用于实际观测的才能。 科学仪器与技术 徐光启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热心于科学仪器的制作和改进。 《造天球图说》 和 《农器图说》 等著作,虽然篇幅可能相对较小,但它们体现了徐光启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造天球图说》中,他可能记录了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而《农器图说》则可能详述了改进的农具设计。这些著作反映了他对制造实用科学工具的浓厚兴趣,以及其精湛的工艺技能。 下册 主要侧重于徐光启在天文学、历法、水利、哲学思想以及他作为官员的实践活动和奏议,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全才,在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 天文学与历法 《崇祯历书》 是徐光启晚年倾注大量心血的宏篇巨著,虽然最终未能在他生前完成,但其草稿和部分内容成为后来《崇祯历》的基础。这部著作是在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成果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尝试。 徐光启与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合作,翻译和编撰了大量的西方天文著作,引进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的观测方法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崇祯历书》的内容极为庞杂,涵盖了天文观测、天体运行规律、历法计算、各种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星占等)的预测方法。他不仅翻译了西方天文学家的著作,还结合中国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显示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对历法改革的重视,源于他深刻认识到准确的历法对于国家统治、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力图将中国历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相结合,以期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水利工程与水利思想 《治河书》 (或与之相关的奏议、论述)是徐光启关于黄河治理的深刻思考。明朝末年,黄河泛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徐光启对治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方略。 他可能从水文学、工程学等多个角度分析黄河的特性,并借鉴了中国历代治黄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科学知识,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治理建议。他对疏浚河道、修建堤防、蓄水放水等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体现了他对复杂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 他的水利思想,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融入了他对民生、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认为水利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础。 哲学与思想 徐光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同时又受到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冲击,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答问》 、 《圣朝やむを得ない》 (或类似标题的著作)可能包含了他对西方宗教、哲学、伦理等问题的看法,以及他如何调和中西思想的努力。他并非全盘接受西方思想,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并努力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他对于“天”的理解,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的意味,也可能融入了西方自然科学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他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这与西方科学的实证精神有共通之处。 官员的实践与奏议 徐光启不仅是学者,还是一位有抱负的官员。他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一些官职,并积极参与国家大事。 奏疏 、 公文 、 论述 等,是了解徐光启作为官员的政治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材料。这些文稿可能涉及了他对国家治理、民生改善、军事防御、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建议。 例如,他可能在奏疏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担忧,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他对国家财政、漕运、海防等问题也可能有所论述。 他对军事技术的引进,如火炮、火器的使用,也可能体现在其奏议中,反映了他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国防的实际考虑。 传教与文化交流 徐光启与利玛窦等传教士的交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他的皈依天主教,不仅是他个人思想转变的体现,也为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打开了窗口。 他对西方知识的引进,也并非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消化、吸收,并试图将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科学、技术、思想、政治实践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是研究徐光启本人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更是理解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萌芽的关键文献。通过阅读这套集刊,读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和思想家,感受他那个时代探索真理、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捧这套《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段凝固的时光,一个思想的宝库。徐光启的文字,虽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其所蕴含的深刻智慧,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无疑是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材料。 书中对农业、水利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他对国家命运、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和实用知识,对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深邃的长者对话,他用自己的见识和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套《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时,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文言文阅读对我来说,总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然而,当我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时,却发现自己渐渐被徐光启的思想所吸引。他的文字,虽然古朴,但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他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对于科学技术的引进,都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尤其是在他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交往中,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和求知若渴的精神,更是令人动容。 其中一些篇章,描述了当时官场的一些弊端,也流露出徐光启作为一名官员的忧虑和无奈。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情怀,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读他的著作,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在历史洪流中,依然坚持理性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这套书虽然是文集,但其中蕴含的思辨和人文关怀,依然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评分

终于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细细研读了一遍。这是一套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让我数度停笔沉思。徐光启作为明代后期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农学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套文集,汇集了他毕生的智慧结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徐光启。 我尤其被书中他对数学的严谨论证和逻辑推理所折服。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他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水平,并且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超凡的智力,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阅读这套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致敬。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求知的光芒也从未熄灭。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套《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套书的装帧吸引了,那种厚重典雅的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让人肃然起敬。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古朴的书卷气,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历史的温度。虽然我并不是历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明末清初这段风云变幻的时代却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徐光启作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思想和著作无疑是了解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科学乃至政治的一扇绝佳窗口。 这套书的编排也很用心,上下册的划分似乎是按时间线或主题进行的,使得阅读过程相对流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农学和数学的部分,徐光启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和贡献,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对于如何改善民生、提升生产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举措。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知识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而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服务于大众。

评分

最近有幸阅读了《中国历史文集丛刊:徐光启集》这部鸿篇巨制,可以说是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收录了徐光启重要的著作,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明末中国社会状况的宝贵视角。徐光启身处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既是传统士大夫的代表,又是拥抱新知的先行者。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困惑、矛盾与希望。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历法改革的部分。理解一个国家的历法,其实就是在理解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念和宇宙观。徐光启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和突破。他敢于质疑,敢于求证,这种科学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所亟需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读他的书,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迷雾中艰难地探索前行的道路。

评分

《普通高等教育&ldquo;十二五&rdquo;国家级规划教材: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评分

3家庭情况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为纪念徐光启诞辰四百周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出版了王重民辑校的《徐光启集》,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增补了梁家勉《徐光启集校记补》,现我局予以重印,重排了目录,更便读者使用。《徐光启集(上下)》搜罗了除《农政全书》和他的译著以外的文献资料,共二百多篇,按照文体及年代排列,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文献

评分

对徐光启感兴趣,买来看看。

评分

碑帖,&ldquo;碑&rdquo;和&ldquo;帖&rdquo;,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先按字的点画墨道两侧,钩摹在

评分

? 军事成就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ldquo;第一本书&rdquo;指自传式的小说,&ldquo;最后一本书&rdquo;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ldquo;第一本书&rdquo;,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ldquo;最后一本书&rdquo;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ldquo;最后一本书&rdquo;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ldquo;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rdquo;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ldquo;落霞与孤鹜齐飞&rdquo;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ldquo;由绚烂归于平淡&rdquo;。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ldquo;退休的人说实话。&rdquo;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ldquo;询于刍荛&rdquo;,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ldquo;不得不同,不敢苟同&rdquo;,或是与人&ldquo;不得不异,不敢立异&rdquo;。孔子曰:&ldquo;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rdquo;&ldquo;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rdquo;,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ldquo;苍狗&rdquo;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ldquo;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rdquo;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ldquo;最后一本书&rdquo;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