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房地産周期百年史: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呈現瞭多種渠道下種類繁多的證據,並且加以證明其中的內在聯係。《房地産周期百年史: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得齣的結論,不論是對芝加哥的經濟及社會曆史,還是對城市土地經濟學,都做齣瞭突齣的貢獻。《房地産周期百年史: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中極具有建設性恐怕也是極令人感興趣的部分就是最後一章對房地産周期的研究。
芝加哥曆年的土地價值變動情況可以幫助我們更正原先有關城市土地價值的錯誤觀念。城市土地價值絕不是一成不變地穩定增長的,而是也有蕭條和下跌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投資者會在閱讀本書後進行認真思考。稅務學的學生們也會發現建立一套恰當且全麵的稅務係統時所需要考慮到的事實因素,並且這些肩負以徵稅為目的進行房地産評估的學生們會在本書的多處篇章中發現許多他們工作時不應忽視的細節問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原著通過大量曆史數據及曆史文獻的多角度分析,清晰地勾勒齣芝加哥的百年發展過程,分析瞭該期間影響土地價值變動的各因素及其發揮作用的復雜過程。地産行業資深分析師賈祖國先生將本書翻譯並推薦到國內,不僅可以使讀者全麵瞭解芝加哥的百年發展曆史,而且該書從曆史學、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等方麵多學科、多角度地全麵分析一個城市發展史的研究方法,對於中國城市發展的研究以及中國房地産行業發展的研究也具有極重要的藉鑒意義。
——金地集團董事長 淩剋
★曆史是極好的老師。資産價格的波動非常復雜,熟讀曆史可以明晰資産價格總體上為什麼上漲和下跌以及同類資産價格為什麼漲跌幅度不一緻,從而有助於我們研判當前資産價格的走勢。賈祖國博士翻譯的《房地産周期百年史》不僅是一部地産史,也是一部金融史和資産價格波動史,值得仔細研究。
——凱石投資總經理 陳繼武
★非常感謝賈博士,在這個大傢都研究如何追求經濟利益的時代,他傾心翻譯瞭美國房地産周期百年史給社會。有時我們需要用更平和、冷靜的心態去麵對周圍風雲變幻的世界。就像書中告訴大傢的:房地産業無法脫離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相信無論是研究房地産行業還是從事房地産開發、經營的人,都將更多體會到房地産業作為平颱除瞭受到相關行業波動的影響外,還可以通過對相關行業規律、特色的把握,不斷創造齣多贏的運作模式。
——金融街副總經理 於蓉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翔實的數據描繪瞭芝加哥房地産一百年以來的發展軌跡。這部百年史,既是一部較早的房地産發展史,也是一部完整的城市發展史,芝加哥房地産在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反反復復經曆瞭繁榮、衰退、蕭條、發展的周期變化,芝加哥也在這些周期變化中逐步走嚮世界。書中對房地産周期不同階段投資者的心態、政府的政策、城市的建設等描繪得栩栩如生,讀來興趣盎然。曆史是一麵鏡子,這部《房地産周期百年史》對於我們深入研究和分析當前的中國房地産市場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世聯地産研究總監、首席分析師 王海斌
目錄
第一部分 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增長關係的曆史
第一章 1830~1842年運河時代的土地繁榮
A.引言:研究的客觀性
B.芝加哥早期發展因素
C.1830~1842年芝加哥的土地價值
第二章 1843~1862年鐵路時代的土地繁榮
A.1843~1848年
B.1848~1857年新交通設施的齣現
C.1857~1862年經濟大恐慌及內戰
第三章 1863~1877年恐慌、內戰、大火後的土地繁榮
A.1863~1865年內戰晚期
B.1865~1871年戰後的土地繁榮
C.1865~1871年由於土地使用導緻的土地升值
D.1871年的大火以及1873年經濟大恐慌前夕
E.1873年經濟大恐慌以及隨後的大蕭條
F.1877~1879年低榖概覽
第四章 1878~1898年第一座摩天大樓和第一屆世博會時期的土地繁榮
A.1878~1884年總體商業狀況的恢復
8.1878~1883年芝加哥土地價值的恢復
C.1884~1886年
D.1886~1894年影響芝加哥土地價值變化的特殊因素
E.1886~1894年芝加哥土地價值變化
F.1894~1898年新交通綫路
G.1877~1898年芝加哥土地價值趨勢綜述
第五章 1898~1933年世界大戰後新時代的土地繁榮
A.芝加哥1830~1890年以及1890~1933年的發展原因總覽
B.1898~1918年
C.1919~1933年
第二部分 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增長關係的分析
第六章 芝加哥的發展及其土地價值增長的關係
A.芝加哥的土地需求
B.芝加哥的土地供給
C.芝加哥土地價值差異的原因
D.芝加哥土地價值的長期趨勢
E.人口變化對區域土地價值增長的影響
……
精彩書摘
芝加哥土地價值的快速上升開始於1865年,隨著1869年市中心某些地區土地價值達到頂峰,1870~1871年一些公園以及林蔭大道附近的土地也開始迅速增值。然而1871年10月9日發生的那場大火又使得土地價值下降,在1872年和1873年春一些地區的土地又再次開始升值,升值過程一直持續到1873年的經濟大恐慌。我們需要通過對一些區域土地的使用情況進行說明,纔能更清楚地瞭解整個土地升值過程。
中心商業區——內戰期間,湖街一直是最主要的零售和金融區域。1865年,剋拉剋大街與湖街十字路口附近是最主要的商業區,其土地價格平均每臨街英尺2000美元。但是,慢慢地,一些金融機構沿著拉薩爾大街以及剋拉剋大街嚮南延伸。零售貿易也開始沿著剋拉剋大街、迪爾波恩大街以及州街朝麥迪遜大街延伸。批發貿易開始朝沃巴什大道北部居民區發展。最重要的事件便是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從拉薩爾大街與南水大街的十字路口處遷往華盛頓大道與拉薩爾大街的十字路口處。這是一次很成功的搬遷,因為其他一些金融機構也跟隨著芝加哥交易所搬到瞭華盛頓大道與拉薩爾大街的十字路口處。華盛頓大道一些地塊的價值從1862年的150美元/臨街英尺增加到1871年的1700美元/臨街英尺。因為芝加哥河上的剋拉剋大橋的交通十分擁擠,零售商業沿著剋拉剋大街嚮南發展,在麥迪遜大街形成瞭一個新的中心,有大量來自西部的人潮來到這裏。1869年,麥迪遜大街與剋拉剋大街十字路口處的土地售價高達3000美元/臨街英尺,當時被稱為芝加哥商業區土地價值的領頭羊。
同時,許多來自農捨大道、印第安納大道、州街以及阿徹大道的馬車綫路也與蘭道夫街、麥迪遜大街以及範布倫大街的馬車綫路匯閤,西南居民區也傾嚮於將州街作為主要的商業中心。在內戰期間通過棉花投機獲得幾百萬美元的波特·帕默(Potter Palmer)購買瞭州街3/4英裏的臨街地塊。當時的州街還隻是一條狹窄的小巷子,兩旁有一些簡陋的小木屋。然後他在華盛頓大道修建瞭一座高大的商廈,同時還將位於州街與昆西大街西南處的小屋拆掉並重新在那裏修建瞭一座宏偉的酒店。1868年,他親自經營酒店,將商廈以每年50000美元的租金租給菲爾德·利思閤資公司。於是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這個商人們公認的領導者——從湖街搬到州街,這個舉動對很多較小規模的生意人來說就如同一聲命令一樣,大傢也跟著統統搬往州街,①大批商業撤離湖街。1869~1871年間,州街上修建瞭30~40座臨街的大理石建築。這種變化對州街與麥迪遜大街十字路口處的土地銷售産生瞭很大的影響:1860年為300美元/臨街英尺,1866年為500美元/臨街英尺,1869年為2000美元/臨街英尺。靠近麥迪遜大街的州街地塊的價格分彆如下:1862年為150美元/臨街英尺,1866年為300美元/臨街英尺,1867年為500美元/臨街英尺,1868年2月為725美元/I臨街英尺,1868年11月為1250美元/臨街英尺,1871年為2000美元/臨街英尺。②從華盛頓大道到範布倫大街的市中心的土地價值在1868~1869年的增幅也很大,據說有些人為瞭賺取利潤很有可能頭一天買進土地第二天就齣售。
由於大量零售貿易以及金融中心撤離湖街,大量的批發貿易搬到瞭這裏,其土地價值穩固地保持在瞭每臨街英尺不超過1000美元。大量的批發貿易還擠進蘭道夫街並且繼續嚮沃巴什大道以及密歇根大道延伸,使得鄰近傑剋遜大街以及範布倫大街的沃巴什大道和密歇根大道的地塊從1864年7月的450美元/臨街英尺上升到1868年8月的875美元/臨街英尺,到1869年3月更是增至1250美元/臨街英尺。③
……
前言/序言
百年沉浮:巨變時代的城市肌理與價值脈絡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經濟史學巨著,也非詳盡的金融理論梳理。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尋,一次對城市生命脈動的細緻描摹,更是對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內,土地價值如何被時代洪流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城市形態的深刻解讀。我們聚焦於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從1830年到1933年,一個西方世界經曆翻天覆地變革的漫長徵程。這段時期,工業革命的餘波與浪潮、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與遺産,共同編織瞭一幅復雜而迷人的城市發展畫捲。 在此期間,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擴張與重塑。人口從鄉村湧嚮都市,帶來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麵。城市不再僅僅是商業的匯聚地,更是生産的中心、創新的搖籃、文化交流的熔爐,以及無數人生存與夢想的載體。然而,這種擴張並非一帆風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市場情緒的起伏,政策的引導與限製,甚至地緣政治的暗流,都如同潮水般不斷拍打著城市發展的海岸綫,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 本書的核心,在於追溯並理解在這樣動蕩而充滿活力的時代背景下,土地價值這一最基礎、也最關鍵的經濟要素,是如何經曆其自身的“百年沉浮”。土地,作為城市賴以生存的根基,其價值的變動絕非簡單的數字增減,而是與城市的功能演變、人口結構變化、交通網絡的擴張、社會階層的流動,乃至人們對未來城市的想象緊密相連。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個時代具有代錶性的城市,觀察它們是如何在工業化的巨輪下被拉伸、擠壓、重組。巨大的工廠拔地而起,改變瞭城市的天際綫,也吸引瞭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新的交通方式,如鐵路、有軌電車,不僅縮短瞭空間的距離,也重新劃分瞭城市的版圖,催生瞭新的商業區和居住區。摩天大樓的齣現,則象徵著資本的匯聚與對垂直空間的極緻利用,徹底改變瞭城市的麵貌與功能。 然而,繁榮之下往往潛藏著危機。經濟的繁榮吸引著資本湧入,土地價格隨之飆升,但這背後也可能積聚著過度的投機與泡沫。當經濟周期走嚮低榖,當外部衝擊來臨,土地價值的崩盤也可能帶來劇烈的社會動蕩與經濟衰退。我們並非要羅列每一次經濟衰退的具體數字,而是要捕捉這些周期性波動對土地價值産生的長期性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塑造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本書將深入探討土地價值變動背後的驅動因素。這包括但不限於: 人口增長與遷移: 當人口湧入一個城市,對住房、商業空間、公共設施的需求自然會增加,從而推高土地價值。反之,人口的流失則可能導緻價值的下滑。 經濟結構轉型: 從農業、手工業到工業、再到後來的服務業,經濟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會重塑城市的職能,進而影響不同區域土地的價值。例如,工業區的興起會帶動周邊土地的商業價值,而金融中心的崛起則會推高核心商務區的地價。 技術進步與基礎設施建設: 蒸汽機、電力、內燃機,以及鐵路、橋梁、碼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拓展瞭城市的邊界,改變瞭人們的齣行方式,從而深刻影響瞭土地的可達性與開發潛力,也就直接影響瞭其價值。 城市規劃與政策調控: 政府的土地政策、分區規劃、稅收製度,以及對城市發展的宏觀調控,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導著土地的開發利用方嚮,並對土地價值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社會階層與居住模式: 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能力與生活方式,決定瞭他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富人區、中産階級社區、工人聚居區,這些居住模式的形成與變遷,本身就是土地價值差異化的體現。 市場情緒與投機行為: 土地市場並非完全理性。投機行為、市場預期、甚至某些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戰爭),都可能在短期內劇烈地扭麯土地價值的正常波動。 本書將著重考察這些因素是如何在百年尺度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一個個獨特的城市發展敘事。我們不是在研究股票市場的日K綫,而是試圖理解在一整個世紀的宏大敘事中,土地價格的每一次上漲與下跌,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動因。 想象一下,在19世紀初,一片廣袤的土地可能僅僅因為靠近水源或交通要道而具有基礎的農業或商業價值。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鐵路的修建,這片土地可能因為成為瞭工業用地而價值倍增;隨後,隨著城市發展重心轉移,它又可能因為靠近新興的商業中心而轉型為寫字樓用地,價值再次攀升。相反,如果一個區域因為産業衰退或城市規劃的失誤而變得衰敗,土地價值的下滑將是難以避免的。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土地價值的區域差異。在任何一個城市,土地價值都絕非均勻分布。核心區域、交通節點、優質環境的土地,其價值往往遠高於邊緣地區或環境較差的區域。這種差異化的價值,是如何在百年間形成、演變、並最終固化,成為城市空間格局的重要支撐?我們試圖揭示這種價值分布背後,所反映的權力關係、資源分配以及社會資源的聚集與分化。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土地價值與城市生活質量之間的復雜關係。當土地價值飆升,普通居民可能麵臨住房成本急劇上升的壓力,社區結構可能因人口流動而發生變化。城市規劃者和政策製定者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平衡土地價值的增值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難題,也是本書試圖觸及的深層議題。 總而言之,本書並非對某個特定房地産市場的詳盡案例分析,也非預測未來房地産價格的指南。它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一次對土地價值在百年時代洪流中“呼吸”與“脈動”的細緻觀察。我們希望通過梳理1830年至1933年這段特殊時期內,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為理解城市演變的內在邏輯,洞察經濟周期對物質形態的影響,以及把握土地作為城市核心要素的長期價值軌跡,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它關乎著曆史的沉澱,關乎著時代的變遷,更關乎著我們如何理解腳下這片土地,以及它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所承載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