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湖南古建築地圖

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湖南古建築地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路珂,葉晶,張晨陽,唐麗,杜頔康 ... 著
圖書標籤:
  • 古建築
  • 湖南
  • 地圖
  • 中國古代建築
  • 建築史
  • 文化遺産
  • 傳統建築
  • 曆史
  • 旅遊
  • 建築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56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91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0
字數:159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韆張精心拍攝的攝影作品,近距離觸碰古建築,盡享湖湘特色鮮明、深遠悠久的文化曆史風貌!  ★繪製的精美古建築分布地圖+詳盡細緻的建築解讀,將湖湘名勝一網打盡,飽覽無餘。  ★文化遊、深度遊!旅行愛好者、古建文物發燒友的必備指南。

內容簡介

  湖南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由湘、資、沅、澧諸水貫穿,又有武陵、雪峰、南嶺等眾山環繞,形成得天獨厚的山水景觀,也孕育瞭豐富而質樸的建築文化。本書扼要地迴顧瞭湖南省域建築文化的發展曆程,並圖文並茂地介紹瞭湖南省的三百六十餘處主要的古建築遺存,主要包括由文物部門及住建部門核定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中,保存完好、價值較高者,另選擇瞭四百餘處省級以上的古建築或古村鎮,列錶注明其地址和概況。在對各個建築單體和建築群進行剖析和介紹之外,本書還盡可能地收集瞭關於湖南古建築的曆史圖像,從城鎮或山水景觀發展演變的角度來介紹這些建築作為人居環境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李路珂,

  湖南永州人,清華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專業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 年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完成本科學業後,師從傅熹年院士、王貴祥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與城市史研究,自2009年開始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任教,2012—2013 年應邀作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藝術史係訪問學者。喜歡旅行和攝影,對中國古代建築與城市懷有深厚感情。主要著作《〈營造法式〉彩畫研究》獲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及2013 年第四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奬提名奬;

  編著《北京古建築地圖(上)》獲2009 年第三屆中國建築圖書奬之佳生活圖書奬;譯著《帕拉第奧建築四書》獲2014 年國傢齣版基金資助。在《湖南古建築地圖》中,負責全書的統籌、審校、序論及部分文物點的寫作。


  葉晶,

  安徽池州人,清華大學建築係本科(2010 級)及清華—韆葉景觀係碩士(2014 級),曾參與過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正立麵測繪、安徽省古建築調研等工作,《安徽古建築地圖》第三作者,緻力於文化遺産的保護和規劃,在《湖南古建築地圖》中負責益陽市、邵陽市和婁底市三市的前期準備、實地調研、圖片拍攝、地圖繪製、文稿寫作等工作。


  張晨陽,

  湖南沅陵人,清華大學建築係本科(2010級)及碩士(2014級),師從李曉東教授,進行現代建築的地域性錶達研究與設計實踐,對於湖湘大地與鄉土建築等懷有深厚感情。曾參與山東省青島、濟南兩地的近代建築調研,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測繪等工作。現就職於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建築設計創作實踐。在《湖南古建築地圖》中負責懷化市、張傢界市兩地的前期準備、實地調研及拍攝、文稿撰寫與地圖繪製等工作。


  唐麗,

  黑龍江哈爾濱人,清華大學建築係本科(2010級)及碩士(2014級),對傳統建築與文化懷有濃厚興趣,愛好古建築攝影與手繪。在校期間,曾參與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測繪等工作。在《湖南古建築地圖》中主要負責嶽陽、婁底兩市的前期準備、實地調研拍攝、文稿撰寫,以及五個市區的地圖繪製工作。另參與本套叢書中東北、江蘇、河南、山東、廣西分冊部分文稿與插圖繪製工作。


  杜頔康,

  湖南株洲人,清華大學建築係本科(2010 級)及博士(2014 級),師從單軍教授。對湖南地區的建築有著深厚的感情,曾參與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測繪、故宮珍寶館光環境測量等工作。現擔任爬山虎工作室聯閤創始人,清華-綠地未來人居興趣團隊理事長,《住區》雜誌專欄撰稿人。在《湖南古建築地圖》中負責長沙及株洲古代建築的調研與編寫。

內頁插圖

目錄

湖南曆史地理與建築文化概說 XIII
凡例 XXVIII
湖南省分片索引 XXIX
1 長沙市 001
2 株洲市 071
3 湘潭市 095
4 嶽陽市 115
5 益陽市 167
6 常德市 205
7 衡陽市 227
8 永州市 261
9 郴州市 333
10 邵陽市 369
11 婁底市 441
12 懷化市 487
13 張傢界市 569
14 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 593
參考文獻 669
圖片來源 674
後記 699

前言/序言

  湖南曆史地理與建築文化概說   湖南位於中國南部,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東鄰江西,南毗兩廣,西接黔、渝,北連湖北,屬於中國雲貴高原嚮江南丘陵、南嶺山地嚮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省境東、南、西三麵分彆有武陵山、南嶺與羅霄山環繞如屏,東北部為洞庭湖流域的平原水澤,主要水係自南嚮北依次為湘、資、沅、澧四水,其中湘江為湖南最大的河流,縱貫省境南北,故湖南又簡稱“湘”。這四條水係的乾支河流自省境的東、西、南諸山之丘陵地帶蜿蜒嚮北,最終全部匯入洞 庭湖,形成樹狀扇形水網。這些水係有如血脈,孕育並溝通瞭諸多的聚落與城鎮, 也孕育瞭湖湘地區悠久獨特的曆史與人文景觀。在資水與沅水之間,聳峙著海 拔高度為1000 米至1500 米的雪峰山脈,為湖南中、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屏障, 故湖南省境又可劃分為中、南部的湘、資二水流域和西、北部的沅、澧二水流域。 秦代的郡縣製,即以沅、澧流域為黔中郡,湘、資流域為長沙郡。   先秦時期——從荊蠻到南楚   20 世紀80 年代,在沅水、澧水流域的河流階地上發現瞭數十處距今10 萬年 至1 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址,20 世紀90 年代又在湘江下遊的瀏陽縣永安鎮發現一批 距今20 萬年至15 萬年的打製石器,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已有人類先民,過著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在20世紀,湖南還發現瞭上韆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其中時代最早的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瞭距今9100年至8250年的陶片,還齣土瞭帶有稻殼痕跡的紅燒土塊等,說明當時已産生瞭以稻作為主的農業。距今7800年至6800年間的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則保存瞭大型的祭祀遺跡,及以鳳鳥、猛獸、太陽、星象為飾的陶器,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産生瞭原始宗教信仰和自然神祇崇拜。湖南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洞庭湖邊緣和澧水中下遊,以及湘、資、沅、澧流域的河榖地帶,其地域分布與三峽地區及江漢平原的大溪文化有所重疊,但其早期遺存的年代更早,風格有一定差異,因此又被考古學界稱為“前大溪文化”。   距今6500年左右,湖南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大溪文化階段,其遺址的分布範圍與“前大溪文化”相近。20世紀90年代發掘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保存瞭距今約6000年前始建的城牆與城壕,城內還清理齣距今約6500年至6300年、具有人工灌溉設施的古稻田遺址,是目前已發掘的中國最早的古代人工稻田及古城遺址之一,錶明洞庭湖平原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已齣現原始的稻作農業,並且掌握瞭夯土築城的技術,很可能發展齣瞭高於部落之上的城邦,在同時期的中國屬於較有代錶性的文明。洞庭湖與江漢平原在新石器時代經曆瞭大溪文化、屈傢嶺文化和石傢河文化幾個階段,發展瞭早期的先楚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開始有瞭豐富的傳說,為探求湖南的遠古曆史,及其與中原文明的關聯提供瞭很多綫索。這些傳說雖然沒有直接的實物證據,但是在其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也留下瞭深刻的文化印記,因此也成為湖南文化地理的重要部分。根據《帝王世紀》《逸周書》《路史》等匯集的曆史傳說大緻可以知道,原本生活在黃河中下遊並發展瞭早期青銅文明的炎帝、皇帝和蚩尤三大氏族部落,為瞭爭奪生存空間展開戰爭,戰敗者被迫南遷,成為湖南的先民之一,炎帝死後“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蚩尤的殘部一支也流落至長沙一帶,與湖南境內土著居民融閤成為“三苗”部落。   在曆史傳說中,炎帝被奉為農業的創始者,故號“神農氏”。據《周易·係辭下》所述,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大大促進瞭鋤耕農業的發展,因此炎帝部落的南遷,對於湖南的農業發展,無疑起到瞭重要的作用。湖南桂陽縣北有嘉禾縣,相傳即為神農氏在湖南最初教民耕種之所(《嘉禾縣學記》),而郴州之耒山,則因神農後裔在此製作耒耜而得名。位於湖南茶陵縣以南約50公裏的炎陵縣,原名酃縣,被認為是傳說中的“長沙茶鄉之尾”,在東漢以前已有炎帝之衣冠塚,自北宋修建陵廟,成為“炎帝陵”,此後韆年享有帝王的廟祀。炎帝部落的一支分化為祝融部落,隨同炎帝南遷,後又投靠黃帝部落,被任命為管理南方的大臣。《管子·五行》載,黃帝因“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相傳祝融死後葬於衡山之陽,故衡山的主峰又名為祝融峰。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由蚩尤部族發展形成的三苗集團,本生活在   江淮、荊州一帶的平原地區,但因反對中原堯舜集團的統治而引起戰爭。虞舜攝 位期間,曾輔佐帝堯取得瞭三苗戰爭的勝利,並迫使三苗部落嚮四境偏遠山區遷移, 其中驩兜一支遷於“崇山,以變南蠻”。今湖南張傢界市的慈利縣及湘西自治州 的花垣縣境內均有“崇山”,並流傳著許多關於驩兜的傳說。明萬曆《慈利縣誌》 載“驩兜墓在崇山”,今湘西苗族中有一支姓“仡驩”,奉驩兜為祖先,很可能 就是驩兜的直接後裔。舜帝在位的晚年,南方三苗集團的勢力又發展強盛起來, 帝舜親自南徵有苗,最後“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九嶷山, 今屬湖南寜遠縣,西漢因其名置零陵郡,馬王堆漢墓齣土的西漢初年“地形圖”, 著重標明瞭九嶷山的位置和山形,並注有“帝舜”二字,說明當時在九嶷山的舜 帝遺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標。《九嶷山誌》載“舜廟在大陽溪,蓋三代時 祭於此”,又雲“舜祠在玉琯岩前,秦漢以來祭舜於此”,但早期帝舜陵廟的遺 跡已湮滅無存,今天位於舜源峰下的舜廟遺址,為明初遷建之遺存。帝舜南徵三 苗葬身九嶷之後,他的宗親族人也部分滯留南方,如帝堯之女娥皇、女英,嫁於 帝舜為妃,曾居於“洞庭之山”,帝崩後奔赴哭之,殞於湘江,遂為湘水之神。   屈原《九歌》有《湘君》和《湘夫人》二篇,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篇,即與舜帝 的故事相關。在嶽陽君山有二妃墓、湘君祠,其始建時間或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在湘陰縣北亦曾有黃陵廟和二妃墓,始建年代亦可追溯至漢、晉之際,現已無存。 距今4000 年左右,中原地區進入夏朝並創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   據《尚書·禹貢》的記載,夏禹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其中湖 南處於“荊州”的南部,為九州之最南端。這裏的田地質量被列為第八等,可見 農業的發展程度尚不如北方。據《墨子·非攻》的記載,夏禹也曾經“親把天之 瑞令,以徵有苗”,因此禹跡遠及衡湘,東晉時羅含的《湘中記》記載,“岣嶁山(即衡山祝融峰)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現在長沙嶽麓山存有禹王碑,係為南宋時期何賢良從衡山摹刻所得,而衡山的原碑已不存。   自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中國進入瞭青銅時代,並在黃河流域相繼建立瞭夏、商、西周王朝。雖然《禹貢》把湖南納入瞭夏禹九州的版圖,但在湖南這一時期的考古材料中,並未發現夏文化存在的證據,很可能夏王朝並不曾在湖南建立政權,此時的湖南先民大多還處於原始氏族後期,被中原華夏族人稱為“南蠻”或“荊蠻”。相比而言,商代前期在湖南境內建立方國,則有更多的考古學證據,在長江北岸的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瞭城牆、宮殿遺址及大批器物,與河南鄭州二裏崗商代前期文化遺存具有統一的營造與禮儀特點,很可能是商前期統治南方“荊蠻”的政治、軍事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澧水中下遊的石門皂市商前期文化遺址齣土的陶器,又與二裏崗商前期遺存屬於同一文化係統。這使得人們相信,在商代前期,中原文化的勢力,已經觸及湖南地區。   商中期“殷道中衰,宮室不修,荊楚背叛”,武丁即位後,又對荊楚發動瞭大規模的戰爭,重新維持瞭“荊蠻”對中原的依附關係。在這一時期,商人的政治勢力南下,可能還有部分氏族支係遷入湖南,也將商人的青銅鑄造技術帶到瞭湖南北部。至商代晚期,商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湖南的中、南部。到21世紀初,全省已發現商代遺址近百處,齣土或收集的商代大型青銅器300餘件,其中不乏冶鑄精良、造型雄奇的大型器物,湖南寜鄉齣土的四羊方尊、人麵方鼎等,均屬國之重寶。但是關於湖南的商代政權,至今未能找齣清晰的脈絡,原因是湖南齣土的商代青銅器,絕大多數並非齣土於商代遺址之中,而是零散齣土的窖藏品或收集品,而在各個商代遺址中,卻僅有少量小型青銅器齣土。齣土的大型青銅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祭祀用的禮樂器,很可能是土著的“荊蠻”集團或南下的中原商族人舉行祭祀活動所用,祭祀之後被就地掩埋。   21世紀初期,在位於湘江支流溈水流域的寜鄉黃材鎮炭河裏,發掘揭示瞭始建年代不早於商末周初、廢棄於西周晚期的古城遺址,其中包括古城牆及大型宮殿基址,城外還發掘清理瞭幾座西周時期的墓葬,有銅器、玉器隨葬。炭河裏遺址推測為區域青銅文化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所在地,從文化麵貌來看,是一支外來勢力與本地文化融閤共存的地方青銅文化,而這支外來勢力,則很可能就是殷商滅國時自中原地區南遷的一支商人氏族。   西周時期的湖南,除商文化的延續外,值得注意的還有楚文化因素的逐步形成。據《史記·楚世傢》的記載,西周初年的周成王時期,熊氏因輔助滅商有功,受封為楚王,其主要的活動區域為今河南南部的丹水一帶和湖北北部的荊山一帶,楚人的勢力大約在西周末年延及洞庭湖西部的湘西北地區。但西周對南方的控製並未因此而穩固,公元前10世紀初,周昭王多次南徵,最終“卒於江上”。今湖南湘潭東北部的湘江岸邊有“昭山”,傳說係當年周昭王南徵至此而得名,其江中有深潭名“昭潭”,相傳即為昭王葬身之處。此後,周穆王、周宣王等又多次對南方“荊蠻”地區用兵,迫使荊楚勢力臣服於中原,這在客觀上促進瞭中原文化與南方土著文化的相互影響。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東周,中國先後進入春鞦、戰國時代,也是中國曆史上諸侯林立、百傢爭鳴、地域文化極大發展的時代。春鞦時期,楚國國力日漸增強,地域範圍逐漸擴大,以漢水中遊的南陽盆地、襄宜平原和長江北岸的江漢平原西部為經濟中心,先後建立瞭鄢、郢兩座都城。楚文王時期(公元前690—前675年)“徙羅子自枝江居此”,今汨羅市西北有羅子國春鞦時期故城遺址,可能就是春鞦時期楚人在洞庭湖東南岸的戰略據點。楚文化嚮湖南的大規模滲透,應是從洞庭湖西側的沅、澧流域開始的。楚平王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從洞庭湖西側南下,占領瞭常德附近的沅、澧下遊地區,後又沿沅水西進,徵伐湘西,進而占有資江流域,直達湘水中遊,這成為後來楚人設立黔中郡的基礎。在沅陵縣窯頭發現瞭春鞦戰國時期大型楚人城址,極有可能是楚國黔中郡故城。   從考古材料來看,楚人大約在春鞦晚期進入長沙,在戰國早期擴展到整個湖南境域,逐步吞並“蠻濮” “夷越”等原住民,並為湖南帶來瞭冶鐵、鑄銅、紡織、髹漆、玻璃等先進技術。戰國後期,由於江漢地區為秦所占,楚人被迫大規模東徙和南遷,其中一部分進入長江以南的湖南境內。   作為楚國的南緣,戰國時期的湖南地區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同時也成為楚國失意政治傢和隱逸派哲學傢放逐或偏安的角落。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即是湖湘流寓的傑齣代錶。屈原晚年流放沅湘之間,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秦破郢都時殉國自沉於湖南嶽陽汨羅江中。屈原開創瞭中國的愛國主義文化與浪漫主義辭賦傳統,並對此後兩韆餘年的中華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在汨羅江畔,自漢代始建有屈原廟,清乾隆年間移建屈子祠於玉笥山上,至今尚存古祠。   根據近年的統計,全省各地共清理齣春鞦戰國時期的楚墓8000餘座,遺物數萬件,其中大多屬於戰國後期,體現齣南楚文化的統一麵貌。
中國古代建築的魅力,盡在一幅幅生動的圖捲中 本書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的中國古代建築地圖集,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直觀地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窗口。我們深入挖掘中國豐富的建築遺産,從宏偉的宮殿廟宇到精巧的民居園林,從古老的城牆關隘到曆史悠久的寺塔石窟,通過精心繪製的地圖和詳實的文字介紹,將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呈現在您的眼前。 地圖,是曆史的縮影,是文化的載體 我們相信,地圖不僅僅是地理空間的描繪,更是承載曆史、文化和記憶的載體。本書中的每一幅地圖,都是對特定區域、特定時期古代建築群落的一次精細梳理和生動呈現。它不僅僅展示建築的地理位置,更揭示瞭建築與周邊環境、與社會曆史的深刻聯係。通過地圖,您將能夠清晰地看到: 建築的布局與功能: 瞭解不同類型建築(如宮殿、寺廟、民居、園林、軍事建築等)的空間組織方式,是如何滿足其特定的使用需求,以及這些布局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等級、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 建築與環境的和諧: 觀察古代建築如何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利用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達到“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瞭解風水學說在選址、布局上的影響。 曆史演變的痕跡: 通過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地圖對比,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城市形態、建築風格、技術工藝等方麵的演變過程,感受曆史的厚重與變遷。 建築文化的地域特色: 揭示中國不同地域在建築材料、結構形式、裝飾風格、色彩運用等方麵形成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韻味,例如北方建築的雄渾大氣,南方建築的靈秀婉約,西南建築的古樸奇異等。 豐富的圖文內容,帶您走進古代建築的世界 本書的內容涵蓋瞭中國古代建築的方方麵麵,力求以最全麵、最深入的方式,呈現給您一個鮮活的古代建築世界。 第一部分:宏觀概覽與文化解讀 在進入具體的地圖呈現之前,我們將首先為您構建一個宏觀的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框架。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 從史前時期的萌芽,到夏商周的奠基,秦漢的統一與發展,魏晉南北朝的融閤與創新,隋唐的輝煌巔峰,宋元的精細化與地域化,明清的成熟與程式化,以及近現代的傳承與轉型,梳理中國古代建築數韆年來的發展曆程,介紹各時期的主要特點和代錶性成就。 建築的類型與功能: 詳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包括: 皇傢建築: 宮殿、壇廟、陵墓等,展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嚴與象徵。 宗教建築: 寺廟、道觀、佛塔、石窟寺等,探討宗教信仰對建築形態、空間營造的影響。 民居建築: 四閤院、窯洞、乾欄式建築、徽派民居、客傢圍屋等,展現中國各地人民的生活智慧與地域文化。 園林建築: 皇傢園林、私傢園林、寺廟園林等,品味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魅力。 軍事建築: 城牆、城樓、關隘、烽火颱等,瞭解古代軍事防禦體係的構成與特點。 文教建築: 書院、學堂、孔廟等,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與教育理念。 工藝建築: 橋梁、塔、牌坊、戲颱等,欣賞古代精湛的建築技藝與人文精神。 建築的構成要素與技術: 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核心構成要素,如木構架體係(鬥拱、梁架、榫卯結構等)、磚石結構、屋頂形式(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等)及其象徵意義,牆體、颱基、門窗、裝飾(彩畫、雕刻、琉璃等)的特點和工藝。 建築中的哲學與美學思想: 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建築所蘊含的儒傢、道傢、佛教思想,以及陰陽五行、風水等觀念,探討其在建築布局、空間處理、色彩運用、裝飾題材等方麵的體現。解析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原則,如對稱與均衡、虛實相生、意境營造等。 第二部分:區域特色與經典案例地圖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通過一係列精美的地圖,帶領讀者實地“探訪”中國各地的古代建築。我們選取瞭最具代錶性的地區和最具價值的建築遺産,通過詳細的地圖標注和深入的圖文講解,呈現其獨特之處。 北京:皇城氣象與宮殿園林 故宮博物院地圖: 詳細標注中軸綫、前朝後寢、東西六宮、禦花園等關鍵區域,講解紫禁城的等級秩序、空間布局、建築特點及背後的權力象徵。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地圖: 展現皇傢祭祀建築的獨特形製與象徵意義。 頤和園、圓明園遺址公園地圖: 描繪皇傢園林的宏大規模、精妙設計與曆史變遷。 長城(北京段)地圖: 重點展示八達嶺、慕田峪等著名關隘的軍事防禦體係。 皇傢寺廟地圖: 如雍和宮、潭柘寺等,展示佛教建築在北京地區的特色。 普通民居與鬍同肌理地圖: 展現老北京四閤院的建築規製與鬍同街巷的空間形態。 山西:佛教藝術的寶庫與晉商文化的見證 應縣木塔地圖: 剖析這座韆年古塔的結構之奇、工藝之精。 佛光寺、南禪寺地圖: 介紹唐代木構建築的珍貴實例,分析其藝術價值與曆史地位。 五颱山古建築群地圖: 標注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等著名寺廟,解讀佛教文化與建築的融閤。 晉商大院地圖: 如喬傢大院、常傢莊園等,展現明清時期晉商民居的恢弘氣勢、精美雕飾和獨特的院落空間。 平遙古城地圖: 描繪這座保存完好的明清縣城,分析其城牆、街道、市樓、民居等構成。 安徽:徽派建築的典範與江南水鄉的風韻 宏村、西遞地圖: 重點呈現水係布局、牛形村落、祠堂、民居、牌坊等徽派建築經典元素。 古祠堂、古民居地圖: 深入剖析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小青瓦”、“粉牆黛瓦”等特色,以及其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藝術。 歙縣古城、棠樾牌坊群地圖: 展示徽州地區的曆史文化遺跡。 蘇州: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 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獅子林等地圖: 詳細解析蘇州園林的疊山理水、花木配置、亭颱樓閣、軒廊榭橋的設計理念與藝術手法。 古典園林的空間序列與意境營造: 重點講解蘇州園林如何通過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的手法,創造齣豐富的空間體驗和深邃的意境。 陝西:古都遺韻與文化根脈 西安城牆、大雁塔、小雁塔地圖: 展現唐代都城的輝煌與佛教文化的影響。 秦始皇陵兵馬俑地圖: 介紹其規模、布局與藝術價值。 延安窯洞民居地圖: 展現黃土高原地區獨特的建築智慧。 福建:土樓的奇觀與海洋文化的印記 永定土樓群、南靖土樓群地圖: 詳細介紹圓樓、方樓、五鳳樓等不同類型的土樓,解析其防禦功能、居住空間與傢族文化的緊密結閤。 閩南古厝地圖: 展現紅磚、燕尾脊、石雕等閩南建築特色。 其他地區特色(根據叢書整體規劃,此處可根據實際齣版情況增減): 江南水鄉的古鎮建築: 如烏鎮、周莊、麗江等,展現水巷、石橋、民居的獨特風貌。 西南少數民族建築: 如雲南的吊腳樓、傣族竹樓,貴州的侗族鼓樓、苗族吊腳樓等,展現各民族獨特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傳承。 草原與高原建築: 如藏區的寺院、民居,內濛古的濛古包等,體現地域環境對建築形態的影響。 北方窯洞與夯土建築: 展現黃土高原地區的傳統民居。 第三部分:知識拓展與傳承理念 除瞭地圖與案例分析,本書還包含豐富的知識拓展內容,旨在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價值,並思考其傳承之道。 古代建築的測繪與修復: 介紹古代建築測繪的基本方法,以及現代建築遺産保護與修復的理念、技術和麵臨的挑戰。 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 專題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彩畫、雕刻、琉璃、剪紙等裝飾技藝及其文化內涵。 古代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 探討建築與詩詞、繪畫、戲劇、哲學等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聯。 如何欣賞古代建築: 提供一些參觀、學習古代建築的實用方法和視角,引導讀者從宏觀到微觀,從曆史到文化,全方位地領略古代建築的魅力。 古代建築的當代價值與傳承: 討論古代建築的活化利用、創新設計,以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傳承下去,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本書的價值與特色: 係統性與全麵性: 涵蓋中國古代建築的方方麵麵,從宏觀曆史脈絡到微觀結構細節,從哲學思想到底層邏輯。 可視化與直觀性: 精美的地圖繪製,將抽象的建築知識轉化為生動的視覺體驗,易於理解和記憶。 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結閤: 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適閤各類讀者。 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融閤: 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融入曆史故事、文化解讀,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收藏與參考價值: 作為一本詳實的中國古代建築地圖集,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長期參考價值。 無論您是曆史愛好者、建築專業學生,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本書都將是您探索中國古代建築迷人世界的最佳伴侶。翻開這本書,您將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與古人對話,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傢裏有一麵牆是專門放建築和曆史類書籍的,但市麵上很多關於古建築的書籍要麼是針對專業人士的學術專著,要麼就是內容空洞的“網紅打卡指南”。這套叢書,特彆是湖南捲,展現齣一種難能可貴的匠人精神。它的排版設計極為用心,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文字和圖片的呼吸感都很強。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建築的分類和對比分析,比如從唐宋的雄渾到明清的精巧,這種曆史的演進脈絡在書中清晰可見。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牽著手,一步步走過湖南的古村落、古祠堂和古塔群。這種被引導的探索過程,比自己盲目地翻閱資料要有效得多。而且,書中對於建築語匯的解釋非常到位,很多我以前不理解的術語,通過書中的圖解和對比,立刻就明瞭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一個“普及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精裝的建築文化研究報告。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立體化”。它不是那種扁平化的介紹,而是通過多維度的信息輸入,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湖南古建築知識體係。例如,它可能在介紹一座古寺時,不僅有建築平麵圖和立麵圖,還會穿插相關的曆史人物小傳、當時的宗教信仰背景,甚至還有一些當地流傳下來的建築口訣或歌謠。這種多層次的敘事結構,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我發現自己常常會為瞭理解書中提到的某個構件,而主動去查閱相關的曆史背景,這正應瞭“閱讀引導思考”的最高境界。這本書的體例設計也十分巧妙,結構清晰,條理分明,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不會感到迷茫。它真正做到瞭讓復雜的知識變得可親近、可感知、可喜愛。對於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但缺乏專業訓練的普通讀者而言,這套叢書無疑是打開新世界的一扇門,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工匠智慧産生瞭由衷的敬佩之情。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情懷的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中國古建築地圖:湖南古建築地圖》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座堅實的橋梁。它沒有停留在對逝去輝煌的緬懷上,而是著眼於“傳承”二字。書中對於一些瀕危古建的記錄和介紹,既體現瞭保護的緊迫性,也讓人深思現代社會如何與這些曆史遺産和諧共處。它提供瞭一種審視自身文化根基的新視角。閱讀過程中,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地方特色建築材料和營造技藝的介紹,這些信息對於理解地方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的互動至關重要。書中的地圖標注細緻入微,即便是偏遠地區的古建築信息也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記錄,這對於一個希望進行深度文化考察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我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激勵著我去更主動地關注和保護身邊的曆史遺存。

評分

這套《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簡直是打開我眼界的寶藏!我一直對咱們國傢的古建築心馳神往,但總覺得知識太零散,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中國古建築地圖:湖南古建築地圖》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把我的需求完美地滿足瞭。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圖冊,更像是一份精美的導覽手冊,帶領我走進瞭湖南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曆史遺跡。翻開書頁,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清晰的測繪圖和精美的照片,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比如,書中對一些獨特的榫卯結構和屋頂形製的研究,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著每一座建築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作者在梳理這些資料時,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從曆史淵源到地方特色,再到建築材料的選用,都做瞭詳盡的介紹,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學到實實在在的知識。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既有收藏價值,又方便攜帶,非常適閤周末去實地考察時參考。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建築感興趣的朋友們,特彆是那些計劃去湖南探訪古跡的驢友們,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最佳伴侶。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知識普及”這類書抱持著一絲懷疑,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淺顯,無法滿足深度閱讀的需求,要麼就是堆砌資料,讀起來枯燥乏味。然而,《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特彆是這本關於湖南古建築的地圖冊,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既保證瞭知識的準確性和深度,又保持瞭閱讀的愉悅感和連貫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羅列瞭建築的形製,更挖掘瞭這些建築在特定地域文化中的意義。比如,它對湘西吊腳樓的描繪,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分析,更結閤瞭當地的氣候、生活習俗進行瞭闡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古人會那樣建造房屋。這種將建築與人文、地理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讓原本冰冷的磚瓦木石瞬間鮮活瞭起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韆百年前的智慧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被保留下來的,這種思考的火花,正是優質的普及讀物纔能激發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對文化脈絡的感知。

評分

很不錯很詳盡的一本書,身為一個福建人值得擁有。

評分

這套書是真的很好,有優惠更超值。

評分

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遼寜吉林黑龍江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

評分

還行,比書店便宜

評分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很詳細,其實可以當做絕佳旅遊指南

評分

物美價廉,服務快捷,不錯

評分

買的這幾本省市,都是我工作學習過的地方,好熟悉的感覺。雖然打完摺也是四五十一本,但是工具書值得一直流傳下去,明年全國都齣奇瞭,我也會一本本慢慢收集。

評分

書集閤瞭浙江大部分的古建築,是一本可以按圖索驥的簡介類書,不是學術類書籍,卻可作旅遊指南使用

評分

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按冊分省齣版,前後已經齣版瞭十冊瞭,圖文並茂的書,在京東搞活動時購買,還比較劃算,否則就太貴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