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林下经济植物栽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林下经济植物栽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邦富 编
图书标签:
  • 林下经济
  • 经济作物
  • 职业教育
  • 中等职业教育
  • 植物栽培
  • 农业技术
  • 生态农业
  • 示范校教材
  • 林业经济
  • 绿色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4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61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林下经济植物栽培》选择适宜南方地区林下栽培的经济植物66种,以林下经济植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栽培模式为基础,对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用途、林下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及贮藏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目录

前言
绪论
1.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的特点
2.发展林下经济植物栽培的意义
3.林下经济植物栽培的原则
4.林下经济植物栽培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一 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模式——林药模式
任务1 草本类药用植物栽培
1.七叶一枝花
2.金线兰
3.铁皮石斛
4.多花黄精
5.玉竹
6.虎杖
7.孩儿参
8.石蒜
9.山麦冬
10.夏枯草
11.蕺菜
12.山姜
13.华山姜
14.射干
15.玄参
16.三枝九叶草
17.半夏
18.天南星
任务2 灌木类药用植物栽培
1.栀子
2.草珊瑚
3.天仙果
任务3 藤本类药用植物栽培
1.金银忍冬
2.何首乌
3.栝楼
4.绞股蓝
5.巴戟天
6.雷公藤
7.三叶崖爬藤
8.钩藤
9.百部
10.显齿蛇葡萄

项目二 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模式——林菜(果)模式
任务1 草本类食用植物栽培
1.野韭
2.食蕨
3.黄花菜
4.土人参
5.马齿苋
6.花蘑芋
7.蜂斗菜
任务2 灌木类食用植物栽培
1.山莓
2.野山楂
任务3 藤本类食用植物栽培
1.中华猕猴桃
2.野葛
3.落葵薯

项目三 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模式——林花模式
任务1 草本类观赏植物栽培
1.野百合
2.香薷状香简草
3.叶底红
4.少花柏拉木
5.短毛熊巴掌
6.虎耳草
7.血水草
8.掌裂叶秋海棠
9.虾脊兰
10.鸢尾
任务2 灌木类观赏植物栽培
1.黄花倒水莲
2.朱砂根
3.鸭脚茶
任务3 藤本类观赏植物栽培
1.凌霄
2.南五味子
3.常春藤

项目四 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模式——林菌模式
任务1 药用菌类植物栽培
1.灵芝
2.茯苓
任务2 食用菌类植物栽培
1.竹荪
2.香菇
3.平菇
4.木耳
5.银耳

参考文献
附录 林下经济植物GAP栽培的原则与要求
彩图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服饰图鉴:从先秦到明清的华美衣冠》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变历程的图文并茂的学术著作。它以时间为轴线,从先秦时期斑斓的原始色彩,一路穿越秦汉的严谨大气,魏晋南北朝的飘逸风流,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素雅精致,元代的粗犷鲜明,直至明清的繁复华丽,系统梳理了各个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下的服饰形制、材质、纹样、色彩以及穿着习俗。书中汇集了大量考古发现的实物图片、传世绘画、壁画、雕塑等珍贵图像资料,并辅以详实的文字解读,力求还原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风貌,揭示服饰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礼仪制度、审美情趣和技术工艺。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章:华夏衣冠的曙光——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本章将追溯中国服饰的源头,重点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我们将通过对出土文物(如陶器上的服饰纹样、甲骨文中的服饰记载)的分析,描绘出早期华夏先民的衣着特点。例如,商代服饰以“上衣下裳”为基本形制,并开始出现初步的染色和纺织技术;周代则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服饰礼仪制度,等级森严,如冕服、弁服等,服饰的颜色、纹样、形制都与身份地位紧密关联。我们会重点解读“深衣”这一重要服饰形制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以及当时主要的纺织原料(如麻、葛)和加工工艺。 第二章:帝国气象,大气磅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帝国时期,服饰也呈现出磅礴大气、严谨统一的风格。本章将详细介绍秦朝服饰的特点,如对周代服饰制度的继承与改革。重点在于汉代的服饰,我们将深入探讨汉代的“袍服”,分析其形制、变化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规定。同时,我们会介绍汉代流行的“曲裾”和“直裾”两种裙服形制,并从出土的汉墓壁画、陶俑、画像石中挖掘服饰细节。此外,本章还会涉及汉代丝织业的发展,纱罗、锦的精美工艺,以及色彩的运用,如深衣以黑、红、青为主色调,体现了庄重与典雅。 第三章:风流韵雅,飘逸出尘——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动荡时期,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魏晋南北朝的服饰,尤其是士人阶层的服饰,呈现出一种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飘逸之美。本章将重点介绍“褒衣博带”的士人风范,分析宽大的衣袖、松散的衣襟以及头饰、鞋履的搭配。我们将通过顾恺之、戴逵等画家的作品,以及当时文人笔记中的记载,来还原当时的服饰场景。同时,本章也会关注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带来的服饰影响,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元素如何渗透到中原服饰之中。 第四章:盛世华章,雍容辉煌——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服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本章将详细阐述唐代服饰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特点。我们将重点介绍唐代女性服饰的魅力,如“襦裙”的演变,高腰襦裙、袒领襦裙的流行,以及其色彩的鲜艳大胆。同时,也会介绍唐代男子的常服,如圆领袍衫、幞头等。本章将特别关注唐代丝织品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百花纹锦”、“团花锦”等,以及其精湛的染色和印花工艺。我们会从唐代壁画(如《簪花仕女图》)、出土文物(如唐三彩俑)中挖掘服饰的丰富信息。 第五章:素雅风韵,精致内敛——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与唐代的盛世华丽不同,宋代服饰呈现出一种更为内敛、素雅、精致的风格,体现了宋人内敛的审美情趣。本章将重点介绍宋代男女服饰的特点,如男子常服中的“直裰”、“褙子”,以及女性的“襦裙”、“衫”等。我们将深入探讨宋代服饰的材质选择,如棉、麻的广泛使用,以及丝织品的精细化。本章还会着重分析宋代服饰的色彩运用,如偏爱淡雅的青、白、灰、褐色等,以及其纹样的写实与象征意义,如花鸟纹、几何纹等。我们将参考宋代绘画(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出土服饰实物等来展现宋代服饰的风貌。 第六章:粗犷豪放,异域情调——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服饰风格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本章将介绍元代统治者以及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如“质孙服”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元代汉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不同民族服饰的融合现象。本章将通过元代壁画、出土服饰实物,以及相关史料,来展现元代服饰的粗犷、豪放与异域情调。 第七章:繁复华美,等级森严——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尤以晚明时期服饰的繁复华美著称。本章将详细介绍明代官服、常服以及士庶服饰的形制和特点。我们将重点解析明代官员的“补服”制度,以及不同品级的官服上的“补子”纹样。同时,本章也会深入探讨明代女性服饰的演变,如“袄裙”、“比甲”等,以及其精美的刺绣工艺。我们将通过明代绘画、雕塑、以及少量留存的实物,来呈现明代服饰的等级森严与华美绚丽。 第八章:承前启后,变革与创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在满汉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为近代服饰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本章将重点介绍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服饰,如“旗装”、“马褂”等,以及汉族服饰在清代的演变,如“长衫”、“马甲”等。我们将详细解析清代官服的形制、纹样以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本章也会关注清代女性服饰的发展,如“旗袍”的雏形,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本章还会涉及清代服饰的材质、工艺、以及一些特殊的习俗(如男子留辫子、女子缠足与服饰的关系)。我们将通过大量清代宫廷绘画、人物画像、以及留存的实物,来展现清代服饰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 本书特色: 1. 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本书收录了大量来自考古发掘、传世文献、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别的珍贵图像资料,并进行详尽的文字解读,力求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历代服饰的魅力。 2.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以朝代为基本单元,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演变,清晰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相互影响。 3. 视角多元,深入浅出: 不仅关注帝王将相的礼服,也兼顾普通民众的常服,探讨服饰在社会文化、礼仪制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多重意义。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服饰研究者、设计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4. 学术严谨,通俗易读: 在保证学术研究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中华服饰的博大精深。 5. 跨越时空,回溯华美: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衣着风貌,理解服饰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重拾民族文化自信。 适用读者: 中国历史爱好者 服饰史研究者与学生 服装设计师、时尚从业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博物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工作人员 结语: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镜子。《中国古代服饰图鉴:从先秦到明清的华美衣冠》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衣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的百科全书。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和文化底蕴,感受古人生活的智慧与情趣,从中汲取灵感,传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实战指导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职业教育教材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而是充满了大量鲜活的、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成功案例,不仅详细描述了从选址、土壤改良到最终收获的完整流程,还对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技术微调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小众或地域性较强的技术点,作者竟然也能找到相应的案例进行佐证,这显示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是在翻阅一本汇集了多年行业精英智慧的“行动指南”,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和工具箱,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才是职业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补充方面,做得可谓是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对于一些行业内习以为常的专业名词,它并没有默认读者都已掌握,而是辅以非常清晰的注解,甚至在一些关键点上,还会提供该术语的拉丁学名或英文对照,这在提升教材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背景读者的理解门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每一个栽培环节时,都会穿插相关的生态学、土壤学或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些背景知识的引入,并非为了增加难度,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机械地记住“怎么做”。这种对科学原理的追溯,使得学习过程更具启发性,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深刻认知,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本优秀的科学启蒙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质朴而又带着一丝现代气息的配色,让我忍不住在书店里多停留了几秒钟。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那种微微泛着亚光的光泽,读起来的时候,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触感也很舒适,不至于产生那种廉价的粗糙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和段落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专业书籍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关键概念的图文配合,不仅清晰明了,而且插图的质量非常高,不是那种随便应付的扫描图,而是经过精心绘制或摄影的专业图像,色彩还原度高,细节处理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某种特定植物的生长周期时,穿插的彩色照片不仅美观,更像是直接在田间地头做观察记录,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编著者对教材质量的严肃态度,让人感觉这是一套真正为学习者着想的精品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铺陈的层次感,简直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结构示范。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章节跳跃感。初学者翻阅时,会发现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大量术语和复杂概念的“劝退型”教材。它似乎深谙循序渐进的教学真谛,总是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整个领域的框架,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乃至后期的产品开发应用。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有“现场操作要点”或者“常见问题解析”,这些小模块的设计,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在你身边随时指导,及时解答了我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这种结构设计,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线性的堆砌,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对前一个部分的理解加深一层,构建起一个稳固且立体的知识体系。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实用性”与“前沿性”的完美平衡。它既扎根于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栽培智慧,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当前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例如,书中对智慧农业、精准灌溉等新兴技术的介绍,不是敷衍了事地提及,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特定植物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和具体操作界面,展现出极强的时代感。这种既能指导眼前的生产实践,又能引导未来的技术方向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会很长,不会因为技术迭代而迅速过时。它像是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稳固的农业基础,另一端则指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农业方向,对于渴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精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工具箱里最可靠的那把“多功能瑞士军刀”,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