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曆史研究領域的專傢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曆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評和補充。
★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跡的第1書。
★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曆史社科類)、曆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
★榮獲美國國傢圖書奬。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1。
★曆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曆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內容簡介
《世界大曆史(1571-168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二本。時間跨度約為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末期(1571—1689)。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地中海地區自勒班陀戰役之後加速衰弱,至1699年,歐洲各國已完全失去對地中海的興趣。盡管在勒班陀戰敗,奧斯曼帝國很快捲土重來,於1683年圍城維也納,然而仍以失敗告終。16世紀末期齣現的皇位紛爭直接導緻俄國在17世紀初陷入一個極度混亂的時期。1599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正式開始瞭在亞洲的貿易。1607年,英國在北美的第1個定居點詹姆斯敦建立,美國文明開始齣生時的陣痛。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為一場全歐洲參與的大規模戰爭,並一直持續瞭三十年,德意誌遭受重創,新的歐洲霸主崛起。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之一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步入亙古未有的輝煌時期。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這是一次沒有流血犧牲的革命,這次革命之後,君主立憲製度得以確立。放眼東方,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由此帶給日本人富有爭議的265年。中國亦完成瞭一次重大的政權更迭,滿族人代替漢族人開始瞭對中國長達三百餘年的統治。古代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在17世紀中葉達到瞭其輝煌的高峰。17世紀是科學的黃金年代,巨匠輩齣,人類在各科學領域的認知都産生瞭巨大的進步,作為科學革命主要發生地的英國,很快將以世界大國的地位邁入18世紀。
作者簡介
弗蘭剋·薩剋雷,1977 年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波蘭富布萊特學者,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研究方嚮為19至20世紀俄國與波蘭關係史,研究成果有專著《革命前夜——亞曆山大一世與波蘭議會王國》(1980)、編著《1855 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此外,他還是《格林伍德現代國傢史》的聯閤主編。
約翰·芬德林,在德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史近30 年,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曆史學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與羅伯特· 倫代爾和金伯利· 佩爾閤著《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 佩爾閤編《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全書》(2004) 和《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約翰· E.芬德林退休後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剋萊特斯坦普有限公司(Collectors’ Stamps Ltd.)從事郵票和舊版名信片的銷售管理工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令人驚嘆的寫作陣容。大量備受尊敬的各領域學者為這套叢書的撰寫做齣瞭突齣貢獻。
——《紐約時報》
★本書匯集瞭頗具可讀性的各項內容,以一個廣闊的視角來展示改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
——《華盛頓郵報》
★閱讀這套叢書可以讓專業人士或非專業人士都受益匪淺。
——《齣版人周刊》
★這套書的內容聚焦政治事件的同時也大量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相關事件,極大地擴展瞭閱讀的層次,提升瞭閱讀的趣味。
——《星期日泰晤士報》
★每一捲都可以在一個與之匹配的時間軸上進行拓展和延伸。
——讀者書評
★對每個曆史事件的分析都受到大量當今著作的啓發。
——讀者書評
目錄
第1章 地中海時代的終結
第2章 俄國動蕩時期
第3章 英國進入亞洲
第4章 德川幕府的建立
第5章 詹姆斯敦的建立
第6章 三十年戰爭
第7章 路易十四的統治
第8章 滿族人的徵服
第9章 科學革命
第10章 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
第11章 維也納之圍
第十二章 光榮革命
精彩書摘
1571 年 10 月 19 日上午,一艘由安吉洛 · 加布裏埃利(Angelo Gabrieli) 指揮的槳帆船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San Marco Square)靠岸,帶來瞭土耳 其人於 12 天前在勒班陀被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組成的神聖同盟(the Holy League)擊敗的消息。起初,威尼斯市民十分警覺,因為加布裏埃利的船員們穿著戰敗的敵人的衣服。然而,近距離探視之後,聖馬可廣場上越聚越多的人群注意到,奧斯曼的旗幟懸掛在船尾,甲闆上還有土耳其武器和俘虜。很快,船上鳴炮慶祝,一股洶湧的情緒在全城爆發開來。人們因勝利
而激動得大聲哭泣,興高采烈地將手高高地舉嚮天空,在大街上相互擁抱。 接下來的一整夜和整整一周,整個城市都在燃放煙花、敲響鍾聲、舉行彌撒(Mass),慶祝勒班陀戰役的勝利。該市金融區裏亞托區(the Rialto)的商人和工匠們用土耳其的地毯、旗幟和彎刀來裝飾他們的店鋪。市政部門打開債務人監獄,上演瞭一場由政府人員、戰爭英雄和犯人參加的盛大遊行,嚮聖馬可廣場行進。
在接下來的兩周,勒班陀戰役勝利的消息在全歐洲傳播開來。消息所
至之處,人們都以歡笑和儀式來慶祝。據說,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聽到這個消息時,錶現得淡定如常。當他在其皇宮埃斯科裏亞爾宮(the Escorial)的私人教堂做彌撒時,他的大臣們告訴他土耳其人戰敗的消息, 他卻不動聲色。然而,做完晚禱時,他站起身來,莊嚴地命令唱起聖歌,來慶祝基督教對土耳其人的勝利。就連新教國傢(Protestant nations)也感到歡欣鼓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King James VI of Scotland)作瞭一組拉丁語短詩來紀念這次勝利。
當時的人後來斷定這場勝利是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數十年鬥爭的終結。 《堂·吉訶德》(Don Quixote)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參加瞭這場戰鬥,他稱之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所能見到的最偉大的事件"。他以自己在勒班陀戰役中所負的傷為榮,他的傷使他左手殘廢。教皇和威尼斯當局命令在象徵他們權力的大廳裏繪上壁畫,以紀念基督教聯盟的勝利。然而,不到兩世紀之後,法國哲學傢伏爾泰(Voltaire)頗具諷刺意味地將這場勝利稱為一項無意義的成就。
勒班陀戰役是地中海地區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海戰,在這場海戰中,14 萬名土耳其人、西班牙人(Spaniards)、威尼斯人(Venetians)和教皇的臣民分乘六百多艘艦船,在希臘西部的海岸展開對決。在四個小時的激戰中,四萬多人戰死,將近一百艘船隻被擊毀。戰死者當中,大約有兩萬五韆人是土耳其人。塞萬提斯通過堂 · 吉訶德的嘴迴顧說,那一天"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是如此令人高興,因為全世界終於知道土耳其人在海上並不是戰無不勝的"。然而,根據其直接結果,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證實瞭伏爾泰對神聖同盟勝利的消極評價。由於沒有資源和人力繼續戰鬥,威尼斯於 1573 年與奧斯曼人單獨簽訂條約,承認喪失塞浦路斯。一年後,無論是西班牙還是奧斯曼帝國,都不願也沒有資源在地中海地區進行大規模海上對抗。兩個大國在戰鬥中都遭受瞭人員和艦船方麵的災難性損失,這使它們花瞭數十年纔得以重建其海軍。而且,兩個大國都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威脅者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Spanish Habsburgs)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與荷蘭和英國的鬥爭中,奧斯曼土耳其人則不得不在兩條戰綫同時戰鬥,一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Austrian Habsburgs)作戰,一邊在波斯與薩非王朝(the Safavids)作戰。
然而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與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危機一起,帶來瞭持久的變化,這終結瞭地中海地區長達數世紀之久的霸權地位。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再公開衝突,這從根本上改變瞭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和商業格局。由於缺少有力的治安力量,地中海海盜橫行,尤其是地中海東部航道。自土耳其人在 1453 年徵服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就一直保衛這些航道。海盜呈現齣多種形式。大部分海盜,不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都是獨立的冒險傢,他們是大海中的小魚,卻對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的國傢以及它們的商業活動造成巨大打擊。其他海盜受到國傢的支持。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私掠船船員(privateers),他們在地中海盆地眾多小國的庇護下,既做貿易,又當海盜。這些海盜的所作所為被稱為"corso",意思是去海上航行。但是"corso"也意味著在公海的劫掠行為。因此,"corsair" 是海盜和其他類型的海賊的同義詞。
其實,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宗教戰爭在地中海起到瞭打壓海盜的作用。這兩個國傢之間的對抗大多發生在地中海地區中部,尤其是 1534年發生在突尼斯(Tunis)的對抗和 1565 年發生在馬耳他的對抗。然而,當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對結束之後,大規模海戰被"次等的小型戰爭"所取代(正如著名法國曆史學傢費爾南 · 布羅代爾
所稱的一樣)。這些海盜並不是以十字架(the Cross)和新月(the Crescent)的名義參加曠日持久的海戰,爭奪要塞和海上航道的主導權,而是乘坐敵對或中立的船隻,投身於小規模襲擊,或者搶劫海岸上孤立的村鎮,將其居民擄為俘虜,再賣到地中海地區主要的貿易中轉站。
從宗教信仰和社會背景來看,地中海地區的海盜是一夥混雜的人。這些海盜中最著名的是巴巴裏海岸(the Barbary Coast)的海盜,他們以北非的三座城市阿爾及爾(Algiers)、突尼斯和的黎波裏(Tripoli)為基地。這幫穆斯林海盜由土耳其人、柏柏爾人、基督教的叛教者混閤而成,他們從16 世紀早期就已威脅地中海水域。海盜兄弟奧魯奇·雷斯和巴巴羅薩 · 海雷丁(Hayreddin Barbarossa)齣生於愛琴群島(the Aegean Islands),當時已經當上阿爾及爾總督。從這裏,他們派船襲擊並打劫法國、西西裏島,尤其是西方教皇國(the western Papal States)沿海地區的海岸。俘獲並販賣奴隸成瞭這些海盜的主要活動,馬格裏布地區(the Maghreb)的城市成為買賣這些在海上俘獲的或者從沿海地區擄來的人口的重要市場。奴隸們要麼被販賣到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蘇丹(the Ottoman sultan)的女眷,要麼留在北非,為城市的統治者做苦力。少數幸運者被其傢人贖迴,或者被《仁慈聖母令》和《三位一體令》(the Mercedarians and Trinitarians,羅馬天主教會頒布的贖迴令)贖迴。從 1530 年到 1580 年,單是阿爾及爾的奴隸市場,被販賣至此的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就多達 30 萬名。巴巴羅薩 · 海雷丁死後,巴巴裏的海盜沿著一條獨立的航綫齣擊,這逐漸惹惱瞭他們在伊斯坦布爾的法律意義上的主人。的確,在1581 年之後,他們將海盜襲擊的場所轉移到地中海東部地區,在這裏,他們猛烈襲擊從他們的航綫上經過的基督徒船隻。
烏斯科剋人(the Uskoks)是另一群狠毒的海盜。16 世紀 70 年代之後,
他們分布在一度非常和平的地中海東部水域。他們的基地位於伊斯特裏亞海岸(the Istrian coast)的莫拉卡山(Mount Morlacca)附近,他們的據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盜窩,固若金湯,從海上難以攻擊。這些人叫烏斯科剋人,這一稱呼來自意大利語,意為"逃犯"。以這個臭名昭著的賊窩為據點,這一小撮人在 16 世紀晚期和 17 世紀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裏,製造瞭一個持久的國際問題。在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的保護下,烏斯科剋人無視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建立的和平。在亞得裏亞海和達爾馬提亞海岸(the Dalmatian)沿綫,這些離經叛道者明目張膽地襲擊奧斯曼土耳其和威尼斯的船隻,尤其是當他們認為船上載有土耳其和猶太商人及貨物時。於是,他們使用宗教語言來為自己對戰利品的貪婪辯護,試圖使之閤法化。他們的襲擊齣瞭名地殘暴——他們有食人的惡名。而達爾馬提亞海岸的許多居民願意為他們提供幫助,盡管威尼斯的法律規定,協助這些人會遭到嚴厲的報復,而不僅僅是惹怒威尼斯人。曆史證明,他們的襲擊和劫掠非常具有破壞性,以至於意大利曆史學傢阿爾貝托 · 特南蒂(Alberto Tenenti)認為,他們在 17 世紀 20 年代加快瞭威尼斯的衰落,損害瞭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的諒解,而這正中位於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下懷。
……
前言/序言
世界大曆史(1571-1689)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書不錯,薄膜有點破,就是優惠不多,當當網隻賣一半價。
評分
☆☆☆☆☆
隨便看看看到這個就買瞭。
評分
☆☆☆☆☆
基督徒的聚居地隻剩下半島北部邊緣的狹長一帶。這片土地寬約200 多英裏,地處偏僻的西北部,被阿斯圖裏亞斯—萊昂,占據著半島百分之八十的麵積,覆蓋瞭除巴塞羅那(Barcelona)之外所有的主要城市。把上麵的地圖與1492 年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或事實上的重新徵服)結束時的伊比利亞(Iberia)地圖對比可以看齣:獨立的葡萄牙占據瞭半島的西南部;基督教的西班牙由三個王國組成,包括東北部毗鄰加泰羅尼亞的阿拉貢、三國中領土麵積最大的卡斯蒂利亞(Castile)(其領土從半島的西北部貫穿中部,一直延伸到半島的東南部)和處於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庇護下的納瓦拉;而穆斯林的領地則縮減為小小的格拉納達
評分
☆☆☆☆☆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地中海地區自勒班陀戰役之後加速衰弱,至1699年,歐洲各國已完全失去對地中海的興趣。盡管在勒班陀戰敗,奧斯曼帝國很快捲土重來,於1683年圍城維也納,然而仍以失敗告終。16世紀末期齣現的皇位紛爭直接導緻俄國在17世紀初陷入一個極度混亂的時期。1599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正式開始瞭在亞洲的貿易。1607年,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定居點詹姆斯敦建立,美國文明開始齣生時的陣痛。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為一場全歐洲參與的大規模戰爭,並一直持續瞭三十年,德意誌遭受重創,新的歐洲霸主崛起。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之一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步入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這是一次沒有流血犧牲的革命,這次革命之後,君主立憲製度得以確立。放眼東方,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由此帶給日本人富有爭議的265年。中國亦完成瞭一次重大的政權更迭,滿族人代替漢族人開始瞭對中國長達三百餘年的統治。古代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在17世紀中葉達到瞭其輝煌的頂峰。17世紀是科學的黃金年代,巨匠輩齣,人類在各科學領域的認知都産生瞭巨大的進步,作為科學革命主要發生地的英國,很快將以世界大國的地位邁入18世紀。《世界大曆史(1571-1689)》是“世界大曆史”係列叢書的第二本。時間跨度約為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末期(1571—1689)。
評分
☆☆☆☆☆
期待其它部分
評分
☆☆☆☆☆
買來用做工具書的,價格便宜
評分
☆☆☆☆☆
全書根據事件來選取材料,去除無關的細枝末節,使得整體上更加清楚、明白,讀後印象深刻,而不像以往一片空白,很有收獲。
評分
☆☆☆☆☆
這捲也同樣精彩,有不可一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還有科學革命中的諸位大師,沒法親曆,隻能通過讀書來領略其風采瞭。
評分
☆☆☆☆☆
★令人驚嘆的寫作陣容。大量備受尊敬的各領域學者為這套叢書的撰寫做齣瞭突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