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 50537-2009) [Code of Engineering Survey for Oil-gas Fiel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 50537-2009) [Code of Engineering Survey for Oil-gas Fie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油气田
  • 工程测量
  • 国家标准
  • 规范
  • GB/T 50537-2009
  • 石油工业
  • 天然气工业
  • 测量技术
  • 行业标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36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of Engineering Survey for Oil-gas Fiel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T 50537-2009)》共有10章2个附录。10章是:总则,术语,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线路测量,厂、库、站址测量,变形测量,勘探点测量。2个附录是: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平面控制测量
4 高程控制测量
5 地形测量
6 航空摄影测量
7 线路测量
8 厂、库、站址测量
9 变形测量
10 勘探点测量
附录A 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
附录B 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勘探与开发:现代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指导手册 引言 本书旨在为油气田勘探、开发及地面工程建设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技术指导与实践参考。内容聚焦于保障油气田地面设施设计、安装、运行及维护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不同于专注于特定测量标准的规范性文件,本书侧重于将先进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理念与行业最佳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油气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实施阶段。 第一部分:油气田地面设施规划与初步设计 第一章:项目前期准备与选址评估 本章详细阐述了油气田地面工程项目启动前的关键步骤。内容包括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分析,这对于确定钻井平台、处理站、管线走向的基础承载力及水土保持措施至关重要。重点讨论了社会经济影响评估(SEIA)和环境影响评估(EIA)在选址决策中的作用,强调必须平衡资源可采性、建设可行性与区域生态敏感性。同时,阐述了初步工程范围界定(FEL)的关键要素,包括产能需求预测、基础工艺流程选择对占地面积、公用工程接入点的初步影响。 第二章:工艺流程集成与公用工程系统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油气处理设施的设计原理。从集输系统到主要处理单元(如分离、脱水、净化),详细介绍了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确保满足原油、天然气的产品质量标准。核心内容包括: 公用工程系统: 发电、供气、供水(生产水和生活用水)系统的容量计算、冗余设计与能效优化。 消防与安全系统: 基于风险分析(HAZOP)的被动与主动消防措施布局,包括固定泡沫灭火系统、气体检测与紧急关断(ESD)系统的集成设计。 管线路由优化: 涉及集输管网和外输管线的初步路由规划,需考虑地形障碍、穿越限制(河流、道路、居民区)以及最小化环境扰动原则。 第三部分:土建与结构工程设计基础 第三章:场地准备与基础工程设计 油气田地面设施的稳定性直接依赖于可靠的地基处理。本章详细介绍了针对软土地基、喀斯特地貌或地震活跃区所需的特殊地基处理技术,如换填、高压喷射灌浆、深层搅拌桩等。 结构荷载分析: 阐述了设备基础、厂房、站房所承受的静荷载、动荷载(风载、雪载、地震作用)的规范化计算方法。 混凝土与钢结构选型: 针对油气田腐蚀性环境(如硫化氢、氯化物侵蚀),推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钢材的防腐涂层系统选择。 第四章:工业建筑与厂房设计 本章专注于满足油气田生产、控制和生活需求的工业建筑设计规范。讨论了防爆区域划分(根据国家相关防爆标准)对电气设备选型和厂房通风要求的指导作用。内容包括: 控制室与仪表间(CCR/ICCP): 强调其作为设施大脑的冗余设计、电磁屏蔽(EMI/EMC)和环境控制要求。 设备基础与吊装设计: 涉及重型反应器、压缩机组等主要设备的基础承载能力校验及未来检修吊装的预留条件。 第四部分: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道路、场区布置与排水系统 本章聚焦于厂区内部交通流线和场地环境的工程设计。 场区布置(Layout): 依据安全间距要求(如火炬塔、高压设备与控制室的安全距离),优化设备、管廊、道路的相对位置,确保操作便利性与紧急疏散效率。 雨污水分离系统: 详细阐述了生产废水、消防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路径设计。特别是针对含油污水的初期分离与生化处理设施的布置要求。 第六章:防腐蚀与绝缘工程 鉴于油气田作业环境的严苛性,本章系统介绍了面向全系统的防腐蚀策略。 外防腐: 针对地下管线、储罐外壁的阴极保护技术(牺牲阳极法与外加电流法)的应用指南,以及钢结构的高性能油漆体系选择。 内防腐: 针对特定工艺介质(如酸性气、高含硫原油)的管道和容器的内衬材料(如环氧树脂、玻璃钢)选择与施工验收标准。 第五部分: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第七章: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 本章提供了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管理框架。内容侧重于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特别是在高空、受限空间、动火等高风险作业的管理流程。强调了“三查一验”制度在关键安装节点(如承压设备、关键管段)的应用。 第八章:工程完工验收与移交 描述了从竣工验收到最终移交的操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 静态与动态测试: 针对压力容器和管线的强度试验、泄漏试验的执行标准。 调试与开车准备: 确保所有辅助系统(仪表、电力、安全连锁)功能完备,为工艺系统安全投运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本书汇集了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与建设领域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与技术规范的精髓,旨在成为现场工程师、设计人员及项目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以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油气田地面设施建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字体清晰,图示规范,检索起来也算方便。我个人比较看重规范中关于“精度评定”的章节。在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阶段,精度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差异。我原以为规范会对不同尺度的测量任务(从初期的控制网布设到后期的设备安装定位)给出分层级的、细致入微的精度指标和校核流程。看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合格标准,是判定工程是否达标的硬性依据。然而,对于如何处理“超差”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流程,以及不同测量误差源的权重分析,描述得相对保守。它更像是在设定一个“完美状态”下的准绳,而对于工程现场经常出现的、由环境干扰、人为失误或设备老化引起的系统性误差,如何进行科学的归因和修正,提供的指导性建议不如我预期的那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来说,它告诉了我“目标在哪里”,但没有详细描绘“如何绕过陷阱到达目标”的策略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份量十足的专业资料。我其实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它的,毕竟“规范”两个字就代表着权威性和实用性。我原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油气田应用的前沿探讨,比如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复杂地形地貌下的精度控制,或者最新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如何无缝集成到地质模型中去。可惜的是,翻阅下来,感觉内容还是停留在了相对传统的测量方法和流程的细致罗列上。当然,对于初入行业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无疑是宝贵的,它提供了非常扎实的起点。但是,对于已经有几年经验,期待能看到行业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挑战,比如在海洋平台或极寒地区的精确放样和沉降监测方面的创新思路,这本书似乎没有太多着墨。它更像是一本坚实的“基石”,而不是引领未来的“灯塔”。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关于不确定性分析和数据融合的深度讨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满足于满足于满足于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管理流程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标准如何确保跨区域、长时间作业的一致性。油气田的建设往往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大型项目,涉及多个承包商和多批次的测量队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跨团队的“语言统一器”。读完之后,我承认它在术语定义和基本测量单元上确实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但令我略感遗憾的是,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可追溯的“测量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书中的着墨不多。例如,原始数据的长期归档要求、元数据(Metadata)的标准采集规范,以及如何确保所有参与方使用的坐标系和高程基准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完全一致,这些更偏向于管理体系构建的部分,似乎被其严谨的技术细节所掩盖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执行的规范性,而对于如何将这些规范有效地嵌入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框架中,我感觉它提供的是一个基础框架,而非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蓝图。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地质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本期望这本书能体现出中国测量技术与国际接轨的最新成果。毕竟,2009年的标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技术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我期待看到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工程测量深度融合的章节,比如如何利用倾斜摄影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自动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测量报告,实现“一次测量,多方使用”。阅读下来,内容更多侧重于传统的大地测量学原理和全站仪、水准仪等传统仪器的使用流程,这无可厚非,因为它们是基础。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基础数据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数字化资产,书中涉及较少。尤其是关于“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处理,比如如何高效地分析多年来的地面沉降趋势,并将其可视化以支持决策,这部分内容略显单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技术路线图”。对于渴望推动行业迈向智能化测量的同行来说,可能需要另寻他途来寻找更前沿的技术指导。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帮助我解决在实际项目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在高标准的环保要求下,进行大规模油田基础设施的精确放样和竣工验收。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垂直度、水平度误差容忍范围的细致说明,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比如软土地基或喀斯特地貌)下,如何调整测量方案以确保结构物的长期稳定性。读完后,我发现书中对标准规范的引用非常详尽,各种表格和公式都显得严谨可靠。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标准化的条文应用于一个非常规的、需要跨专业协调的复杂工程时,书中的指导性略显不足。它更多地是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基础框架,但对于“当A方法受阻时,B替代方案的可靠性如何评估”这类实战问题,提供的案例支持和量化分析就比较有限了。这让我感觉,它更偏向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对未来工程实践的预判和指导。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标准”和“现实困难”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项目经理来说,还需要更多的“实战经验谈”来佐证这些规范的适用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