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治要(套装共3册)

国学治要(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治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治国理政
  • 经史子集
  • 文化经典
  • 历史
  • 政治
  • 思想
  • 智慧
  • 国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77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195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2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净空法师倾力推荐,誉为能复兴中华的一本书。
  国学入门之捷径,繁而不芜,简而不陋;
  中华典籍之精华,统于四部,囊括百家。
  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小四库全书;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先秦诸子、汉唐文赋、明清理学、唐诗宋词、音韵训诂,提要钩玄,兼容并包。
  中华国学之精华,东方文明之宝典;经世治国之镜鉴,修身养性之源泉。
  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群体中广为流传,民国大中院校学生国学入门必读。
  国内中文简体可阅读版。

内容简介

  《国学治要》和《群书治要》并列为国学入门经典读本,被净空法师称之为:这两本书可以复兴中华。
  《国学治要》是民国年间张文治等人,穷十年之力,编撰而成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丛书,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经线,厘定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七辑,从《四库全书》中精选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汇集而成,共二百余万字,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一把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窥探传统文化精华的钥匙。该套书在民国期间流传广泛,被列为民国大中院校学生的必读国学入门书,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群体中热销至今。

作者简介

  张文治,古典文学研究家。字润之,号立斋。生于江西南昌,原籍湖南常德。幼年喜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十六岁考入江西省立中学,成绩优异,受到校长熊育锡的器重,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荐往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国学治要》。1931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前后近三十年。他对古代典籍涉猎甚广,被书局同人称为“活辞海”。曾在中华书局教科书部编注《高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中学国文教师手册》(中华书局),校点《四部备要》,编著《古书修辞例》(中华书局)。解放后审定校点《资治通鉴》及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等书。他是旧《辞海》的编辑者之一,并与蒋镜芙合编《国音学生字典》(中华书局),此外,尚有《疑年统谱》一稿,为查考历史人物生卒年月较完备的工具书。他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在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校注方面作出了贡献。

精彩书评

  ★这个瑞古冠中印刷厂和中华书局合作久矣。对于这套丛书,该厂不出意料地采用了滑脆薄纸和气味明显的油墨。买这种价位的资治通鉴,适合时常翻阅而绝非收藏。封皮为塑封,很适合于这种定位。
  内容简单纯粹,无注释,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能促使买书者仔细阅读,着实思考,细加研究————当然,买而不读者除外了。对于古代作品,一遍阅读先从无注原文开始,是我的阅读习惯。这种编排是由其定位决定的,但是与之对应的阅读方式却绝不低端。正如寒门出干才,书只须要求版本适当,并不是越贵越好。
  就著作本身而言,我可不必发表任何议论,此书的地位与价值,人所共知。建议像我一样平时比较忙的朋友每天精读10页,至于获益与否,在于您的个人悟性,更在于品格。敬祝读此书者能如书般清新合距,持中守正,立在自己的岗位上,待人如书脊的圆融,律己以书页的严整,渊博如此书,宽厚如此书,敬业如著此书,贡献如成此书。此书为世之镜鉴,愿书友们能在起一念做一事之初,借鉴历史,做出正确的决断,方能不负司马光先生辛苦著述与书友刻苦拜读之功夫。
  ——某网友
  
  ★一直想看一部大部头的历史书,年初的时候看到天涯一个解读资治通鉴的帖子,就选定这本书。网上下载了原文带翻译的电子版放到kindle上看,但是由于本人理科出身,基础不好,人也浮躁,开始看的时候,经常是半懂不懂,有时候懒得看翻译,有时候懒得看原文直接看翻译,或者不懂的就跳过去,然后就看不下去了。后来就想了个法子,先抄一段原文,不懂的再看翻译,如此抄了几个月,现在抄到了秦二世(此套书的第87页,后面貌似还有三千多页,不过也不急,反正有时间),光看原文已经可以基本看懂大意。这套书质量不错,纸是比较薄,另外封面是硬纸,个人觉得平装用软的封面更方便阅读,地名人名加了下划线很好,方便我这种基础的人阅读,字体也不至于太小,总的来说对得起价钱。
  ——某网友

目录

经部
第一编 经传治要
卷一 经传十种
《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
卷二 经传序论
卜商、孔安国、刘歆、王充、郑玄、赵岐、杜预、郭璞、孔颖达、贾公彦、程颐、朱熹、蔡沈、钱大昕、段玉裁、章学诚、焦循、阮元、王引之、江藩、方东树、龚自珍、陈沣、王先谦、张之洞、《史记》
卷三 小学著述序论
许慎、江式、颜之推、陆法言、徐铉、徐锴、郑樵、顾炎武、戴震、钱大昕、钱塘、汪中、朱骏声、王筠、陈沣、马建忠

史部
第二编 史学治要
卷一 史书五种
《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附 录
《通志》、《文献通考》
卷二 史评二种
《史通》、《文史通义》

子部
第三编 诸子治要
卷一 诸子十七种
《荀子》、《春秋繁露》、《法言》、《中说》、《老子》、《列子》、《庄子》、《管子》、《商子》、《韩子》、《公孙龙子》、《墨子》、《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孙子》
卷二 隋唐以前诸子论学名著
鬻熊、吕尚、司马穰苴、邓析、尹喜、文子、尸佼、申不害、孟轲、尹文、慎到、鹖冠子、孔鲋、陆贾、贾谊、桓宽、刘向、班固、班昭、王符、荀悦、徐幹、仲长统、刘劭、李康、王昶、嵇康、裴頠、葛洪、贾思勰、范缜、刘峻、颜之推、张蕴古、刘禹锡、李翱、林思慎、张弧、金人铭、司马谈、司马迁、刘向、高诱、鲁胜、张湛、杨倞

第四编 理学治要
卷一 理学七家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卷二 宋元以来各家论学名著
邵雍、司马光、吕大均、李侗、胡宏、张栻、陆九韶、陈亮、程端蒙、董铢、真德秀、程端礼、吴澄、方孝孺、薛瑄、罗钦顺、胡直、吕坤、黄宗羲、顾炎武、张尔岐、陆世仪、张履祥、朱用纯、王夫之、汤斌、陆陇其、颜元、李塨、方苞、李绂、刘大櫆、袁枚、戴震、陆耀、洪榜、《宋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集部
第五编上 古文治要
卷一 古文十七家
屈平、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虞集、宋濂、归有光、姚鼐、曾国藩
卷二 历代各家名文
宋玉、邹阳、枚乘、刘安、汉武帝、东方朔、李陵、杨恽、王褒、谷永、崔瑗、李固、蔡邕、陈琳、王粲、魏文帝、曹植、吴质、杨修、诸葛亮、李密、刘伶、潘岳、陆机、王羲之、陶潜、颜延之、鲍照、江淹、邱迟、庾信、王勃、骆宾王、王维、李华、陆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王禹偁、范仲淹

第五编下 古文治要
卷三 历代论文名著
扬雄、王充、王逸、魏文帝、陆机、挚虞、沈约、萧统、梁简文帝、刘勰、颜之推、王通、柳冕、裴度、李翱、皇甫湜、李德裕、杜牧、孙樵、柳开、苏辙、黄庭坚、张耒、陆游、陈骙、真德秀、苏伯衡、唐顺之、茅坤、顾炎武、侯方域、魏禧、彭士望、邵长衡、汪琬、朱彝尊、方苞、刘大櫆、袁枚、朱仕琇、钱大昕、章学诚、张惠言、恽敬、阮元、李兆洛、包世臣、刘开、梅曾亮、吴敏树、张裕钊、吴汝纶、朱一新
卷四 历代小说名著
司马迁、刘向、刘歆、应劭、张华、皇甫谧、干宝、葛洪、王嘉、刘义庆、吴均、王度、张说、李泌、陈鸿祖、陈鸿、郑怀古、许尧佐、李公佐、裴说、无名氏、无名氏、杨巨源、元稹、李翱、蒋防、薛用弱、李商隐、韩偓、冯延己、韦庄、乐史、张邦基、洪迈、沈俶、元好问、宋本、王恽、刘基、苏伯衡、方孝孺、马中锡、陆荣、田汝成、袁宏道、江盈科、魏学洢、王猷定、魏禧、陈鼎、徐芳、甘表、戴榕、李渔、陆次云、戴名世、蒲松龄、东轩主人、袁枚、纪昀、梅曾亮、吴敏树、俞樾

第六编 诗词治要
卷一 诗十五家
曹植、阮籍、陶潜、鲍照、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王士祯、附录
卷二 词九家附录一家
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李清照
卷三 历代论诗名著
钟嵘、刘勰、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司空图、欧阳修、苏轼、郭茂倩、包恢、严羽、元好问、宋濂、胡翰、高棅、何景明、李梦阳、钱谦益、顾炎武、侯方域、王士祯、朱彝尊、陈祖范、沈德潜、袁枚、纪昀、姚鼐、潘德舆、朱彝尊、张惠言、金应珪

第七编 书目治要
卷一 汉书艺文志
卷二 隋书经籍志
卷三 清四库全书序

精彩书摘

  《国学治要(套装全3册)》: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日:“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

前言/序言

  《国学治要》总论
  《国学治要》总纲七编,通计为篇约近三千,为字百有余万。其编纂之旨趣略曰:吾国开明最古,学术广博,然其大要,载之简册,统于四部。是书分编,即依四部之名,稍加离析;所采诸书,亦皆四部名著,考之公论,百世不朽。大凡于经史诸子,皆以著述为主,而存其荦荦近古者各若干种;于理学诗文,皆以作者为纲,而举其初祖大宗,名实相符者各若干家,每家每种之中,则溯本穷源,以定取舍;如诸子理学,本以立意为宗,故惟取其述学之名篇;史书多录大事,而兼存原书之体例;经传则事理俱富,约包子、史两编;古文诗词,虽以词章为重,而浮靡无物之作,概不收及;书目一编,兼总诸学,即可辨识古今学术之流别,且辟后学读书之门径,故以殿焉。至于历代贤哲之作,其立言虽不专家,而舒文载实,名贵一世,多有助于学问者。若经传等书之序论,与历代各家论学论文之篇,或叙述源流,或辨别是非,或补苴缺漏,或参加考订,今并博选精择,分隶各编。总期吾国历代之学术文章,藉此以进窥堂奥,繁而不芜,简而不陋,以便好学之士,依类讲求,旁推互览,深造自得。昔吾先正有言曰:守约以施博,又曰:温故而知新,此是书所由作也。虽然,删述之事,夫何易言?古今文章总集,如萧选姚纂之传世者,彪炳一时,而论者犹有微词。况是书囊括四部,提要钩玄,编者孤陋寡闻,草创手定,其不被人指摘者几希。惟冀当代鸿博,不吝示教,俾异日次第修正,则拜赐多矣。丁卯年秋月编者谨识。
  再案:此书之名治要,凡几经更改。其后读唐魏征之《群书治要》,见其采撷经传子史之文,略存菁华,以便诵读,合以此书体例,颇为相近,于是其名遂定。惟魏氏之书,乃奉敕编撰,专备人君乙夜所披览,关系治道政教者,固为详尽,而于一国学术之大体,斯文之精粹,以今时学者之所求断之,仍多缺憾。故此书特扩充其范围,选四部名著,斟酌繁简,定为七编,庶足为现今高级中学教本之用〔近阅某君论文一篇,略谓中等学校国文科,宜编纂一种公用教本。此种教本所取材料,不妨超出本课程所定分量以上,在教授者既可以有相当去取之活动,而其余亦足以供学者自修之用。此书七编,计其字数,百有余万,自非高中三年国文课程中所能容纳,然若据某君之言而推断之,则此书之取材过多,正可畀教与学者以便利,而胜于他本遵照课程编纂者之执一也〕,及一般有志国学者研读之资。每编之中,又各析为数类,大抵其第一类所选,皆为国学之本质,必须熟读深思〔古文、诗词两编中之第二类,并皆国学之本质,其余各篇中之各类,间亦有之。惟书目则全非是,然亦只言其大概如此,非可截然划分也〕。其余各类则多属指导门径之作,学者亦宜考览,藉以辗转推寻,升堂入室,其为助尤不少焉。特编者自惟不敏,尝谓学问之道,无穷无尽,人之所见,各有不同,即一人之见,前后往往歧异。如此书草创于庚申之初,八载以来,随时搜集,复承三益之助,屡加修正,今始获告竣事,然实未敢自信,他日如续有所得,或更有未安,仍当重行增订,及别为补编〔当代人文字,关系国学,便于讨论者,不乏佳构,而此编一律未收,以他日亦当别为专编故也〕。至于书中所选经史各文,其辞义奥衍,典实繁富,初学读之,谅多以寻讨检查为苦,暇日亦当从事此役,题曰附参,以资辅行。虽知琐屑钞誊无益于高深,然其勤其劳,癖病所存,犹私冀有愚者之一得,大雅君子,傥不我鄙弃欤!


《国学治要(套装共3册)》是一套旨在系统梳理、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著作。全套书共包含三册,分别侧重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根基、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国学认知框架。 第一册:思想之源——探寻中国哲学智慧 本册是“国学治要”的基石,专注于挖掘和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勃兴,到后世儒释道三家学说的融汇发展,本书力求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宏伟轮廓。 上古思潮与早期哲学萌芽: 追溯伏羲、神农、黄帝等远古先圣的传说,探讨《易经》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早期宇宙观与哲学思想。分析《尚书》等古籍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与道德伦理观念,如“民惟命,天惟循”、“德不孤,必有邻”等,揭示早期中国社会对于秩序、和谐与责任的朴素认知。 诸子百家的智慧激荡: 深入解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儒家: 重点阐释孔子的仁、礼、义、智、信、忠、恕等核心道德范畴,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解析孟子的性善论、民本思想,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法并重的观点。探讨《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与《中庸》的“中庸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道家: 细致解读老子的《道德经》,阐释“道”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等哲学思想,及其对人生智慧的启迪。分析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坐忘等思想,揭示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视角。 墨家: 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以及其对社会公平、平等和国家富强的关注。 法家: 梳理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关于君主集权、法治、权术的论述,探讨其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与局限。 其他学派: 简要介绍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代表性观点,展现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秦汉以后哲学的发展与融合: 分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与影响,以及儒学如何与阴阳五行、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学体系。探讨魏晋玄学的兴起,及其对佛教哲学的接纳与融合。介绍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如程朱理学对“理”的本体化论证,以及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揭示其对人性、道德与认识的深刻思考。 现代视域下的哲学反思: 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人工智能、信息时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与意义。如“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借鉴,“和而不同”对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作用。 本册旨在引导读者跳出碎片化的阅读,建立起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认知,理解其内在逻辑与演变脉络,并从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第二册:道德之基——重塑伦理人生规范 本册聚焦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讨了古人如何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乃至国家治理等各个层面,确立并践行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个人道德修养的阶梯: 详细解读“修身”在儒家伦理中的核心地位。从《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层层递进,分析如何通过学习、反省、实践来提升个人品德。强调“慎独”的重要性,即在无人知晓时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分析“知耻近乎勇”的道德自觉,以及“仁者无敌”的道德力量。 家国一体的伦理网络: 深入阐释“孝悌”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石。探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理想,以及“克己复礼为仁”在家庭中的实践。解析“齐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家风”对家族传承的深远影响。将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伦理,阐述“忠君”、“爱民”在古代政治伦理中的地位,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感。 五伦关系中的处事之道: 系统梳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分析每种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和相处之道。探讨“仁义礼智信”五常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如“信”在朋友之间的重要性,“义”在君臣之间的担当,以及“礼”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与道德情怀: 分析“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体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博大胸怀。探讨“礼”的社会功能,不仅是规范,更是情感的表达与联结。分析“义”所包含的公平、正义与担当,以及“廉耻”作为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道德实践中的智慧与困境: 探讨古代圣贤在面对道德冲突时的抉择,如“割席断交”与“士为知己者死”。分析“忠孝两难全”等历史情境中的道德困境。讨论“道貌岸然”、“阳奉阴违”等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传统伦理在现代的传承与重塑: 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对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以应对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挑战。分析传统伦理在个人品格塑造、社会和谐构建、国家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册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丰富内涵,认识其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个人成长的力量,并从中汲取道德养分,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册:雅韵流芳——品味中国文学艺术之美 本册将视角转向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文明在审美领域的独特造诣与深厚底蕴。从诗词歌赋的婉转悠扬,到书画雕刻的意境深远,本书力求展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诗词歌赋的千年回响: 诗经与楚辞: 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品味《诗经》的质朴与《楚辞》的浪漫,感受早期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与审美取向。 汉魏六朝的古风与新声: 欣赏曹操、曹植的慷慨悲歌,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以及建安风骨的雄浑。 唐诗的辉煌: 深入解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家的作品,分析其豪迈、沉郁、写实、写意等不同风格,理解唐诗如何成为中国文学的巅峰。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欣赏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杰作,体会词作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如何承载细腻的情感与时代风貌。 元曲的通俗与生命力: 感受元杂剧和散曲的市井气息与艺术感染力,认识其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小说与戏剧: 探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分析《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戏剧的艺术成就。 书画艺术的写意与传神: 书法艺术的线条之美: 介绍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书体,分析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神品,理解书法中蕴含的个人品格与哲学意趣。 绘画艺术的意境与写实: 探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以及“以形写神”、“骨法用笔”等创作原则。欣赏顾恺之、吴道子、张择端、文徵明、八大山人等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不同题材的艺术特色。 雕塑与工艺美术: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欣赏玉器、陶瓷、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寓意。 音乐、舞蹈与戏曲的魅力: 古代音乐的雅乐与俗乐: 了解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演奏特色,以及“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舞蹈的传承: 简要介绍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的特点。 戏曲艺术的鼻祖: 探讨昆曲、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文学艺术中的文化精神: 分析中国文学艺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载道”等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哲学追求。探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人文关怀。 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应用与创新: 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影视、动漫等领域,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探讨传统艺术在提升国民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册旨在引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学艺术的殿堂,从古典的诗词、优美的书画、动人的戏曲中,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国学治要(套装共3册)》 是一次系统性的国学探索之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通过对思想、伦理、艺术的全面梳理,本书希望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寻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提升个人修养,涵养家国情怀,并以更深邃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治”心、“治”家、“治”国、“治”天下,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担当的现代中国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国学治要》的套装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能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和初步了解,就已经被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特地关注了其中关于古代礼仪和人际交往的那一部分。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许多经典案例和历史人物的实践经验,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古人的智慧。比如,书中对“孝”和“悌”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中的深层作用。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周代宗法制度下,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严格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的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中很多看似不合时宜的传统习俗,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被我们现代人抛弃的规矩,其实是古人为了处理复杂社会关系而精心设计的高效工具。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就有一种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感觉,非常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这次购入《国学治要》主要是想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盲区。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古代哲学思想时所采用的清晰逻辑。特别是关于“中庸之道”的解读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把它解释成“和稀泥”,而是深入剖析了阴阳平衡、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我记得书中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中庸”比作驾驭一匹烈马,既不能太松,让它脱缰而去,也不能太紧,勒得它喘不过气来,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把握。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半吊子”也能抓住核心要义。此外,书中对古代士人精神面貌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看来,简直是一股清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国学典籍应该具备指导当下生活的能力,而非仅仅是历史的陈列。这本《国学治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君子之交”和“修身养性”的章节。它没有空谈道德高地,而是通过讲述古代士大夫如何处理朋友间的进谏、如何平衡官场中的得失,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行为准则。比如,书中提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有过必显,有过必去”,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它教导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而不是掩饰。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情绪,书中推荐的“静坐”与“内省”的方法,结合古代养生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灵栖息地。这套书,与其说是读历史,不如说是借古人之经验,来优化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结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

我对历史典籍的阅读要求很高,总怕遇到那种旁征博引却缺乏主见的“缝合怪”。然而,这套《国学治要》在梳理诸子百家思想脉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清晰的洞察力。我重点看了它对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作者非常巧妙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张力,指出法家强调的“制衡”与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或针对不同对象所施展的治理手段。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来佐证观点,比如秦朝的短期强盛与速亡,恰恰说明了法家的弊端在于缺乏弹性。而汉初的“休养生息”,则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力。这种辩证的、立体化的分析视角,让我对传统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推崇某一家,而是教我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汲取不同学派的精华,这才是真正的“治要”所在。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学和美学略有追求的人,我对这套书的语言风格也格外关注。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带着一种古典韵味和行文的流畅性。特别是书中摘录的历代经典名篇赏析部分,简直是享受。比如,对《诗经》中“风”的解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风俗记录层面,而是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民间疾苦和朴素情感。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引用恰当,使得那些遥远的声音仿佛又在我们耳边响起。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古代的诗词格律和书法美学时,也融入了对儒家“中和之美”的理解,将文化的不同领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套书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品鉴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心独运,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一直信赖京东,物流给力,质量有保证,而且活动力度更给力。强烈推荐

评分

很好,正版,塑封。

评分

民国时期学校当局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读物。

评分

书刚刚收到了,双十一购买的,买了很多,所以要买的来读一读的,有时间再来详细阅读,习惯好评吧。

评分

很好,通俗易懂,很厚实,估计能读一阵子,

评分

很好,通俗易懂,很厚实,估计能读一阵子,

评分

一直想买一套看看!这次活动降价,立马下单解馋!包装完好无破损,排版文字清楚,翻阅起来顺手,读起来无障碍!物流快捷,值得收藏和平时阅读!好评!!!

评分

绝对正版,厚实,字体大小合适。京东秒杀的蔡大师著作,性价比高。

评分

总体可以,给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