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

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泓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海军
  • 驱逐舰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二战前
  • 舰船
  • 美国历史
  • 军事科技
  • 舰艇设计
  • 海军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19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章骞倾情作序,波兰绘图大师利皮斯基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深专家顾伟欣联袂绘制数幅超大拉页线图!数十万字、千张舰船照片及彩绘线图,厘清百年美国驱逐舰发展历史、设计过程、舰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资料详实,考证深入!收藏此书,从美西战争到海军假日,见证美利坚的海洋之梦。

内容简介

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海上强国,美国的驱逐舰从二战时期便开始世界的潮流。其设计思想在战后对整个欧洲甚至日本等远东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驱逐舰数量众多,本书是少有的“逐舰”列举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专著。本书力争将美国从“班布里奇”级到近期的“朱姆沃尔特”级的每一艘曾经服役过的驱逐舰进行列举,并着重介绍其中一些知名的战役、装备、人物等。本书当为如今国内读者系统了解美国驱逐舰的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硕士,现就业于博物馆。自幼对于军事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战史、战略思想等。自2012年开始编写军事类书籍,现已出版多部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诞生之初 早期美国驱逐舰 1899—1918
“班布里奇”级
“特拉克斯顿”级
“史密斯”级
“保尔丁”级
大洋猎狼
“卡辛”级
“艾尔文”级
“奥布莱恩”级
“塔克”级
“桑普森”级
禁酒令时期的美国驱逐舰
“考德威尔”级
“维克斯”级
“克莱蒙森”级
虹达角灾难
第二章 条约时代 一战结束后至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驱逐舰 1919—1940
“法拉古特”级
“波特”级
“索莫斯”级
“马汉”级
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驱逐舰
“格里德利”级
“巴格莱”级
“本汉”级
“西姆斯”级
驱逐舰换基地
多用途的美国驱逐舰

精彩书摘

  “班布里奇”级(Bainbridge class)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提出海军需要一种可以拦截西班牙鱼雷艇并能进行鱼雷攻击的小型舰艇。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898年同意拨款建造16艘“鱼雷驱逐舰”(TBD)。就这样,美国海军的第一级驱逐舰——“班布里奇”级诞生了。
  由于之前美国没有建造过现代意义上的驱逐舰,因此“班布里奇”级的设计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英国之前设计建造的驱逐舰。“班布里奇” 级的官方设计是以鱼雷艇为蓝本,其尺寸是之前鱼雷艇的两倍。相对于鱼雷艇,“班布里奇” 级搭载的鱼雷数量减少,但是火炮数量增加。“班布里奇” 级上的两门76毫米炮分别安装在舰桥和舰艉的指挥塔上,五门57毫米炮中的两门一左一右安装在舰桥上,剩下三门分别安装在舰体中央及舰艉。“班布里奇”级舰体中部的四根烟囱分别连接四座锅炉,而四座锅炉两两一组,分别连接两座轮机。“班布里奇”级的输出功率为8000马力,最高航速28节。
  1899年8月15日,“班布里奇”级的首舰“班布里奇”号(DD-1)驱逐舰在纳菲尔-利维船舶和发动机制造公司开工建造,该级的其他12艘分别在威廉·特里格造船公司(DD-4至DD-5)、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DD-6至DD-7)、弗河造船厂(DD-8至DD-9)、联合钢铁厂(DD-10至DD-12)和燃气轮机及发电公司(DD-13)建造。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都在1900至1903年间下水并服役,由于建造公司不同,各舰在细节上也有差别。除了官方设计的标准配置外,弗河造船厂建造的“罗伦斯”号和“麦克多诺”号舰首采用“龟背”前甲板,四根烟囱全部紧密排列,全部七门火炮为57毫米炮;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建造的“霍普金斯”号 和“赫尔”号采用较低的“龟背”前甲板,其烟囱较高,全部六门火炮为57毫米炮。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级驱逐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在航速、火力和续航能力上都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要求。尽管到了一战前夕,“班布里奇”级的性能已经有些过时,但还是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主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一战中除了“昌西”号在1917年11月19日被英国商船“罗斯”号撞沉,其他12艘毫发无损。战争结束后,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全部退役并被出售拆解。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马汉在其关于“海权论”的著作中曾经明确提出过,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一个国家能否成长为伟大国家,与她对海洋的掌控和利用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国人对陆地的痴迷远远超过对海洋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农耕文明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人一直奉行与世无争的哲学思维的结果。尽管郑和下西洋宣示了天朝上国的皇恩浩荡,但是很快中国还是面对浩瀚大洋关闭了自己的大门,拱手放弃了对海洋的主权。于是,一次又一次,中国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等先后从海上向这个自诩为世界正中的国家发起攻击。在受尽欺侮之后,中国人终于慢慢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海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晚清开始,尽管受到国力所限,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海防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到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海洋文化和海防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南海、东海、钓鱼岛等这些时时触动国人神经的问题尚待时日解决的环境下,可以预料与海洋有关的军事话题将持续获得国人的关注。
  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毫无疑问最重要的力量莫过于海军。放眼全球,以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海军强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国家的海军,现在或者曾经叱咤风云,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海军强国就是世界强国。作为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舰艇又是维护海洋主权最有力的工具。而这些国家的海军舰艇,又是体现人类科技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一面镜子。研究主要海军强国的军舰,既可以全面了解世界海军历史发展,也可以为中国的海军装备建设提供经验。这就是指文号角工作室的“指文武器系列?世界舰艇”图书大系出版的初衷。
  我们力争将这套大系打造成为“高大上”的一套读物。这主要体现在:
  一、全面。这套图书大系,力图梳理世界主要海军强国主力舰艇的全部发展历史,囊括了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艇、鱼雷舰艇、潜艇等主要舰种,预计将出版40本以上。每本书都对相关内容进行极致而深入的介绍,每艘舰艇几乎都会涉及,每段历史也都尽量不错过。
  二、通俗。我们不做学术性的专著,我们更不做地摊读物。我们瞄准的是具备一定海军常识的读者。所以我们不会长篇累牍地讲解某种军舰的技术特性,也不会只罗列一些数据。我们根据普通读者的兴趣点,会将一些枯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我们更会在书中穿插介绍一些颇有意思甚至带有一点八卦色彩的话题。
  三、实用。这套书系完全可以成为工具书,读者可以在其中查到所有舰艇的简单数据,也可以看到几乎每艘舰艇的图片。一书在手,相信读者能够对某国某种舰艇的发展产生清晰的印象,而不再人云亦云或稀里糊涂。
  四、精美。得益于指文图书多年来的出版经验,此套大系排版设计极为精美,堪称国内同类图书的佼佼者。这不是王婆卖瓜,这是实事求是。书中大量线图和大幅照片,可以让读者大饱眼福,甚至拍案叫绝。
  自从指文号角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关注有质量的军事历史话题。先后出版了华文世界唯一制服徽章收藏文化读物“号角文集”及“单兵装备”系列丛书。“世界舰艇”大系将是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另外一套诚意之作。这套大系应该填补了华文读物的一项空白,相信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也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海洋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丛书主编:唐思
  2014年8月于深圳祥怡阁
  序
  驱逐舰,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
  2013年10月28日,一艘形状独特的巨大军舰在美国巴斯铁工造船厂下水,这艘满载排水量高达14797吨的舰艇便是美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朱姆沃尔特”号。若无意外,该舰将于明年加入美国海军的行列,而成为美国海军在冷战结束以后所奉行的“由海向陆”作战思想的重要核心力量。这也意味着驱逐舰这种总是为他人进行护航的舰艇成为被人护航的角色。
  1894年,英国为了打破法国的集中运用雷击舰艇的所谓“少壮学派”战术,研制出一种被称为“鱼雷艇歼击舰(Torpedoboatdestroyer)”的新型舰艇。以后这个称呼也被简化为Destroyer,当时中国将其翻译为“鱼雷猎舰”,而日本则将其翻译为“驱逐舰”,结果后者却反而成了该舰种的习惯称呼。而且,当时的驱逐舰事实上就是那种雷击舰艇的放大版,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驱逐舰的诞生,使得以往的雷击舰艇失去了存在意义,被“驱逐”出了海军舰艇家族而已。
  美国最早的驱逐舰虽说是从1898年开始建造的,但是,其源流则可以追溯得更早,南北战争期间北军库欣上尉就率艇用杆雷击沉了南军的装甲舰。而后历经各种试验舰艇,在1890年,以库欣为名的雷击舰第一号在美国海军服役。自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步英国的后尘,用驱逐舰之名,将雷击舰逐出了作战序列。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驱逐舰数量仅为52艘,还远远不能和海军强国相比,但是,一旦加入了战争,其驱逐舰便成为最早的援英战力,横穿大西洋,被誉为“五月花的回归”。美国驱逐舰的投入使得英国开始有余力组织护航船队,将英国的海上交通从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美国为此延缓了大舰建造计划,全力投入轻型舰艇的建造,其平甲板驱逐舰猛然建造了273艘之多,充分展示了美国强有力的工业实力。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驱逐舰还是得到了成批生产,仅战时就建造了381艘之多,其中设计卓越的“弗莱彻”级更是达到了175艘这个峰值。而且,还在美国参战之前,其驱逐舰就在护航行动中被击沉,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驱逐舰的勇敢战功不胜枚举。
  到了战后,美国的驱逐舰事实上出现了分化,其中大型的被称为驱逐领舰,战后美国的巡洋舰事实上都属于这一范畴,而通常的驱逐舰则以反潜作为其主要任务,其最终型“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又发展出了宙斯盾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从这个意义看,战后美国海军的主要水面舰体都流淌着驱逐舰的血脉。
  虽然象征着美国海上力量的拳头的,或许是“大白舰队”,或许是超级航空母舰,又或许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默默地支撑起这支海上力量的脊梁,则当推曾经被戏称为“铁皮罐”的驱逐舰。她们依托于美国强大的工业以及管理能力,以一种让世人惊愕的数量大量生产,曾经活跃于保卫护航船队的最前线,宛如猎犬一般与敌方的艨艟巨舰短兵相接。而后则逐渐凝聚起高科技,化作了名副其实的电子堡垒而纵横于冷战和反恐战争的前列。如今,新的宙斯盾驱逐舰各类型的建造数量又将接近百舰,成为今后美国水面舰艇的主体。而“朱姆沃尔特”号的出现,又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处于主力舰屏障的舰艇终于也成为了舰队的核心。然而,这也许意味着驱逐舰这个概念,甚至于整个舰艇分类的概念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使得我们应该对于今后美国驱逐舰的发展加以关注。
  和变化多端的美国其他舰艇的命名不一样,美国驱逐舰的命名始终是以美国海军的名将英杰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恰恰符合了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这一性格与精神。
  从诞生到如今,美国驱逐舰数量已经超过了千艘,这在世界上所有的海军中也未曾有过。对于这千艘舰艇加以概览,其困难和工作量有多少可想而知,但是,江泓、钱坤与张恩东等先生能够挑起这副担子,图文并茂地完成写作可谓难能可贵。借此本人致以由衷的敬意。
  章骞
  2014年8月31日

  前言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舰艇,其从19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拥有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从诞生之日起,驱逐舰从一种专门对付鱼雷艇的小型辅助舰艇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各国海军中最重要的水面作战舰艇。今天的驱逐舰已经成为海上多面手,现代化的驱逐舰上安装了防空、反潜、对海对岸武器,既能在舰队中承担常见的防空、反潜护航任务,又能独自执行对岸远程攻击任务,还能够进行巡逻、侦察、封锁和救援等多种任务,多用途的驱逐舰具有极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美国驱逐舰作为当代多用途驱逐舰的代表,汇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于一身,已经成为今天驱逐舰设计和使用的风向标。不过,即便是最强大的武器也有由弱到强、逐步进化的过程,美国驱逐舰当然也不例外。从最早仅仅装有几门火炮和几枚鱼雷的大型鱼雷艇到今天有相控阵雷达、多种用途导弹、舰载直升机的大型军舰,美国驱逐舰拥有自身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美国驱逐舰全史》分为三册,以时间为顺序,以级别为主干,以大量数据、史料和图片为基础,全面介绍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历史。作为国内第一套全面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书籍,书中不仅宏观地对每一个级别驱逐舰进行总体概括,对每一艘曾经服役于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除了对驱逐舰本身的叙述,书中还加入了许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力求让本书更全面、更丰富、更具历史感。
  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美国海军官方网站、各国档案馆已公开的文档以及关于美国驱逐舰的专业著作。关于每艘军舰的相关参数参考了美国海军档案和制造商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指正。
  在《美国驱逐舰全史》的成书过程中,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波兰的斯拉维克·利皮斯基先生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顾伟欣先生为本书绘制美国驱逐舰的精细线图,两位画家精湛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钦佩,精美的线图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要感谢海军史专家章骞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能够得到专家的肯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作者
  2014年8月
《碧海擎天:近代海洋力量的崛起——以美国驱逐舰发展为视角(1899-1940)》 序言 二十世纪初叶,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而这些变革中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海洋力量的重塑。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支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海上力量——驱逐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海军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以灵活的机动性、强大的火力以及对新兴威胁的有效应对能力,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书《碧海擎天:近代海洋力量的崛起——以美国驱逐舰发展为视角(1899-1940)》并非简单罗列美国驱逐舰的型号、舰名与技术规格,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美国驱逐舰发展的宏观脉络与微观细节,以此为切入点,揭示近代海洋力量如何从技术革新、战术演变、战略构想以及国际政治角力的多重维度中,一步步确立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地位。我们将目光聚焦在1899年至1940年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这是美国海军从一个区域性力量迈向全球性强权的转型期,也是驱逐舰作为一种独立作战单位,其理论与实践不断成熟,并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孕育期。 第一部分:奠基与萌芽——蒸汽时代的海上先锋(1899-1909)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回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刚刚告别风帆时代,拥抱蒸汽与钢铁的海洋。在此之前,海军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庞大的战列舰上,它们是海上霸权的象征,也是国家威严的体现。然而,新兴的海洋威胁——鱼雷艇——的出现,打破了战列舰的绝对统治地位。这些小型、快速的舰艇,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接近庞大而笨拙的战列舰,并发射毁灭性的鱼雷。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各国海军开始探索一种能够有效对抗鱼雷艇,同时又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舰艇。美国海军也不例外。1899年,美国海军正式将“驱逐舰”(Destroyer)这一概念付诸实践,其最初的使命正如其名——“驱逐”那些可能威胁主力舰队的鱼雷艇。 在这一时期,美国驱逐舰的设计理念深受当时欧洲海军强国的影响,尤其是英国。首批驱逐舰,如“班布里奇”级(Bainbridge-class),代表着当时最前沿的技术,装备了蒸汽轮机,拥有相对较高的航速,并配备了火炮和鱼雷发射管。然而,这些早期驱逐舰在设计上往往存在一些妥协,例如航速不够理想,续航能力有限,以及船体结构相对脆弱,难以应对恶劣海况。 本书将细致考察这些早期驱逐舰的设计演变,分析不同型号之间的技术差异,以及它们在实战(例如美西战争后期,尽管规模不大,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演习中的表现。我们将探讨当时海军工程师们在动力系统、武器配置、船体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及这些探索所面临的技术瓶颈与挑战。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这一时期海军战略思想的初步萌芽,即如何将这些新型舰艇融入舰队作战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鱼雷艇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战术探索——日俄战争的回响与美国海军的觉醒(1910-1918) 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海军格局风云变幻,尤其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为世界海军界敲响了警钟。这场战争中,鱼雷艇和水雷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大型舰艇造成的重大损失,极大地提升了驱逐舰在海军战略中的地位。各国海军纷纷加快驱逐舰的研发与建造,其设计理念也开始向着更强大的火力、更快的速度和更远的航程发展。 美国海军同样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在此后的几年里,美国海军迎来了驱逐舰设计与建造的黄金时期。诸如“保罗·琼斯”级(Paul Jones-class)到“奥班农”级(O'Bannon-class)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这些舰艇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蒸汽轮机效率的提升,使得航速有了大幅度的飞跃;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加强,除了更口径更大、射速更快的火炮外,鱼雷发射管的数量和威力也得到了提升,使其具备了更强的攻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美国海军开始积极探索驱逐舰的战术运用。从最初的“反鱼雷艇”角色,驱逐舰逐渐发展成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多用途舰艇”。它们开始被用于侦察、巡逻、护航,甚至参与对岸炮击。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海军战术学说,分析美国海军如何通过模拟演习、战术研讨,以及对日俄战争等实际战例的学习,逐步确立驱逐舰在未来海战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将驱逐舰的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战争初期,德国U型潜艇的出现,对协约国海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使得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书将重点分析美国海军如何应对U型潜艇的威胁,以及这一时期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的战术演变。我们将探讨在恶劣的海况下,驱逐舰如何协同作战,运用深水炸弹、声纳等技术,有效地搜寻和摧毁潜艇。同时,驱逐舰也成为商船队重要的保护伞,其在大西洋上的护航任务,对于维持盟国的战争物资供应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标准化与全球化——“无畏舰时代的驱逐舰”与海军条约的影响(1919-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海军军备竞赛并未完全停止。各国都在吸取战争的经验教训,致力于打造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在这一时期,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标准化与技术优化。 “平克尼”级(Sims-class)等一系列驱逐舰的出现,标志着美国驱逐舰设计走向成熟和标准化。这些舰艇在性能上更加均衡,在航速、火力、续航能力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蒸汽轮机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舰船的续航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使其能够执行更远距离的任务。武器配置上,更高口径的主炮和威力更大的鱼雷,使得驱逐舰具备了与轻型巡洋舰抗衡的能力。 然而,国际海军条约的签署,对这一时期驱逐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对各国海军的吨位、舰船类型和数量进行了限制。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条约对美国驱逐舰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条约的限制迫使海军工程师们在有限的吨位内,尽可能地提升舰艇的性能,从而推动了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同时,条约也促使各国海军更加注重驱逐舰在特定任务中的专业化发展。 在这一时期,美国海军的战略思想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无畏舰时代”的到来,战列舰依然是海军的主力,但驱逐舰的地位却愈发重要。它们不再仅仅是战列舰的“僚舰”或“屏障”,而是能够执行独立作战任务的“多任务平台”。本书将探讨驱逐舰在舰队中的战术协同,以及它们在侦察、反潜、护航、布雷等多种任务中的具体运用。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这一时期驱逐舰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技术趋势,例如对舰载火控系统的改进,对导航与通讯设备的升级,以及对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的优化。这些技术进步,为美国驱逐舰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未来战争的序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1939-1940) 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1939年至1940年这一关键的转折点。此时,欧洲的战火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美国虽然尚未正式参战,但其海军力量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 在这一时期,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发展,已经显露出未来战争的特征。诸如“马汉”级(Mahan-class)等新型驱逐舰,在设计上更加强调了火力、速度和续航能力的结合。它们装备了更先进的火炮系统,能够发射更远的炮弹,并拥有更快的射速。鱼雷武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驱逐舰的舰载电子设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例如雷达的早期应用,尽管还不成熟,但预示着未来海战的电子化趋势。这些技术进步,使得驱逐舰在夜间作战、恶劣天气作战以及反潜作战中,拥有了更大的优势。 本书将分析美国海军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其驱逐舰的建造计划和战略部署。我们将探讨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驱逐舰将承担哪些更为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大西洋上的反潜战争,在地中海和太平洋上的两栖作战支援,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军航母舰队进行决战。 结语 《碧海擎天:近代海洋力量的崛起——以美国驱逐舰发展为视角(1899-1940)》旨在通过对美国驱逐舰近半个世纪发展的深入研究,展现近代海军力量从萌芽到成熟,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宏伟历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深刻理解,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军如何通过对驱逐舰的不断探索、革新与发展,不仅塑造了其自身的海上力量,也为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天,全球海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驱逐舰,这支曾经被视为“海上猎犬”的舰艇,最终成为了守护海洋、维护和平,以及赢得战争的关键力量,它们的身影,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海洋史的史册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绝对是海事史爱好者们不容错过的瑰宝!我刚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它的装帧就非常精美,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印刷,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老照片,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为一名对海军舰艇历史着迷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内容的详实和考据的严谨。从早期那些简陋却充满勇气的小型驱逐舰,到一战时期崭露头角,再到战间期美国海军大规模扩建,建造出了一系列性能优越、火力强大的新型驱逐舰,《全史》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作者似乎对每一艘被提及的驱逐舰都有深入的研究,不仅列出了它们的建造时间、服役经历、主要舰级特点,还穿插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船员的生活、舰艇在关键战役中的表现、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轶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驱逐舰设计演变的分析,比如如何从应对鱼雷艇威胁,发展到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再到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美国驱逐舰发展的脉络,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和设计调整背后的逻辑。而且,作者在描述舰艇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宏观历史背景下,让我了解到这些钢铁巨兽是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参与到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中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舰艇数据,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海军建设的宏大图景和人类在海洋上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评分

我是一个对海战史有着痴迷的普通读者,《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舰艇图鉴,更是一部关于美国海军发展史的缩影。我被书中详尽的叙述深深吸引,从1899年美国海军第一艘驱逐舰的诞生,到1940年二战前夕已形成规模的现代化驱逐舰舰队,这个跨度长达四十余年,而作者几乎将这四十多年的历史细节都收入囊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每一艘驱逐舰,甚至每一个舰级的深入剖析。他不仅描述了这些舰艇的外观、尺寸、武装等基本信息,更着重于挖掘它们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在实战部署中的表现。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海战战术演变、技术革新对驱逐舰设计的影响等内容,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驱逐舰在海军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战时期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的作用的描述,以及战间期美国海军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建造计划,不断提升驱逐舰的整体作战能力。这本书的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即便是一些技术性的描述,也能让非专业读者感受到其内在的逻辑和魅力。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纸,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钢铁巨兽的风采。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军事爱好者,最近偶然翻到了这本《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简直是挖到了宝!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花了大量心血完成的作品。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不仅仅是列出了一堆驱逐舰的名字和数据,而是将每一艘舰艇的故事都讲得有血有肉。从19世纪末那些充满试验性质的早期驱逐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在炮火中浴血奋战的“海上猎犬”,再到战间期美国海军实力飞速发展,催生出一批批设计更先进、性能更卓越的驱逐舰,《全史》都为我们细致地呈现了这一过程。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不同时期驱逐舰设计演变的分析,比如在面对日益强大的水面和水下威胁时,驱逐舰的武器配置、船体结构、动力系统是如何不断升级的。那些关于舰艇改装、改进的细节,以及它们在模拟演习和实际部署中的表现,都展现了美国海军在舰艇发展上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舰艇时,并没有回避它们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客观和真实。这本书的配图也非常丰富,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舰艇飞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一艘驱逐舰的风采。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普通学生,我对军事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海军舰艇。《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它以一种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梳理了美国驱逐舰从诞生到初步成熟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严谨态度,大量的原始资料、官方档案被巧妙地融入叙述之中,使得本书的内容极具说服力。书中对不同时期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建造背景、技术革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海军战略、舰艇战术以及科技发展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例如,书中对一战后美国海军在“条约时代”下的舰艇发展限制,以及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寻求突破的分析,就让我深思。此外,书中对一些重要驱逐舰舰级的设计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作用都有详尽的描述,这对于理解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建设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战间期”驱逐舰发展的着墨,因为那个时期是美国海军实力悄然崛起的关键阶段,而驱逐舰作为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更是反映了这一崛起过程的缩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又充满了吸引力,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舰艇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海军舰艇的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驱逐舰。《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美国驱逐舰从蹒跚学步到日渐成熟的整个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舰艇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型驱逐舰的“灵魂”。那些关于舰艇设计理念的探讨,比如如何平衡速度、火力、续航力和成本,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是如何根据地缘政治变化和技术发展来调整驱逐舰的设计方向,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那些关于舰艇命名、建造过程中的一些挑战,甚至是一些设计上的小故事,都让冰冷的钢铁有了温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标志性驱逐舰舰级的详细剖析,比如“弗莱彻”级、“基林”级(虽然这本书到1940年为止,但它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不仅介绍了它们在性能上的飞跃,还分析了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海上作战的格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期的海军造船厂,看着一艘艘战舰拔地而起,又仿佛登上这些驱逐舰,亲历它们在各个海域巡弋、执行任务的场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语言也十分专业,但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通俗易懂,即便不是海军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不错,买齐了

评分

东西不错 价格实惠 满意

评分

这套书集齐了,这次京东的书寄来没有任何破损,好评

评分

内容全面,值得收藏!

评分

指文图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评分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级驱逐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在航速、火力和续航能力上都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要求。尽管到了一战前夕,“班布里奇”级的性能已经有些过时,但还是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主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一战中除了“昌西”号在1917年11月19日被英国商船“罗斯”号撞沉,其他12艘毫发无损。战争结束后,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全部退役并被出售拆解。

评分

80年代后,形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海军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 价格实惠 满意

评分

1899年8月15日,“班布里奇”级的首舰“班布里奇”号(DD-1)驱逐舰在纳菲尔-利维船舶和发动机制造公司开工建造,该级的其他12艘分别在威廉·特里格造船公司(DD-4至DD-5)、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DD-6至DD-7)、弗河造船厂(DD-8至DD-9)、联合钢铁厂(DD-10至DD-12)和燃气轮机及发电公司(DD-13)建造。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都在1900至1903年间下水并服役,由于建造公司不同,各舰在细节上也有差别。除了官方设计的标准配置外,弗河造船厂建造的“罗伦斯”号和“麦克多诺”号舰首采用“龟背”前甲板,四根烟囱全部紧密排列,全部七门火炮为57毫米炮;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建造的“霍普金斯”号 和“赫尔”号采用较低的“龟背”前甲板,其烟囱较高,全部六门火炮为57毫米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