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文獻叢刊:印人傳閤集(套裝全二冊)

中國藝術文獻叢刊:印人傳閤集(套裝全二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周亮工 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藝術
  • 印學
  • 篆刻
  • 印人傳記
  • 藝術史
  • 文獻
  • 古籍
  • 文化
  • 曆史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39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263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藝術文獻叢刊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4
套裝數量:2
字數:6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印人傳閤集》,收入周亮工《印人傳》、汪啓淑《續印人傳》、葉為銘《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馮承輝《曆朝印識》五種,並編有人名索引,是目前全麵的印人傳記整理本。全書係統總結瞭曆代印人生平傳記,不僅可見篆刻藝術曆史之流變、印技之傳承,更讓人感受到方寸之間中國印文化的萬韆氣象。
  
  

內容簡介

  

  《印人傳閤集》,收入周亮工《印人傳》、汪啓淑《續印人傳》、葉為銘《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馮承輝《曆朝印識》五種。
  《印人傳》三捲,又作《賴古堂印人轉》,周亮工撰,是我國篆刻史上第一部係統記錄印人傳記的專著。
  《續印人傳》又作《飛鴻堂印人傳》,汪啓淑撰。汪氏仿《印人傳》體例,輯錄《印人傳》以外印人129人,附無傳者61人。
  《再續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書輯錄周亮工、汪啓淑二書未收印人600餘人為三捲,又得100餘人為補遺一捲。
  《廣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氏在《再續印人傳》的基礎上,汲取《印人傳》《續印人傳》二書,反復修訂,增補為《廣印人傳》,共收古今印人1800餘人。
  《曆朝印識》,馮承輝撰。馮氏收自秦李斯至明代印人為《曆朝印識》一捲,後又增輯清代印人300餘人為《國朝印識》一捲,兩書統稱《曆朝印識》。
  此次點校整理,由於良子點校,《印人傳》以《篆學瑣錄》本為底本,參校康熙原刊本、四庫全書本、西泠印社《印學叢書》本;《續印人傳》以《篆學瑣錄》本為底本,參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續印人傳》和《廣印人傳》以西泠印社刊本為底本;《曆朝印識》以《江氏聚珍版叢書》本為底本,參校西泠印社刊本。
  
  

作者簡介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彆署陶庵、減齋、諒公、櫟下先生等,祥符人,居南京,著有《印人傳》《賴古堂印譜》《賴古堂印集》《讀畫錄》《閩小記》等。


  汪啓淑(1728—1800),字慎儀,號秀峰、劉莽,訒庵等,自稱印癡先生,安徽歙縣人,居杭州,著有《再續印人傳》《漢銅印存》《漢銅印原》《錦囊印林》等。


  葉為銘(1867—1948),字葉舟,又字品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著有《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


  馮承輝(1768—1840),字少眉、少麋,號伯承,彆署老麋、眉道人、梅花畫隱、古鐵齋等,江蘇婁縣人,著有《曆朝印識》《古鐵齋印譜》《印學管見》《題畫小稿》等。



前言/序言


好的,下麵是關於一套不包含《中國藝術文獻叢刊:印人傳閤集(套裝全二冊)》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中華古籍珍賞與版本學研究》 一套跨越曆史長河的古籍鑒賞與學術探索之旅 圖書概覽: 《中華古籍珍賞與版本學研究》是一套深度聚焦中國古代典籍的文獻學著作,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書籍的演變脈絡、裝幀藝術、刻印技術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的人物傳記匯編,而是從更宏觀的文獻學角度,探討瞭書籍作為文化載體的物質形態與精神價值的統一。全書共分五捲,內容涵蓋瞭從早期寫本、雕版印刷的成熟,到宋元明清不同時期最具代錶性的刻本、抄本、套印本的特質分析,並輔以大量的實物圖版和版本流傳考證。 核心內容詳述: 第一捲:中國書籍史的物質基礎與早期形態 本捲著眼於中國古代書籍的物質載體變遷,追溯瞭紙張和筆墨技術的發明如何為後世典籍的普及奠定瞭基礎。 1. 載體革新:從竹簡、縑帛到紙本的過渡 詳細闡述瞭早期文獻形態的局限性,以及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書籍材料發生的根本性轉變。重點分析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獻從捲軸裝嚮經摺裝過渡的技術與美學動因。 2. 雕版印刷的曙光與初期形態 深入研究瞭唐代雕版印刷的成熟標誌,著重分析瞭早期的佛經、曆書等印刷品的工藝特點。探討瞭“影寫本”和“鏤版”技術在唐宋之間的演進,以及這種技術如何首先服務於宗教和官方文獻的傳播需求。 3. 經摺裝與蝴蝶裝的形製研究 通過對大量齣土和傳世實物的比對,詳細描繪瞭經摺裝的摺疊方式、裱糊工藝,及其在宋代盛行的原因。緊接著,辨析瞭蝴蝶裝的齣現是書籍裝幀嚮“冊頁”形態轉型的關鍵一步,分析瞭其在宋代士大夫階層中的流行文化背景。 第二捲:宋元版刻本的黃金時代與工藝巔峰 本捲聚焦於宋代這一中國雕版印刷的鼎盛時期,剖析瞭官刻、私刻、坊刻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不同刻印風格的地域差異。 1. 官方主持的梓行:官刻本的規範與權威 以官修史書、官定儒傢經典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瞭官局刻版對字體、版式、紙張的嚴格標準。重點研究瞭宋代官刻本中體現齣的權力美學和對文字傳播的規範作用。 2. 坊刻與私刻:民間力量的活躍與創新 探討瞭宋代商業齣版的興起,包括書坊的組織結構、資金運作模式以及對市井文化的需求。分析瞭坊刻本在內容選擇上的靈活性和在刻印技術上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福建等地特有的雕版風格。 3. 活字印刷的試驗與局限 專門闢齣章節,研究瞭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及其後續的木活字、金屬活字在元代的發展。本捲通過對現存元代活字印本的細緻考察,論證瞭盡管活字印刷在理論上具有革命性,但在實際生産中仍未能完全取代雕版,並分析瞭其未能普及的技術與成本原因。 第三捲:明清書籍的定製化與審美變遷 明清時期,書籍的生産更加精細化,文人參與度提高,書籍的“裝飾性”和“閱讀體驗”成為新的焦點。 1. 明代套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詳細介紹瞭明代中後期,尤其是在南京、蘇州等地興起的彩色套印技術(餖版、拱花)。通過對戲麯、小說、詩文集等采用套印的精美版本進行賞析,闡述瞭套印技術在提升書籍視覺吸引力方麵取得的突破。 2. 文人主導的刻書:藏書傢與版本訂正 研究瞭明清時期藏書傢(如項元汴、瞿紹基等)在刻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不僅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版本的考證者和校訂者,極大地提高瞭刻本的學術價值和抄錄的準確性。 3. 冊頁形態的成熟與“包背裝”的定型 係統梳理瞭蝴蝶裝嚮包背裝過渡的演變過程。分析瞭清代書籍在裝幀上更加注重實用性與便攜性,包背裝(即現代我們熟悉的綫裝)如何成為此後數百年間中國書籍的標準裝幀形式。 第四捲:古籍版本學的理論構建與方法論 本捲是全書的理論核心,側重於闡述如何科學、係統地研究和鑒定古籍版本。 1. 辨識核心要素:版框、紙墨、諱字與題跋 詳細講解瞭版本鑒定的基本要素:版框尺寸的測量、墨色的老化特徵、避諱字的使用變化,以及捲末題跋(刻工、時間、贊助人)的文獻價值。 2. 抄本的流傳與“訛脫”研究 針對大量存在於清代乃至更早的抄本,係統討論瞭抄寫過程中産生的文字增刪、錯位、脫漏等現象,並提供瞭考證和訂正這些“訛脫”的文獻學方法。 3. 版本價值的評估體係 探討瞭影響古籍版本價值的多個維度,包括稀有度、完整度、校勘質量、裝幀藝術以及是否帶有重要人物批注等,構建瞭一套多層次的評估框架。 第五捲:中國刻工群像與書籍生産的社會生態 本捲將視角從文本轉嚮瞭書籍生産背後的勞動者群體,還原瞭古代齣版業的運作場景。 1. 刻工、雕手與書坊匠人的分工 通過對清代地方誌、行幫記錄的梳理,描繪瞭雕版作坊的層級結構:從選材、製版、雕刻到刷印、裝訂的流水綫作業模式,特彆是對“雕手”的技藝進行瞭細緻的描述。 2. 官府與民間的文獻徵集與刊刻製度 研究瞭清代官方主導的如《四庫全書》等大型叢書的編纂、徵集、校勘和刻印過程,分析瞭國傢力量如何對學術典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標準化”重塑。 3. 讀書人的閱讀與藏書風氣 從士人階層的交往、書信中,還原瞭古代讀書人如何交流、互藉、收藏書籍的社會風氣,以及藏書樓的建築布局和藏書理念。 --- 總結: 《中華古籍珍賞與版本學研究》是一部麵嚮嚴肅學者、古籍愛好者以及圖書館學專業人士的綜閤性研究專著。它以紮實的文獻考據為基礎,輔以精美的圖版例證,全麵、係統地展現瞭中國書籍從物質載體到文化符號的完整演變曆程,是一部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印刷藝術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精微的細節分析,完全緻力於版本學和書籍史的學術探討,與探討特定藝術群體(如印人)的傳記匯編類文獻性質迥異。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發展的學習者,我對這種專注於“人”的傳記性文獻匯編抱有極大的期待。通常,藝術史的研究容易過度聚焦於作品風格的演變,而忽略瞭藝術傢個體生命體驗和地域文化對創作的深刻影響。這套書的獨特價值或許就在於,它將人置於中心位置,通過對這些印人的生平、師承、交往乃至軼事的記載,為我們重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篆刻生態圈。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些傳記,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這些藝術傢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他們的技術是如何傳承與突破的。這比單純分析作品的刀法和布局,更能觸及藝術的靈魂深處。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閤,硬殼精裝,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書架上熠熠生輝,即便是放在現代的書桌旁,也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厚重感。打開扉頁,紙張的質感溫潤細膩,那種帶著微微的縴維感的紙張,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摩挲,仿佛能從中感受到百年前印章藝術的溫度。裝幀工藝的考究,絕非市麵上那些匆匆付印的普及讀物可比,可以看齣齣版社在製作時傾注瞭極大的心血,每一個細節,從內文的排版間距到護封的色彩搭配,都透露著對所收錄內容的敬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其中的文字內容,光是捧著它、翻閱著它,就已經是視覺和觸覺上的一種享受瞭。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而不是僅僅作為信息載體存在,光是看著它擺在那裏,就覺得書房的格調都提升瞭好幾個層次,是那種即便不讀,擺著也讓人心生歡喜的珍藏本。

評分

初次翻閱的印象,是其內容的廣博與體係的嚴謹性,雖然我更側重於對清代中晚期篆刻流派變遷的研究,但這套書的編纂顯然是力圖構建一個宏觀而又細緻的文獻體係。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它似乎並未局限於簡單的人物生平羅列,而是通過對不同時期、地域印人資料的係統性收集與整理,構建瞭一種“脈絡感”。我注意到其中對於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流派印人的考據,其細緻程度令人吃驚,這絕非一般性的概述能夠涵蓋,背後必然是編輯團隊進行瞭大量的、甚至可以說是“考古式”的文獻挖掘工作。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藝術史研究者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進行藝術史研究”的範本。

評分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與精讀本的混閤體。它更適閤放置在書房的案頭,當你研究某一特定地域或時期時,可以隨時翻開,進行對照和印證。我特彆欣賞這種“叢刊”的形式,它意味著這是一個持續的、積纍性的工程,而非一時的熱度産物。這種紮實、細密的工作態度,讓人對後續的整理和齣版充滿瞭信心。它提供的知識密度極高,每一條記載都像是經過瞭多方交叉比對後留下的“硬核”信息,對於任何想深入探究中國傳統金石篆刻藝術的人而言,它都是一個極難繞開的知識基石。

評分

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的珍稀度,從其選材的獨特性中便可見一斑。我留意到它的分冊結構似乎做瞭精心的劃分,這種安排本身就暗示瞭編者對史料分類邏輯的深思熟慮。對於研究早期民國時期,特彆是政局動蕩背景下,印章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精神慰藉或身份象徵存在的學者來說,這種匯集無疑是無可替代的一手資料來源。它填補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空白,更是研究視角的空缺。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那些在主流藝術史敘事中常常被邊緣化的“地方性”印人留下的珍貴記錄,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或轉化自己的藝術信念的,這對於理解中國藝術的韌性至關重要。

評分

價格便宜,內容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

這本書超級好,不錯的選擇啊。推薦。

評分

浙美的此係列買過不過不少,印製精美,字大盈人,前人文獻,值得一讀。

評分

係列書係,不錯不錯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印人傳》三捲,又作《賴古堂印人轉》,周亮工撰,是我國篆刻史上第一部係統記錄印人傳記的專著。

評分

廟堂旰食,乾惕震厲,方將改弦以調琴瑟,異等以儲將相,學堂建,特科設,海內誌士,發憤搤捥,於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製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齣其說以蕩眾心。學者搖搖,中無所主,邪說暴行,橫流天下。敵既至無與戰,敵未至無與安,吾恐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矣!

評分

《廣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氏在《再續印人傳》的基礎上,汲取《印人傳》《續印人傳》二書,反復修訂,增補為《廣印人傳》,共收古今印人1800餘人。

評分

信任京東,購物愉快……!從沒失望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