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傳閤集》,收入周亮工《印人傳》、汪啓淑《續印人傳》、葉為銘《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馮承輝《曆朝印識》五種,並編有人名索引,是目前全麵的印人傳記整理本。全書係統總結瞭曆代印人生平傳記,不僅可見篆刻藝術曆史之流變、印技之傳承,更讓人感受到方寸之間中國印文化的萬韆氣象。
《印人傳閤集》,收入周亮工《印人傳》、汪啓淑《續印人傳》、葉為銘《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馮承輝《曆朝印識》五種。
《印人傳》三捲,又作《賴古堂印人轉》,周亮工撰,是我國篆刻史上第一部係統記錄印人傳記的專著。
《續印人傳》又作《飛鴻堂印人傳》,汪啓淑撰。汪氏仿《印人傳》體例,輯錄《印人傳》以外印人129人,附無傳者61人。
《再續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書輯錄周亮工、汪啓淑二書未收印人600餘人為三捲,又得100餘人為補遺一捲。
《廣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氏在《再續印人傳》的基礎上,汲取《印人傳》《續印人傳》二書,反復修訂,增補為《廣印人傳》,共收古今印人1800餘人。
《曆朝印識》,馮承輝撰。馮氏收自秦李斯至明代印人為《曆朝印識》一捲,後又增輯清代印人300餘人為《國朝印識》一捲,兩書統稱《曆朝印識》。
此次點校整理,由於良子點校,《印人傳》以《篆學瑣錄》本為底本,參校康熙原刊本、四庫全書本、西泠印社《印學叢書》本;《續印人傳》以《篆學瑣錄》本為底本,參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續印人傳》和《廣印人傳》以西泠印社刊本為底本;《曆朝印識》以《江氏聚珍版叢書》本為底本,參校西泠印社刊本。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彆署陶庵、減齋、諒公、櫟下先生等,祥符人,居南京,著有《印人傳》《賴古堂印譜》《賴古堂印集》《讀畫錄》《閩小記》等。
汪啓淑(1728—1800),字慎儀,號秀峰、劉莽,訒庵等,自稱印癡先生,安徽歙縣人,居杭州,著有《再續印人傳》《漢銅印存》《漢銅印原》《錦囊印林》等。
葉為銘(1867—1948),字葉舟,又字品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著有《再續印人傳》《廣印人傳》。
馮承輝(1768—1840),字少眉、少麋,號伯承,彆署老麋、眉道人、梅花畫隱、古鐵齋等,江蘇婁縣人,著有《曆朝印識》《古鐵齋印譜》《印學管見》《題畫小稿》等。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發展的學習者,我對這種專注於“人”的傳記性文獻匯編抱有極大的期待。通常,藝術史的研究容易過度聚焦於作品風格的演變,而忽略瞭藝術傢個體生命體驗和地域文化對創作的深刻影響。這套書的獨特價值或許就在於,它將人置於中心位置,通過對這些印人的生平、師承、交往乃至軼事的記載,為我們重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篆刻生態圈。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些傳記,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這些藝術傢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他們的技術是如何傳承與突破的。這比單純分析作品的刀法和布局,更能觸及藝術的靈魂深處。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閤,硬殼精裝,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書架上熠熠生輝,即便是放在現代的書桌旁,也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厚重感。打開扉頁,紙張的質感溫潤細膩,那種帶著微微的縴維感的紙張,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摩挲,仿佛能從中感受到百年前印章藝術的溫度。裝幀工藝的考究,絕非市麵上那些匆匆付印的普及讀物可比,可以看齣齣版社在製作時傾注瞭極大的心血,每一個細節,從內文的排版間距到護封的色彩搭配,都透露著對所收錄內容的敬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其中的文字內容,光是捧著它、翻閱著它,就已經是視覺和觸覺上的一種享受瞭。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而不是僅僅作為信息載體存在,光是看著它擺在那裏,就覺得書房的格調都提升瞭好幾個層次,是那種即便不讀,擺著也讓人心生歡喜的珍藏本。
評分初次翻閱的印象,是其內容的廣博與體係的嚴謹性,雖然我更側重於對清代中晚期篆刻流派變遷的研究,但這套書的編纂顯然是力圖構建一個宏觀而又細緻的文獻體係。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它似乎並未局限於簡單的人物生平羅列,而是通過對不同時期、地域印人資料的係統性收集與整理,構建瞭一種“脈絡感”。我注意到其中對於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流派印人的考據,其細緻程度令人吃驚,這絕非一般性的概述能夠涵蓋,背後必然是編輯團隊進行瞭大量的、甚至可以說是“考古式”的文獻挖掘工作。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藝術史研究者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進行藝術史研究”的範本。
評分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與精讀本的混閤體。它更適閤放置在書房的案頭,當你研究某一特定地域或時期時,可以隨時翻開,進行對照和印證。我特彆欣賞這種“叢刊”的形式,它意味著這是一個持續的、積纍性的工程,而非一時的熱度産物。這種紮實、細密的工作態度,讓人對後續的整理和齣版充滿瞭信心。它提供的知識密度極高,每一條記載都像是經過瞭多方交叉比對後留下的“硬核”信息,對於任何想深入探究中國傳統金石篆刻藝術的人而言,它都是一個極難繞開的知識基石。
評分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的珍稀度,從其選材的獨特性中便可見一斑。我留意到它的分冊結構似乎做瞭精心的劃分,這種安排本身就暗示瞭編者對史料分類邏輯的深思熟慮。對於研究早期民國時期,特彆是政局動蕩背景下,印章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精神慰藉或身份象徵存在的學者來說,這種匯集無疑是無可替代的一手資料來源。它填補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空白,更是研究視角的空缺。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那些在主流藝術史敘事中常常被邊緣化的“地方性”印人留下的珍貴記錄,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或轉化自己的藝術信念的,這對於理解中國藝術的韌性至關重要。
評分價格便宜,內容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這本書超級好,不錯的選擇啊。推薦。
評分浙美的此係列買過不過不少,印製精美,字大盈人,前人文獻,值得一讀。
評分係列書係,不錯不錯
評分還可以。。。。。。。。。。。
評分《印人傳》三捲,又作《賴古堂印人轉》,周亮工撰,是我國篆刻史上第一部係統記錄印人傳記的專著。
評分廟堂旰食,乾惕震厲,方將改弦以調琴瑟,異等以儲將相,學堂建,特科設,海內誌士,發憤搤捥,於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製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齣其說以蕩眾心。學者搖搖,中無所主,邪說暴行,橫流天下。敵既至無與戰,敵未至無與安,吾恐中國之禍,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矣!
評分《廣印人傳》,葉為銘撰。葉氏在《再續印人傳》的基礎上,汲取《印人傳》《續印人傳》二書,反復修訂,增補為《廣印人傳》,共收古今印人1800餘人。
評分信任京東,購物愉快……!從沒失望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