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并编有人名索引,是目前全面的印人传记整理本。全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印人生平传记,不仅可见篆刻艺术历史之流变、印技之传承,更让人感受到方寸之间中国印文化的万千气象。
《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
《印人传》三卷,又作《赖古堂印人转》,周亮工撰,是我国篆刻史上第一部系统记录印人传记的专著。
《续印人传》又作《飞鸿堂印人传》,汪启淑撰。汪氏仿《印人传》体例,辑录《印人传》以外印人129人,附无传者61人。
《再续印人传》,叶为铭撰。叶书辑录周亮工、汪启淑二书未收印人600余人为三卷,又得100余人为补遗一卷。
《广印人传》,叶为铭撰。叶氏在《再续印人传》的基础上,汲取《印人传》《续印人传》二书,反复修订,增补为《广印人传》,共收古今印人1800余人。
《历朝印识》,冯承辉撰。冯氏收自秦李斯至明代印人为《历朝印识》一卷,后又增辑清代印人300余人为《国朝印识》一卷,两书统称《历朝印识》。
此次点校整理,由于良子点校,《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康熙原刊本、四库全书本、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续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续印人传》和《广印人传》以西泠印社刊本为底本;《历朝印识》以《江氏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泠印社刊本。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别署陶庵、减斋、谅公、栎下先生等,祥符人,居南京,著有《印人传》《赖古堂印谱》《赖古堂印集》《读画录》《闽小记》等。
汪启淑(1728—1800),字慎仪,号秀峰、刘莽,讱庵等,自称印痴先生,安徽歙县人,居杭州,著有《再续印人传》《汉铜印存》《汉铜印原》《锦囊印林》等。
叶为铭(1867—1948),字叶舟,又字品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著有《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
冯承辉(1768—1840),字少眉、少麋,号伯承,别署老麋、眉道人、梅花画隐、古铁斋等,江苏娄县人,著有《历朝印识》《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题画小稿》等。
初次翻阅的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博与体系的严谨性,虽然我更侧重于对清代中晚期篆刻流派变迁的研究,但这套书的编纂显然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文献体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似乎并未局限于简单的人物生平罗列,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域印人资料的系统性收集与整理,构建了一种“脉络感”。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流派印人的考据,其细致程度令人吃惊,这绝非一般性的概述能够涵盖,背后必然是编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甚至可以说是“考古式”的文献挖掘工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艺术史研究”的范本。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硬壳精装,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书架上熠熠生辉,即便是放在现代的书桌旁,也透着一股沉静的历史厚重感。打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那种带着微微的纤维感的纸张,让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摩挲,仿佛能从中感受到百年前印章艺术的温度。装帧工艺的考究,绝非市面上那些匆匆付印的普及读物可比,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从内文的排版间距到护封的色彩搭配,都透露着对所收录内容的敬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文字内容,光是捧着它、翻阅着它,就已经是视觉和触觉上的一种享受了。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而不是仅仅作为信息载体存在,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觉得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是那种即便不读,摆着也让人心生欢喜的珍藏本。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发展的学习者,我对这种专注于“人”的传记性文献汇编抱有极大的期待。通常,艺术史的研究容易过度聚焦于作品风格的演变,而忽略了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和地域文化对创作的深刻影响。这套书的独特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将人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对这些印人的生平、师承、交往乃至轶事的记载,为我们重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篆刻生态圈。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些传记,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艺术家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他们的技术是如何传承与突破的。这比单纯分析作品的刀法和布局,更能触及艺术的灵魂深处。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与精读本的混合体。它更适合放置在书房的案头,当你研究某一特定地域或时期时,可以随时翻开,进行对照和印证。我特别欣赏这种“丛刊”的形式,它意味着这是一个持续的、积累性的工程,而非一时的热度产物。这种扎实、细密的工作态度,让人对后续的整理和出版充满了信心。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条记载都像是经过了多方交叉比对后留下的“硬核”信息,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金石篆刻艺术的人而言,它都是一个极难绕开的知识基石。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的珍稀度,从其选材的独特性中便可见一斑。我留意到它的分册结构似乎做了精心的划分,这种安排本身就暗示了编者对史料分类逻辑的深思熟虑。对于研究早期民国时期,特别是政局动荡背景下,印章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精神慰藉或身份象征存在的学者来说,这种汇集无疑是无可替代的一手资料来源。它填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空白,更是研究视角的空缺。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在主流艺术史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地方性”印人留下的珍贵记录,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或转化自己的艺术信念的,这对于理解中国艺术的韧性至关重要。
评分《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
评分此次点校整理,由于良子点校,《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康熙原刊本、四库全书本、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续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续印人传》和《广印人传》以西泠印社刊本为底本;《历朝印识》以《江氏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泠印社刊本。
评分非常好看,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不错………………!!!
评分好评,书角损坏
评分不错不错,活动时买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为什么每个商品评价都一样,因为在某东买的商品实在是不计其数,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
评分《续印人传》又作《飞鸿堂印人传》,汪启淑撰。汪氏仿《印人传》体例,辑录《印人传》以外印人129人,附无传者61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