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印人传合集(套装全二册)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印人传合集(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周亮工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印学
  • 篆刻
  • 印人传记
  • 艺术史
  • 文献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9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63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4
套装数量:2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并编有人名索引,是目前全面的印人传记整理本。全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印人生平传记,不仅可见篆刻艺术历史之流变、印技之传承,更让人感受到方寸之间中国印文化的万千气象。
  
  

内容简介

  

  《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
  《印人传》三卷,又作《赖古堂印人转》,周亮工撰,是我国篆刻史上第一部系统记录印人传记的专著。
  《续印人传》又作《飞鸿堂印人传》,汪启淑撰。汪氏仿《印人传》体例,辑录《印人传》以外印人129人,附无传者61人。
  《再续印人传》,叶为铭撰。叶书辑录周亮工、汪启淑二书未收印人600余人为三卷,又得100余人为补遗一卷。
  《广印人传》,叶为铭撰。叶氏在《再续印人传》的基础上,汲取《印人传》《续印人传》二书,反复修订,增补为《广印人传》,共收古今印人1800余人。
  《历朝印识》,冯承辉撰。冯氏收自秦李斯至明代印人为《历朝印识》一卷,后又增辑清代印人300余人为《国朝印识》一卷,两书统称《历朝印识》。
  此次点校整理,由于良子点校,《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康熙原刊本、四库全书本、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续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续印人传》和《广印人传》以西泠印社刊本为底本;《历朝印识》以《江氏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泠印社刊本。
  
  

作者简介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别署陶庵、减斋、谅公、栎下先生等,祥符人,居南京,著有《印人传》《赖古堂印谱》《赖古堂印集》《读画录》《闽小记》等。


  汪启淑(1728—1800),字慎仪,号秀峰、刘莽,讱庵等,自称印痴先生,安徽歙县人,居杭州,著有《再续印人传》《汉铜印存》《汉铜印原》《锦囊印林》等。


  叶为铭(1867—1948),字叶舟,又字品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著有《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


  冯承辉(1768—1840),字少眉、少麋,号伯承,别署老麋、眉道人、梅花画隐、古铁斋等,江苏娄县人,著有《历朝印识》《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题画小稿》等。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关于一套不包含《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印人传合集(套装全二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中华古籍珍赏与版本学研究》 一套跨越历史长河的古籍鉴赏与学术探索之旅 图书概览: 《中华古籍珍赏与版本学研究》是一套深度聚焦中国古代典籍的文献学著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传统书籍的演变脉络、装帧艺术、刻印技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人物传记汇编,而是从更宏观的文献学角度,探讨了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物质形态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全书共分五卷,内容涵盖了从早期写本、雕版印刷的成熟,到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刻本、抄本、套印本的特质分析,并辅以大量的实物图版和版本流传考证。 核心内容详述: 第一卷:中国书籍史的物质基础与早期形态 本卷着眼于中国古代书籍的物质载体变迁,追溯了纸张和笔墨技术的发明如何为后世典籍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1. 载体革新:从竹简、缣帛到纸本的过渡 详细阐述了早期文献形态的局限性,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书籍材料发生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从卷轴装向经折装过渡的技术与美学动因。 2. 雕版印刷的曙光与初期形态 深入研究了唐代雕版印刷的成熟标志,着重分析了早期的佛经、历书等印刷品的工艺特点。探讨了“影写本”和“镂版”技术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以及这种技术如何首先服务于宗教和官方文献的传播需求。 3. 经折装与蝴蝶装的形制研究 通过对大量出土和传世实物的比对,详细描绘了经折装的折叠方式、裱糊工艺,及其在宋代盛行的原因。紧接着,辨析了蝴蝶装的出现是书籍装帧向“册页”形态转型的关键一步,分析了其在宋代士大夫阶层中的流行文化背景。 第二卷:宋元版刻本的黄金时代与工艺巅峰 本卷聚焦于宋代这一中国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剖析了官刻、私刻、坊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刻印风格的地域差异。 1. 官方主持的梓行:官刻本的规范与权威 以官修史书、官定儒家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官局刻版对字体、版式、纸张的严格标准。重点研究了宋代官刻本中体现出的权力美学和对文字传播的规范作用。 2. 坊刻与私刻:民间力量的活跃与创新 探讨了宋代商业出版的兴起,包括书坊的组织结构、资金运作模式以及对市井文化的需求。分析了坊刻本在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在刻印技术上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福建等地特有的雕版风格。 3. 活字印刷的试验与局限 专门辟出章节,研究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及其后续的木活字、金属活字在元代的发展。本卷通过对现存元代活字印本的细致考察,论证了尽管活字印刷在理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在实际生产中仍未能完全取代雕版,并分析了其未能普及的技术与成本原因。 第三卷:明清书籍的定制化与审美变迁 明清时期,书籍的生产更加精细化,文人参与度提高,书籍的“装饰性”和“阅读体验”成为新的焦点。 1. 明代套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详细介绍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在南京、苏州等地兴起的彩色套印技术(饾版、拱花)。通过对戏曲、小说、诗文集等采用套印的精美版本进行赏析,阐述了套印技术在提升书籍视觉吸引力方面取得的突破。 2. 文人主导的刻书:藏书家与版本订正 研究了明清时期藏书家(如项元汴、瞿绍基等)在刻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版本的考证者和校订者,极大地提高了刻本的学术价值和抄录的准确性。 3. 册页形态的成熟与“包背装”的定型 系统梳理了蝴蝶装向包背装过渡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清代书籍在装帧上更加注重实用性与便携性,包背装(即现代我们熟悉的线装)如何成为此后数百年间中国书籍的标准装帧形式。 第四卷:古籍版本学的理论构建与方法论 本卷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侧重于阐述如何科学、系统地研究和鉴定古籍版本。 1. 辨识核心要素:版框、纸墨、讳字与题跋 详细讲解了版本鉴定的基本要素:版框尺寸的测量、墨色的老化特征、避讳字的使用变化,以及卷末题跋(刻工、时间、赞助人)的文献价值。 2. 抄本的流传与“讹脱”研究 针对大量存在于清代乃至更早的抄本,系统讨论了抄写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增删、错位、脱漏等现象,并提供了考证和订正这些“讹脱”的文献学方法。 3. 版本价值的评估体系 探讨了影响古籍版本价值的多个维度,包括稀有度、完整度、校勘质量、装帧艺术以及是否带有重要人物批注等,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评估框架。 第五卷:中国刻工群像与书籍生产的社会生态 本卷将视角从文本转向了书籍生产背后的劳动者群体,还原了古代出版业的运作场景。 1. 刻工、雕手与书坊匠人的分工 通过对清代地方志、行帮记录的梳理,描绘了雕版作坊的层级结构:从选材、制版、雕刻到刷印、装订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特别是对“雕手”的技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2. 官府与民间的文献征集与刊刻制度 研究了清代官方主导的如《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的编纂、征集、校勘和刻印过程,分析了国家力量如何对学术典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标准化”重塑。 3. 读书人的阅读与藏书风气 从士人阶层的交往、书信中,还原了古代读书人如何交流、互借、收藏书籍的社会风气,以及藏书楼的建筑布局和藏书理念。 --- 总结: 《中华古籍珍赏与版本学研究》是一部面向严肃学者、古籍爱好者以及图书馆学专业人士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它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辅以精美的图版例证,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书籍从物质载体到文化符号的完整演变历程,是一部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和印刷艺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微的细节分析,完全致力于版本学和书籍史的学术探讨,与探讨特定艺术群体(如印人)的传记汇编类文献性质迥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的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博与体系的严谨性,虽然我更侧重于对清代中晚期篆刻流派变迁的研究,但这套书的编纂显然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文献体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似乎并未局限于简单的人物生平罗列,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域印人资料的系统性收集与整理,构建了一种“脉络感”。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流派印人的考据,其细致程度令人吃惊,这绝非一般性的概述能够涵盖,背后必然是编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甚至可以说是“考古式”的文献挖掘工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艺术史研究”的范本。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硬壳精装,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书架上熠熠生辉,即便是放在现代的书桌旁,也透着一股沉静的历史厚重感。打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那种带着微微的纤维感的纸张,让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摩挲,仿佛能从中感受到百年前印章艺术的温度。装帧工艺的考究,绝非市面上那些匆匆付印的普及读物可比,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从内文的排版间距到护封的色彩搭配,都透露着对所收录内容的敬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文字内容,光是捧着它、翻阅着它,就已经是视觉和触觉上的一种享受了。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而不是仅仅作为信息载体存在,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觉得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是那种即便不读,摆着也让人心生欢喜的珍藏本。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发展的学习者,我对这种专注于“人”的传记性文献汇编抱有极大的期待。通常,艺术史的研究容易过度聚焦于作品风格的演变,而忽略了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和地域文化对创作的深刻影响。这套书的独特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将人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对这些印人的生平、师承、交往乃至轶事的记载,为我们重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篆刻生态圈。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些传记,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艺术家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他们的技术是如何传承与突破的。这比单纯分析作品的刀法和布局,更能触及艺术的灵魂深处。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与精读本的混合体。它更适合放置在书房的案头,当你研究某一特定地域或时期时,可以随时翻开,进行对照和印证。我特别欣赏这种“丛刊”的形式,它意味着这是一个持续的、积累性的工程,而非一时的热度产物。这种扎实、细密的工作态度,让人对后续的整理和出版充满了信心。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条记载都像是经过了多方交叉比对后留下的“硬核”信息,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金石篆刻艺术的人而言,它都是一个极难绕开的知识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的珍稀度,从其选材的独特性中便可见一斑。我留意到它的分册结构似乎做了精心的划分,这种安排本身就暗示了编者对史料分类逻辑的深思熟虑。对于研究早期民国时期,特别是政局动荡背景下,印章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精神慰藉或身份象征存在的学者来说,这种汇集无疑是无可替代的一手资料来源。它填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空白,更是研究视角的空缺。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在主流艺术史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地方性”印人留下的珍贵记录,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或转化自己的艺术信念的,这对于理解中国艺术的韧性至关重要。

评分

《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

评分

此次点校整理,由于良子点校,《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康熙原刊本、四库全书本、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续印人传》以《篆学琐录》本为底本,参校乾隆五十年刊本;《再续印人传》和《广印人传》以西泠印社刊本为底本;《历朝印识》以《江氏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泠印社刊本。

评分

非常好看,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书角损坏

评分

不错不错,活动时买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为什么每个商品评价都一样,因为在某东买的商品实在是不计其数,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

评分

《续印人传》又作《飞鸿堂印人传》,汪启淑撰。汪氏仿《印人传》体例,辑录《印人传》以外印人129人,附无传者61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