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1、“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2、“重新發現”瀋從文,《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寫瀋從文,與此前眾多瀋從文傳側重1949年之前大大不同,不僅寫瞭事實性的社會經曆和遭遇,更寫瞭在動蕩年代裏瀋從文個人漫長的內心生活。但豐富、復雜、長時期的個人精神活動,卻不能由推測、想象、虛構而來,必須見諸瀋從文自己的錶述。本書即采用瞭瀋從文留下的大量文字資料。
3、《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封麵這幅速寫是瀋從文畫的,195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上海外灘,時代的宏大潮流轟轟隆隆而過,瀋從文發現江裏遊離自在的生命狀態:小小的船和船裏的人。《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匯集“影像”21幅,輔助見證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紮,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曆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莊嚴的愛。
內容提要
瀋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瀋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
從1948年始,瀋從文在時代大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後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著作由此起筆,沿著他生命的坎坷曆程,翔實敘述他的社會遭遇、個人選擇和內心生活,敘述他為始終不肯放棄的物質文化史和雜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齣。
《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傳記,特彆著力於呈現瀋從文後半生漫長而未曾間斷的精神活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這種連續、細密、復雜的個人精神活動,清晰見證瞭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紮,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曆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莊嚴的愛——一如他愛傢鄉的那條長河,曾經不知疲倦地抒寫那條河的故事,他的後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曆史文化長河的故事。
目錄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
 革命大學:“越學越空虛”
 “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可望”
 川行土改:“群”、“單獨”的生命、“有情”的傳統
 雜亂的工作,紛擾的事
 行行重行行
 “老去”的文學,“不算是學問”的學問
 “好辛苦的戰鬥”和“抽象的抒情”
 大動蕩前:“臨深履薄,深懷憂懼”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大字報、檢查交代、抄傢、批判會
 “連根拔除”前的日子
 湖北乾校:遷移無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還得好好活在人間”
 以“忘我”來恢復人的“潛伏能力”
 “齣土”時期
 “一個健康的選擇”之後
 生命的完成
 瀋從文走過的路
作者介紹
'張新穎,1967年生,山東招遠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韓國釜山大學交換教授(200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6年),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2006年)、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2008年)等多種奬項。
主要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精讀》、《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讀書這麼好的事》等。
作為瀋從文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我一直對他的文學成就充滿敬意,但總覺得對他的個人生活,尤其是他生命中那些更為隱秘的後半段,瞭解得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內,捕捉到瀋從文先生的真實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的變化的。1948年,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啓,對於一個高度敏感的知識分子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摺點。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瀋從文先生是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他的創作是否因此發生瞭改變,或者說,他在這種巨變中,是如何依然保有他那個“小小的”個人世界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他作為學者、作為教師,作為普通人的多重麵嚮,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麵對挑戰,如何維係他與傢人、朋友的情感。張新穎先生的名字,也給我一種專業和紮實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研究和細緻的描繪,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瀋從文。
評分瀋從文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有著獨特文風和深邃思想的文學大傢,但關於他後半生的故事,我總是覺得像濛著一層薄紗,模糊不清。這本書的標題——“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直接觸及瞭我心中最大的好奇點。這四十年,是中國經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而瀋從文先生,又將如何在這個時代裏度過?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描繪他在這段特殊時期的生活軌跡,包括他的工作、他的傢庭、他的思想變化,以及他與那個時代的互動。尤其“增訂版”這個字眼,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是經過反復考證和深入挖掘的,它可能包含瞭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史料和細節。我想知道,張新穎先生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提煉齣瀋從文先生後半生最精彩、最動人的篇章,並且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我。這本書,希望能讓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飽滿的瀋從文,一個在曆史浪潮中,依然堅守自我、散發光芒的瀋從文。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瀋從文的後半生”這個標題,再看到1948-1988這四十年的跨度,心裏就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這四十載,是多少風雲變幻,多少時代洪流,而瀋從文先生,這位以描繪湘西風情、刻畫人性細膩著稱的大傢,又經曆瞭怎樣的洗禮與沉澱?我總是忍不住去想象,那個寫齣《邊城》的詩人,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內心的波瀾是如何起伏?他是否還能尋到昔日的靈感,繼續書寫那些純淨而動人的故事?這本書仿佛一把鑰匙,打開瞭我一直以來對這位文學巨匠後半生好奇與揣測的大門,讓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被曆史塵埃覆蓋的日子裏,瀋從文先生是如何保持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如何在睏境中堅守自己對文學的信仰,又是如何以一種更為內斂卻深刻的方式,繼續觀察和思考著時代與人生。尤其“增訂版”三個字,暗示著這本書並非簡單的追溯,而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和更深入的研究,這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深度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一直覺得,一位作傢的後半生,往往是其生命智慧和思想沉澱最濃鬱的時期,盡管可能不如青年時期那樣充滿激情和創作的爆發力,但卻更能體現其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理解。瀋從文先生的後半生,恰好經曆瞭中國現代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幾十年,我想知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這本書讓我著迷的是“1948—1988”這精確的時間坐標,它意味著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有據可依,有史料支撐。我非常想瞭解,在這段不平凡的歲月裏,瀋從文先生的內心世界經曆瞭怎樣的變化?他的文學創作是否受到瞭影響?他又如何在身份的轉換和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且繼續散發齣獨特的光芒?“增訂版”的齣現,更是增添瞭我對這本書的信心,它意味著作者在初版的基礎上,一定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細緻的打磨,希望能從中讀到更多獨傢的新材料和更精闢的見解,看到一個更為完整、更為深刻的瀋從文。
評分讀瀋從文先生的書,總能感受到一種古樸、純淨的美,但對於他1948年之後的經曆,我瞭解得實在太少。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他人生另一半的窗戶。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作為一個曾經聲名顯赫的作傢,他內心深處的掙紮和堅持是怎樣的。他是否還能保持他對美和人性的敏感?他的目光是否還能捕捉到普通人生活中的點滴光輝?“增訂版”這個詞,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信息量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張新穎先生是如何將這四十年的零散信息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而動人的故事。這本書能不能讓我看到,瀋從文先生如何在睏境中保持他的尊嚴和學者的風骨?他是否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繼續進行著他獨立的思考和對文字的熱愛?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超越時代的感悟,理解瀋從文先生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依然堅守著他內心的一方淨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