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乃勤,何春年 等 著
图书标签:
  • 纳米材料
  • 碳纳米管
  • 金属基复合材料
  • 原位合成
  • 材料科学
  • 纳米技术
  • 复合材料
  • 材料工程
  • 纳米科学
  • 增强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8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786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纳米科学与技术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碳纳米结构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而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保证碳纳米相在金属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界面结合良好和结构完整性是获得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需要解决的关键的科学问题。《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阐述了金属基体对催化合成碳纳米相的作用机制和碳纳米相的生长机理,阐明了不同结构碳纳米相的热稳定性和相演变规律,介绍了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直接在不同金属基体上催化合成碳纳米结构,实现其可控生长的方法和途径。介绍了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碳纳米相增强金属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阐述金属基体与碳纳米相的相互作用以及增强相对金属的强化机理。

目录

目 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绪论 1
第一篇碳纳米相的合成与表征
第1章碳纳米相的结构与性能 15
1. 1 CNTs 15
1.1.1 CNTs 的分类 16
1.1.2 CNTs 的结构 19
1.1.3 CNTs 的性能 24
1.2碳洋葱 30
1.2.1碳洋葱的结构 30
1 .2.2碳洋葱的性能 32
1 .3碳包覆金属纳米颗粒 32
1 .3. 1碳包覆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 32
1 .3.2碳包覆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能 34
参考文献 36
第2章碳纳米相的制备方法 4 1
2. 1碳纳米相的制备方法简介 4 1
2. 1 . 1 电弧放电法 4 1
2. 1 .2激光烧蚀法 42
2. 1 .3化学气相沉积法 42
2. 1 .4其他方法 43
2.2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影响因素 43
2.2. 1催化剂的种类 43
2.2.2碳源种类 44
2.2.3载体作用 45
2.2.4 载气作用 46
2.3碳纳米相的生长机理 46
2.3. 1 CNTs的生长机理 46
2.3.2碳洋葱的生长机理 47
参考文献 48
第3章碳纳米相的表征方法 53
3. 1 电子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 53
3.2拉曼光谱 55
3.3 XPS与傅里叶红外光谱 58
3.4其他表征手段 60
3.4.1 热重分析 60
3.4.2 XRD 60
3.4.3 UV-VIS 61
3.4.4紫外光电子能谱 61
3.4.5元素分析与能量色散谱仪 61
参考文献 62
第二篇金属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相的研究
第4章碳纳米相在铝基体上的合成 69
4.1 催化剂 69
4.1.1催化剂的制备 69
4.1.2催化剂的表征 70
4.2原位合成CNTs的影响因素探讨 72
4.2.1 催化剂类型 72
4.2.2催化剂含量 87
4.2.3反应温度 90
4.2.4反应时间 94
4.2.5反应气比例 97
4. 2. 6反应载气种类 97
4. 3原位合成碳洋葱的影响因素探讨 101
4.3.1催化剂的表征 101
4.3.2反应温度 102
4.3.3反应时间 104
4.3.4 反应载气种类 104
4.4碳包覆金属纳米晶的合成及性能 107
4.4.1碳包覆M纳米颗粒的结构分析 107
4.4.2碳包覆M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107
4.4.3碳包覆M纳米颗粒的摩擦学性能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5章碳纳米相在Cu基体上的合成 113
5.1催化剂的选择 113
5.1.1 Ni/Y/Cu 催化剂 116
5.1.2 Ni/Ce/Cu 催化剂 117
5.2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120
5.2.1 Ni/Y/Cu 催化剂 120
5.2.2 Ni/Ce/Cu 催化剂 122
5.3制备工艺对Cu载体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124
5.3.1溶液浓度对催化剂活性和产物形貌的影响 124
5.3.2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和产物形貌的影响 12 5
5 .3.3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和产物的影响 128
5 . 4反应合成工艺对Ni/Y/Cu催化剂活性和产物形貌的影响 130
5 .4.1反应气比例对产物产率和形貌的影响 130
5 .4.2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和形貌结构的影响 131
5 . 5反应合成工艺对Ni/Ce/Cu催化剂活性和产物形貌的影响 13 5
5 . 6稳定剂含量对催化剂热稳定性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141
参考文献 146
第6章碳纳米相在其他金属基体上的合成初探 147
6. 1 Ti 基体 147
6.1.1合成温度的影响 147
6.1.2催化剂M含量的影响 1 5 1
6.1.3催化剂前驱体还原温度的影响 153
6.1.4反应气与载气比例对最终产物的影响 155
6.1.5载气类别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158
6. 2 Mg 基体 160
6.3 Ag 基体 163
参考文献 166
第7章碳纳米相在金属基体上的生长机理探讨 168
7.1 A1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相的机理 169
7.2 Cu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相的机理 175
参考文献 180
第三篇CNTs原位增强金属基复合材科
第8章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85
8. 1 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 85
8. 1 . 1粉末冶金法 1 85
8. 1 .2熔体浸渍法 1 87
8. 1 .3搅拌铸造法 1 87

8. 1 .4 原位合成法 1 88

8. 1 .5喷射沉积法 1 89

8. 1 .6电化学沉积法 1 90

8.2 CNTs与金属的界面结构 1 90

8.2. 1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1 90

8.2.2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类型 1 9 1

8.2.3 CNTs与金属的界面 1 92

8.3 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1 94

8.3. 1 CNTs/A1复合材料的性能 1 94

8.3.2 CNTs/Cu复合材料的性能 1 95

8.3.3其他金属基体的复合材料性能 1 96

8.4 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1 96

8.4. 1混合定律 1 97

8.4.2细晶强化机制 1 98

8.4.3位错强化机制 1 98

8.4.4弥散强化机制 1 99

8.4.5载荷强化机制 1 99

参考文献 200

第9章原位合成CNTs/A1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05

9. 1 CNTs/Al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05

9. 1 . 1 CNTs/Al复合材料中CNTs的稳定性 206

9.1.2 CNTs/Al复合材料的致密度 207

9.1.3 CNTs/Al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 209

9.1.4 CNTs/Al复合材料的耐蚀性 211

9.2原位合成-短时球磨-粉末冶金法制备CNTs/Al复合材料 214

9.2.1球磨转速和过程控制剂的选择 215

9.2.2球磨时间对CNTs/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218

9.2.3 CNTs含量对CNTs/Al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223

9.2.4 CNTs/Al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229

参考文献 232

第10章原位合成CNTs(CNFs)/CU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34
10.1 CNTs(CNFs)/Cu复合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235

10.1.1低含量催化剂在Cu基体上的分布 236

10.1.2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36

10.1.3低含量催化剂制备CNF (M/Y)/Cu原位复合粉末的表征 237

10.1.4共沉积混合后复合粉末的结构表征 238

10. 2热处理对原位复合粉末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41

10. 3还原温度对复合粉末形貌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47

10.4粉末冶金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50

10.5 CNFs(Ni/Y)/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 253

10.5.1 CNFs(M/Y)/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分析 253

10.5.2 CNFs(Ni/Y)/Cu复合材料压缩断口形貌分析 256

10.5.3 CNFs(Ni/Y)/Cu复合材料的弯曲断口形貌分析 258

10.6 CNFs(Ni/Y)/Cu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59

10.6.1 CNFs含量对复合材料密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259

10.6.2 CNFs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和屈服强度的影响 259

10.6.3 CNFs(M/Y)/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 260

参考文献 263

第11章原位合成CNTs增强其余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65
11. 1 CNTs/Ti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65
11.1.1 CNTs/Ti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65
11.1.2 CNTs/Ti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 266
11.1.3 CNTs/T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272
11.1.4 CNTs/Ti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275
11.1.5 CNTs/Ti复合材料强化机制探讨 279
11. 2 CNTs/Mg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81
11.2.1 CNTs/Mg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81
11.2.2 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84
11.2.3 CNTs/Mg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287
11.2.4 CNTs/Mg复合材料的成分与界面研究 289
参考文献 292
第12章原位增强碳/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293
12. 1 CNTs/金属基体界面结合的机理研究 293
12.1.1缺陷对CNTs上金属原子吸附的影响 294
12.1.2缺陷对金属表面与CNTs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296
12. 2 CNTs原位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实验分析 298
12.2.1反应型界面增强(CNTs/Al) 298
12.2.2非反应型界面增强(CNTs/Cu) 302
参考文献 302
第13章应用和展望 304
13. 1化学原位合成方法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优势 304
13.2原位合成CNTs在不同基体中的特点 305
13.2.1 A1 基体 305
13.2.2 Cu 基体 305
13.2.3其他金属基体 306
13.3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07
13. 4 CNTs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发展前景 308
索引 309

精彩书摘

绪 论
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 志。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 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 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 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 先导。

两万五千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各种用途的锋利石片,一万年前人类第一次 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陶器),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继陶器时代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战争等方面的 原因,青铜的冶炼技术被发明并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到18世纪,钢铁工业的 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镍管 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 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 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 “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 得到广泛应用,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就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 齐驱,并在年产量(体积)上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 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 的原料制造的材料。20世纪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 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 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在人们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将材料划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 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科学主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 分、组织、结构、缺陷与性能之间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 工作者还要研究各种金属冶炼和合金化的反应过程与相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制备 方法和形成机理,结晶过程以及材料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和损毁机理。对 其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钢铁、有色金属以及复合金属材料。按用途分类 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14]。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MCs)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不同材料的纤维或颗粒为增强 物的复合材料。其特点在于有一个连续的金属或者合金基体,其他组元相则是均 勻地分布在金属基体中。近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始于1924年Schmit[5]关于 铝/氧化铝粉末烧结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沉淀强化理论出现(,],并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得到很大发展;60年代,金属基复合材料已经发展成为复合 材料的一个新的分支;"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首次将陶瓷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 料用于制造柴油发动机活塞,从此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快速 发展。土耳其的S Eroglu等用离子喷涂技术制得了 NiC'-Al/Mg0-Zr02功能梯度 涂层。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航空航天部门 推进系统使用的材料,其性能已经接近极限。因此,研制工作温度更高,比刚度、 比强度大幅度提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发展高性能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0年,美国在航天推进系统中形成了 3250万美元的高级复合材料(主要为 MMCs)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为16%,远远高于高性能合金的年增长率[2’8]。
增强体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关键组分之一,具有增强强度和刚度、改善性能 的作用。由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温度一般较高,为了避免高温条件下发生有 害的化学反应,必须选择耐高温的增强材料。而且,为了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 要求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的浸润性。有时考虑到界面结合与界面反应问 题,还需要对增强材料进行预处理。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按照形态的不同主要分为颗粒增强相、纤维(包括 长纤维和短纤维)或晶须增强相。长纤维增强相主要有硼纤维、碳纤维、氧化铝 纤维、碳化硅纤维等;短纤维增强的材料主要有氧化铝纤维、氧化硅纤维;增强 晶须主要有碳化硅晶须、氧化铝晶须、氮化硅晶须。纤维或晶须增强的复合材料 中高强度、高模量增强纤维或晶须是主要的承载组元,而基体金属则是起到固结 高性能纤维或晶须、传递载荷的作用。纤维或晶须增强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主要与所用增强纤维或晶须和基体金属的类型和性 能、纤维或晶须的含量及分布、纤维或晶须与基体金属间的界面结构及性能,以 及制备工艺过程密切相关。此外,纤维或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还具有各向异 性的特点。其各向异性的程度取决于纤维或晶须在基体中的分布与排列方向。纤 维或晶须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除了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耐高温、耐磨、热 膨胀系数小等优点,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采用常规设备进行制备和二次加工。但 是,目前各种基体的纤维或晶须增强普遍存在着成本高(主要受增强相成本高的影响)、塑性及韧性低等缺点。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纤维或晶须增强体,完善 材料制备和加工工艺,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是该类复合材料今后发展的

重点。

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是由一种或多种陶瓷颗粒或金属颗粒增强体与金 属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目前的研究表明,在这种复合材料中增强相是主要的承载 相,而基体的作用则在于传递载荷、便于加工。硬质增强相造成的对基体的束缚能 阻止基体屈服。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通常取决于颗粒的直径、间距和体积比, 但基体的性能很重要。除此以外,这种材料的性能还对界面性能以及颗粒排列的几 何形状十分敏感。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容易制造、性能上无方向性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技术上要求通过某种制造方法,将金属和增强颗粒烧结到一起,使 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之中。由于颗粒的存在,复合材料的强度比纯基体的强度高 许多(,8,9)。

三、CNTs的发现与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CNTs是由日本学者IGma[M]于1991年在电弧放电法合成富勒烯的阴极沉 积物中发现的,它可看成是石墨薄片沿固定矢量(手性矢量!)方向卷曲而成的 封闭管[11]。若令a!和?为石墨单胞基矢,则有!=爾!+_,由此确定的 $、n整数直接决定CNTs的结构参数(直径和手性)。根据(m,W)不同,即使是 直径相近的CNTs也会由于手性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金属性或半导体性。研究 表明,当$—n)可以被3整除时,CNTs将表现为金属性,对应较宽的能带隙; 否则,将表现为半导体性,对应较窄的能带隙。另外,即使同为半导体性的 CNTs,直径的不同也会导致能带隙宽度的差异(成反比例)。因此可以说, CNTs是具有无限多种可能的结构类型的碳“分子”,对应无限多种的物理性质。 图0-1(a)给出了 CNTs的蜂巢结构,其中a1和?为基矢。沿$,n整数为(8, 8)、(8,0)、(10,—2)折叠石墨片层可分别获得扶手椅形(armchair,图0-1 (b))、锯齿形(zigzag,图 0-1(c))、手性(chiral,图 0-1(d))CNTs[12,13]。

根据CNTs中片层石墨层数的不同,CNTs可分为单壁CNTs(single-walled CNTs,SWNTs)和多壁 CNTs (multi-walled CNTs,MWNTs),如图 0 -2 所 示[13]。SWNTs[14,15]可看成是由单层片状石墨卷曲而成,结构具有较好对称性 和单一性,且SWNTs在长度方向上一般是比较均匀的;而MWNTs可理解为 不同直径的SWNTs套装而成,层与层之间距离约为0 .34nm,与石墨(002)晶面 间距相当。

CNTs由sp2杂化形成的C=C共价键结合而成,具有管径小、长径比大的 特点,具有优异的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均表明CNTs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
图0-1 CNTs结构及类型

(a)CNTs蜂巢结构示意图;(b)扶手椅形CNTs; (c)锯齿形CNTs; (d)手性形CNTs[12]
⑷ (b)

图0-2单壁(a)和多壁(b)CNTs的模型[13]
SWNTs的弹性模量理论估计可高达5TPa,实验测得MWNTs的弹性模量平均 为! 8TPa,是钢的100倍,弯曲强度为14.2GPa,所存应变能达100keV,显示 出超强的力学性能,而密度仅为钢的1/6[16]。Cornwell等[17!9]通过计算发现, CNTs在受力时,可以通过出现五边形和七边形对来释放应力,表现出良好的自 润滑性能,这些为CNTs自润滑性能的应用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据估计,长度 大于10nm的SWNTs,其导热系数大于2800W八m ? K),几乎和金刚石或蓝宝 石有同样的导热能力2],理论预测表明手性矢量为(0,10)的SWNTs在室温 下甚至可达6600W八m,K)(1]。由于CNTs受其几何形状的限制,CNTs在垂 直于管轴方向的热膨胀几乎为零(2]。CNTs的导电性能受到其螺旋角以及直径的影响,可以是金属性、半金属性或半导体性,因而CNTs的传导性可通过改 变管中网络结构和直径来改变它的电学性能[23]。此外,CNTs还具有优良的光 学、场发射、耐强酸强碱和耐高温氧化等特性。因此,CNTs是增强复合材料理 想的候选材料之一。

迄今为止,CNTs在聚合物基、陶瓷基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均有报道, 尤其是有关CNT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出CNTs优异 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高性能CNTs复合材料的研究已成为CNTs的一个 极为重要的应用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 有研究表明,CNTs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陶瓷材料韧性。 Bastwros等(4]制备了含5wt%!CNTs/铝复合材料,其具有较好的摩擦性能。 Kwon等(5]用热挤出工艺制备了 CNTs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其强度比纯铝具有 更好的热稳定性。马仁志等(6]用高温热压技术制备了纳米陶瓷SiC-CNTs复合 材料,其弯曲强度和韧性比原来增加了 10%。Chen等对CNTs/镍化学复合 镀层进行摩擦实验发现,其耐磨性为Ni-P-SC复合镀层的2"5倍,这种高耐磨 的金属基碳纳米管复合镀层在工业、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CNTs 可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 制备高强度复合材料和 新型的聚合物光电材料。利用CNTs卓越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可将其用作 聚合物复合材料增强体。贾志杰等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 PA6/CNTs复合材料, 在保持较高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的前提下,PA6/CNTs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有 了较大的提高。Jin等通过熔体共混的方法合成PMMA/CNTs复合材料,其存 储的模量也有较大的提高。碳纤维用于运动器材在低应力下易断裂("1%变形 率),而用MWNTs与聚合物骨架制作的复合材料,在其断裂前的变形率可达 15%。CNTs填充的沥青复合材料与无CNTs的材料相比,抗张强度、弹性模量 和电性能均有很大提高,含5%CNTs的沥青材料,抗张强度提高90%,弹性模 量提高152%,导电性提高340%。美国空军研究机构利用直径为50"100nm CNTs在聚合物中制成的导电材料,其电导率为106?102S/cm,对聚合物的力 学性能或加工性能无大影响,有可能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化生产。

CNTs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在理论和实验上已 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重点已转移到大批量的生 产、低成本化及其应用开发上。应用领域里最具潜力的应用是在电子和复合材料 领域。
①wt%表示质量分数。

四、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面临的挑战

目前,研究者制备CNTs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粉末冶金法、 熔体浸渍法、搅拌铸造法和喷射沉积法等,金属

前言/序言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前沿:纳米材料的精密编织与性能飞跃》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MCs)作为一种兼具金属的优良导电、导热、高强度和韧性,以及增强体(如陶瓷、碳材料等)的超高硬度、耐磨性、耐高温性等特性的先进工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封装、体育器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传统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往往面临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不良、增强体均匀分散困难、成本高昂等挑战,限制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应用的广泛推广。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一种纳米材料——碳纳米管,也非仅仅围绕“原位合成”这一特定制备策略,而是将视野扩展至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更广阔图景,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纳米材料,通过精密设计和创新制备技术,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突破性飞跃。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逐层解析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重点介绍当前研究中最具前景的纳米材料增强技术及其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论基石与性能挑战 我们将首先回顾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不同领域的经典应用。随后,将深入剖析金属基复合材料面临的核心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 界面科学: 增强体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是决定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关键。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材料体系下界面的形成机制、界面反应、界面相以及如何通过界面工程来优化结合强度和性能。 增强体的微观形貌与分散: 纳米增强体的尺寸、形貌(如颗粒、纤维、片层、纳米管等)以及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程度,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及电学性能。我们将探讨各种形貌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制备工艺的挑战: 传统的制备方法(如熔渗法、粉末冶金法、挤压法等)在引入纳米增强体时往往存在增强体团聚、基体氧化、反应产物生成等问题。本书将审视这些传统工艺的局限性。 性能评估与表征: 如何准确评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韧性、疲劳)、热学性能(导热系数)、电学性能(导电率)以及微观结构(界面、晶粒、增强体分布)是实现材料优化的前提。 第二部分:多元纳米材料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赋能 本书将超越单一的纳米材料范畴,全面介绍各类高性能纳米材料如何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带来革命性的性能提升。我们将重点关注但不限于以下几类纳米材料: 纳米陶瓷增强体: 除了传统的氧化铝(Al2O3)、碳化硅(SiC)等,我们将深入探讨氮化物(如氮化铝、氮化硅)、硼化物(如碳化硼、氮化硼)等新型纳米陶瓷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提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硬度、耐磨性、耐高温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纳米碳材料的广泛应用: 除了本书标题涉及的碳纳米管,我们还将探讨石墨烯、石墨烯纳米片、富勒烯等其他纳米碳材料作为增强体,如何通过其优异的力学强度、高导热性和导电性,显著提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我们将分析不同纳米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金属基体中的应用潜力。 金属纳米颗粒与纳米线: 探讨利用具有特定催化或增强作用的金属纳米颗粒(如银、铜、镍)或金属纳米线(如钨纳米线),如何用于改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甚至赋予其抗菌性等特殊功能。 二维(2D)纳米材料: 除了石墨烯,还将介绍二硫化钼(MoS2)、 MXenes等二维纳米材料,它们在提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润滑性、耐磨性和作为储能材料的接口方面展现出独特前景。 第三部分:先进制备技术与界面工程的创新驱动 制备工艺的革新是实现纳米增强体高效应用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当前最前沿、最能有效解决纳米材料分散和界面问题的制备技术: 先进的粉末冶金技术: 如机械合金化(MA)、等离子体烧结(PS)、放电等离子烧结(SPS)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破碎纳米材料团聚,实现纳米增强体在金属粉末中的均匀混合,并低温致密化。 新型熔渗与凝固技术: 介绍真空熔渗、超声波辅助熔渗、离心铸造等技术,如何改善纳米增强体在液态金属中的润湿性和分散性,减少气孔和夹杂。 表面改性与功能化技术: 针对纳米增强体在金属基体中的不良润湿性或界面反应,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表面改性方法,如化学接枝、等离子体处理、涂层技术等,以实现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强韧、稳定的界面结合。 原位生成技术(扩展探讨): 虽然不局限于单一形式,本书也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原位生成”的理念,即在金属基体内部或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原位生成纳米增强相。这包括但不限于自组装、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如何实现增强体的均匀分布和与基体的紧密结合,避免了外加纳米材料引入时的诸多问题。例如,在特定金属基体中通过碳源原位生成纳米碳结构,或通过合金化元素反应原位生成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 增材制造(3D打印)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探讨如何将先进的纳米增强体与金属粉末结合,并通过激光熔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结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精确制备,以及纳米增强体在逐层打印过程中的行为与分布控制。 第四部分:性能优化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基于前述的理论理解和制备技术,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精准调控和优化。我们将探讨: 多尺度设计与仿真: 利用多尺度计算模拟方法,从原子、纳米、微观到宏观层面预测材料性能,指导实验设计。 失效机理分析与疲劳寿命预测: 深入理解纳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断裂、疲劳失效机制,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新型应用领域的拓展: 展望纳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潜在应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备: 关注环境友好型纳米材料的开发和低能耗、低污染的制备工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前沿:纳米材料的精密编织与性能飞跃》旨在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对多元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和界面工程的深度解析,为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技术路径,从而推动其在各个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科学探索欲望立刻被点燃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现有认知、开启新时代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个书名所蕴含的信息,恰恰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纳米科学与技术”本身就代表着微观世界的奥秘与人类对其的掌控能力,而“碳纳米管”更是被誉为“神奇的材料”,因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而备受瞩目。然而,如何将这些高性能的纳米材料,以一种高效、可控的方式集成到宏观材料中,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本书标题中的“原位合成”这几个字,则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答案。它暗示着一种在金属基体材料内部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的工艺,这与传统的混合方式截然不同。想象一下,通过精确的化学控制,在金属内部形成定向生长、结构完整的碳纳米管网络,这将极大地提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碳纳米管的引入,特别是通过原位合成方式,将可能创造出性能更为优异、应用更为广泛的新一代材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原位合成的各种方法、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碳纳米管的形貌、取向和与金属基体的界面结合,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精准调控。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深处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材料科学突破充满着好奇。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核心概念。“纳米科学与技术”代表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和精妙操控,而“碳纳米管”则是我心目中一种具有革命性潜力的材料,它集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于一身。然而,如何将这些微观层面的卓越性能,有效地转化为宏观材料的实际优势,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书标题中“原位合成”的表述,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解决方案。它暗示着一种在金属基体材料内部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预先制备好的碳纳米管进行混合。这种在材料内部直接生成的策略,有望解决传统复合材料中常见的界面问题、分散不均等难题,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碳纳米管的增强作用。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因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通过碳纳米管的原位增强,将可能创造出具有前所未有的强度、刚度、耐磨性以及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的新一代高性能材料。我十分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的各种化学反应机理、催化剂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控制,实现对碳纳米管形貌、取向和分布的精准调控,最终达到提升金属基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目标。

评分

《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精巧的科学密码锁,瞬间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前沿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解锁新材料性能、引领产业革命的技术深感着迷。“纳米科学与技术”这几个词,本身就代表着对物质世界最基本单元的深入理解与驾驭,而“碳纳米管”,更是材料科学界的明星,以其近乎完美的力学强度、卓越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备受瞩目。然而,如何将这些微观世界的奇迹,以一种高效、可控的方式集成到宏观材料中,一直是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书标题中的“原位合成”字样,则为这一难题指明了一条极具潜力的解决之道。它暗示着一种在金属基体内部,通过精确控制的化学反应,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的过程。这种在材料内部直接形成的策略,理论上能够极大地优化碳纳米管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克服传统复合材料制备中的一些固有缺陷,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碳纳米管的增强潜力。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通过碳纳米管的原位合成增强,有望创造出性能更为卓越、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新一代先进材料。我迫切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深入理解原位合成各种方法的化学原理,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参数调控,实现碳纳米管在金属基体中的定向生长和性能优化,最终推动新型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本书的书名上时,我的内心立刻泛起了一股强大的求知欲。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锁新材料性能、推动技术革新的研究领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本书的标题,恰好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材料科学中最前沿、最激动人心的几个概念。“纳米科学与技术”本身就代表着对物质世界的微观操控,而“碳纳米管”更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凭借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吸引了全球科研人员的目光。然而,如何将这些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以高效、可控的方式集成到实际材料中,一直是困扰着材料科学家的巨大挑战。而“原位合成”这一关键词,则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极具前景的解决路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暗示着一种在金属基体内部“生长”出碳纳米管的工艺。这种在材料内部直接形成的策略,有望规避传统复合材料制备中常见的界面不匹配、分散不均等问题,从而更充分地激发碳纳米管的增强潜力。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碳纳米管的引入,特别是通过原位合成的方式,无疑为这些材料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我设想,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各种化学反应机理、催化剂的设计、生长条件的优化,以及最终如何通过精确的控制,获得性能卓越的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评分

当我看到《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关于材料科学的宏大图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显著提升材料性能、开拓全新应用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材料世界的大门。“纳米科学与技术”这几个字,就足以唤醒我对微观世界里那些令人惊叹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的探索欲,而“原位合成碳纳米管”更是直指材料制备的核心难题,暗示着一种更为精妙、更为高效的制造方法。我知道,碳纳米管因其近乎完美的力学强度、超导电性以及优异的热导率,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然而,如何在复杂的基体材料中,以可控的方式、均匀地形成高质量的碳纳米管,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重大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则明确地指出了“原位合成”这一关键技术,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催化剂设计、生长机理、以及界面调控等内容充满了期待。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们结合了金属的传统优势与增强体的卓越性能。而如果能够成功地将碳纳米管“生长”在金属内部,那么其材料性能的提升将是颠覆性的。这不仅可能意味着更轻、更强的结构材料,也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功能性材料,例如高性能电子器件、先进的传感器等等。这本书的标题,精确地概括了这一研究方向的核心,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理论阐述、实验方法、以及未来展望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

《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精准的科学指南针,立刻指向了我一直以来极为关注的研究方向。我对于那些能够突破现有材料瓶颈、开启全新应用领域的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本书标题中包含的“纳米科学与技术”和“碳纳米管”,本身就代表着材料科学最尖端、最前沿的探索。“碳纳米管”因其近乎完美的力学强度、卓越的导电导热性能,早已成为高性能材料领域的明星。然而,如何将这些微观世界的奇迹,有效地、有目的地整合到宏观材料中,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原位合成”这个词,则像是给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它并非简单地将预制好的纳米管加入,而是意味着在金属基体内部,在特定的条件下,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这种在基体内部直接形成的策略,理论上可以极大地优化纳米管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减少缺陷,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碳纳米管的潜力。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体系,它们结合了金属的韧性、延展性和易加工性,以及增强体的独特优势。如果能够成功地通过原位合成技术,将碳纳米管集成到金属基体中,那么由此产生的材料,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甚至电学和热学性能方面,都将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飞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理解各种原位合成的化学反应、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精确控制碳纳米管的形貌和分布等方面。

评分

初次瞥见《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便立刻被一股探索未知的科学冲动所攫取。我深知,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进步,而本书标题所涵盖的“纳米科学与技术”以及“碳纳米管”这些词汇,无疑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碳纳米管,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早已被视为是未来材料的基石。然而,如何将这种微观世界的奇迹,有效地、均匀地集成到宏观材料中,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而“原位合成”这个词,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一个充满潜力的方向。它不仅仅意味着将预先制备好的纳米管直接嵌入,更暗示着一种在金属基体内部“生长”出碳纳米管的过程。这种直接生成的方式,极有可能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常见的界面缺陷,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碳纳米管的性能优势,实现对材料整体性能的质的飞跃。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材料家族,它们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子器件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将碳纳米管通过原位合成技术引入金属基体,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无疑会打开全新的应用大门,创造出比现有材料更为轻巧、坚固、高效的产品。因此,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也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研究图景。

评分

《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扇精心雕琢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材料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璀璨风景。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突破物质界限、重塑现有产业格局的创新技术抱有极大的热情。“纳米科学与技术”本身就充满了探索未知、驾驭微观世界的魅力,而“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性能近乎完美的纳米材料,更是我一直关注的焦点。碳纳米管以其无与伦比的力学强度、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被认为是未来高性能材料的基石。然而,将这些微观尺度的优势转化为宏观材料的实际性能,并非易事。而本书标题中的“原位合成”这几个字,则巧妙地指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它意味着在金属基体材料内部,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物理混合方法,有望显著改善纳米管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连接,减少缺陷,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碳纳米管的增强作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存储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若能成功地将碳纳米管通过原位合成技术融入金属基体,必将诞生出性能更为卓越、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新一代先进材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原位合成的各种技术细节、化学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控制,实现碳纳米管在金属基体中的有序生长和性能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我喜欢那种能够将前沿科学概念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的书籍,而《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恰恰满足了这一点。“纳米科学与技术”这个标题本身就吸引着我对微观世界的无限遐想,而“原位合成碳纳米管”更是点燃了我对材料科学突破性进展的好奇心。要知道,碳纳米管以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闻名于世,而“原位合成”则暗示着一种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制备方式,这对于推动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在金属基体中直接生长出结构完整、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这其中的工艺控制、界面设计、以及如何实现纳米尺度上的精确调控,无疑是充满了挑战与创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这一过程背后的科学原理,从原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到宏观尺度的性能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值得挖掘的细节。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它们结合了金属的韧性和易加工性,以及增强相的优异性能,例如强度、刚度、耐磨性等。而将碳纳米管引入金属基体,其目标显而易见:创造出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的新一代高性能材料。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海洋充满期待,仿佛我已站在一片广阔的未知领域,准备踏上征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纳米科学与技术: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邀请函,直接吸引了我对材料科学前沿的目光。我一直以来都对能够引领技术革命的创新材料充满好奇,而这个标题恰恰触及了当代材料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几个关键词。“纳米科学与技术”代表着对物质世界最基本尺度的操控,而“碳纳米管”则是我心目中材料领域的“明星”,其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近乎完美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特性。更让我着迷的是“原位合成”这个词。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纳米材料添加到基体中,而是暗示了一种在材料内部直接生成这些高性能纳米结构的方法。这种原位合成技术,如果能够实现,将极大地克服传统复合材料制备中存在的界面问题、均匀性难题以及成本障碍。想象一下,在一个金属基体中,能够像“生长”一样,精确地控制碳纳米管的形貌、取向和密度,这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金属基复合材料本身就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结合了金属的良好延展性、加工性和韧性,以及增强体的优异性能。通过碳纳米管的原位增强,有望创造出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储存等领域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型材料。这本书的标题,精确地概括了这个研究方向的精髓,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中可能涉及的催化剂选择、生长动力学、界面结合机理,以及最终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