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鬼夜行系列番外中篇,中禅寺和多多良老师的命运之邂逅!
  迷信与禁忌,其实不过是谋杀和骗局的另一种呈现。跟随妖怪研究家多多良老师漫游传说之地,遭遇岸涯小僧、泥田坊……
  多多良老师的田野调查,有别于书斋派的京极堂物语,案件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每个故事更是鸟山石彦妖怪画的重新解读,充满解谜的快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今昔续百鬼——云》是京极夏彦百鬼夜行系列的第11本,也是中短篇的第3本。
  妖怪研究家多多良老师,有着痴肥的体态,纵横无尽的无用知识。
  谈妖论怪如数家珍,把鸟山石燕的妖怪画集当做随身宝物。
  方向感奇佳,但只懂得直线前进。
  生活常识阙如,惟有饭量超常。
  和他一起踏上的探访妖怪之旅,注定劫难重重——     
作者简介
     京极夏彦 KYOGOKU NATSUHIKO,别人难以模仿、难以企及的作品,对他来说只是兴趣。
  1963年3月26日出生于北海道小樽。
  1994年:在工作之余写下处女作《姑获鸟之夏》,为推理文坛带来极大的冲击。
  1996年:出版百鬼夜行系列之二《魍魉之匣》,就拿下第四十九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之后陆续推出《狂骨之梦》《铁鼠之槛》等十余部系列作品。
  1997年:时代小说《嗤笑伊右卫门》获第二十五届泉镜花文学奖。
  2002年:时代小说《偷窥者小平次》获第十六届山本周五郎奖。
  2003年:怪奇时代小说《后巷说百物语》获第一百三十届直木奖。
  2011年:怪奇时代小说《西巷说百物语》获第二十四届柴田炼三郎奖。
  王华懋,台湾译者,译有京极夏彦的多部小说。     
内页插图
          目录
   岸涯小僧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①
泥田坊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②
手之目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③
古库里婆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④      
精彩书摘
     岸涯小僧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①
  1
  那个时候,我真是怒不可遏。
  但我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在气些什么。
  话虽如此,我也绝对不是不明白自己为何生气,只是可以想到的理由实在太多,我已经搞不清楚是在为哪桩生气了。
  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光想起来就令人怒火中烧。
  满腔怒火指的就是我那时的状态。
  当时我气愤的对象不是别人。
  就是目前正在稀谭舍的招牌杂志《稀谭月报》上好评连载小论文《消失的妖怪》的多多良胜五郎老师其人。
  各位知道他吗?
  世间如此广大,奇特之士应该也不少,各位当中或许也有人知道他……不过我想一般人应该是不知道的。
  那篇连载的内容是全日本惟一一个老脸皮厚地在名片印上“妖怪研究家”这种头衔的多多良胜五郎老师,运用他渊博且无益的知识,锐利地考察只剩下名称或外形、但已失去性质及传说的妖怪。不管怎么想,都只有一些好事之徒才会去读这种内容。我想可能连《稀谭月报》的忠实读者都会直接跳过这个专栏吧。在这科学万能的现代,应该没有人会去严肃探讨过时落伍的妖怪,即使谈论,也没有人愿意聆听吧。
  所以虽然标榜好评连载,但我想喜欢这个专栏的大概只有我这种怪人,或一小部分奇特人士而已。
  即使如此,我也觉得能够在中坚出版社出版且发行册数不容小觑的商业杂志每个月连载固定的页数,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不过我还是认为这种情况,值得称赞的是挪出时间与经费给那种利用价值稀薄的文章的稀谭舍及《稀谭月报》责任编辑;而多多良老师则是不管内容如何,都只是恣意任性地写下完全不考虑一般读者感受的内容,应该相当轻松才是。
  不不不。
  这话听起来或许是辩解,但我绝对不是在损人。连载的内容本身非常有趣,对于多多良老师的慧眼,我也经常钦佩不已。
  最重要的是,身为遭到世人白眼相待的妖怪爱好家之一,看到同好之士受到瞩目,实在是无上欣喜。
  若是由于多多良老师这样的有志之士的耕耘,使得世人多少注意到妖怪与民俗学,我觉得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所有的人都只顾着从焦原中振作起来,绷紧神经,拼命努力,然后好不容易才挽回了一些什么——我觉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却也觉得愈是这种无奇不有、万物飙涨的时期,愈需要这种将心血倾注于无用、无益之物的痴人。
  的确,世间是穷到了底,根本无暇去认真思考什么妖怪吧。妖怪研究对科学信徒而言是迷信,对学识之士而言是不正经,对一般人而言是荒唐,对穷人来说是逍遣娱乐。可是只要是参与过战争的人,应该都知道连妖怪都不知所踪的世界有多么凄惨。
  因此多多良老师的活跃依然是件令人欣喜的事。连载决定后,看到第一回的原稿化为铅字刊登在杂志上时,我甚至感到大快人心。我还每天担心会不会因为内容过于深奥,让读者目瞪口呆;或多多良老师文笔疏懒,怠于写作,使得连载腰斩。不过就算我提出忠告或建议,多多良老师也根本不可能理会啦。
  因为再怎么说,老师都是个怪胚子。
  老师……
  没错。我平素就习惯怀着尊敬与亲昵之意,称呼多多良老师为老师。写成文字时,不用汉字标记,也不是平假名,而是用片假名来写。而且我想我还是拖着尾音叫“老师~”呢。我绝对不是瞧不起他,这个称呼完全是出于尊敬与亲昵。对,是出于尊敬与亲昵。
  再怎么说,老师都学富五车。不管是汉文还是古文,他都能轻松浏览,连一点无聊小事都记得一清二楚。老师原本念的是理科,熟知某某力学,对天文气象造诣也极深。不仅如此,他还善唱歌谣曲,也会去观赏少女歌剧,而且老师的集中力异样发达。
  老师一旦集中起来,就看不见也听不见其他东西。不管是在街上、深夜还是守灵会上,只要有了新发现,或是灵光一闪,他都会怪叫一通,兴奋无比。
  不不不。
  恕我重申,我不是在诋毁,这是称赞。老师很厉害。厉害是厉害,但这是两码子事。
  我对老师的学术贡献及才能的评价,和对与老师的共同回忆的愤怒,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我与老师结识,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所以前前后后应该有十二三年了。
  当时我才十八岁左右。说到十八岁,是纯洁无垢的青年时期。而我竟在这样的节骨眼碰上了那样一个人,实在倒运。
  当时我是个泥水匠。明明是个泥水匠——虽然这样说很怪,而且有职业歧视之嫌——我却具备极为旺盛的向学心。我家境贫困,当然无力上学,但我努力自修,拼命念书。虽然勤奋向学,但毕竟是自修,说穿了就是将微薄的零用钱全数拿去买书来读这点程度而已。而且因为买不起太多书,只能再三反复研读,读到书都起毛了。所以当时读到的书,内容记忆异样地鲜明。
  其中特别令我着迷的,是用光了我压箱底的九十元买到的柳田国男老师的《传说》这本新书。
  读到开头提到“传说”一词成为通用的日语,只是近几年的事而已,我异常兴奋起来。
  书上说,过去“传说”这个词,在口语中并不普遍,而且是以更广泛的意义被使用。但约莫四十年以前,高木敏雄老师与他的朋友们想到以“传说”一词作为相当于德语sage、法语l gende 的词汇,此后便流传开来,逐渐以现今的意义固定下来。
  语言这东西自我们出生时便存在,换句话说,对于一介个人而言,形同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东西。一般人是不是都这么想呢?
  然而……
  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凡百事物都有个起源。我了解到不管是什么,都一定有个创造者。所以我大为兴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一读再读。
  结果……我迷上传说了。
  这么一想,好像有点偏离我兴奋的理由,可能我原本就极端喜爱妖怪,只是潜在的资质被触发罢了。
  不管怎么样,我感兴趣的对象,集中到传说、民间故事、口头传承及妖怪这类事物上面了。
  ……    
				
 
				
				
					《今昔续百鬼:云》  序章:迷雾中的低语  当夜幕如墨般在人间铺展,万籁俱寂,古老的传说便借着微风在耳畔低语。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奇异生灵,它们或潜伏于幽深的森林,或游弋于缥缈的云海,或栖身于人类遗忘的角落。它们是力量的象征,是恐惧的化身,也是神秘的低语者,讲述着不为世人所知的宇宙法则。  《今昔续百鬼:云》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它是一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溯源之旅,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探寻。它旨在揭开笼罩在“云”这一概念上的层层面纱,展现其在古往今来,在不同文化和传说中,所承载的丰富意象与深邃内涵。  第一章:云的初相——自然的神祇与灵韵  在古老的东方,云并非仅仅是天上的水汽凝结。它们是神祇的居所,是龙的行迹,是仙人踏浪而行的轻舟。从《山海经》中描绘的祥云瑞兆,到道家思想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云始终与天地万物的孕育、流转息息相关。  书中将追溯先民们对云的敬畏与崇拜。他们观云识天,从云的形态、颜色、飘动方向,解读天气的变化,预测丰收与灾祸。云,在那时是沟通天地、感应神灵的媒介,是自然界最宏伟、最难以捉摸的显现。     祥云的寓意: 探究那些象征吉祥与好运的云彩,如祥云纹在器物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它们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的意义。    灾云的警示: 分析那些预示着风暴、雷电、干旱的乌云,以及古人如何应对和解释这些自然现象。    龙与云的羁绊: 深入解析龙作为神兽,为何与云密不可分,它们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以及这种联系如何体现了古人对力量和掌控的想象。    仙境的描绘: 剖析云在描绘仙人居所和蓬莱仙岛时的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飘渺、虚无、超凡脱俗的意境。  第二章:云的形变——幻象、幻术与幻灵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云的意象开始从自然的神祇,延伸到更抽象的层面。它不再仅仅是天象,更成为了人类想象力驰骋的画布。那些在云中变幻的奇异景象,那些利用云雾制造的幻术,以及那些寄生于云端的神秘灵体,都将在本章一一展开。  书中将探讨“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哲学思辨,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试图理解、控制甚至利用云的这一特性。     幻云的诱惑: 揭示古籍中关于云雾幻象的记载,例如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以及那些在战场上或传说故事中,利用云雾制造的虚实结合的迷局。    幻术的技艺: 考证那些古代关于幻术师利用云雾、烟火等手段,制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的记载,以及这些技艺背后的原理和想象。    云中灵怪: 搜集那些传说中栖息于云端、与云共生的奇异生物或灵体,它们或许是风的使者,或许是迷失的灵魂,它们以云作为自己的领域,带来超自然的体验。    意识的边界: 探讨云的幻象特性,如何引发人们对意识、感知和现实的思考,以及这种模糊性如何成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第三章:云的意象——情感的载体与灵魂的寄托  云,以其随风而逝、变幻莫测的特性,成为了人类情感的绝佳载体。离愁别绪、思念牵挂、壮志凌云、人生如梦,这些复杂的情感,常常借由云的意象得以抒发和寄托。  本章将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云所承载的丰富情感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象征地位。     离愁的云: 分析“白云孤飞”的孤独,“浮云游子”的漂泊,以及古诗词中描写离别时,云如何烘托伤感与不舍的情绪。    思念的云: 探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以及在天各一方的思念中,云如何成为连接亲友的无形纽带。    壮志的云: 剖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以及“胸怀丘壑,壮志凌云”的抱负,云在此处象征着无限可能与高远志向。    人生的感悟: 借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以及“白驹过隙,云卷云舒”的生命无常,探究云所传递的人生哲学与宿命观。    艺术的灵感: 考察艺术家们如何将云的飘逸、朦胧、变幻的特质,融入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体验。  第四章:云的变迁——历史的记忆与时代的印记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云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从古代神话中的自然灵物,到近代科学眼中的大气现象,再到现代社会中的污染警示,云的形象始终与人类的认知、技术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本章将追溯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文化印记,展现人类对云的理解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深化。     工业革命的乌云: 审视工业革命时期,烟囱排放的滚滚浓烟如何成为一种新型的“乌云”,象征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对环境的初步影响。    战争的阴影: 分析战争年代,飞机在云层中穿梭,以及炮火硝烟在云中升腾,如何赋予云一种战争的恐怖与压迫感。    科技的探索: 讲述人类如何通过气象卫星、探测器等技术,深入了解云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这些科学认知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天空的方式。    环境的呼唤: 探讨当代社会,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如何将云与人类的生存危机联系起来,云的“脸色”成为衡量地球健康的晴雨表。  第五章:云的未来——哲学、科技与人性的交织  展望未来,云的意象将如何发展?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真正“掌控”云,或者云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章将探讨云在未来可能蕴含的哲学思考、科技应用,以及它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中的深刻意义。     人造云的想象: 探讨科学家们关于“造雨”、“人工调控天气”等设想,以及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虚拟世界的云: 分析在数字时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如何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云端世界”,以及这些虚拟云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和体验。    心灵的云层: 借由“心境如云”的说法,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拨开心灵的“云层”,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宇宙的远眺: 将视野延伸至宇宙深处,探索星云、尘埃等在宇宙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宇宙之云”带给人类的宇宙观的启示。  终章:云端的回响  《今昔续百鬼:云》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邀请。它邀请读者在每一次抬头仰望天空时,都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永恒的神秘,都能在云的变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与共鸣。  这本图书,试图还原云的“百鬼”之相——它们或为神祇,或为幻象,或为情感,或为记忆,或为未来。它们以“云”为载体,以千姿百态的形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与古老的智慧对话,与未知的可能性对话,与我们自身的心灵对话。  云,依旧是那片缥缈而又真实的存在,它承载着过去,预示着未来,也映照着当下。而《今昔续百鬼:云》,便是这片浩瀚云海中,一段关于探索、关于理解、关于敬畏的旅程。它不曾直接描绘具体的“百鬼”形象,而是借由“云”这一至高无上、变化万千的意象,去勾勒出那些潜藏于人类集体意识深处的,最古老、最神秘、最撼动心灵的“鬼影”。它们是力量的象征,是想象的边界,是存在的隐喻,是宇宙无尽低语的回响。  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仰望天空,渴望探寻事物背后深层含义的灵魂的。愿您在云的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震撼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