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贤馆始置唐代太宗朝。1999年,李克先生及志同道合者复兴其宗旨。以积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全新国学体验馆为宏愿。其间,在季羡林、冯其庸等国学大师及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导下,耕注先贤原典,以宣纸线装精品形式呈奉世人。作为一家国学传播机构,崇贤馆始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以古籍线装宣纸书的形式,对浩繁的史海巨著进行经典复刻。不仅如此,崇贤馆还延请了傅璇琮、毛佩奇等诸位在国学界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担纲学术顾问,以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面对每一部崇贤馆的作品,使之成为学术史中无尚的精品。也正因这种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使得崇贤馆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美誉,先后被中央领导、国务院、国台办等重要机构选为国礼,国家领导选定崇贤馆宣纸书目作为佳礼赠送给澳大利亚的孔子学院,国台办则将其赠送给连战夫妇,获赠方高度评价崇贤馆系列为难得一见的佳品。崇贤馆正是以这样的努力和追求为中华国学的发扬光大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崇贤馆藏书以安徽泾县宣纸为材料,徽墨印刷,保证千年不褪色、不腐蚀、久折不断;全部宋式手工装帧,以锦丝为绳,庄重典雅,坚韧耐久,便于翻阅;花绫封面,耿绢包角,广胶粘页,雅致精美,平滑牢固,是值得珍藏的宣纸精品,藏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库精华及历代碑刻书画真迹,既囊括经天纬地之道,又揽集修身齐家之学,全部繁体竖排,极具古书风韵,堪称“中华传世珍本藏书”,具有增值保值特性,如今已成为各地藏家的新宠。目前已形成“家无线装,绝非藏家;书无崇贤,妄称尊者”的流行趋势。
《崇贤馆:战国策(套装1-6册)》是记载战国时代历史的文献,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依次为:东周策,西周策,秦策,齐策,楚策,赵策,魏策,韩策,燕策,宋卫策,中山策。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册一》
東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一
秦攻宜阳 三
东周与西周战 五
东周与西周争 五
东周欲为稻 六
昭献在阳翟 六
秦假道於周以伐韩 七
楚攻雍氏 七
周最谓石礼 八
周相吕仓见客於周君 九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九
温人之周 十
或为周最谓金投 十一
周最谓金投 十一
石行秦谓大梁造 十二
谓薛公 十二
齐听祝弗 十三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十四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十四
为周最谓魏王 十五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十五
赵取周之祭地 十六
三国隘秦 十六
昌他亡西周 十七
昭翦与东周恶 十八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十八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二十
雍氏之役 二十
周君之秦 二十二
苏厉谓周君 二十二
楚兵在山南 二十四
楚请道於二周之间 二十四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二十五
秦召周君 二十六
犀武败於伊阙 二十六
韩魏易地 二十七
秦欲攻周 二十八
宫他谓周君 二十八
三国攻秦反 二十九
犀武败 二十九
秦策一
卫鞅亡魏入秦 三十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三十一
秦惠王谓寒泉子 三十六
张仪说秦王 三十七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秦惠王前 四十四
张仪之残樗里疾 四十六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四十七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四十七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四十八
张仪又恶陈轸於秦王 四十九
陈轸去楚之秦 五十
秦策二
齐助楚攻秦 五十二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五十五
秦武王谓甘茂 五十六
秦王谓甘茂 五十八
甘茂亡秦且之齐 五十九
甘茂相秦 六十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 六十一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六十一
《战国策:册二》
秦策三
薛公为魏谓魏冉 六十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 六十三
魏谓魏冉 六十五
谓魏冉曰和不成 六十六
范子因王稽入秦 六十七
范雎至秦 六十九
范雎曰臣居山东 七十五
应侯谓昭王 七十六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七十八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於赵 七十九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 八十
应侯失韩之汝南 八十一
秦攻邯郸 八十二
蔡泽见逐於赵 八十四
秦策四
秦取楚汉中 九十一
秦昭王谓左右 九十二
楚魏战於陉山 九十四
秦王欲见顿弱 九十四
楚王使景鲤如秦 九十六
楚使者景鲤在秦 九十七
顷襄王二十年 九十八
或为六国说秦王 一○三
秦策五
谓秦王 一○五
秦王与中期争论 一○七
楼梧约秦魏 一○七
濮阳人吕不韦贾於邯郸 一○八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一一二
文信侯出走 一一四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一一八
齊策一
楚威王战胜於徐州 一二一
齐将封田婴於薛 一二二
靖郭君将城薛 一二二
靖郭君谓齐王 一二三
靖郭君善齐貌辨 一二四
邯郸之难 一二六
南梁之难 一二七
成侯邹忌为齐相 一二八
田忌为齐将 一二九
田忌亡齐而之楚 一三○
邹忌事宣王 一三○
邹忌修八尺有余 一三一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一三二
秦伐魏 一三四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一三六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一三八
《战国策:册三》
齊策二
张仪事秦惠王 一四○
犀首以梁为齐战於承匡而不胜 一四二
昭阳为楚伐魏 一四二
秦攻赵 一四四
秦攻赵长平 一四四
或谓齐王 一四五
齊策三
楚王死 一四六
齐王夫人死 一五一
孟尝君将入秦 一五一
孟尝君在薛 一五二
孟尝君奉夏侯章 一五三
孟尝君燕坐 一五四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一五四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一五六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一五七
淳於髡一日而见七人於宣王 一五八
齐欲伐魏 一五九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一六○
齊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一六二
孟尝君为从 一六六
鲁仲连谓孟尝 一六八
孟尝君逐於齐而复反 一六九
齐宣王见颜斶 一七○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一七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一七六
齐王见田骈 一七七
管燕得罪齐王 一七七
苏秦自燕之齐 一七八
苏秦谓齐王 一七九
齊策五
苏秦说齐闵王 一八○
齊策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一九二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一九四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一九四
燕攻齐齐破 一九九
田单将攻狄 二○○
貂勃常恶田单 二○二
濮上之事 二○五
齐闵王之遇杀 二○六
齐王建入朝於秦 二○七
齐以淖君之乱 二○九
《战国策:册四》
楚策一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 二一○
齐楚构难 二一○
五国约以伐齐 二一一
荆宣王问羣臣 二一二
邯郸之难 二一二
江尹欲恶昭奚恤於楚王 二一三
江乙说於安陵君 二一四
江乙为魏使於楚 二一六
魏氏恶昭奚恤於楚王 二一六
江乙恶昭奚恤 二一七
江乙欲恶昭奚恤於楚 二一七
城浑出周 二一八
韩公叔有齐魏 二一九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二二○
楚王问於范环 二二○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二二一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二二四
张仪相秦 二二八
威王问於莫敖子华 二三○
楚策二
魏相翟强死 二三五
齐秦月攻楚 二三五
术视伐楚 二三六
楚怀王拘张仪 二三六
四国伐楚 二三八
楚王将出张子 二三八
秦败楚汉中 二三九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二四○
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 二四三
楚王逐张仪於魏 二四四
张仪之楚 二四五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二四七
张仪逐惠施於魏 二四八
五国伐秦 二四八
陈轸告楚之魏 二四九
秦伐宜阳 二五○
唐且见春申君 二五一
楚策四
或谓楚王 二五二
魏王遗楚王美人 二五三
楚王后死 二五四
庄辛谓楚襄王 二五四
有献不死之药於荆王者 二五七
天下合从 二五八
汗明见春申君 二五九
楚考烈王无子 二六○
趙策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二六四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二六五
张孟谈既固赵宗 二七○
晋毕阳之孙豫让 二七三
魏文侯借道於赵攻中山 二七五
秦韩围梁燕赵救之 二七六
腹击为室而钜 二七六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二七七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二七八
苏秦说李兑 二七八
苏秦为赵王使於秦 二八○
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 二八一
谓皮相国 二八一
或谓皮相国 二八二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二八三
《战国策:册五》
趙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二八四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二八九
武灵王平昼闲居 二九二
趙策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三○○
齐破燕赵欲存之 三○二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三○三
赵使机郝之秦 三○四
魏因富丁且合於秦 三○四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於赵 三○五
平原君谓平阳君 三○五
秦攻赵於长平 三○六
秦赵战於长平 三一一
秦围赵之邯郸 三一三
说张相国 三一九
趙策四
赵太后新用事 三二○
虞卿谓赵王 三二二
客见赵王 三二四
五国伐秦无功 三二五
魏策一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三二九
文侯与虞人期猎 三三○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於西河 三三○
魏公叔痤为魏将 三三一
魏公叔痤病 三三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三三三
魏策二
魏惠王死 三三六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 三三七
齐魏战於马陵 三四一
梁王魏婴觞诸侯於范台 三四二
魏策三
华军之战 三四四
齐欲伐魏 三四五
秦将伐魏 三四六
魏将与秦攻韩 三四八
魏太子在楚 三五三
《战国策:册六》
魏策四
信陵君杀晋鄙 三五六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三五六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三五七
韓策一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三六○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三六○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三六二
颜率见公仲 三六四
韓策二
楚围雍氏五月 三六五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於秦 三六六
韩傀相韩 三六八
韓策三
或谓韩王 三七二
谓郑王 三七三
东孟之会 三七五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三七六
燕策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三七七
燕文公时 三七九
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 三八○
苏代谓燕昭王 三八三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 三八七
燕王哙既立 三九○
燕策二
秦召燕王 三九三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於赵以伐齐 三九六
奉阳君告朱欢与赵足 三九七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三九九
赵且伐燕 四○四
燕策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四○五
燕太子丹质於秦亡归 四○九
宋衛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四二一
宋与楚为兄弟 四二二
宋康王之时 四二三
卫使客事魏 四二三
中山策
犀首立五王 四二五
中山与燕赵为王 四二七
司马憙三相中山 四二九
主父欲伐中山 四三○
中山君飨都士 四三一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说客和政治辩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战国策》正是这类题材的集大成者。这次有幸收藏这函六册的崇贤馆藏书,真是让我欣喜若狂。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那些生动的故事、犀利的人物对话,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纵横家,他们的每一次出使,每一次献策,都充满了智慧和风险。我惊叹于他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中游刃有余,如何在关键时刻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场精彩的博弈,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我常常会在阅读时,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思考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关于沟通、说服、以及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宝贵经验。我打算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枕边书,反复研读,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评分这次偶然接触到这套《战国策》(崇贤馆藏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收获之一。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战国策》的地位和价值,但一直未曾有机会系统地阅读。当这函六册的书籍摆在我面前时,那种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瞬间征服了我。我被它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纸张以及清晰的排版深深吸引。随手翻开一页,便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论辩所吸引。我读到了廉颇的勇猛、蔺相如的智慧、苏秦的纵横四海,也读到了许多为国献身的士大夫的壮志与无奈。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思想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品味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政治智慧、外交策略以及人性洞察的深刻展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经典之作,让我反复品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这套《战国策》(崇贤馆藏书)的到来,简直就像在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和军事策略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早已对《战国策》的赫赫大名如雷贯耳,但总是感觉隔着一层纱,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次终于有机会捧读这函六册的精装本,那份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喜欢崇贤馆在此次印制的细节上所下的功夫,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排印,都透露着一种严谨和对传统的尊重。翻阅其中的篇章,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智士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出类拔萃的智慧。我常常被那些谋士的胆识和策略所折服,他们如何在强权之下周旋,如何在危局中寻找生机,如何在唇枪舌剑中赢得胜利,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叙述,更是对人性、权谋、政治斗争的深刻洞察。我常常会停下阅读,反复思考其中的逻辑和关节,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原则。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著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言辞犀利、策略精妙的作品。《战国策》早已久闻其名,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一窥其真容。这次有幸得到一本崇贤馆藏书,还是精装的一函六册,这无疑是我的幸运。收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那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透着一股文人的气息。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波诡云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智慧的结晶。读《战国策》,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些纵横捭阖的谋略,那些唇枪舌剑的辩论,那些为了国家存亡而绞尽脑汁的谋士,都让我心潮澎湃。我常常会为那些智谋的精妙而拍案叫绝,也会为那些壮志未酬的英雄而扼腕叹息。这本书,就像一本包罗万象的智慧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不仅仅是古代政治家的教科书,更是每一个渴望了解人性、洞察世事的人的必读之作。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虽然不比战国时代的那些智囊团,但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演变和社会思潮变迁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这套《战国策》(崇贤馆藏书)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收到这函六册的精装本,首先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本穿越时空的史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欣赏它,再小心翼翼地翻开,阅读的体验便如同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书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个人荣辱而奔波游说的游说之士,他们的智谋、胆略和口才,都让我叹为观止。我常常会被那些巧妙的计谋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所震撼,也常常为那些怀才不遇的英雄而感到惋惜。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角力,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运作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碰撞,看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与融合。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审视和分析问题,如何去理解不同立场者的动机。我可以说,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的窗户,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非常高兴能买到,要是能再便宜一点就更好了
评分一版一印,纸张比较薄,有墨香味。这个版本的山海经是节选版的。京东物流一如继往的快,快递员晚上送来的。
评分慢慢看吧,翻页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撕着,有股香味。
评分崇贤馆的就不一样,就是贵了点,值得收藏。
评分中华文明的推动者;书,是承载千年积淀,传承万代文明的载体;不是电子书能替代的。崇贤馆的书,装订传统,纸张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包装给力啊,不是塑料袋了。
评分喜欢,不知何时再次活动。
评分本书由业内12位国际知名专家编写和审订而成,借助了3D工艺重建人类头骨模型,将进化的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给孩子们带来震撼的冲击力。
评分这书很好,书本身有一种香味,很好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