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永刚,邢立达 著
图书标签:
  • 古生物
  • 化石
  • 中国古生物
  • 地质学
  • 生物学
  • 科普
  • 自然科学
  • 古生物学
  • 收藏
  • 矿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1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9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好奇心丛书之自然观察手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7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

作者简介

  唐永刚,知名化石猎人,古生物化石爱好者的领军人物。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邢立达,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什么是化石 / 1
地质年代 / 3
如何寻找化石 / 6
化石的收藏与保管 / 8
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 / 12
澄江生物群 / 12
凯里生物群 / 14
罗平生物群 / 15
贵州龙动物群 / 16
关岭生物群 / 17
禄丰蜥龙动物群 / 18
自贡恐龙动物群 / 19
热河生物群 / 20
山旺古生物化石群 / 21
和政古动物化石群 / 22
无脊椎动物 / 23
蜓 / 23
海绵动物 / 24
斗篷海绵 / 24
网格拟小细丝海绵 / 25 层孔虫 / 25
苔藓虫 Bryozoa / 26
蠕虫动物 / 27
晋宁环饰蠕虫 / 27
粗纹岗头村虫 / 27
腔肠动物 / 28
拖鞋珊瑚尖锐状亚种 / 28
蜂巢珊瑚 / 28 笛管珊瑚 / 29
喇叭孔珊瑚 / 29 链珊瑚 / 30
贵州拟轮盘水母钵 / 30
笔石动物 / 31
树笔石 / 31 网格笔石 / 31
刺笔石 / 32 叉笔石 / 33
栅笔石 / 33 直笔石 / 33
塔形螺旋笔石 / 34
腕足动物 / 34
澄江小舌形贝 / 34
马龙鳞舌形贝 / 35 圆货贝 / 35
舌形贝 / 36 珍稀乳房贝 / 36
纯真滇东贝 / 37 东方日射贝 / 37
喀图金艾苏贝 / 37
简单雕正形贝 / 38 低平兰婉贝 / 39
中华东方搁板贝 / 39 扬子贝 / 40
双腹扭形贝 / 40 美丽蕉叶贝 / 41
长身贝 / 41 副清洁神房贝 / 42
无洞贝 / 42 巨大无窗贝 / 43
唐氏等准无窗贝 / 43 弓石燕 / 44
东京巅石燕 / 44 常见喙石燕 / 45
鸮头贝 / 45
软舌螺动物 / 46
马龙线带螺 / 46 圆管螺 / 46
软体动物 / 47
台江拉氏螺 / 47 链房螺 / 47
腹足类 / 48 李氏中华黑螺 / 48
鱼鳞蛤 / 49 海燕蛤 / 49
克氏蛤 / 50 血石蛤 / 50
船蛆 / 50 凌源额尔古纳蚌 / 52
蒙阴蒙阴蚌 / 52
头足纲 / 53
前环角石 / 53 震旦角石 / 53
湖北雷氏角石 / 54
湖南三叶角石 / 54
新铺埃诺鹦鹉螺 / 55
假海乐菊石 / 55 上饶菊石 / 56
阿尔图菊石 / 56
寿昌道比赫菊石 / 57
球形墨西哥菊石 / 57
弯褶西保罗菊石 / 58
假提罗菊石 / 58 蛇菊石 / 59
前粗菊石 / 59 阿翁粗菊石 / 59
多瘤粗菊石 / 60 布兰弗菊石 / 61
刷形简叶菊石 / 61 束肋旋菊石 / 62
节肢动物 / 62
刺状纳罗虫 / 62 迷人林乔利虫 / 63
四节盘龙虫 / 63 眼镜海怪虫 / 64
延长抚仙湖虫 / 64 卵形川滇虫 / 65
加拿大虫 / 65 具刺广卫虾 / 66
中华吐卓虫 / 66 耳形等刺虫 / 67
小型等刺虫 / 67 山东等刺虫 / 68
关山昆明虫 / 68 凯里阿里特虫 / 69
帚刺奇虾虫 / 69 罗平云南鲎 / 70
狼蛛 / 70 蟹蛛 / 71 圆蛛 / 71
甲壳纲 / 72
卵形东方叶肢介 / 72
三角围场鲎虫 / 73 等足目 / 73
四节辽宁洞虾 / 74 奇异环足虾 / 74
糠虾 / 75 苏尔泡虾 / 75
双刺静蟹 / 76 锯缘青蟹 / 76
昆虫纲 / 77
三尾类蜉蝣(稚虫)/ 77 亮间蜓 / 77
沼泽野蜓 / 78 大凌河节翅蜓 / 78
多室中国蜓 / 79
唐氏阿克塔西蜓 / 79
端色强壮蜚蠊 / 80 神蝗 / 80
道虎沟阿氏鸣螽 / 81
山东树白蚁 / 81 疹状花格蝉 / 82
具室弱足潜蝽 / 82 莱阳中蝽 / 83
眠螳蝽 / 83 壮异蝽 / 84
原蛾蛉 / 84 直脉蝎蛉 / 85
优美小蝎蛉 / 85
优脉巴依萨蛇蛉 / 86
大尾离蠼螋 / 86 大斑步甲 / 87
中间白垩步甲 / 87
槽形中新步甲 / 88 山东花甲 / 88
丰富树皮象 / 89
具脊强壮驼金龟 / 89
亲拉隐翅虫 / 90
宽昔隐翅虫 / 90 窄唇中长扁甲 / 90
长肢裂尾甲 / 91 姬形蜂 / 92
解家河异鞘蜂 / 92 似花长节蜂 / 93
伪蚁蜂 / 93 山旺木蚁 / 94
辽宁巨型柱角水虻 / 94
扁肿毛蚊 / 95 冠大蚊 / 95
三叶虫纲 / 96
假胸针球接子 / 96 佩奇虫 / 96
中间型古莱德利基虫 / 97
村上翼形莱德利基虫 / 97
满苏氏莱德利基虫 / 98
中华莱德利基虫 / 98
光滑马龙虫 / 99 兰氏古油栉虫 / 99
剪刀形小宜良虫 / 100
云南云南头虫 / 100 贵州宽背虫 / 101
杷榔虫 / 101 长形张氏虫 / 102
印度掘头虫 / 103
副合格拟油栉虫 / 103
女神双耳虫 / 104 毕雷氏虫 / 104
小丹寨虫 / 105 东方褶颊虫 / 105
球形高台虫 / 106 兴仁盾壳虫 / 106
黔南曲靖头虫 / 107 横宽大眼虫 / 107
依氏毛屯虫 / 108
失部氏原附栉虫 / 109
标准长青虫 / 109 拱曲原德氏虫 / 110
椎形长山虫 / 110 角叶舒马德虫 / 111
四川虫 / 111 桨肋虫 / 112
高雅小栉虫 / 112 缅甸虫 / 113
大湾假帝王虫 / 113 等称虫 / 114
孟克虫 / 114 副库司虫 / 115
大洪山虫 / 115 宝石虫 / 115
中华斜视虫 / 116 似镰虫 / 116
南京三瘤虫 / 117 矛头虫 / 118
帕氏德氏虫 / 118 璞氏蝙蝠虫 / 119
标准小叉尾虫 / 119 山东虫 / 120
王冠虫 / 120 沟通虫 / 120
镜眼虫 / 121 卵形头虫 / 121
翼眉虫 / 122
棘皮动物 / 123
俞氏贵州始海百合 / 123
球形球状始海百合 / 124
卢氏中国始海百合 / 124
优美凯里盘 / 125 中国海林檎 / 125
日射海林檎 / 126 中海蕾 / 126
海胆 / 127 海星 / 127
许氏创孔海百合 / 128
关岭创孔海百合 / 128
脊椎动物亚门 / 129
无颌纲 / 129
锅顶山汉阳鱼 / 129
孟氏中生鳗 / 130 宽展亚洲鱼 / 130
盾皮纲 / 131
沟鳞鱼 / 131 计氏云南鱼 / 131
云南斯氏鱼 / 132
棘鱼纲 / 132
中华棘鱼 / 132
硬骨鱼纲 / 133
斑鳞鱼 / 133 小鳞贵州鳕 / 133
古鳕鱼 / 134 新疆维吾尔鳕 / 134
优美贵州弓鳍鱼 / 135
辽宁中华弓鳍鱼 / 135
意外无鳞鱼 / 136 高背罗雄鱼 / 136
安氏马可波罗鱼 / 137
宽泪颧骨罗平空棘鱼 / 137
长奇鳍中华龙鱼 / 138
小型中华龙鱼 / 139 圣乔治鱼 / 139
兴义亚洲鳞齿鱼 / 140
东方肋鳞鱼 / 140
贵州中华真颚鱼 / 141
刘氏原白鲟 / 141 潘氏北票鲟 / 142
长背鳍燕鲟 / 142 裂齿鱼 / 143
长头吉南鱼 / 143 中华狼鳍鱼 / 144
戴氏狼鳍鱼 / 144 室井氏狼鳍鱼 / 145
山东少鳞鳜 / 146 秀丽洞庭鳜 / 146
湖泊剑鮠 / 147 骨唇鱼 / 147
湖北江汉鱼 / 148 临朐鲁鲤 / 148
山旺齐鲤 / 149 奇异扁鲤 / 159
大头颌须鮈 / 150 山旺颌须鮈 / 150
山东弥河鱼 / 151 中新似雅罗鱼 / 151
优美似雅罗鱼 / 152 榆社鲴 / 152
长胸鳍花鳅 / 153
两栖纲 / 153
蝌蚪 / 153 玄武蛙 / 154
强壮大锄足蟾 / 155 临朐蟾蜍 / 155
三燕丽蟾 / 156 奇异热河螈 / 156
中新原螈 / 157
爬行纲 / 157
辽西满洲龟 / 157 三趾马陆龟 / 158
圆陆龟 / 158 茂名无盾龟 / 159
临朐鳖 / 159 胡氏贵州龙 / 160
意外兴义龙 / 161 混鱼龙 / 161
细小失部龙 / 162 凌源潜龙 / 162
楔齿满洲鳄 / 163 石油马来鳄 / 163
硅藻中新蛇 / 164 禄丰龙 / 165
马门溪龙 / 165 中华龙鸟 / 166
小盗龙 / 166 尾羽龙 / 167
山东龙 / 167 鹦鹉嘴龙 / 168
黎明角龙 / 168 原角龙 / 169
热河翼龙 / 170 中国翼龙 / 171
鸟纲 / 172
孔子鸟 / 172 热河鸟 / 172
燕鸟 / 173 华夏鸟 / 173
临夏鸵鸟 / 174
哺乳纲 / 174
甘肃豪猪 / 174 霍氏原臭鼬 / 175
密齿獾 / 175 鼬鬣狗 / 176
巨鬣狗 / 176 印度熊 / 177 真猫 / 177
锯齿虎 / 178 山西猞猁 / 178
后猫 / 179 剑齿虎 / 179
泥河湾巨颏虎 / 180
临夏西瓦猎豹 / 180 猛犸象 / 181
东方剑齿象 / 181 铲齿象 / 182
四棱齿象 / 182 轭齿象 / 182
三趾马 / 183 兰州巨獠犀 / 183
披毛犀 / 184 维氏大唇犀 / 184
林氏山西犀 / 185 库班猪 / 185
柯氏柄杯鹿 / 186 祖鹿 / 186
龙担日本鹿 / 187 萨摩兽 / 187
东北野牛 / 188 羚羊 / 188
步氏和政羊 / 189 短角丽牛 / 189
植物 / 190
藻类 / 190
叠层石 / 190 环圈抚仙螺旋藻 / 191
云南中华细丝藻 / 191
美丽丛枝藻 / 192
苔藓植物 / 192
钱苔型似叶状体 / 192
蕨类植物 / 193
带蕨 / 193 拟裸蕨 / 193
拟鳞木 / 194 斜方薄皮木 / 194
……

中国古生物化石的奇幻之旅:揭秘亿万年的生命密码 想象一下,当我们翻开一本厚重的书籍,字里行间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而是波澜壮阔的远古洪荒;屏幕上不再是闪烁的电子光屏,而是沉寂千年的岩层深处。这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的长河,踏上一场寻觅生命足迹的奇幻之旅。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更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部用岩石和化石书写的史诗,一部讲述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亿万年来生命演化壮丽画卷的叙事篇章。 序言:当岩石开口说话 在地质年代的漫长河流中,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曾经繁盛的生命,在它们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将自身的痕迹封存于泥沙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层层堆积,将这些生命的片段,化作了珍贵的“时光胶囊”。这些被称作化石的宝藏,就如同地球赋予我们的信件,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揭示着生命的起源、演化和灭绝,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奇特生物。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堪称一座天然的“化石宝库”。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地球生命史的无限好奇,以及对中国古老土地上埋藏的珍贵化石的深深敬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将那些沉睡在地壳深处的生命秘密,以一种更为生动、更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将带领您一同探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怎样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大戏。 第一章:生命的黎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 当我们回溯到距今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生命大爆发”。在这个神秘的时代,海洋中突然涌现出大量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如同突然降临的精灵,点亮了生命的最初篇章。在中国,尤其是南方寒武纪地层,更是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澄江生物群”,这里出土的化石,以其保存的精美程度和物种的丰富性,堪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窗口”。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索寒武纪的生命形态。您将看到那些有着奇特外形的三叶虫,它们是古代海洋的“霸主”,在地球上繁盛了数亿年;您会惊叹于那些如同“史前外星人”般的奇虾,它们拥有着巨大的附肢和复杂的口器,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您还将认识到那些早期节肢动物、腕足类、腕足动物以及介于蠕虫和环节动物之间的各种奇特生物。本书将通过精美的复原图和详尽的描述,为您展现澄江生物群的非凡魅力,让您亲眼见证生命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向着复杂多样的多细胞生物演化的惊人飞跃。我们将不仅仅展示这些化石的形态,还会探讨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这些早期生命是如何适应和生存的,从而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章:鱼类的时代——泥盆纪的海洋霸主 随着地球环境的变迁,生命也在不断地适应与进化。到了距今约4.4亿至3.6亿年前的泥盆纪,海洋成为了鱼类的王国。在这个时代,鱼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它们占据了海洋的各个角落,形态各异,实力强大。中国在泥盆纪鱼类化石的研究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发现。 在本章,我们将聚焦泥盆纪的海洋世界。您将了解到那些早期的无颌鱼类,它们没有坚硬的下颌,依靠吸食或刮食维生;您还将看到那些拥有强大骨骼和鳍的盾皮鱼,它们是泥盆纪海洋的“坦克”,拥有坚固的铠甲;我们会特别介绍在中国发现的珍贵泥盆纪鱼类化石,例如在云南等地出土的早期鱼类,它们为我们了解鱼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鱼类的种类,更会探讨鱼类是如何从海洋中出现,如何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适应能力,它们在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何泥盆纪会被称为“鱼类时代”。我们将通过化石证据,展示这些远古鱼类是如何一步步掌控海洋,为后来的脊椎动物演化奠定基础。 第三章:陆地的征服者——石炭纪与二叠纪的绿色革命 生命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在海洋,它们开始勇敢地迈向陆地。从泥盆纪开始,植物率先登陆,随后,包括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在内的动物也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到了距今约3.6亿至2.5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层,而煤层正是远古森林的遗迹。本章将带您走进那个被巨大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早期裸子植物覆盖的时代。您将看到体型巨大的巨脉蜻蜓,它们拥有着惊人的翼展,是那个时代空中飞行的霸主;您将了解到各种早期昆虫,它们是如何在陆地上繁衍和生存的;我们还将重点介绍在中国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发现的珍贵化石,例如早期爬行类动物,以及它们如何从两栖类演化而来。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将描绘出一幅陆地生命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探讨植物登陆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早期陆地脊椎动物是如何一步步克服重力、脱离水源的束缚,最终征服陆地的。 第四章: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三叠纪、侏罗纪与白垩纪的恐龙帝国 当提到古生物化石,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庞大的恐龙。的确,从距今约2.5亿年前的三叠纪开始,爬行动物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恐龙。在接下来的1.8亿年里,恐龙统治着地球上的陆地、天空甚至海洋。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中国龙”的故乡——内蒙古,到恐龙化石富集的山东、四川等地,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恐龙遗迹。本章将为您细致描绘恐龙家族的辉煌。您将认识那些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例如梁龙、腕龙;您将了解到那些凶猛的兽脚类恐龙,例如霸王龙、迅猛龙;您还将看到那些身披铠甲的甲龙、拥有华丽头冠的角龙,以及能够飞翔的翼龙。本书将不仅仅介绍恐龙的形态,还会深入探讨它们的行为、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历程。我们将重点介绍在中国发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恐龙化石,例如辽宁地区保存完好的有羽毛的恐龙,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恐龙的认知,揭示了鸟类与恐龙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将带领您走进这个充满惊险与壮美的恐龙帝国,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最终的灭绝。 第五章:生命的转折——中生代的灭绝与新生代的崛起 地球的生命史并非一帆风顺,周期性的灭绝事件深刻地改变着生命演化的轨迹。从白垩纪末期那场震惊世界的灭绝事件,到新生代生命的多样化,都标志着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本章,我们将探讨中生代末期那场影响深远的灭绝事件,它终结了恐龙的统治,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您将了解到导致这次大灭绝的可能原因,以及这次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影响。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新生代。在这个时代,哺乳动物迅速分化,它们从渺小的夜行性动物,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适应不同环境的种类。中国在新生代化石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在云南等地发现的古猿化石,它们为我们了解哺乳动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人类的起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本书将描绘新生代生命如何从废墟中崛起,如何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以及哺乳动物如何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繁荣发展,最终孕育出我们人类的祖先。 第六章:最后的足迹——人类的起源与古人类化石 作为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界中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一。在中国,同样拥有着丰富的人类起源和古人类化石遗迹,它们为我们解开人类祖先的秘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本章将带您追溯人类的起源。您将了解到最早的灵长类动物是如何出现的,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古猿。我们将重点介绍在中国发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古人类化石,例如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通过对这些化石的解读,我们将探讨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制造工具、使用火,并最终形成社会组织。本书将不仅仅展示古人类化石的图片,更会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深入分析这些化石所蕴含的信息,例如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还原我们祖先的生活图景。我们将探讨人类是如何走出非洲,如何在世界各地迁徙和定居,以及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交流的。 结语:化石中的生命智慧 这本书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对生命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恐龙的统治时代,再到哺乳动物的崛起,乃至人类的出现,每一次的演化都充满了智慧与韧性。这些沉睡在岩石中的化石,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它们更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它们无声地告诉我们,生命是如何顽强地适应环境,如何不断地创新与突破,最终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样化的生命世界。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我们不仅能够回溯地球生命的壮丽史诗,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生命智慧。这些远古生命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奥秘,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本书希望能成为您开启这段奇幻旅程的钥匙,让您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惊叹中获得对地球生命史的全新认知。无论您是怀揣好奇的学生,还是对自然充满热情的爱好者,亦或是专业的研究者,都希望这本书能为您带来一场充实而难忘的古生物化石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化石爱好者,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野外考察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在哪里”和“怎么看”。书中对不同地层中常见化石的产出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析,这对于实地识别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它会明确指出,在某个特定类型的石灰岩或砂岩中,你更有可能找到哪些门类的生物化石,以及这些化石在岩石中的保存状态通常是怎样的。这种知识的“实用化”处理,非常贴合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个简短但信息量极大的章节,介绍了如何保护和记录化石发现,这体现了作者对科学伦理和可持续研究的重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将宏大的科学概念、精美的艺术呈现和实用的操作指导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典范之作,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资深藏家,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套关于远古生命的图册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古生物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得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令人惊叹的视觉呈现。那些复原图,色彩的运用、光影的把握,简直是艺术品。我记得我翻到某一页,里面详细描绘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那些奇形怪状的节肢动物,比如怪诞的怪诞虫(Hallucigenia)和奇妙的三叶虫。作者在配图上毫不吝啬,高清的化石照片和精美的复原图交替出现,让你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这些史前生物在海洋中游弋的样子。更棒的是,它不仅仅是“好看”,在描述每一个物种时,都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乃至它们在演化树上的地位。比如关于早期鱼类进化的章节,讲解得极为透彻,从无颌鱼到软骨鱼硬骨鱼的过渡脉络清晰可见,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感。对于想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古生物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构建了一个既专业又充满美感的史前世界入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个宏大而又充满悬念的生命演化史诗。它巧妙地将地质年代的划分融入到生物故事线中,从太古宙的单细胞世界,一步步过渡到显生宙的生命大爆发,再到古生代脊椎动物的崛起。这种时间轴的线性推进感,帮助我很好地建立起了“时间-环境-物种”之间的复杂联系。当我读到石炭纪的巨型昆虫时代时,那种对巨大化的生物的想象力冲击,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既有科学的精确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例如,描述恐龙时代终结时,那种对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场景再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读后不禁唏嘘不已。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正做到了让科学知识在流畅的故事中自然流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度。

评分

我必须要赞扬一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它体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阅读体验。我个人对中生代的海洋爬行动物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已灭绝的物种,而是将不同地质时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代表性海洋生物群落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在介绍早期的“伪鳄类”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它们如何逐渐被更适应海洋环境的“真鳄类”和鱼龙、蛇颈龙所取代。这种基于地层和生态位变化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而且,书中对化石发现地的背景介绍也相当详尽,让你了解这些珍贵遗存是如何从沉积岩中被发现、被清理和被研究的,这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和可信度。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图鉴,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进行田野考察。

评分

坦率地说,我以前买过不少声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古生物书籍,结果大多是图多字少,或者图注过于简单,让人意犹未尽。然而,这本《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在细节深度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特别是在论述中国本土特有的化石群落时,其专业性和详实度是国内同类书籍中罕见的。以澄江化石为例,书中对那些保存极其精美的软体组织印痕生物的描述,细致到了细胞层面的推测,这在通俗读物中是极其少见的。它引用了大量国内顶尖研究机构的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的研究观点,确保了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生物分类时的谨慎态度,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物种归属,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武断的结论,而是平衡地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专业参考资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科普够了,要再多些就好了。

评分

纸很厚实,沉甸甸的书,内容不错,图文并茂,就是装订的有问题,希望别没看完就散了

评分

买回来看看,以后下不下雨自己心里有个数

评分

不错是正品,不错是正品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的快递和客服,下次一定再来买,非常好看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精彩,就是书很薄,不够看啊

评分

非常好非常喜欢。

评分

非常好看的一本小书,讲的要比云彩收集者图鉴要详细,但是本书的装饰设计确实有点坑,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