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八年

转山八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厚霖 著
图书标签:
  • 西藏
  • 转山
  • 修行
  • 佛教
  • 人文
  • 纪实
  • 游记
  • 信仰
  • 心灵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74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40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转山,对于李厚霖来说已经是每年必去的功课。八年的转山历程当中,他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崩溃,经历了生死一线的考验,经历了黑暗恐惧与风雪的洗礼,但他仍旧执迷不悔。2014年,在被查出高血压,医生建议不能再去高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再去,而且一次转完九圈。
  对他来说,转山,远离熟悉的生活,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从而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抬起脚步,在转山中感受那震撼和重生,这并非仅仅是身体的旅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炼,一次心灵上的涅槃。

作者简介

  李厚霖,HIERSUN(恒信)钻石机构创始人、董事长、I Do基金创始人、中华慈善总会理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行走就是修行,体验方能觉悟。这种选择,你我一直都有。只是,有人这样做了。
  ——杨澜


  ★快速是互联网时代的标签,但厚霖却选择让自己慢下来,去审视自我,去修行。这并不是与时代背道而驰,而恰恰是回归本质。转山,让我看到厚霖的另一面。走少有人走的路,做少有人做的事。坚持一条让自己痛苦、多数人不理解的路,这样的少数派也难能可贵。
  ——周鸿祎


  ★冈仁波齐、转山、八年、十六次,这几个词摆在眼前时,连我这个和厚霖喝了八年红酒的老友也不得不对他侧目——在觥筹交错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厚霖,就如我们毎一个人,无需渲染;就如矗立在那儿的冈仁波齐,存在——就是一种力量!
  ——李亚鹏



目录

第一章 神山,我来了

002 拜见神山

009 转山,开始

015 夜过卓玛拉山口

020 快到了,快到了

第二章 匍匐在风雪中

028 在风雪中

040 走火入魔

047 发脾气,是因为在意

050 未发出的遗言

055 慢下来

第三章 立地成佛吗

062 我是不是一个贪婪者?

068 从七圈到九圈

072 转山路线中的哲学题

077 立地成佛

084 人生就是在转山

090 只为与神山相见

第四章 转庙、转湖、转王朝

096 在大昭寺

104 朝拜布达拉宫

110 转圣湖

117 寻找古格王朝

第五章 转山众生相

132 用身体丈量大地

138 动物·背夫

143 行者

第六章 我的转山攻略

190 去西藏的准备1:身体保障

193 去西藏的准备2:装备保障

196 知道点藏民族文化、风俗禁忌

198 记住这些,再去转山

203 转山线路图

第七章 慈善是条朝圣路

210 I Do基金,感性的产物

218 与阿里的慈善之缘

221 我们的目标是,追孩子回来上学

225 慈善不是放肆的情感流露

229 慈善是一种信仰

精彩书摘

  夜过卓玛拉山口
  卓玛拉山口,海拔近5700米,常年积雪,大风。翻越卓玛拉山口是转山中最艰难的路程,很多转山人都倒在了这个山口之下。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达那里,而且天还亮着,多半会望而生畏,双腿发颤。有人说,转山能否完成在此一举,过了卓玛拉山口,转山才真正开始。但卓玛拉山口也是每个转山人必定停留之地,据说很多藏民会在卓玛拉山口留下一滴血、一束头发或者一件衣服,表示与苦难诀别,开始新生。人在很多时候会高估自己,不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而是对客观条件认识不足。一般情况下,转山者都会选择第二天再翻越卓玛拉山口,一是走了20多公里的路,需要休息;二是晚上氧气稀薄,高反更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去翻过整个转山过程中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卓玛拉,实在是很不明智。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的衣服特别单薄,狂风撕扯着脸,犹如刀割;其次是黑暗,由于是第一次来,没有经验,所以带的照明设备极其简单;最后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山路崎岖,即使白天翻山都有难度,何况是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黑夜!
  转山这一天来,我虽然极度痛苦和疲惫,但不知为什么,越是这样,我就越亢奋,越觉得值。这一天来,我有无数次放弃,可“我不转了”这句话一到嘴边,马上又无影无踪。也许我在坚守尊严,也许我一向就毅力顽强,所以绝不放弃。但当你在行进的路上,已浑浑噩噩,都有轻生的念头时,却还坚持,这就不是尊严和毅力所能解释的了。也许,我想多了:是不是神山照顾着我,是它给了我坚持下来的力量?!我看向深山的背后,一片黑暗。就在那庄严的黑暗中,神山平静地注视着我。我向着卓玛拉山口的方向,振奋地迈出了第一步!从神山背后的谷地到卓玛拉山口,共有三个陡坡。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因为当时照明不足,我们根本不知道翻了多少个陡坡。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翻第一个陡坡时,前脚迈出,后脚死活都不肯跟上来。我的意志已无法驾驭我的脚,借助藏民手电筒流出的微弱光线,我看到我的两只脚狰狞地盯着我,露出无赖的样子,好像是在警告我:你再让我挪一下,我就死给你看!我咬牙切齿,心脏如快板敲打着腔骨,如蜥蜴一样“哧哧”喘气,用微乎其微的意志几乎是祈求我的脚向前挪。每走出半步,一个声音就冲进我的耳鼓:我不走了。每走出一步,这个声音就痛彻心扉地喊:我要完了!千百次的崩溃和绝望,千万次的坚持,半步、一步、两步,终于听到一位藏民像岔气一样的声音传来:一……个……坡。
  “一个坡?”我的一位金刚兄弟气急败坏,“还有几个?”藏民的手电筒光照过来,我看到我的哈气在光柱上惨白如纸,分外显眼:“两个!”藏民呼哧呼哧地说。
  坚持,我心里说,一定要坚持,神山会永远眷顾那些坚持下来的人。我去找神山,山在虚无缥缈的夜色间。但藏民模棱两可地指着一个方向说,神山。我于是对着那个方向跪下去,磕长头,向它虔诚地祈祷,我当时意识模糊,嘴巴冻得僵硬,连六字真言可能都念错了。奇异的是,磕长头时,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走路时的痛苦,而且有生以来,内心第一次是那么平静。我静坐在那里,仿佛像脱离了万有引力一样,感觉身体在渐渐升起,严寒不再,呼吸顺畅,头脑沁人地清醒。我不知道这是意识模糊,还是神山在眷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从这种神仙般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看到藏民如骆驼腿一样的大鞋,还有厚厚的羽绒服。他站在我眼前,说了两个字:走了。我一站起,猛然发现自己身处另外一个世界:手电筒的微光下,雪花漫天飞舞,巨石丛生,冷空气钻进我的肺,在里面翻腾,周围如同冰窖。几年后,我从多次转山的经历中得出这样一个真理:当你转到严酷之地时,身边无论有多少人,你都感觉不到。你总有种“绝世而独立”的超然感。你所能感觉到的只有粗重的喘气和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中国传统哲学说,人心所以平静,是因你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定,一种是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以为,转山过程中,这两种情况并驾齐驱,你就是在“入定”,这可能是神山的恩赐,你就是在专注于一件事:行走。我的金刚兄弟走不动了,两个藏民把她放到马上,先走。因为骑马,自然比我们走得快,我和上师怕她等,所以铆足力气加快脚步;而她也担心我们赶得太辛苦,总是停下来在寒风中等;就这样走走停停,你追我等,虽然步履维艰,寒风刺骨却也温暖。然而,凌晨过后,绝非人可以承受的寒冷,一望无际的黑暗,筋疲力尽的身躯,再次让我痛不欲生。我的气息越来越差,几乎走五步就要停下来,为了使心脏跳动减缓,我和上师把大量的速效救心丸扔进口中,在行进途中,我根本不知道吃了多少,翻过山口,抵达第一个休息站时,我才知道,两盒救心丸,已所剩无几!实际上,我和上师根本不知道是否翻过了山口,因为翻过陡峭的卓玛拉三道山口后,还有一段陡峭的路,我们在黑暗中,凭着感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很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池”的惊悚感觉。这种惊悚感觉直到看到一缕微弱的灯光时,才宣告结束。而当时,已经是凌晨3点。原本五小时能翻越的卓玛拉山口,我们整整花了八个小时。
  在荒山野岭中看到灯光,就如在惊涛骇浪、苍茫无垠的大海上看到灯塔一样,我和上师突然恢复了力气,这大概就是指引的力量,也是人在看到希望时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的神奇力量,我们加快了脚步,向那灯光走去。灯光是从一顶破败不堪的帐篷中发出的,帐篷很小,只有10平方米的样子,里面却拥挤躺倒了30多人!不客气地说,帐篷里是惨烈战役结束后堆摆尸体的场景。我好不容易在人堆里挤出一个空隙,急忙躺了下去,如果动作稍慢,那个空隙就会消失不见。为了节省空间,睡倒的人都是重叠式,外面狂风肆虐,却丝毫吹不去帐篷里污浊的空气,脚臭、体臭,被子呛人的气味,持续不断地涌来涌去。但是,我实在太疲惫,也不知道压着谁的脸、谁的脚,倒下后,连正眼看一下周围的力气都没有。整个身体如同散了架,躺在那里,似乎只有灵魂才是我自己的了。在痛苦的睡梦中,感觉脸上有东西爬过,好像是有人把一个小毛绒玩具放到了我脸上。我勉强睁开眼,那东西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挥舞了一下,看到了它:一只身体比筷子还长的老鼠,慢悠悠地从我脸边姗姗而走。平日里,我是最怕老鼠的人,如果有人把一只老鼠放我眼前,我会汗毛倒竖,魂飞魄散。但在那时,我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安然闭上眼。
  立地成佛
  如果把你的人生原封不动地复制九次,让你经历九次,恐怕没有人愿意!转第八圈时,由于早上吃了大量感冒药,一整天都处在晕晕乎乎之中。无数次,我坐下来休息都想睡过去,再也不醒来。可是我坚持只休息不睡觉,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路上各种各样的转山者看到我休息时,都用手比画着,不要停,向前走,深呼吸。大概是很多人的鼓励起了作用,第二天转到神山背后时,我没有太多的休息。其实当时我一直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发生任何意外,哪怕是脚起泡、腿磨破这样的小事。一旦发生这种小事,我的第九圈就泡汤了。走到茫茫无际的雪地上时,我的灵魂似乎已经出窍,在高空看着我的肉体一步一挪,向前行进。几个藏民在雪地里奋勇前进,他们每踏出一步,雪淹没膝盖,有位藏民一不小心踩空,一猛子扎到雪地上。他快速爬起来,看着后面的同伴哈哈大笑,他的同伴们也大笑起来。我也想笑,不是嘲笑,而是发自内心的钦佩之笑,但没有声音,我当时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那天的雪地出奇的宁静而美好,一脚踩上去,如同踩到棉花上,雪水从离开的脚印下面渗出来,汩汩有声。有那么一段时间,和往常一样,我异常害怕,特别恐惧一脚下去,踩上冰窟窿,整个人就会消失不见。在那种高海拔和低温下,掉进冰窟窿只有死路一条,连神山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夜晚行进中,高原反应再次让我的脸膨胀起来。为了避开危险,我采用S形行走路线,靠近露出雪面的石头,摸索着前进。这一招虽然费时,但能保证没有大危险。走到后来,我虽然不是在磕长头,其实所有的动作已和磕长头没有任何区别。我那时对“匍匐”这两个字加深了印象,当你走在每一步都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之地时,用整个身体向前移动是最好的方法。没有任何想法,在这块神圣艰险的雪地里,只有行走、匍匐。你在神山脚下,除了敬畏,什么都没有。当看到塔钦村口时,我长出一口气,跪下来,面对湛蓝的天空,神山在那里熠熠生辉,我说,感谢神山让我毫发无损地转完第八圈。话虽这样说,离九圈的目标越近,我的心就越忐忑。转第九圈时,我已经没有了任何杂念,似乎我生下来就为了转山,就为了转完这最后一圈。所以在石头与雪中,转山者们深一脚浅一脚迎着风雪前进。第九圈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可以记起的事物,我唯一能记起的就是,我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匍匐。当我转完第九圈,回到旅馆时,我鬼使神差地流下眼泪。我看着床,看着房间里的一切,忘记了即将崩溃的身体,忘记了我身在何处,整个人飘飘忽忽,犹如进入梦幻世界。那天晚上,我整个身心都处在一种最佳状态。周围的一切暖暖地模糊起来,窗外的风幡在神秘地抖动,我好像听到袅袅佛音,又听到转经筒发出的悦耳的异域之声。我想到了下面这件事:从2007年到2013年,我共转山七次,也就是七圈,今年是马年,每转一圈等于13圈,我转了九圈,这样一算下来,我共转了124圈,藏民们说,转山108圈后就能立地成佛。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已是佛了?佛和凡夫俗子应该是不同的吧,我这样一面想着,一面去观察自己。先从手开始,我把手掌翻来覆去地看,没有神奇之处,我又去照镜子,镜子里的自己脸庞臃肿,漆黑如炭,和非洲难民没有区别。就这样神经质似的折腾了半天后,我确信一件事:我还是我,那个肉眼凡胎的李厚霖。
  在我意识到这个事实时,我也同样意识到,藏民们所谓的转完108圈立地成佛,并非是拥有正大尊容外貌的佛,也并非是法力无边,可以普度众生的佛,而是我们的心。依我的理解,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转完这么多圈后,我们的心灵世界将会更加丰沛,我们对修行、对红尘的看法更将平静,每一次转山,我就好像被重新赋予一次生命。每一次转山,就好像找回了新的自己。当我真的徒步转山108圈,一步一步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山石路上挪出5000多公里,将要经历千难万险,多少次筋疲力尽,百万次的崩溃、绝望……
  我相信,无论我是否能真能转到108圈,无论这些艰难是否会将我击垮,我的灵魂都会满怀热情地背起行囊,再次上路,像完成一次使命一样全力走出跨越卓玛拉山口的每一步……而我的肉身,倾听灵魂的召唤就够了。想到这里,我就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八年来的十六圈,让我拥有了十六次全新的生命。而这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听从灵魂召唤的生命,不正是我希望找到的本我吗?也许,这就是藏民说“转山108圈,立地成佛”的真实内涵吧!所以,在转完九圈后的那个夜晚,我因为太激动而失眠了。自转山以来,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掉进了回忆的陷阱中。我想起了父母和亲人:转山期间,恰逢端午,我向家里通电话时,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说每一句话。我挤出笑声,安慰家人,告诉他们,这次高反没有以前严重,因为转了这么多圈,我已经适应了高反。实际上,我在说谎。我想起了我的师父:第一次转山夜过卓玛拉山口后他在帐篷外坐了一夜;第二次我们像落难的父子一样依靠着那个好像永远也吃不完的小苹果趟过雪地……他的慈悲心让我敬仰,让我感动。十四年过去了,我们的容颜都渐渐不再那么年轻,但我们之间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师徒关系……我想到这座今生与我结缘的神山:每次转完一圈,我都会在心里感谢神山的眷顾。原本我是带着敬仰和敬畏而来,每次开始下一圈之前,我都忐忑不安,我担心会半途而废,因为在转山路上出现危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神山用它高大的身影一直伴随我左右,在艰难的时刻给予我力量,在迷茫时给我以方向,它就这样住进了我的灵魂里。我想起了那些结伴而行的转山人:他们之中有我的同事,有我的金刚兄弟,有虔诚的藏民,也有到此一游的旅行者,反着转的修行者……他们让我见证了生命的丰富多彩,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让我认识到在苍穹之下,有和我一样围着神山转动的灵魂。有人说,无论多少人在身边陪着你,转山过程中你都是孤独的,因为所有的感受——高反、崩溃、放弃、喜悦,都由你独自品尝,别人无法体会你所2014年,供转山者休息的帐篷里挤满了虔诚的信徒。经历的一切,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但渐渐地,这种孤独感觉离我远去。面对神山、面对漫漫长路、面对路上的风雪,我越来越平静。亲人、师父、神山、和我一样的转山人,我开始感觉,他们身上装着我灵魂的一部分,遇见他们,我才找到世间另一个自己——一个平静而又充满活力、希望,摆脱了各种羁绊、束缚的自己。转山过程中,我慢慢地了解到了“另一个自己”;这么多圈转下来,我已经和他越来越接近了;而随着我的不断精进,我将和这个美好的“另一个自己”合而为一。
  当所有和转山有关的画面,所有的希望和美好的想法如狂风暴雨冲击我的大脑之后,我已经明白了,神山过去不曾,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离开我。因为自第一次朝拜神山后,它已住进我的灵魂,为永恒而生,为永恒而在!转山中最能体现人性的真、善、美,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总有其他转山者向你提供帮助,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人生就是在转山
  得到了神山的眷顾,无论多艰辛,都应该转完。如前所述,转山的路线就像是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的人生也经历了不少起起落落。也许,即使不去转山,每个人到了四十岁不惑的年纪,都会有所成长,但免不了经常受到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干扰。而转山,则让我慢慢学会放下。当我扛着严重的高反行走在高原时,发现只有专注于行走这件事,关注脚下迈出的每一步,痛苦才能减轻。只管一步接一步地走下去,忘掉目的,忘掉一切,只关注当下,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终点。完全没在意周围是否有什么纷扰。很多朋友知道我的名字,是从“钻石大亨”、“神秘富商”之类的头衔开始的,我那段不太成功的婚姻也为这个头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些都是外界给我画的“标签”,仿佛只有这样,杜撰的故事才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卦话题。无论如何,我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以这种方式“出名”了。对我来说,有种躺着也中枪的感觉。我是个平凡的人,只不过进入了钻石这个看起来很光鲜的行业,而承蒙上天眷顾,干得还不算差而已。而我自己的发展历程,也和普通人一样,从接受父母的教诲,塑造自己的意志开始。在家中,我的父亲和母亲在面对很多事物上都持截然相反的态度。母亲外向,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而父亲则非常内向,面对陌生人就不太爱说话;母亲很热情,父亲很严谨。父亲每天都要运动,而母亲则是“生命在于静止”;父亲超级爱旅游,去哪里都会很开心,母亲则认为待在家里就是最幸福的事儿,哪儿都不愿意去。如果按乐嘉的性格色彩来划分,母亲就是热情奔放的大红色,父亲则是严谨有序的蓝色。而我,则是集合了他们两个的各种性格元素,成为两个极端的统一体。我父亲是一个特别有毅力的人。他每天都游泳两个小时,至今坚持了十几年。而我自认为,当我下决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的毅力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转山,连续八年都去;骑马也是一骑就是八年,除了出差和外出休息,每天肯定坚持骑马两个小时;磕长头,一磕就是十万个,每天108个,连续三年一天不落……我觉得当我对它们如此坚持的时候,已经很难用喜欢来解释了,它们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而有时候我又特别感性,这方面很像我的母亲。比如迟到这件事,以父亲严谨的态度,怎么能允许迟到呢?迟到恐怕已经成了我这辈子改不掉的毛病了。不仅公司开会经常会迟到,有时约见部长级的领导,也会迟到……即使我掐着点出来,等到了那里也会迟到。在我的大脑中,可能根本没有时间概念。就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同时在我身上存在着。而我的创业路跟这两种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二十年前,中国的经济并不像如今这样好,人们的购买力水平比较低,钻石这类商品并没有普及。但我感性的一面告诉我,我喜爱这个行业,同时我希望用自己攒下的一笔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与国外及港台的企业竞争。很多朋友极力劝阻我:给别人干和自己干是两回事,你没有听过一句话吗:卖钻石的,是眼红死邻居,饿死老婆?这时,那个“有毅力的我”出场了。我像一头倔驴一样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因为我相信,中国的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会飞速发展,而钻石将成为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的一种商品。我用自己的逻辑说服了很多朋友,他们慷慨解囊资助我的钻石之梦,或许,他们是被我孜孜不倦的毅力打动了吧。就如转山刚开始风光无限,随后就会进入了艰难的攀爬期一样。我的创业之路也差点倒在了“卓玛拉山口”之前。做品牌,就是烧钱。而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完全没有竞争力。我本身并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1999年末,当时满腔热情地我把筹到的钱投入到第一家开业的“恒信钻石宫殿”中,遗憾的是,不出三个月我就发现,每个月的收益还不够当月租金的支出。要知道,为了一举成功,当时我选择把门店开在了最繁华、最具购买力的地带,并花费巨资做了很好的装修以吸引顾客。本以为会一炮打响,谁知道刚刚开始就遭遇滑铁卢。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按一些朋友说的那样,找个人接盘,放弃这次不成功的尝试;一是铤而走险,改变钻石售卖的方式,将刚开业的店铺砸掉,推倒重来,不再简单售卖钻石,而是推广钻石文化与卖钻石并行。人生就如转山,最重要的是坚持走脚下的路。无论哪种方式,压力都是极大的。那段时间,我就如同在神山脚下一样,每晚失眠,头痛欲裂。我的决不回头的倔驴劲儿最终让我选择了砸店。那天,很多员工都哭了。说实话,我心中忐忑,正如在转山途中一样,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走出多远。
  ……

前言/序言

  自序
  为什么还要去转山?
  李厚霖
  转山,顾名思义,就是徒步绕山一圈或多圈。它是盛行于藏地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修行仪式。我所转的山,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达6721米的冈仁波齐。佛教说,它是须弥山;印度教说,它是神湿婆的化身;藏地本土宗教苯教说,它是贯通宇宙三界的神山;我说,自从第一眼见到它,它就和我的灵魂合而为一。
  对虔诚的信徒而言,冈仁波齐是圣地;对有高原反应的人来说,冈仁波齐则是禁地。巧的是,我二者兼备:既是修行多年的佛教徒,也是高原反应重度患者。
  平原去的人,转完冈仁波齐神山一圈,正常需要两天一夜,慢则三天两夜,情况更糟时可能要更多时间。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山石路上,四季随机播放:或烈日灼人,或风沙弥漫,或大雪冰雹。如此恶劣条件下,连续徒步50余公里,纵然身体健壮的年轻人,恐怕也是一段艰难的行程,更何况我这个高原反应重度患者。
  不必说在转山途中,即使在宾馆休息时,高反症状就已排山倒海而来:头痛欲裂、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意识恍惚、高烧不退。人在这种情况下,动作会变得迟缓,不敢快走一步,不能搬取重物,否则心脏立即剧烈跳动。整个人处在僵硬和慢镜头状态,或者说,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我记得,有一次转神山时,因高原反应异常严重,在拉萨输液五天才勉强进入阿里地区。
  ——拉萨的平均海拔3650米,而阿里是4500米,海拔每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大气压降0.67kpa,对高原反应患者来说,海拔每高100米,所承受的痛苦是成倍数增加的。
  2007年第一次去转山,凌晨两三点,伴随风雪,夜过海拔将近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想想就后怕。虽然后来几年有了足够经验,但各种突发情况还是一次次把我推入崩溃边缘。尤其是2008年,在雪地里匍匐二十多公里,雪堆漫腰,腿如灌铅,每迈出一步不但艰难,而且是生命的未知数,半夜在周围的狼嚎声中,精疲力竭却不敢合眼,无数次死里求生,无数次崩溃再崩溃。2011年,我因急着转山从北京直飞阿里,没有适应过来就上路,结果得了脑水肿,离死亡只差三个小时。2014年,在转山途中,我亲眼看到了三位圣徒的遗体……
  正是在这种艰难和痛苦下,我坚持了八年。从2007年至今(2014年),我已转山16圈,特别是今年,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转了九圈,创造了自己在平均海拔5000米连续徒步超过500公里的记录。
  很多朋友都对我的行为大惑不解:高原反应那么厉害,却非跑到高原去,这是拿命开玩笑还是吃饱了撑的?
  还有人开门见山地问我:在高反严酷的折磨下,为什么还要去转山?我的答案是,首先我是个佛教徒。转神山,本就是佛教徒基本的修行之一,我转神山,只是修行而已。它就如同我分内之事,如同呼吸,它已经和我融为一体,成为不言而喻的真理。
  如果一开始,因为虔诚的信仰,我去了;那么接下来真正支撑我走下来的,则是我对人生的看法。转山是一条修行之路,是肉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抵得上千百次的告诫。心理学家苏茜·奥巴赫说:“当你为自身制造了某种痛楚并坚持过去之后,你会进入一种境界,虽然称不上极乐,但是脱离了平凡,自觉能够超脱,为普通人之所不能为。”每次转山,虽然过程痛苦,却总能带给我收获。我经常和我的同事说,痛苦是伟大的前因。转山直接面对生死,是人生中最最伟大的营养,再困难的事情都无法逾越它对我的历练,它让我的内心世界更平静,面对生活更豁达、释然。
  如果把人生比作转山,我们常常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和毁誉参半,唯有坚持、忍耐,相信自己能做到,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坚持一次,就能一次改变你人生的风景;坚持无数次,就能无数次改变你人生的风景。如果有人问我,抵达目的地后,会有什么收获呢?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转山》那部小说,当主人公终于抵达目的地拉萨后,很想在布达拉宫前找一个漂亮的拍摄角度,把自己和陪伴自己几千里路的自行车一起拍进去。
  这时候他却略带伤感地说:你想象自己原本会意气风发的模样,却被眼前一脸平静无常的自己推倒那样的想象;你怀疑自己在心底是不是埋藏了敏感而不可透露的深情;你又抽了两根烟,仿佛在等待什么,然而什么也没有。无论一开始,你是带着怎样虔诚的信仰,或者多么浪漫的想法去走这一遭,到了最后可能是什么都没有,然而也已经什么都有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个过程。你有了这一精神艳遇的过程,就等于有了一切。
  曾有人问一位出色的登山家:“你为什么要去登山?”
  登山家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啊。”
  我的答案和他不一样:山不在那里,而在我心中。不是每个人都有福缘转神山,我去转神山,能去转神山,是神山对我的恩赐,是我灵魂的命令。
  转山,远离熟悉的生活,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从而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抬起脚步,在转山中感受那震撼和重生。这并非仅仅是身体的旅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炼,一次心灵上的涅槃。一路所经历的风景,不但入眼,同样入心。
  转山,其实就是炼心,让心成为一座神圣的神山,世间一切难事、痛事、苦事就都如浮云!


《转山八年》:一段关于时间、空间与心灵的探索 “转山八年”,这是一个充满诗意与重量的词组,它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引发关于旅途、修行、成长以及生命本身无数的联想。然而,抛开对字面意义的直接解读,若要深入探究其内涵,我们便不得不走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精神领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段物理空间的迁徙,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专注的内在旅程。它捕捉了时间流逝的痕迹,描绘了地域变迁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一个人在八年光阴中,心灵所经历的层层剥离、蜕变与重塑。 “转山”这个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循环往复、不断接近核心的哲学意味。在许多文化中,“转山”是朝圣的一种方式,是信徒们以虔诚之心,围绕神圣的山峰行走,寄托着祈愿、忏悔与对更高境界的追求。而“八年”,则是一个不短不长的岁月。它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让一段关系发生质的改变,让一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记,也足以让一颗心在经历风雨洗礼后,沉淀出智慧的火花。“转山八年”,便是在这八年的漫长跋涉中,一次次地围绕着某种核心,一次次地走向更深的内在。 这本书的叙事,绝非 linear 的流水账。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个片段、瞬间、感悟串联而成的艺术画卷。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从巍峨的高原到辽阔的草原,从古老的寺庙到热闹的集市,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与独特的韵味。然而,这些外在的风景,并非只是简单的背景板。它们与作者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共鸣。高原的纯净,让心灵得以涤荡;草原的辽阔,带来了思绪的飞扬;寺庙的宁静,引导着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市井的喧嚣,则映照出人生的百态。 “八年”,足以让一个人在漂泊中寻找根。这八年,或许经历了数次的出发与抵达,数次的相遇与告别。每一次的离开,都带着一丝不舍与对未知的期盼;每一次的抵达,都伴随着适应与新的发现。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这些物理上的迁徙,转化为对“家”的重新定义。家,不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居所,而可能是一种心境,一种归属感,一种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状态。在不断的流转中,作者也在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无需依附于任何地点的“家”。 “转山八年”,也必然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在漫长的旅途中,远离了熟悉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个体往往更容易面对真实的自我。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棱角,那些被社会角色所塑造的假面,在寂静的时刻,在孤独的夜晚,逐渐显露出来。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与过往的和解,与内心的矛盾搏斗,以及最终走向自我接纳的艰难过程。这八年,或许包含了无数次的反思、质疑、挣扎,但每一次的困境,都成为一次向内探索的契机,一次让心灵更加坚韧的机会。 “转山八年”的“转”,也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行走,它更象征着一种思维的转换,一种视角的转变。当一个人置身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中,原有的认知框架会被不断地挑战和瓦解。作者在书中,通过观察、体验,展现了他对人性、对生命、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深刻洞察。他没有急于评判,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去感受。这种“转”,是智慧的沉淀,是视野的拓展,是心灵境界的升华。 在“八年”这个时间维度下,“转山”的意义便显得更为厚重。它不是一次短暂的逃离,而是一场持久的修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经历了无数次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他用时间去感受,用时间去沉淀,用时间去等待。等待那些深藏的答案,等待那些朦胧的感悟,等待那个更加清晰的自己。这八年,或许有迷茫,有困惑,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持续的坚持与对生命的热爱。 “转山八年”,也必然是一本关于“遇见”的书。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遇见不同的生命故事,遇见那些擦肩而过却留下深刻印记的灵魂。每一次的相遇,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作者对生命、对关系、对爱与失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遇见,或许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或许是短暂的旅伴,或许是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友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情感,都化作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一道道风景。 此外,“转山八年”也折射出一种对“慢”的拥抱,对“当下”的珍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追逐效率,忽略过程。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缓慢的节奏,带领读者去感受生命的细节,去体味每一个瞬间的独特。作者在旅途中,学会了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这种“慢”,并非懈怠,而是一种更深的投入,一种对生命品质的追求。在“当下”,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每一次凝视中,作者都在寻找生命的真谛。 “转山八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像一首悠长的诗,一曲深沉的歌。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心灵的朝圣,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虔诚探索。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却能点燃读者心中探索的火种,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旅程的思考。在这八年的光阴里,无论是空间的转换,还是心灵的涤荡,都化作了文字,凝聚成这本书,成为一段值得反复品读、回味无穷的生命篇章。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曲折与斑斓;它是一盏灯,照亮了前行道路上的迷雾;它更是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内心深处的远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转山八年》这个书名,像一句低语,在喧嚣的世界里悄然回响,瞬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直白宣称“励志”或“揭秘”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散发出一种引人探究的魅力。我猜想,这“八年”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种深刻的个人体验,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坚持、关于蜕变的漫长过程。它可能记录了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阶段,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或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最终找到内心平静与力量的旅程。我不期待书中会有轰轰烈烈的事件,反而更倾向于那些在平凡中见伟大的细节。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耐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它或许是一首时间的歌,一幅心灵的画,一曲人生的赞歌,等待我去细细品味。

评分

拿到《转山八年》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仿佛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需要时间去慢慢揭开的面纱。我并非文学评论家,也无法预知书中内容的具体走向,但我相信,任何能够以“八年”为时长来命名书名的作品,必然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思考和情感的投入。或许,它描绘的是一段地理上的长途跋涉,亦或是心灵深处的漫长修行。无论如何,八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褪去青涩,沉淀智慧,也足以让一个故事变得丰满而有力量。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一种能够让我在掩卷之后,依旧久久回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被它的思想所影响。这是一种来自文字的魅力,一种能够穿越时空,触动灵魂的魔力。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封面朴素却散发着独特气质的书,书名是《转山八年》。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单凭那份低调的沉静,就足以勾起我对它深深的兴趣。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停下来思考、感悟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转山八年”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沉淀的厚重感,似乎预示着一段漫长而深刻的旅程,一次心灵的迭代与洗礼。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物理空间的“转山”,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跋涉,一种对人生、对自我、对世界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追寻。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坚持、关于放下、关于理解的故事,那些在我们匆忙奔波的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暖而亲切,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气息,让我隐隐期待,在这八年的时光里,作者究竟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又留下了怎样深刻的足迹。

评分

《转山八年》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韵味,让我联想到那些循着古老宗教仪式,在漫漫长路上寻求精神升华的朝圣者。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讲述了什么,但“八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代表着一段漫长而专注的投入,一段足以改变一个人面貌的时光。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日记,而是作者经过八年的沉淀、反思和提炼后,所呈现出来的精华。它也许探讨了关于时间、关于成长、关于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等宏大命题,但又不失温情与人性化的关怀。我期待在字里 আকর্ষণীয়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历经风雨后的通透,一种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它可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迷茫与勇气,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或是对已走过的路有新的领悟。

评分

初拿到《转山八年》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书卷汗牛充栋,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又有几本?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莫名的力量便将我吸引进去。它的语言风格异常细腻,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过心田,激不起惊涛骇浪,却能悄无声息地滋润每一寸干涸的角落。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笔尖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如何将那些平凡的日子赋予诗意的光辉。也许,这本书记录的并非惊心动魄的冒险,而是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细微之处——清晨窗棂上的露珠,午后巷口偶尔飘过的饭菜香,夜深人静时心底泛起的微澜。我相信,这样的文字,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写就。它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浮躁,而是为了与那些同样渴望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宁静的灵魂对话。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与我心灵共鸣的片段,看到那些隐藏在寻常日子里的不凡。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购买啊

评分

对人有一种激励,身心一个旅行吧

评分

看着还不错!!!!!!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朋友推荐,也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还不错吧,看完了。。。

评分

路明《老男人》:我喜欢上海老爷叔。

评分

还不错!挺好好的!送人的!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京东速度好给力呀

评分

不错可以不错可以不错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