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
精选周国平最优秀散文作品
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最好的"版本
内容简介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一套《周国平散文经典》精选了作者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分为四卷,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最好的"版本。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主要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第一辑 人人都是孤儿
第二辑 爱情不风流
第三辑 女人和男人
第四辑 性爱迷宫
第五辑 婚姻的悖论
第六辑 家和亲情
第七辑 孩子和教育
第八辑 生命中的无奈
第九辑 人性研究
第十辑 水上的落叶
精彩书摘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颤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唯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
前言/序言
《爱与孤独》是一部深度探索人性的作品,它并非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却又彼此呼应的片段,勾勒出生命中那些永恒的主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联结的渴望,以及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 书的开篇,并非从轰轰烈烈的开端说起,而是从那些微小、却异常真切的瞬间切入。比如,清晨醒来时,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下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尘埃,以及那种与世界初次连接时的寂静。这种寂静,有时是平和的,有时却又暗藏着一丝无法言说的空虚。作者没有给这些场景赋予具体的“角色”或“情节”,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状态”的描绘上。这种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时刻都能体验到。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初步触碰,没有太多装饰,只有纯粹的感受。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爱与孤独》并非在宣扬某种虚无,而是试图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书中会出现一些对“联结”的细腻观察。这种联结,可以是两个灵魂在无声中的默契,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情绪;也可以是人群中的疏离,尽管身处热闹,却感到自己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爱情”或“友情”的浪漫场景,而是着重于那些构成这些情感的细枝末节:一次不经意的触碰,一句迟疑的问候,一个共享的沉默。这些瞬间,它们的力量在于其短暂,却能在瞬间点燃一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 然而,书的另一面,便是“孤独”。但这里的孤独,并非总是贬义的。它更多的是一种与自我相处的状态。是当所有外界的声音都消失后,你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回响。这种孤独,有时是深刻的反思,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对“选择”的描绘,那些在岔路口徘徊的犹豫,那些独自承担后果的重量。这些都是在描绘,即使在最亲密的关怀之中,个体最终的决定和感受,仍然是属于自己的。它强调了个体独立性的重要,以及在独自前行中获得的成长。 《爱与孤独》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高度凝练而又富有诗意的表达。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词语,去触碰最复杂的情感。书中没有冗长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精巧的“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对一次旅行中某个陌生城市街景的描绘,可能是对一段记忆的片段式闪回,也可能是对某种哲思的瞬间捕捉。每一个片段,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独立存在时已然光彩照人,而当它们串联起来时,则共同构成了一条意义深远的项链。 作者在构建这些片段时,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比如,可能会描绘一个雨夜,窗外雨声滴答,室内灯光昏黄,一个人坐在窗边,思绪万千。这种场景,不需要复杂的心理描写,读者就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过往的怀念,或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又比如,可能会描绘在海边,潮起潮落,海风轻拂,一个人赤脚走在沙滩上,任由思绪随波逐流。这样的场景,传递的是一种宁静,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疏离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 书中的“爱”并非仅仅局限于情爱,它也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欣赏,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热爱,有时体现在对一件事物的执着,有时体现在对某个瞬间的珍视。它是一种向外延展的力量,是让我们感到生命充满活力的源泉。而“孤独”也并非是悲伤的代名词,它更是自我探索的起点,是反思与成长的土壤。它是一种向内收敛的力量,是让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契机。 《爱与孤独》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它不告诉你应该如何去爱,也不告诉你如何摆脱孤独。它只是呈现,呈现生命的复杂性,呈现人性的多面性。它鼓励读者去感受,去思考,去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在与作者的“对话”中,逐渐清晰了内心的轮廓。 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对“时间”的思考。时间,是连接爱与孤独的无形纽带。我们爱过的瞬间,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成为回忆,那些回忆,又可能在孤独的时刻被反复品味。时间的流逝,既带来了失去,也带来了新的可能。作者或许会用一些意象来表现时间:落叶的飘零,星辰的轨迹,河流的奔腾。这些意象,都承载着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也蕴含着对生命短暂却美好的肯定。 “联结”与“分离”,是贯穿全书的两条暗线。我们渴望与他人联结,却又不可避免地经历分离。这种张力,构成了人生中无数的起伏。书中描绘的联结,不一定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那些微小却真实的瞬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倾听,一种默默的陪伴。而分离,也并非总是痛苦的,有时它也是一种成长的契机,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爱与孤独》的结尾,并非戛然而止,也不是给出大团圆的结局。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句点,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你合上书本,那些描绘的场景、感受到的情绪,依然会在心中回荡。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掉的书,它更像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伴侣,在你感到迷茫时,在你感到欣喜时,它都能给你一种恰到好处的慰藉和启示。 总而言之,《爱与孤独》是一部关于生命本质的沉思录,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体验。它不急于评判,不强求说教,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与真实的自己相遇。它教会我们,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羁绊,而孤独,则是认识自我的必经之路,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画卷。这本书,属于每一个在爱与孤独中,努力寻找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