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阅读丰子恺散文随笔,是种丰富而有层次的享受,禅境、诗意、童稚、雅趣、生活……不费力不烧脑,情趣盎然、趣味无限。
★《新文学丛刊·缘缘堂随笔》布面精装,初版重排、图文并茂,一个宜读、宜赏、宜藏的版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丰子恺随笔代表作《缘缘堂随笔》和《缘缘堂再笔》的合集。《缘缘堂随笔》于1931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缘缘堂再笔》于1937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书据两书初版本重排,并收入丰子恺的原版插画。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代表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等。
精彩书评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俞平伯
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滋味儿。
——朱自清
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朱光潜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巴金
从丰子恺先生那里,我学到了朴素。
——林清玄
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谷崎润一郎
目录
总序
缘缘堂随笔
剪网/
渐/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
自然/
颜面/
儿女/
闲居/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天的文学/
东京某晚的事/
楼板/
姓/
忆儿时/
华瞻的日记/
阿难/
晨梦/
艺术三昧/
缘/
大账簿/
秋/
缘缘堂再笔
物语/
午夜高楼/
生机/
实行的悲哀/
梧桐树/
山中避雨/
纳凉闲话/
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
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二/
记乡村小学所见/
大人/
手指/
西湖船/
钱江看潮记/
初冬浴日漫感/
无常之恸/
新年怀旧/
音语/
“带点笑容”/
清晨/
附录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读《缘缘堂随笔》/
精彩书摘
剪网
大娘舅白相了“大世界”回来。把两包良乡栗子在桌子上一放,躺在藤椅子里,脸上现出欢乐的疲倦,摇摇头说:
“上海地方白相真开心!京戏,新戏,影戏,大鼓,说书,变戏法,甚么都有;吃茶,吃酒,吃菜,吃点心,由你自选;还有电梯,飞船,飞轮,跑冰……老虎,狮子,孔雀,大蛇……真是无奇不有!唉,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上海地方用铜钱真容易!倘然白相不要铜钱,哈哈哈哈……”
我也陪他“哈哈哈哈……”
大娘舅的话真有道理!“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这种情形我也常常经验。我每逢坐船,乘车,买物,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对于制造者的工人与提供者的商人很可感谢。但是一想起钱的一种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贾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的一事就厌恶起来。这与大娘舅的白相大世界情形完全相同。所以我佩服大娘舅的话有道理,陪他一个“哈哈哈哈……”。
原来“价钱”的一种东西,容易使人限制又减小事物的意义。譬如像大娘舅所说:“共和厅里的一壶茶要两角钱,看一看狮子要二十个铜板。”规定了事物的代价,这事物的意义就被限制,似乎吃共和厅里的一壶茶等于吃两只角子,看狮子不外乎是看二十个铜板了。然而实际共和厅里的茶对于饮者的我,与狮子对于看者的我,趣味决不止这样简单。所以倘用估价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的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小了。“价钱”,就是使事物与钱发生关系。可知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
大娘舅一定能够常常不想起铜钱而白相大世界,所以能这样开心而赞美。然而他只是撤去“价钱”的一种关系而已。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世界里做人,其一生一定更多欢慰。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对于盘中的橘子,不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对于路上的乞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对于目前的风景,不要想起是某镇某村的郊野。倘能有这种看法,其人在世间就像大娘舅白相大世界一样。能常常开心而赞美了。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里,只将其与“钱”相结的一根线剪断,已能得到满足而归来。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
艺术,宗教,就是我想找求来剪破这“世网”的剪刀吧!
……
前言/序言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去年十一月中,我被暴寇所逼,和你分手,离石门湾,经杭州,到桐庐小住。后来暴寇逼杭州,我又离桐庐经衢州、常山、上饶、南昌,到萍乡小住。其间两个多月,一直不得你的消息,我非常挂念。直到今天二月九日,上海裘梦痕写信来,说新闻报上登着:石门湾缘缘堂于一月初全部被毁。噩耗传来,全家为你悼惜。我已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你伸冤,(登在《文艺阵地》上。)现在离开你的忌辰已有百日,相你死后,一定有知。故今晨虔具清香一支,为尔祷祝,并为此文告你在天之灵:
你本来是灵的存在。中华民国十五年,我同弘一法师住在江湾永义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纸上写许多我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拿起来的都是“缘”字,就给你命名曰“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你写一横额,付九华堂装裱,挂在江湾的租屋里。这是你的灵的存在的开始,后来我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你都跟着我走,犹似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
到了中华民国廿二年青,我方才给你赋形,在我的故乡石门湾的梅纱弄里,吾家老屋的后面,建造高楼三楹,于是你就堕地。弘一法师所写的横额太小,我另请马一浮先生为你题名。马先生给你写三个大字,并在后面题一首偈:
能缘所缘本一体,收入鸿蒙入双眦。
画师观此悟无生,架屋安名聊寄耳。
一色一香尽中道,即此××非动止。
不妨彩笔绘虚空,妙用皆从如幻起。
第一句把我给你的无意的命名加了很有意义的解释,我很欢喜,就给你装饰;我办一块数十年陈旧的银杏板,请雕工把字镌上,制成一匾。堂成的一天,我在这匾上挂了彩球,把它高高地悬在你的中央。这时候想你一定比我更加欢喜。后来我又请弘一法师把《大智度论?十喻赞》写成一堂大屏,托杭州翰墨林装裱了,挂在你的两旁。匾额下面,挂着吴昌硕绘的老梅中堂。中堂旁边,又是弘一法师写的一副大对联,文为《华严经》句:“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大对联的旁边又挂上我自己写的小对联,用杜诗句:“暂止飞乌才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中央间内,就用以上这几种壁饰,此外毫无别的流俗的琐碎的挂物,堂堂庄严,落落大方,与你的性格很是调和。东面间里,挂的都是沈子培的墨迹,和几幅古画。西面一间是我的书房,四壁图书之外,风琴上又挂着弘一法师写的长对,文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最近对面又挂着我自己写的小对,用王荆公之妹长安县君的诗句:“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因为我家不装电灯,(因为电灯十一时即熄,且无火表。)用火油灯。我的亲戚老友常到我家闲谈平生,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灯不散。油灯的暗淡和平的光度与你的建筑的亲和力,笼罩了座中人的感情,使他们十分安心,谈话娓娓不倦。故我认为油灯是与你全体很调和的。总之,我给你赋形,非常注意你全体的调和,因为你处在石门湾这个古风的小市镇中,所以我不给你穿洋装,而给你穿最合理的中国装,使你与环境调和。因为你不穿洋装,所以我不给你配置摩登家具,而亲绘图样,请木工特制最合理的中国式家具,使你内外完全调和。记得有一次,上海的友人要买一个木雕的捧茶盘的黑人送我,叫我放在室中的沙发椅子旁边。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觉得这家具与你的全身很不调和,与你的精神更相反对。你的全身简单朴素,坚固合理;这东西却怪异而轻巧。你的精神和平幸福,这东西以黑奴为俑,残忍而非人道。凡类于这东西的东西,皆不容于缘缘堂中。故你是灵肉完全调和的一件艺术品!我同你相处虽然只有五年,这五年的生活,真足够使我回想:
春天,两株重瓣桃戴了满头的花,在你的门前站岗。门内朱栏映着粉墙,蔷薇衬着绿叶。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着,檐下的铁马丁东地唱着。堂前有呢喃的燕语,窗中传出弄剪刀的声音。这一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远不忘。
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
冬天,南向的高楼中一天到晚晒着太阳,温暖的炭炉里不断地煎着茶汤。我们全家一桌人坐在太阳里吃冬舂米饭,吃到后来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着许多晒干的芋头,屋角里摆着两三坛新米酒,菜厨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的晚上,孩子们陪我写作到夜深,常在火炉里煨些年糕,洋灶上煮些鸡蛋来充冬夜的饥肠。这一种温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远不忘。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
犹记得我同你相处的最后的一日:那是去年十一月六日,初冬的下午,芭蕉还未凋零,长长的叶子要同粉墙争高,把浓重的绿影送到窗前。我坐在你的西室中对着蒋坚忍著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一面阅读,一面札记,准备把日本侵华的无数事件─—自明代倭寇扰海岸直至“八一三”的侵略战─—一一用漫画写出,编成一册《漫画日本侵华史》,照《护生画集》的办法,以最廉价广销各地,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你的小主人们因为杭州的学校都迁移了,没有进学,大家围着窗前的方桌,共同自修几何学。你的主母等正在东室里做她们的缝纫。两点钟光景忽然两架敌机在你的顶上出现。飞得很低,声音很响,来而复去,去而复来,正在石门湾的上空兜圈子。我知道情形不好,立刻起身唤家人一齐站在你的墙下。忽然,砰的一声,你的数百块窗玻璃齐声叫喊起来。这分明是有炸弹投在石门湾的市内了,然我还是犹豫未信。我想,这小市镇内只有四五百份人家,都是无辜的平民,全无抗战的设备。即使暴敌残忍如野兽,炸弹也很费钱,料想他们是不肯滥投的,谁知没有想完,又是更响的两声,轰!轰!你的墙壁全部发抖,你的地板统统跳跃,桌子上的热水瓶和水烟筒一齐翻落地上。这两个炸弹投在你后门口数丈之外!这时候我家十人准备和你同归于尽了。因为你在周围的屋子中,个子特别高大,样子特别惹眼,是一个最大的目标。我们也想离开了你,逃到野外去。然而窗外机关枪声不断,逃出去必然是寻死的。
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东市南市又继续砰砰地响了好几声。两架敌机在市空盘旋了两个钟头,方才离去。事后我们出门探看,东市烧了房屋,死了十余人,中市毁了凉棚,也死了十余人。你的后门口数丈之外,躺着五个我们的邻人。有的脑浆迸出,早已殒命。有的吟呻叫喊,伸起手来向旁人说:“救救我呀!”公安局统计,这一天当时死三十二人,相继而死者共有一百余人。残生的石门湾人疾首蹙额地互相告曰:“一定是乍浦登陆了,明天还要来呢,我们逃避吧!”是日傍晚,全镇逃避一空。有的背了包裹步行入乡,有的扶老携幼,搭小舟入乡。四五百份人家门户严扃,全镇顿成死市。我正求船不得,南沈浜的亲戚蒋氏兄弟一齐赶到并且放了一只船来。我们全家老幼十人就在这一天的灰色的薄暮中和你告别,匆匆入乡。大家以为暂时避乡,将来总得回来的。谁知这是我们相处的最后一日呢?
我犹记得我同你诀别的最后的一夜,那是十一月十五日,我在南沈浜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我们在乡间望见它们从海边飞来,到达石门湾市空,从容地飞下,公然地投弹。幸而全市已空,他们的炸弹全是白费的。因此,我们白天都不敢出市。到了晚上,大家出去搬取东西。这一天我同了你的小主人陈宝,黑夜出市,回家取书,同时就是和你诀别。我走进你的门,看见芭蕉孤危地矗立着,二十余扇玻璃窗紧紧地闭着,全部寂静,毫无声息。缺月从芭蕉间照着你,作凄凉之色。我跨进堂前,看见一只饿瘦了的黄狗躺在沙发椅子上,被我用电筒一照,突然起身,给我吓了一跳。我走上楼梯,楼门边转出一只饿瘦了的老黑猫来,举头向我注视,发出数声悠长而无力的叫声,并且依依在陈宝的脚边,不肯离去。我们找些冷饭残菜喂了猫狗,然后开始取书。我把我所欢喜的,最近有用的,和重价买来的书选出了两网篮,明天饬人送到乡下。为恐敌机再来投烧夷弹,毁了你的全部。但我竭力把这念头遏住,勿使它明显地浮出到意识上来,因为我不忍让你被毁,不愿和你永诀的!我装好两网篮书,已是十一点钟,肚里略有些饥。开开橱门,发见其中一包花生和半瓶玫瑰烧酒,就拿到堂西的书室里放在“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对联旁边的酒桌子上,两人共食。我用花生下酒,她吃花生相陪。我发见她嚼花生米的声音特别清晰而响亮,各隆,各隆,各隆,各隆……好像市心里演戏的鼓声。我的酒杯放到桌子上,也戛然地振响,满间屋子发出回声。这使我感到环境的静寂,绝对的静寂,死一般的静寂,为我生以来所未有。我拿起电筒,同陈宝二人走出门去,看一看这异常的环境,我们从东至西,从南到北,穿遍了石门湾的街道,不见半个人影,不见半点火光。但有几条饿瘦了的狗躺在巷口,见了我们,勉强站起来,发出几声凄惨的愤懑的叫声。只有下西弄里一家铺子的楼上,有老年人的咳嗽声,其声为环境的寂静所衬托,异常清楚,异常可怕。我们不久就回家。我们在你的楼上的正寝中睡了半夜。天色黎明,即起身入乡,恐怕敌机一早就来。我出门的时候,回头一看,朱栏映着粉墙,樱桃傍着芭蕉,二十多扇玻璃窗紧紧地关闭着,在黎明中反射出惨淡的光辉。我在心中对你告别:“缘缘堂,再会吧!我们将来再见!”谁知这一瞬间正是我们的永诀,我们永远不得再见了!
以上我说了许多往事,似有不堪回首之悲,其实不然!我今谨告你在天之灵,我们现在虽然不得再见,但这是暂时的,将来我们必有更光荣的团聚。因为你是暴敌的侵略的炮火所摧残的,或是我们的神圣抗战的反攻的炮火所焚毁的。倘属前者,你的在天之灵一定同我一样地愤慨,翘盼着最后的胜利为你复仇,决不会悲哀失望的。倘属后者,你的在天之灵一定同我一样地毫不介意;料想你被焚时一定蓦地成空,让神圣的抗战军安然通过,替你去报仇,也决不会悲哀失望的。不但不会悲哀失望,我又觉得非常光荣。因为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我们为欲歼灭暴敌,以维持世界人类的和平幸福,我们不惜焦土。你做了焦土抗战的先锋,这真是何等光荣的事。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久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
《浮光掠影:人间百态》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在匆忙中追逐,在奔波中遗忘。那些擦肩而过的风景,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是否也如水中的浮光掠影,短暂而美丽,却难以捕捉?《浮光掠影:人间百态》是一本关于观察与思考的随笔集,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主题,而是以一种细腻而敏锐的视角,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由此延伸出对人生、社会、情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拥抱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也不是一本贩卖鸡汤的读物,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漫步在文字构建的风景里,在作者的引导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诗意与哲思。 笔尖下的城市肌理 书中,你将看到作者如何将视角投向城市。不是宏大的城市规划,也不是喧嚣的商业中心,而是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温情与故事。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面馆,其氤氲的蒸汽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味蕾的传承;清晨公园里,晨练的老人舒展的筋骨,跳跃的动作里,透露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岁月的豁达;黄昏时分,晚归的年轻人步履匆匆,他们的背影在路灯下拉长,折射出各自的生活轨迹与未来的期许。作者善于从这些细微之处着笔,描绘出城市的生命力,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即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他对城市的声音有着特别的敏感。不仅仅是车水马龙的喧嚣,更是那隐藏在嘈杂之下的微妙声响:报刊亭老板与顾客的闲聊,楼下孩童的嬉闹,深夜里偶尔传来的狗吠,甚至是风吹过高楼缝隙发出的低语。这些声音,如同城市的呼吸,交织成一首无声的乐章,而作者则用文字捕捉并解读着这乐章中的每一个音符。 人情冷暖,世事洞明 《浮光掠影:人间百态》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最平凡的邻里之情,到复杂的职场关系,再到亲密的家庭纽带,无不细致入微。他笔下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你会读到,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中,一位陌生人伸出的援手,那份在无助时刻给予的温暖,是多么令人动容。你也会看到,在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争执中,双方各自坚持的理由,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与生活经历。作者不轻易评判,而是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去呈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学会更温和地对待他人,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书中对“时间”的思考也尤为触动人心。作者在那些被遗忘的旧物里,在那些逐渐模糊的记忆里,找到了时间留下的痕迹。一段泛黄的老照片,勾起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怀念;一篇尘封的日记,唤醒了曾经的青涩与梦想;一次重逢的老友,让时光仿佛倒流,诉说着各自的成长与变迁。他提醒我们,时间是公平的,它带走一切,也沉淀一切。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自己的色彩,成为生命的主宰,这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情感的细语与思索 情感,是贯穿本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以坦诚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萌芽与消逝,友情的坚守与考验,亲情的温暖与羁绊。他并非描绘轰轰烈烈的爱情史诗,而是着力于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情感。一次相视一笑的默契,一次深夜的促膝长谈,一次默默的支持与鼓励,这些平凡的点滴,构成了情感最真实的面貌。 他也会探讨那些隐藏在情感之下的孤独与渴望。现代社会,人们的联系似乎前所未有的紧密,但内心的隔阂有时却更加深邃。作者用文字触碰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那些渴望被理解、被拥抱的深层需求。他笔下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体验,它伴随着成长,也伴随着失落。 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并非总是以负面形象出现。有时,孤独是一种沉淀,一种与自己对话的契机。作者在独处的时光里,品味生活,反思自我,汲取力量。他认为,懂得如何与孤独相处,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尊重。 艺术的呼吸与生活的共鸣 《浮光掠影:人间百态》也巧妙地融入了对艺术的感悟。作者在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段音乐、阅读一首诗歌时,所产生的联想与思考,会自然地延伸到生活之中。一首古典乐的悠扬旋律,勾起了他对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回忆;一幅印象派画作的光影变幻,让他联想到人生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一首唐诗的意境,则为他眼前的景象增添了几分古韵与诗意。 这种跨界式的思考,让文字更具深度与广度。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相互映照。通过艺术的视角,读者可以发现生活中被低估的美,感受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下的非凡价值。 生活的哲学与前行的力量 整本书的基调,是温和而充满力量的。作者以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分享他对生活哲学的理解。他谈论“放下”,不是简单的放弃,而是懂得取舍,不再被过往的包袱所累;他谈论“坚持”,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找到内心的方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他谈论“感恩”,是对生命中所有遇见的人和事,心怀感激。 这些关于生活的感悟,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从作者亲身的经历、细致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读者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失落时重拾信心。 《浮光掠影:人间百态》就像一位老友,在你疲惫的时候,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在你困惑的时候,递给你一杯温暖的茶。它不求让你瞬间顿悟,而是希望通过点滴的文字,唤醒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让你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勇敢地走向未来。 它是一本属于任何一个对生活保持好奇,对世界充满感悟的读者的书。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沉浸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在平凡中品味出不平凡的意义。阅读它,就像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短暂却深刻的停泊,让你得以喘息,得以思考,得以更好地前行。 这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姿态,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勇气。愿你在《浮光掠影:人间百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