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习

日本教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向荣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教育
  • 明治维新
  • 近代化
  • 传记
  • 人物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2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815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提及甲午战争之后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更不必说曾经在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

要完整地复原近代日本对华的教习派遣制度并评论这一制度的功过,有相当的难度。本书出版后受到中日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日本很快翻译出版了日文版。本书为中文第三版。

内容简介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向来是中国作为文化输出的一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以及部分知识分子才认识到向西方,尤其是日本学习,进行改革的紧迫性。从1901年到1911年这11年间,清朝政府聘请了大批日籍教师充任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员。这些日籍教师在历史上被称为“日本教习”。本书收入了汪向荣先生有关“日本教习”的研究性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日本教习来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他们在中国从事的教育活动,还论及一些回到日本之后的日本教习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官方和非官方的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

作者简介

汪向荣(1920—2006年),上海青浦县人,早年求学于日本京都大学,攻读东洋史。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著有《中日交涉年表》、《邪马台国》、《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等著作十余种。

精彩书评

  日本明治维新后,特别是20世纪初以后,大量中国人赴日留学,形成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一次高潮。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关于日本曾派出数以千百计的教习来华执教一事,长期以来并不为国人所熟知。要完整地复原近代日本对华的教习派遣制度并评论这一制度的功过,有相当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该书出版后受到中日学界的高度关注。
 ——徐建新
 
  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一段历史事实,又得到了发掘和重视。
  ——日本学者

目录

商务版序(徐建新) 1

修订版序 15

前言 21

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 1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关系 3

汉译西洋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6

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 33

日本教习 47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49

怎样变?51

留学——培养变革人才 56

“清国保全论”62

从遣送留学生到聘请教习 67

日本教习的开始和分布 70

日本教习的实况 107

中国人对日本教习的反应 125

日本教习的衰退 131

简单的总结 138

关于日本教习 141

中国的新教育和日本教习 161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 169

中国的新教育是怎样模仿日本的 175

日本教习的作用 183

师范教育建设中日本教习的作用 190

女学的兴起和日本教习 195

总结 200

中国的近代化和松本龟次郎 203

教育在变革中的地位 205

教育改革和游学政策 214

中国的近代化和留日学生 221

松本龟次郎和留日学生 232

热爱和理解中国的日本人 246

历史不会忘记 255

中岛裁之和东文学社 267

中岛裁之和东文学社设立经过 273

东文学社的组织和教学 277

失败的事业 291

《笔谈遗稿》 305

神户理事府 323

附录一 新见日本教习(武安隆) 351

附录二 遴选与聘请日本教习(武安隆) 361

精彩书摘

  这一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在苦难中奋斗和摸索过来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就是落后是要挨打的。其实,这个教训,一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知道了,可是并没有重视,更谈不上汲取了,以致使苦难的过程,在中国延续了这样久。

  鸦片战争的炮声曾惊动过中国,也惊动了日本。可是在中国,除了极少数知识分子以外,统治者一点没有醒悟,依然以天下帝国自居。没有直接受到炮火蹂躏的日本,却汲取了邻邦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急起直追,在不长的时间内摆脱了挨打的局面。不但这样,还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直接打击和侵略不久以前还是其文化母国的中国。

  甲午一战大败之后,才使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重视落后要挨打的教训,要求使民族、国家从落后中脱身。可是要怎样才能摆脱落后的局面,尤其是在阻力重重中摆脱落后,他们并不清楚。幸而向来受中国文化影响,不久前还同处积弱地位,而现在已跃居强国之林的日本,就在邻近。一批知道落后要挨打,而想急速脱离落后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日本作为效法的范本,提出要向日本学习。他们之所以选择日本,尽管说是由于路近、费省、文字风俗相似等等理由,但这都只是表面上人所共见的,实际上还是在于日本不但能在短期内从落后的境地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能摇身一变,由一个被侵略者而成为一个有力量欺侮、侵略邻国者。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想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怎样才能不挨打,怎样才能富国强兵。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懂得要改变国家的面貌,要使国家能长治久安,要使国家能做到真正的富国强兵,必须从教育这一根本着手,所以他们把向日本学习的重点,置于教育上。

  这种想法,从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

  甲午以前,中国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曾经提出过在教育方面,向当时先进国家的西方学习的建议,并且也陆续付诸行动了的;可是在顽固的保守势力反对下,很快被扼杀了。甲午以后,虽说局势有所变化,可保守势力的阻力仍然很大,因此他们想以教育作为重点,由根本上向日本学习的建议,要成为行动,还是困难重重的。不过顽固的保守派,他们迷恋于权和势,当他们觉悟到不改变目前的情况,就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时,就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些建议。在这一背景下,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东渡到日本,不是求学,就是游历;成批的官吏,也在游历考察的名义下涌到日本。20世纪初年,大量中国留学生的集东京,其原因就在此。让国家民族的下一代,到先进国家去学习,培养他们改造旧社会的本领,本来是件好事,可是随之而来的动摇腐朽的统治基础的副作用,吓坏了顽固的保守派。在他们看来,改革,不要说革命了,比亡国更可怕。于是,又施展故技,企图阻止、破坏青年们到日本去学习。但是,时代是在前进的,人民的觉悟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1881年撤回全体留美学生和1882年停止向外派遣留学生的故事不可能重演,闭关锁国也不再能办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面为出国留学设置障碍,一面又邀聘大批日籍教师前来帮助建设中国的新教育,使改革局限在统治阶层的控制下,按着他们的意图进行。既可以欺骗人民,蒙蔽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而又没有动摇统治基础的危险。不过,历史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留日学生和应聘而来的日本教习,为中国的近代化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虽然都是失败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更不必说曾经在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了。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是失败的历史,不愿深究,也可能是因为资料缺乏,难以着手。

  事情的确如此,可是历史总是历史,客观的存在是无法更变的,何况过去的历史,即使是失败的,也应该研究,以便能汲取教训。



《东方之魂: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深度探索》 引言 日本,这个位于东亚太平洋上的岛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古老的传统艺术到现代的流行文化,日本似乎总能以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在保留自身根基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创新,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美学。本书《东方之魂》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的文化之旅,去理解日本文化的精髓,探寻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渊源和社会形态,从而勾勒出一幅更完整、更深刻的日本文化画卷。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通过对日本社会、历史、艺术、宗教、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的细致剖析,展现日本文化的独特逻辑与内在联系。 第一章: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根基 日本的历史是一部充满韧性与变革的史诗。从早期绳文时代的原生文化,到弥生时代的农耕文明传入,再到古墳时代权力结构的形成,早期日本的文化已经开始孕育出独特的基因。本书将追溯日本历史的关键节点,例如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汉文化深刻影响,武士阶层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秩序的重塑,战国时代的动荡与统一,江户时代的锁国政策与文化繁荣,以及明治维新带来的现代化浪潮和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 理解日本文化,离不开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洞察。我们会探讨佛教、神道教如何融入日本的信仰体系,塑造了日本人对生死、自然、人伦的理解。汉字、儒学、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文字和社会伦理,更深刻地影响了其艺术、哲学和政治思想。例如,佛教的“无常”观念,对日本的侘寂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制度和集体主义,至今仍在日本社会结构中留有痕迹。通过梳理历史的经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逐渐演变并确立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禅意与侘寂:日本美学的哲学内核 日本的美学,往往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空灵与深沉,其中“禅意”与“侘寂”是两个尤为重要的概念。本书将深入剖析“禅”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哲学。从枯山水庭院的极简主义,到茶道的静谧与专注,再到俳句的留白与意境,禅的智慧无处不在。我们会探讨“空”、“寂”、“无”等禅宗思想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日本人对生命、自然和瞬间的感悟。 “侘寂”(Wabi-sabi)是日本美学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它是一种欣赏不完美、不恒久、不完整的朴素之美。它赞美的是事物在时间流逝中自然产生的痕迹,如岁月的斑驳、材质的粗糙、器物的残缺。我们将通过对陶瓷、漆器、建筑、甚至日常生活物品的观察,来理解侘寂美学的精髓。例如,一件带有裂痕的茶碗,在侘寂的视角下,其价值并非减损,反而可能因为这种“不完美”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感。这种对“缺憾”的拥抱,是日本文化对物质世界一种深刻的哲思,也反映了其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 第三章:精神世界的图景:神道与佛教的双重奏 日本的宗教信仰,是理解其国民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本书将重点介绍作为日本本土宗教的神道教,以及自古以来对其影响深远的佛教。神道教崇拜自然万物,认为神灵(Kami)遍布于山川湖海、草木岩石之中,这种泛灵论的信仰,塑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感。我们将探讨神社的建筑风格、祭祀仪式,以及神道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例如对节日、家庭和社区的意义。 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本土的神道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神佛习合现象。不同于中国佛教注重哲学思辨,日本佛教更倾向于实践和体验,例如禅宗的冥想修行。我们会分析佛教的生死观、轮回说如何影响了日本的丧葬习俗、墓地文化,以及其对艺术、文学作品的精神底蕴的塑造。通过理解这两种宗教体系的共存与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国民性格中,既有对自然的崇拜与和谐,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第四章:秩序与和谐:日本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 日本社会以其高度的组织性和对集体和谐的重视而闻名。本书将深入剖析日本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例如“家”的概念、集团主义文化以及等级制度的微妙影响。我们将探讨“集体主义”在日本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对“本音”(真实想法)和“建前”(公开言辞)的区分,以及“察言观色”(Satori)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本书还将分析日本人特有的“面子”观念(Men-tsu)和“恩”(On)与“义理”(Giri)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理解这些微妙的人际互动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人为何如此重视礼仪、规矩和责任感。从职场文化中的“前辈后辈”关系,到家庭内部的代际传承,再到社会交往中的谦逊与克制,这些都体现了日本社会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将会探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统观念所面临的挑战与演变。 第五章:匠人精神与艺术的传承 “匠人精神”是日本文化中一个备受推崇的品质,它代表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本书将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匠人进行深入考察,展现这种精神在日本的生根发芽。从传统的手工艺,如陶瓷、和服制作、木工,到现代的精密制造,如汽车、电子产品,匠人精神贯穿始终。 我们将探讨这种精神是如何在世代传承中得以保持和发扬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包含着对职业道德、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本书还会介绍日本在各个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例如浮世绘的独特魅力、歌舞伎的舞台艺术、俳句与和歌的文学价值,以及现代设计、动漫、电影等流行文化的创新。我们会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了日本的文化特质,以及它们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第六章:日常生活的哲学:饮食、服饰与生活方式 日本的日常生活,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日本人的居家生活,从精致的饮食文化到传统的服饰,再到独特的居住空间。和食(Washoku)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蕴含着对食材的尊重、对季节的敏感以及对营养均衡的追求。我们将探讨寿司、拉面、怀石料理等代表性食物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们在仪式感和日常餐桌上的不同意义。 和服(Kimono)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其设计、穿着方式以及与不同场合的搭配,都体现了日本的审美情趣和礼仪文化。本书将介绍和服的种类、制作工艺,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此外,我们还将审视日本的居住空间,如榻榻米、障子门、庭院等,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空间和私密性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描绘,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温度与韵味。 结论:多元交融的东方之魂 《东方之魂》并非一部静态的文化百科全书,而是一次动态的探索。我们认识到,日本文化是历史、哲学、宗教、社会、艺术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复杂交织的产物。它既有根植于传统的沉静与内敛,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与活力。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超越表面现象,去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层逻辑,感受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并从中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日本文化,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其色彩斑斓,意境深远,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来阅读《日本教习》,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日本社会,这种视角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以至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一些认知。作者在书中对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的描绘,让我尤为着迷。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日本人重视集体,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集体意识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甚至是在家庭教育中。他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在上下班高峰期,人们如何有序排队,如何在公共空间保持安静,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折射出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和自我约束力。同时,书中还探讨了这种集体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的限制。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客观,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它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万花筒,每次转动,都能看到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美丽图案。我被《日本教习》中对日本国民性中“矛盾性”的深刻揭示所吸引。我原本以为日本人是极其刻板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既保守又开放、既压抑又热情、既理性又感性的多面性。作者以一种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并且用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进行了解释。比如,书中关于日本人如何在公开场合表现得严谨有序,而在私下里却又极富创造力和幽默感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他没有回避那些日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过度的工作压力和潜在的社会焦虑,但他同时又强调了日本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和化解这些压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不再是单一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变化的复杂整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审视自身。

评分

我以一种纯粹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日本教习》,并没有期待它能带来多少惊世骇俗的见解,但结果却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日本社会的层层帷幕,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文化肌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面子”文化的剖析,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分析了日本人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巧妙地维护和平衡彼此的面子,以及这种文化对决策过程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举了很多非常生动的例子,有的让我忍俊不禁,有的则让我陷入沉思。另外,书中对日本企业文化中“和谐”与“效率”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我一直以为日本企业是以绝对的效率著称,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有时候效率会被刻意放缓,而这种“慢”背后却蕴含着一种更长远的考量。作者的分析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让我对日本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更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洞察,它提醒我们在理解任何一个文化群体时,都需要超越表面,去探寻那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方面。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曾经的经历和观察。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日常礼仪的讲解,比如在拜访日本朋友家时,应该如何得体地脱鞋、如何递送物品,以及餐桌上的规矩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能让人瞬间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尊重和细腻。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常常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很轻松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他描述日本人对“空”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没有”,而是一种包含着可能性和留白的美感,这种解读让我对日本艺术和禅宗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日本传统节日和庆典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了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这些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日本文化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日本社会非常规矩、压抑,但《日本教习》却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它让我看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弹性”和“变通”。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看似日常却充满智慧的故事,展现了日本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务实和创造力。比如,书中关于日本人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集体主义和互助精神的描写,让我深受感动。那种在极端困难面前,不抱怨、不恐慌,而是默默地配合、互相支持的力量,非常震撼。而且,这本书还探讨了日本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继承古老文化的同时,又积极拥抱新的事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侘寂”美学的解读,它让我明白,日本的美学不仅仅是追求精致和完美,更在于欣赏事物的不完美、无常和衰败。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让我觉得非常深刻。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聊天,他会用他独特的视角,引导你去看待事物,去感受生活。

评分

血她与男友在一起甜甜蜜蜜如胶似漆她在学校对我设计陷害被反报复后歇斯底里她被男友抛弃往事败露无法立足被学校开除后的绝望悲怆无数个她在脑海里汇集最终融为一体此时脑中剩下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瘦如材骨精神恍惚的模样而现在他们说张诗诗死了她在凌晨的精神康复中心拿着一根磨平的牙刷结束自己的生命往事像潮水般不断翻涌挤得心口发痛我用力地闭上眼睛在这狭隘的空间轻声喘息夏昕你怎么了李维克突然开口打断我的思绪脸上冰凉的触感慢慢唤回我的意识睁开眼他的脸被隔绝在薄薄的水汽之外看着模糊的后视镜我才发现自己哭了多么可笑恨之入骨的人死了我居然会为她掉眼泪我没事就是想起了以前的事顿了顿我又补充一些很不好的事”李维克点点头将车窗摇下凉风让我清醒一些他微笑道: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追忆往昔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他说话时并没看我目光深邃笔直望向前方仿佛自言自语路程还有一半我重新闭上眼睛打算小憩手机又一次响起我看了李维克一眼滑下接听:喂”夏昕你接到班长电话了吗嗯接到了”准备出席吗李维克陪我一起你应该也会过去吧电话那头很嘈杂我听见她轻声应了一句通话结束前我像魔怔一般突然道:周舟要不我们送个花圈过去她怔了一下只说了句好”便挂断电

评分

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

评分

再版

评分

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合适

评分

一手材料,经典之作!

评分

一手材料,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