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龙文鞭影 [7-10岁]

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龙文鞭影 [7-1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萧良有<撰> 著,邓启铜 校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蒙学
  • 注音
  • 儿童读物
  • 传统文化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 龙文鞭影
  • 7-10岁
  • 识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21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92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龙文,古时良马名也。见鞭影则疾驰。《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进修撰,任国子监祭酒,在当时声望极高。
  《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龙文鞭影》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龙文鞭影卷之一
一 东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鱼
七 虞
龙文鞭影卷之二
八 齐
九 佳
十 灰
十一 真
十二 文
十三 元
十四 寒
十五 删
龙文鞭影卷之三
一 先
二 萧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阳
龙文鞭影卷之四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一 尤
十二 侵
十三 覃
十四 盐
十五 咸
附录 龙文鞭影全文

前言/序言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面对滚滚的世界潮流不少有识之士发现被国际化的中国正面临着丧失本土文化之危机。十几年来,南怀瑾大师发起的“全球儿童读经”已经从开始时的“该不该读经典”大讨论演变到后来的“怎么读经典”然后又演变为现在的“成人读经典”,大有“全民读经典”的趋势。放眼各地兴起的“书院热”、“国学热”,无不说明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要想在这次世界浪潮中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形成的文化,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文化进步的智慧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伦理思想贯穿始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文学艺术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真理的思辩和追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
  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大厅里赫然书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
  早在2003年,我深受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老师的影响。着力于辅导女儿邓雅文、外侄女许霭云、侄子邓钧文三位小朋友背经,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们就已熟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唐诗三百首》《诗经》等经典,当时找不到一套好的教材,我便决心自编一套适合他们的教材。
  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经典我们从经、史、子、集中精选了“四十二种”典籍作为“新月经典”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分四辑陆续出版,并对其中二十种经典录制了配音CD。新书甫一推出,就被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并有多家媒体报道或发表了专访等。其中《论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老子·大学·中庸》等更是先后登上畅销图书排行榜,特别是《论语》,还登上了《南方都市报》2004年、2005年畅销书排行总榜。图书甚至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无数的读者来电来信给予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回顾这几年的经典注释工作,真可谓:六年辛苦不寻常!我们在编辑、注释、注音时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每个字从注释到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每次重印时都会将发现的错误更正,这样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图书才符合“精”、“准”、“全”。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这份简介介绍的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龙文鞭影 [7-10岁]》不相关的其他书籍。 --- 《千古风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吟诵入门》 本书简介: 在这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诗词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们承载着千年的情思、壮丽的江山、人生的哲理,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灵魂。本书《千古风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吟诵入门》并非专注于蒙学启蒙的韵文,而是旨在为广大初学者,尤其是对古典诗词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充满趣味的鉴赏与实践平台。全书聚焦于唐诗宋词的精髓,力求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解读,并引导读者真正走进诗词的意境之中。 第一部分:诗词之源流与体系构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宏大历史脉络。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朝代更迭,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如何影响诗歌的面貌。从《诗经》的朴素民风,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乐府的直抒胸臆,我们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时间轴”。 特别强调了唐诗的“集大成”地位。盛唐的磅礴气象、中唐的社会关怀、晚唐的婉约与感伤,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随后,我们转向宋词的兴盛,解析宋词如何从诗的附属地位,发展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以及它在抒情、叙事、写景方面的独特成就。 第二部分:核心篇章的精微解读 本卷的核心在于对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和词作进行逐一的品鉴。我们精选了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代表作,如“边塞雄浑”、“山水田园”、“闺怨离愁”、“咏史怀古”等多个维度,确保读者能够领略到诗词的丰富性。 解读的重点在于“意境”的还原: 1. 字词的妙用: 深入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炼字”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例如,分析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动态与静态结合,不仅仅是描绘景色,更是营造出一种禅意的宁静。 2. 格律与音乐性: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复杂的格律教学,但会简要介绍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对音韵美感的影响。对于宋词,则会强调其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如何模拟心绪的跌宕起伏。 3. 典故与用典: 许多千古名句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典故或文化内涵。本书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些典故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避免“望文生义”。 4. 情感共鸣: 诗词之所以不朽,在于其普适的人类情感。我们引导读者思考,在千年之前,作者面对月亮、面对故乡、面对离别时的心情,与我们当下有何共通之处,从而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三部分:吟诵之道——让诗词“活”起来 阅读诗词固然重要,但“吟诵”才是激活其生命力的关键。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区别于纯理论鉴赏的实践指导。我们深知,诗词最初是伴随着音乐和节奏产生的,脱离了声音,其魅力将减损大半。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吟诵的基本气息与腔调”: 气息的训练: 诗词吟诵对气息要求较高,要求气息悠长而平稳。我们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腹式呼吸练习法,帮助读者找到支撑长句的内在动力。 节奏的把握: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节奏点。例如,五言绝句的停顿和七言律诗的对仗结构,都需要精准的节奏来凸显其韵味。我们将使用图示和标注的方式,清晰展示重点停顿与重音的位置。 “韵味”的体悟: 吟诵并非单纯的朗读,而是融入情感的再创作。我们将解析如何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如慷慨激昂时的高昂,哀婉低回时的轻柔),调整声调的高低起伏,使之更贴近原作者的情感内核。 精选吟诵范例: 我们精选了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章,提供详细的吟诵指导文本,帮助读者模仿和练习,最终达到“出口成章,声韵和谐”的境界。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避开冗杂的学术术语,强调可操作性: 本书的语言力求雅俗共赏,专注于如何“欣赏”和“朗诵”,而非晦涩的文学史考据。 图文并茂的意境再现: 配备了大量精美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书法拓片,帮助读者在视觉上建立起诗词的审美基础。 实用性强: 针对希望在家庭教育、文学社团或个人修养方面提升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路径和实践工具。 《千古风流》旨在让读者明白,古典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古代遗物,而是活在每个人心中的一份情感财富。通过鉴赏与吟诵,我们得以重温那个英雄辈出、情感充沛的时代,让中华诗词的余音,在现代生活中得以悠扬流转。它是一本带领您穿越时空,与古人对饮,共赏山河月色的“入场券”。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也绝对值得我用一篇长篇来称赞一番。现在的童书市场充斥着大量视觉轰炸型的设计,色彩斑斓但内容空洞。这套《龙文鞭影》则完全走的是另一条精致的路线。它的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带着一种沉静的东方美学韵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作品。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摸起来很舒服,有一种阅读古籍的质感,但又不像老旧书籍那样脆弱。更难得的是,它在配图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必要的插图辅助理解,但又绝不喧宾夺主。那些插图笔触细腻,色彩淡雅,仿佛是从古代的画卷中裁剪下来的,完美地烘托了文本的意境。这种视觉上的和谐统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品质。孩子在翻阅时,明显表现出一种敬畏和爱惜,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教育。我甚至觉得,光是把这套书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房间增添一份书香气息。

评分

从一个资深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强调这套书在“文化传承”上的责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系统、扎实、又兼顾趣味性的传统蒙学读物,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为7到10岁这个黄金学习期量身定制的工具书,更是一套可以伴随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它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书中蕴含的谦逊、勤奋、孝悌等传统美德,都是现代教育中非常宝贵但又难以言传的内容。这套书巧妙地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故事和韵文中,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吸收。我期待着我的孩子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让这套《龙文鞭影》真正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购买它,与其说是在买一本书,不如说是在投资一份长远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龙文鞭影 [7-10岁]》读起来真是让人心情舒畅,特别是对于我们家那位好动的小家伙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得说,这套书的选材真是独具匠心,把那些看似枯燥的传统蒙学内容,用一种非常适合现代孩子的方式呈现了出来。首先,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音系统,标注得极其清晰,无论是声调还是拼音,都准确无误。这对于刚开始接触汉字和传统文化的 kids 来说,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我以前试着给孩子读一些老版本的蒙学读物,结果总是卡在不认识的字上,阅读体验非常糟糕。但是这套书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孩子可以自己尝试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能通过拼音自己摸索,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孩子感到眼睛疲劳。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发现,孩子现在对那些朗朗上口、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越来越感兴趣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

我最近在观察我家那个小家伙的使用情况,发现《龙文鞭影》在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方面,表现得异常出色。以前,只要涉及到“传统文化”这几个字,他就会本能地抗拒,觉得那是很遥远、很无聊的东西。但自从有了这套注音全本,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他现在会主动要求在睡前时间阅读它。这其中的关键,我认为在于“全本”的意义——它提供了完整的文本,没有做过度的删节或改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接触的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且,因为有了拼音辅助,他不再需要事事都依赖我,这种“我可以自己搞定”的成就感,对他自信心的建立是极大的促进。书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让他在朗读时充满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声音的表演。他甚至能自然而然地模仿出书中的语气和节奏,这对于培养他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这本书真是把传统蒙学的“入门”难度降到了最低,却把“文化厚度”保持得最高。

评分

老实讲,作为家长,我对市面上很多宣称是“国学精华”的书籍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然而,这本《龙文鞭影》系列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严密,从基础的字词积累到更深层次的道理领悟,循序渐进,过渡得相当自然流畅。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解读上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说教口吻,而是通过精炼的注释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比如,书中对一些经典句子的解释,既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让七八岁的孩子也能理解个大概。这不仅仅是“教”他们读古书,更是在“育”他们的心智。我注意到,孩子在读完一些篇章后,会主动和我讨论其中的含义,这说明书中的内容确实激发了他的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远比填鸭式的灌输要有效得多。这套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识字阶段。

评分

很好,适合孩子

评分

很满意的刊物

评分

这个出版社的没有全文的译注

评分

蒙童国学好书!希望小朋友们多看看这类好书,儿童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评分

书很不错,老婆很满意

评分

经典国学书籍,学之必有所得!

评分

是正版书,快递给力。

评分

你说一本书,有什么好评价的,只能评价送货速度很快这个点了。

评分

经典书籍,幼儿早教经典书籍,幼儿早教经典书籍,幼儿早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