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

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淼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晚清
  • 地方史
  • 史学
  • 中国近代史
  • 浙江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0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4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浙江初步实现了科学技术近代化。与此同时,浙江在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时期以及清末时期浙江的科学技术传播和研究活动以及科技教育的演进历程,同时叙述了晚清时期浙江在传统中医药学、民间传统工艺技术方面获得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简略概括晚清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并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对晚清时期制约和促进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对晚清浙江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简要探讨。

目录

第一章 道咸年间浙江学者的天算研究
第一节 项名达、戴煦、徐有壬和夏鸾翔的数学研究
一、项名达及其《象数一原》
二、戴煦及其《求表捷术》
三、徐有壬及其《割圆八线缀术》
四、夏鸾翔及其《夏氏算书》
第二节 李善兰及其数学研究工作
一、李善兰的生平和著述
二、李善兰的尖锥术
三、李善兰的垛积术
第三节 汪日桢、徐有壬和李善兰的天文历法研究
一、汪日桢及其《历代长术辑要》
二、徐有壬的天文历法研究
三、李善兰的天文历法研究

第二章 浙江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第一节 “师夷长技”背景下的技术实践与研究
一、“师夷长技”的提出和影响
二、龚振麟和汪仲洋的军事技术实践
三、李善兰的《火器真诀》
第二节 宁波华花圣经书房与近代科技的传人
一、新教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概述
二、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的建立
三、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主要科技译著
第三节 墨海书馆的浙江科学家:李善兰和张福僖
一、晚清上海的翻译机构——墨海书馆
二、李善兰的科学翻译工作
三、张福僖与《光论》的翻译和研究

第三章 浙江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引进
第一节 西洋轮船和机器的试制
一、左宗棠在杭州的蒸汽船试验
二、浙江机器局与炮船制造
第二节 浙江近代民用企业的兴办及其技术引进
一、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二、杭州通益公纱厂和萧山通惠公纱厂
三、慈溪火柴厂和杭州蒸汽石印厂
第三节 浙籍学人在江南制造局的科学翻译工作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二、李善兰与《数理格致》的续译
三、周郇与《电学纲目》的翻译
四、舒高第、郑昌校和王汝聃的科学翻译工作

第四章 浙江与清末的科技研究和传播
第一节 浙江学者的科技研究工作
一、李善兰及其《考数根法》
二、劳乃宣及其《古筹算考释》
三、杨兆錾及其《须蔓精庐算学》
四、方克猷及其《方子壮数学》
五、诸可宝及其《畴人传三编》
六、杜亚泉与虞和钦的化学命名方案研究
七、洪炳文及其《空中飞行原理》
八、浙江留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节 科学社团、报刊和丛书与科学传播
一、科学社团与科学传播
二、科学报刊与科学传播
二、科学丛书的出版
第三节 近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二、近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
第四节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一、科学实验方法的传播
二、逻辑思维方法的传播
三、科学精神的传播

第五章 浙江与晚清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传播
第一节 传统中医药学在浙江的发展
一、王士雄与温病学的发展
二、吴尚先与外治法的发展
三、陆以澎等的中医药学研究
四、经典医籍的研究
五、利济医学著作
第二节 胡庆余堂与传统制药技术的发展
一、胡雪岩与杭州胡庆余堂的建立
二、胡庆余堂对传统制药技术的发展
三、胡庆余堂的创业精神及其影响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传播
一、宁波华美医院的建立与西医活动
二、刘廷桢与《医方汇编》的编译
三、中国第一位留学医科的女西医金韵梅

第六章 晚清浙江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桐乡“丰同裕”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技术
一、“丰同裕”染坊的历史
二、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
三、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
四、丰同裕的发展
第二节 乌镇“张宝源”银楼银饰的制作工艺技术
一、“张宝源”的创建
二、“张宝源”的传承
三、银饰的制作工艺技术和流程
第三节 杭州“王星记”扇子的制作工艺技术
一、王星斋及王星记扇庄
二、“王星记”扇子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技术
三、“王星记”的发展

第七章 浙江近代科技教育的演变
第一节 浙江近代科技教育的初建
一、俞樾与后期诂经精舍的教育活动
二、黄炳垕与宁波辨志精舍的算学教育
三、陈虬与利济医学堂的医学教育
第二节 戊戌维新前后浙江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
一、瑞安学计馆、永嘉蚕学馆和瑞平化学堂的科学教育
二、求是书院的科技教育
三、杭州蚕学馆的实业教育
四、绍兴中西学堂的科学教育
五、上虞算学堂和乐清算学馆的数学教育
第三节 清末浙江近代科技教育体制的形成
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体系化
二、科技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第四节 清末浙江教会学校与留学生的科技教育
一、浙江教会学校的科技教育
二、浙江留学生的科技教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晚清浙江主要科技人物及其活动简表
大事记
索引

精彩书摘

  明代卷  明代是浙江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时期,传统科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衰退到复兴的发展历程,传统技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中医药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明代浙籍学人在中外科学技术交流领域表现活跃,特别是为促进西方科技的传人、揭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卷对明代浙江在天文历算、地学、生物学、医药学、技术和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等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人物、重要著作以及取得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基于对相关科学技术内容的介绍,简要分析了这一时期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清代前期和中期卷  明末清初被科学技术史界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起点。西方科学技术传人到清初中断,清代中叶中国学者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重点转为挖掘、整理和考辨古代文献,但西学的影响无法中断,西学的传人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发生了重要改变。这一时期,浙江地区传统的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在地理学、生物学与农学、医药学以及手工业技术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西方科学技术也随着传教土的进入得到初步传播,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是当时西学传播的重要地区。清代前期的西学初步传播为浙江在晚清全面走向近代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晚清卷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浙江初步实现了科学技术近代化。与此同时,浙江在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卷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时期以及清末时期浙江的科学技术传播和研究活动以及科技教育的演进历程,同时叙述了晚清时期浙江在传统中医药学、民间传统工艺技术方面获得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简略概括晚清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并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对晚清时期制约和促进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对晚清浙江社会发展的影响做了简要探讨。  民国卷  中华民国时期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浙江省的起步阶段。在大批归国留学生的支持和努力下,以浙江大学为代表,浙江省在自然科学、农学、工业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物理学、遗传学、化学工程等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支持了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召开标志着浙江省工农业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1948年中央研究院遴选的第一批81位院士中有20位是浙江籍(理工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遴选的第一批172名学部委员中有27位是浙江籍。浙籍院士在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领军人才中占据了重要份额。  当代卷  本卷把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半个世纪间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浙江当代科学技术历程,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的曲折前进”和“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特点明显的三个阶段。全书按照概述、考古研究、基础研究、农学农业、医学医疗、工业技术和科普科协活动的逻辑,对该期间浙江大地上发生的重大科学技术事件及其背景、经过和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该时期在浙江科技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并特别探讨了浙江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进程和经验,分析了当代浙江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揭示当代浙江科技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规律。  (二)  编撰7卷本“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是一项工程较大、历时较长、需要多人分工合作的事业。研究中既要目标一致体现整体性,又要各扬所长展示独特性。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在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的过程中,首先确定统一的目标:尽最大可能搜集和整理浙江科学技术史素材,积累基本资料;理清浙江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争取在探索浙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史实、内在机制、外在影响等方面  ……
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 本书简介 本书是“浙江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中的重要一卷,聚焦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而复杂的历史时期——晚清(约1840年至1911年)。本卷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浙江省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科技变迁、思想冲突以及社会影响,力求展现一部扎根于浙江本土,同时又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科技史画卷。 晚清时代背景与科技转型的酝酿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将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科学知识体系引入古老的中华帝国。对于浙江这样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的沿海省份而言,这种冲击与反应尤为显著和深刻。本书首先将从宏观层面勾勒出晚清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传统学术氛围以及对外开放的初步态势,为理解后续科技变迁奠定历史基础。 传统科技的延续与困境 尽管面临西学东渐的巨大浪潮,本书并未忽视传统科技力量的韧性与转型努力。浙江自古便是文化昌盛之地,在农学、医药(尤其是中医体系)、水利工程、手工业技术(如丝绸、陶瓷、印刷术)等方面,均有深厚的积累。本卷将考证在晚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这些传统技术部门是如何维持其运作的,它们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如何,以及面对新式技术冲击时,传统匠师和技术群体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或抵触心理。重点关注传统技术在地方治理(如救灾、漕运)中的遗留作用。 西学东渐:知识的引入与机构的建立 晚清浙江的科技发展,核心在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制度化尝试。本书将详细考察“船坚炮利”思想驱动下的早期技术学习过程。 1. 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萌芽: 浙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本卷将详细梳理清政府及地方士绅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如轮船、纺织、电报、造纸等)。分析这些企业的技术来源(多依赖购买设备、聘请洋匠或派遣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浙江传统经济体系中嵌入时所遭遇的文化、资本和人才障碍。特别关注钱塘江水利、海防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的工程技术。 2. 近代教育体系的奠基: 科学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变革。本书将聚焦于晚清浙江新式学堂的创办历程。从早期的同文馆、广方言馆,到后来的各类专业学堂(如矿务学堂、蚕学堂、医学堂)。分析这些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对西方自然科学(物理、化学、代数等)的引入程度,师资力量的构成(本地士人、留学生、外籍教习),以及它们如何开始培养第一代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技术人才。 3. 科学知识的传播媒介: 翻译工作是技术引介的关键环节。本卷将审视在浙江活动或受浙江资助的译书事业,考察介绍西方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手册、医学典籍的译本在省内知识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关注报刊杂志(如本地创办或在浙发行的科学类刊物)在普及科学观念、批判迷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科学思想的碰撞与知识分子的角色 科技史不仅是技术工具和机构的记录,更是思想观念的演变。浙江拥有深厚的经世致用传统和活跃的士人阶层。本书将深入探讨: 1. 传统士绅对“格物致知”的再诠释: 传统儒学中的“格物致知”概念在晚清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士人接纳西方科学的理论资源。分析部分浙江籍学者(如在省内任职或在省外有重大影响的浙籍思想家)对科学与道德、技术与伦理关系的论述。 2. 地方精英与技术政策: 考察省内重要的地方官员、乡绅领袖(如部分地方实业家)如何理解和推动技术改革,他们是技术引进的倡导者、资助者还是犹豫者?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动力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改革的力度和方向。 3. 医学领域的分野与整合: 晚清时期,西医的传入对传统中医构成了空前挑战。本书将细致考察在浙江,西医诊疗机构的建立情况,以及本地医学精英对中西医学“会通”的探索与争论。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竞争,更是两种世界观的交锋。 技术变迁的社会生态与地域差异 浙江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技术接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力求体现这种复杂性: 1. 沿海与内陆的对比: 宁波、温州等通商口岸地区由于更容易接触到外部世界,其工业化和技术引进步伐明显快于山区或内陆的县镇。分析这种地理因素如何固化或改变了区域间的技术差距。 2. 技术工人的诞生: 随着新式工厂的出现,一批新的技术工人阶层开始形成。本书将探讨这些工人的来源(多由传统手工业者或农民转化而来)、他们的技能培训模式、工作环境,以及他们与传统匠人之间的身份和技术认同差异。 3. 制度环境的影响: 考察晚清中央政府的政策摇摆,以及浙江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的自主空间和地方保护主义对某些关键技术(如矿业开采权)引进的制约作用。 总结与展望 本书将以扎实的档案史料和地方志为基础,力图超越简单的技术罗列,深入挖掘晚清浙江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因、思想背景和制度制约。它不仅是浙江近代化进程的缩影,也是理解中国在全球化冲击下如何艰难地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生动案例。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审视,本书为理解后续民国乃至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奠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对浙江科技史研究的深化,也为探讨中国整体近代化道路上的科技选择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颇感兴趣的读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思潮、文化观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相连。因此,当我看到“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时,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技术本身的叙述,更是技术发展背后的人文和社会因素。我想了解,在晚清这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浙江的知识分子、官员、商人,是如何看待和接受西方科学技术的?他们是否对其产生了排斥、模仿、还是融合的态度?书中有没有探讨,在浙江地区,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科技发展实践中的?同时,我希望看到,科技的引进,是否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比如,工程师、技术工人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否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教育模式、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解读晚清浙江科技发展背后的复杂人文肌理?

评分

我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那些在近代化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城市。浙江,其沿海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商业传统,使其在晚清时期成为近代化进程中的先行者。而“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许多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技术进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晚清时期,浙江的城市是如何通过引入和发展科学技术,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的。例如,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是否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兴盛?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应用,又如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煤气等,是否在晚清的浙江有了初步的发展?甚至,我个人对当时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传承与革新也充满好奇,比如,印刷术、染织业等,在近代科技的影响下,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展现一幅生动的近代浙江城市科技发展图景。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爱好者,尤其对晚清时期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别的关注。浙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商业繁荣,人文荟萃,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表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这本书的书名,直指“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罗列,更应该是一幅描绘浙江人民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学习、应用、乃至创新科学技术的生动画卷。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浙江地区在哪些具体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或形成了特色?例如,是纺织业的机械化,还是制瓷业的工艺改良?亦或是与水利、交通相关的工程技术?我想看到的是,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为了摆脱落后挨打局面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在这过程中,浙江的士绅、官员、以及企业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想了解,技术引进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文化冲突与融合,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浙江人民的智慧与韧性。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晚清科技发展趋势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浩如烟母的史料和研究中,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提供宏观视角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著作。这本书的书名,“浙江科学技术史(晚清卷)”,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晚清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发展,是这场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而浙江,作为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其科技发展状况,无疑能够折射出中国整体科技近代化的进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当时浙江地区主要产业,如丝绸、茶叶、造船、矿业等,在技术革新方面的详尽论述。更希望能够了解到,当时浙江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培养科技人才的,例如,新式学堂的设立、中西技术教育的融合等。此外,对于晚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浙江的具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在社会各阶层引起的反响,我也充满期待。这本书,能否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细节?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度。我是一名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渴望能找到一本详实、系统地梳理特定区域科技演进的书籍。浙江,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其科技发展轨迹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晚清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西方科技的涌入、传统技艺的转型、以及新式教育的萌芽,都在这片土地上激荡。我迫切地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浙江的知识分子、工匠、以及新兴的科技机构是如何应对挑战、吸收新知,并试图推动社会进步的。书中会不会细致地描绘出洋务运动在浙江留下的印记?海关、造船、矿业等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本土化过程是怎样的?新式学堂的设立,又为浙江培养了怎样的科技人才?以及,在民间,那些古老的传统技艺又在与时俱进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