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

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大陆,林升宝 著
图书标签:
  • 上山下乡
  • 知青
  • 上海
  • 历史
  • 回忆录
  • 社会变迁
  • 文化
  • 1968-1981
  • 时代记忆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9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6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资助项目,为大事记性质的史料汇编,按年月日排序,资料来源有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史料、上海知青接受地档案馆档案史料、地方志、报刊、民间史料等,客观反映了上海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主要史实,对研究上海的知青史、人口迁移史、城乡互动史等专题具有学术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年
一九八一年
附录
一 “文革”时期上海知青题材出版物一览表
二 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亡故者名录(摘自《生命记忆》等)
跋:为了往后的研究
“文革”时期上海知青地域分布示意图
故土的守望与远方的回响: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口述史(1980-2000) 作者:张明远 著 出版社:时代文化出版社 装帧:精装,附赠老照片集 页数:680页 --- 导言:时代的褶皱与个体的选择 本书聚焦于1980年至2000年这二十年间,中国乡村社会经历的剧烈而深刻的转型。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然拂过城市,但其对广袤农村的影响,从初期的松动到后期的全面渗透,形成了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本书并非宏大的经济学分析,而是选择了一条深入田野的、注重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交织的口述史路径,旨在还原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挣扎、适应、甚至引领变革的普通乡村居民的面貌。 我们选择了华北平原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冀南的“老槐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受改革冲击较大)、苏南水乡的“新港镇”(较早接触市场经济的地区)以及西南山区的“青石寨”(地理环境制约明显,现代化进程缓慢)——作为主要的田野调查点。通过对百余位亲历者的深度访谈,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制度变迁下,人与土地、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乃至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微妙甚至剧烈的位移。 第一部:家庭联产的松绑与新的困境(1980-1989) 19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如同解开了一个长期束缚乡村活力的结。本书的开篇,详细记录了“老槐村”的村民们从集体劳动转向“分田到户”的初期反应。这不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更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塑。老党员李大爷回忆道:“那年头,地分到手,谁家多干一分,谁家就多一份盼头。没人催着你出工,但谁家地荒着,邻居的白眼都能把你瞪穿。” 然而,这种初期的狂喜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土地被重新划分,继承和买卖的模糊地带开始显现。在“新港镇”,土地兼并的雏形已经出现,一些手脚快的农户开始承包大片土地,雇佣了尚未完全脱离土地的邻居,一种新的“雇佣”关系在改革的语境下悄然诞生。我们通过对几位早年“包地大户”的回溯,探讨了市场经济萌芽期乡村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及其对乡村青年的吸引力。在“新港镇”,第一批办起小作坊、小砖窑的年轻人,带着在城市边缘学到的技术和胆识,迅速积累了原始财富。他们的成功,对传统农民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使得乡村教育和职业选择开始偏离传统的农耕路径。 第二部:人口的流动与文化的重塑(1990-2000) 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农民工潮的兴起。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离开土地”的叙事。 “青石寨”的经历尤为典型。由于地处偏远,农业产出微薄,山里的青壮年不得不背起行囊,涌向沿海城市。我们记录了“候鸟式”家庭的诞生:妻子留在村里抚养老人和孩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春节短暂归来。这种分离带来的情感成本是巨大的。书中收录了几十封往来信件,信中简短的问候背后,是家庭纽带在物理距离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一位常年在外务工的父亲,在电话中描述他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时的复杂心情:“我们是在给别人盖房子,可是自己的家,却好像越盖越远了。”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电视的普及、流行音乐的进入,以及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城市观念,传统的宗族礼仪、婚丧嫁娶的习俗开始松动甚至瓦解。在“老槐村”,关于“彩礼”上涨的记录,反映了农村婚恋市场对外部经济条件的敏感反应。我们对比了1980年和1998年两次乡村红白喜事的变迁,清晰地展示了“人情社会”如何被“市场逻辑”一点点侵蚀。 第三部:治理的缺位与新秩序的萌生 在中央政策聚焦于城市经济腾飞之时,乡村治理层面出现了一段“治理的真空期”。本书细致考察了1990年代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状态。由于集体经济基础的瓦解,村委会的职能从生产组织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和矛盾调解者,但其资源和权力基础却相对薄弱。 我们重点研究了乡村税费(如农业税、提留款)的征收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干群矛盾。在“老槐村”,由于村干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一些“以权谋私”的现象开始出现,引发了村民的普遍不满。这些矛盾的积累,最终在2000年前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事件。 然而,黑暗中也闪现着自发的秩序重建。在新兴的乡镇企业聚集地,一些有能力的退伍军人或返乡的“能人”,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私人担保网络,在事实上填补了部分公共服务和信用体系的缺失。本书通过对这些“乡土精英”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在国家治理的边缘地带,乡村社会如何依靠其内在的韧性和地方性智慧,努力构建新的平衡。 结语:回望来路,面对未来 1980年至2000年,是中国乡村告别“人民公社”时代,并努力融入市场经济的二十年。本书力求避免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描绘为“进步”或“倒退”,而是呈现其内在的矛盾性:它解放了生产力,但也催生了不平等;它连接了乡村与世界,但也割裂了家庭的完整性。 本书通过扎实的口述史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大多数”的窗口。那些在田埂上奔波、在城市钢筋水泥间摸爬滚打的父辈和祖辈的故事,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情感肌理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的守望与回响,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悠长的,是它对于“知识”在特定语境下含义的重新定义。在那个物资匮乏、经验至上的年代,书中所描写的知识青年们,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课堂知识,在最初的实践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然而,真正的“知识”——比如如何与泥土打交道、如何理解农民的智慧、如何维系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反而是他们必须从零开始学习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这种“去教育化”和“再学习”的过程。他们如何从被教育者,转变为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学习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了被教导的对象。这种身份的颠覆与重塑,是这本书最深刻的主题之一。它让我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以及,在面对时代的洪流时,那些书本上的教条,最终如何被现实的磨砺所淘洗、升华,最终成为个体生命中最宝贵的“内功”。

评分

对于一个非亲历者而言,阅读这类历史纪实作品,最怕的就是陷入一种“道德审判”的陷阱。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的地方,恰恰在于作者展示出的极度冷静和百科全书式的客观性。他似乎刻意压抑了任何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倾向,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将所有矛盾和灰色地带都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对于那些积极响应号召的“先进分子”的描绘,与那些心存疑虑、暗中抵触的人的刻画,都同样深入细致,没有丝毫的偏颇或脸谱化。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勇气,是这本书能够长久流传的重要基石。它迫使读者必须用更开阔的胸襟去接纳历史的复杂性——那一代人的选择是多维的,他们的动机也是多层次的。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简单的赞扬或谴责,而是一种对历史复杂肌理的深切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抓住了。作者的文字里没有过多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最微小、最私人化的记忆碎片。他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精准度,去复刻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清晨在简陋的知青点里被寒风冻醒的触感,喉咙里干涩地咽下粗粝的馍块,以及在星空下和伙伴们偷偷分享一根香烟的紧张与慰藉。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在广袤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也一起在夜深人静时,对着那轮遥远的月亮,揣摩着自己未来的轨迹。这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浸透了汗水、泪水和不甘的生命史诗。特别是对日常劳动细节的描摹,那种日复一日、单调却又磨砺心性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代人的青春是如何被时间重新定义”的。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不仅是旁观者,更像是一个共同经历者,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不是读任何官方文献都能体悟到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堪称精妙,它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世界之间构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重大历史节点时,总会穿插一到两页关于农业技术改进、工具迭代或者地方风俗变迁的侧写。这种处理手法非常高明,它使得“上山下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牢牢地嵌入到那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之中。例如,当讲述到一次集体劳动的艰辛时,作者会立刻转向对当地土壤成分的分析,或是对某种地方方言中特有的歇后语的解释。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饱满,仿佛你不仅在听一个故事,更是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沉浸式田野调查。这种对环境细节的尊重,让那些曾经被简化或忽略的“陪衬”元素,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反衬出知识青年们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挑战的环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和韧性。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叙事节奏的克制与精准。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所有“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铺陈方式,让时间以一种近乎自然生长的姿态缓慢流淌。这种慢,反而让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暗流涌动愈发清晰。比如,对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捕捉,那种在共同困境下滋生的亲密、误解、嫉妒与相互扶持,都被细腻地解剖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举重若轻。他没有用强烈的煽情语言去渲染“失落”,而是通过一封被反复修改又最终没寄出的信件,或者一个在集体面前故作坚强却在独处时对着镜子流下的眼泪,来展现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崩塌与重建。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超越了单纯的时代背景描述,触及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维护自我尊严的核心命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今天的读者,理解“牺牲”这个词汇背后,所承载的个体付出的沉重代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编年史,资料丰富,可读性强。

评分

读好书,慢生活,珍惜拥有。

评分

没看,不过习惯性好评!没看,不过习惯性好!没看,不过习惯性好评!

评分

冲着编者而去,质量错不了,选题角度能出版为幸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读!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值得当下细细品味

评分

了解一下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评分

有心收集资料,将来肯定有人从里面看出东西的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