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下 通经致用的年代

儒家天下 通经致用的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还是定风波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国学
  • 经学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修身
  • 处世
  • 通经致用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6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46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史上十大口水战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西汉武帝到东汉桓灵时代,那是一个普通人不太了解的年代;那是一次儒家知识分子与专制皇权的短兵相接,那是一场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走向的较量。
  通经致用,这是今人已不会再相信的事情,但那,曾经是许多人安身立命的所在。
  读圣贤书,这是今人已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曾经,那是很多人澄清天下,为民请命的力量源泉。
  天人感应,春秋大义,诗礼传家,这似乎都是很遥远的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那,曾经影响了一个民族数百年,上千年。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那个通经致用的年代。

内容简介

  《通经致用的年代》是关于中国汉代历史的大众通俗读物。作品从汉武帝下诏向天下士子征问治国良方,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讲起,详述了从西汉开始到东汉期间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过程,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决狱”、王莽建立新朝的历史过程、东汉的“党锢之祸”等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汉武帝、董仲舒、王莽、刘向、刘歆、刘秀、郑玄等众多历史名人。作品解析两汉儒家知识分子与朝廷在思想及行动上的离合,有助于读者了解汉代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

  还是定风波,原名冯小军,1976年出生于安徽潜山,199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曾在长江通信管理局(现长江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工作过11年,2007年获通信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2008年起供职于中兴通讯。作者专业虽为理科,但酷爱文史、学识渊博,在本丛书中表现出来的学识、见解,得到了中国当代编辑界前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老师的赞赏。

精彩书评

  ★以嬉笑怒骂之笔墨重新再现两汉经学的灿烂星空,还原独尊儒术的来源去脉。
  ——雾满拦江(知名历史作家)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第1次交锋,复活故纸烟云里的意识形态之争,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可不察。
  ——押沙龙(知名历史作家)

目录

第一章 存亡续绝 天人三策
1. 都是秦火惹的祸
2. 孔子的七重外壳
3. 好先生与好学生
4. 六经的命运
5. 大一统理论
6. 天下第一策
7. 天命与情性
8. 四个难题
9. 天人第三策
10. 天道与人心
11. 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二章 天地阴阳 王道三色
12. 《春秋繁露》
13. 天人感应宇宙论
14. 阴阳五行系统论
15. 新阴阳家
16. 五行的新应用
17. 防灾攻略
18. 求雨与止雨
19. 董仲舒的新王道论
20. 三色世界
21. 汉朝的颜色

第三章 春秋大义 原心定过
22. 春秋笔法的秘密
23. 春秋笔法之用
24. 微言大义
25. 张三世与存三统
26. 《春秋》的社会发展史
27. 为人处世之道
28. 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
29. 复仇有理论
30. 原心定罪与春秋决狱
31. 春秋决狱的技巧
32. 原心定罪和自由心证
33. 必也无讼乎

第四章 异端叠起 古经之坷
34. 王官学与百家言
35. 博士制度之变迁
36. 五经博士
37. 古文经学之问世
38. 异端的学者
39. 古代世界之重现
40. 古经之争立
41. 挑战者刘歆
42. 时来天地皆同力

第五章 古文真伪 周礼治国
43. 穿越者王莽
44. 社会风气之流变
45. 换个角度看王莽
46. 春秋大义到周礼治国
47. 两个故事
48. 不靠谱的古文经书
49. 康有为的反对者
50. 不靠谱的伪经考
51. 刘歆真造假了吗
52. 顶层设计时代之终结
53. 禅让制度之复活
54. 谶纬之学
55. 孔子的狗血剧情
56. 谶纬的命运

第六章 宗师终现 一扫众讹
57. 今古文之优劣
58. 后汉今古第一战
59. 昙花一现的博士
60. 经学统一运动
61. 后汉的经学和政治
62. 回到董仲舒
63. 一代宗师的诞生
64. 名师高徒
65. 一生布衣复何求
66. 小统一时代

第七章 诗礼传家 昏冠乡射
67. 诗三百的用处
68. 《毛诗》的传承
69. 孔子的见解
70. 礼仪之邦的维护者
71. 三礼的价值
72. 礼学笔记
73. 礼的法则
74. 长大成人之礼
75. 成家立业之礼
76. 婚礼"六步曲"
77. 洞房花烛与共牢而食
78. 公平竞争之礼
后记








精彩书摘

  孔子有很多身份。这些身份就像魔法师手里的套娃一样,熔掉了外面的一层,才能看到里面的。经学的面目,当然也是一样。
  第一重身份是“先师孔子”。
  最初的孔门弟子眼里的孔子,就是“我的老师孔子”、“尊敬的长者”、“一个仁者”之类。他们对孔子的尊敬就像一个学生对最尊敬的老师的尊敬,也是一个晚辈对最尊敬的长辈的尊敬。孔子的价值在于为人师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于他实实在在的亲和力。他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但也有生气的时候,那便是在弟子白天睡懒觉的时候,或者在弟子帮权臣谋私利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那便是在弟子英年早逝的时候,在弟子君子临死也要把帽子扶正以保持庄重仪表的时候。也有叹惜的时候,那便是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在弟子描述了一幅沂水暮春情境的时候。还有情急的时候,那便是在弟子怀疑他和南子有暧昧关系的时候……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的常态。
  那孔子眼中的孔子又是什么呢?“述而不作”,自称并没有写什么原创性的东西,不过是把传统文化传播一下而已——我不是国学大师,也不是学术超男,我只是一个文化传播人。“有教无类”,自称只要带十条干肉,就可以到他的学堂里读书,不问高低贵贱,不问贫富贤愚,只要来,都可以教。
  教什么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可以多认识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也能让心灵更为洁净;《书》,可以了解古代的文献;《礼》,让人变得优雅、文明、谦和、得体;《乐》,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让人优雅知礼;《易》,可以认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还能知道一些吉凶;《春秋》,知道近代的历史,知道世道人心。
  所以那时候是没有什么经学的。所谓的经书,不过是孔子这个平民教育家拿来教学生的课本。而这些课本,本来只有贵族才能读到。
  可虽然孔子一生最大的事业在于平民教育,在于他是第一个成功进行平民教育的人,而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却似乎不只是平民教育。他有政治上的抱负,所以他又有了更多的身份。
  他的第二重身份是墨家给他的。这身份是什么呢?无信仰者孔子,虚伪者孔子,装逼者孔子。
  孔子无信仰,不信鬼神,不畏鬼神。一个人连鬼神都不怕,该有多可怕!孔子虚伪,明明不信鬼神,还要祭神如神在,要做出样子给别人看,明明主张仁义,可真正途穷了,还不是生存第一;孔子装逼,搞一堆不清不楚的仪式,花一堆不明不白的钱,请一堆不三不四的人,说一堆不痛不痒的话。
  第三重身份就是后来的儒家,孟荀们给他的了。这身份又是什么呢?王道的倡议者孔子,圣人孔子,理想主义者孔子。
  到了这时,孔子开始提倡“王道”。虽然在孔子的时代,更常听到的称呼是“君”或者“君子”之类。到了这时,孔子也有了更为完整的政治蓝图,虽然在孔子的时候,他无非跟学生们聊聊人生、诗歌、音乐以及理想,谈到政治的时候,也无非就是统治者一定要言行一致,诚信为执政之本之类的家常话。
  第四重身份是法家给他的。法家的帽子比较大,是落后的顽固的封建思想总堡垒,是死不悔改的新社会的敌人,是毒害头脑腐蚀心灵的五种害人虫里最最厉害的一种。
  所以孔子的那些书,那些孔子从贵族们的书房里拿出来、教给平民的贵族教育课本,就成了最大最坏的大毒草,必须彻彻底底地撕掉,再加上一把火。必须批孔子,批周公,必须消灭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所幸的是法家当道的日子不久,这一重身份并不算深入人心。
  第五重身份是今文经学给的。
  在今文经学家那里,孔子是大政治家。六经嘛,当然是孔子亲自写的了,那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假手别人?而六经里,最最重要的,当然是《春秋》了,因为孔子在《春秋》这本书里就把几百年后的社会蓝图都给描绘好了。而六经,都是他的治国方略,只看你怎么去理解它。《春秋》可以用来断案,《禹贡》可以用来治水,只要你把经书看通了,你就可以治国安邦,下对得起百姓,上对得起朝廷,中对得起良心。
  不过古文经学家却不这么看。古文经学家说,孔子不是大政治家,他是——他是大历史学家。
  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最大最大的贡献,是保存古代文化,传播古代文化。六经根本不是孔子写的,孔子只是修订、整理和传播。不信,我来告诉你证据——不过嘛,你得先学习一些文字、音韵和训诂的知识,这样你才能像我一样,了解那些上古文字的奥秘。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孔子的伟大之处。没有孔子,上古的文化就永远永远地失传了,再也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能继承。你问六经里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礼了!读礼的时候,你能看到那个上古的骑士社会,那个贵族时代,那是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周公整理三代礼仪而创制的,到孔子时代已经没落,孔子整理三代礼仪,当看到周礼时,叹为观止,说“吾从周”。
  可到了宋代,又有一群人说,你们都说错了,孔子的真正身份是——思想家、伦理学家。你问六经里什么最重要?我告诉你,六经都不重要,六经那都是给俗人看的,只有《论语》才是留给最最理解他的人看的。
  思想家当然只有思想家才能理解,所以宋明两代出了无数的思想家,各有各的学问,各有各的思想,什么濂溪之学,什么康节之学,什么横渠之学,什么明道之学,什么伊川之学,什么晦庵之学,什么象山之学,什么浙学,更别说王阳明之后的那些光怪陆离了。头脑风暴的结果就是出了李贽这个异类,说六经嘛就是那么回事,要么就是史官拍马屁的东西,要么就是古代文件汇编,还不全,要么就是一些悟性有限的弟子,记忆不清,记后忘前写的笔记,还都是两千年前的东西,谁知道管不管用。
  连李贽啊、狂禅派啊这些东西都出来了,宋学自然保不住,所以孔子这一层外壳最先被烧掉,露出了里面的古文经学。加之以清朝文字狱,文字、音韵和训诂嘛,最为安全,所以古文经学复兴了两百年,直到章太炎这最后一个古文经学大师。
  可古文派考据式的经学,在洋人的枪炮之下,显得毫无用处,这一层外壳也就被烧去了,真刀实枪,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露了出来,风光了那么几十年。而最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就是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声称所谓古文经学的那些经书都是假的,是刘歆伪造,帮助王莽上位的东西。其影响之下,造成了认为古书十有八九为假冒的古史辨派。连主张不看古书的鲁迅都看不下去,说“他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今文经学的壳又被烧掉。
  于是把孔子说成落后的顽固的封建思想总堡垒的“打倒孔家店派”出场。五四以降,孔子成了“反封建”的主要对手,虽然他们眼中的“封建”,已与两千年前韩非子眼中的“封建”不同,虽然他们认为的专制社会,三纲五常之类,正是拜韩非子所赐。而更奇怪的是,数十年后,竟迎来了又一次拥法批儒的高潮。而且与两千年前相同的是,这次拥法批儒又没有持续多久。
  这一层外壳烧掉之后,就是孟子、荀子及墨子那里的孔子,仍在那里斗来斗去。他们可能没想过,孔子的第一重身份,其实是个老师。
  不过不管他们有没有想过,真正让孔子成为后世那个影响深远的孔子的,正是这第一重身份。正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让儒家从孔子之后三百年,代代相传,挨过了秦朝那段惨淡的岁月,终于发扬光大,否则,又哪儿来的今文经学呢?
  那么从孔子之后,到董仲舒之前,这些儒家弟子们又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

前言/序言

  老虎有爪子,熊有掌,蝎子有尾巴,而人有口水。牛会顶,马会踢,蜜蜂会蛰,而人会骂。狼会把别的动物咬死,鹰会把别的动物啄死,蛇会把别的动物毒死,而人会把别的人“用口水淹死”。
  呜呼,口水之义亦大矣!古书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儒墨相争,孟子把墨家的言论称之为洪水猛兽,口水泛滥起来,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先贤们慎对口水,实在是防微杜渐哪!治口水也如治洪水一样,疏胜过堵啊!
  口水既然这么厉害,自然很早就被人类当成“生化武器”。人类学家说,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阶段,听说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被晚期智人淘汰,正是因为后者有语言而前者没有,可见口水真的是能淹死人的。古书上还说,仓颉造字,有鬼夜哭。因为文字一旦出现,即使千里之外,仍能骂人。鬼魅害人,也要天时地利人和,夜路不行,危路不入,鬼魅也没什么招儿;而人却能骂人于千里,气死人于无形,难怪人越来越多而鬼越来越少了。
  等到世上的其他动物都在人类三尺垂涎的鼓动下渐渐消亡,如果没被关进笼子里,多半也端上了餐桌,准备和口水亲密接触的时候,口水战也开始了。古人打仗,往往找几个善骂的,在阵前向对方辱骂,轻则挫对方士气,重则对方“将不胜其忿”而大出昏招,有时久攻不下的围城,竟给“骂”开了。
  口水战实在也是文明的标志、时代的进步。古人曾经云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近人也曾经云过,“要文斗,不要武斗”。现在的那些东夷人和西夷人,时不时在国会上打架。蛮夷就是蛮夷,真是不及我华夏多矣,须知这世上有很多完全不用动手就能达到目的的办法。清朝有人为钗黛的优劣争得“几挥老拳”,真是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哪怕在墙上写上几句什么“喜欢林黛玉的是小狗”,或“喜欢薛宝钗的是乌龟变的”,也要文明得多啊。所以如果在菜市场看到两位大妈吵得面红耳赤,掉了一地的生理器官,一定不要生气,须知我们人类与那些只会动拳头的猩猩表亲们的区别,也就在那两片上下翻动的嘴皮子上了。
  古罗马人特别推崇演讲术和雄辩术,善于讲演善于辩论者备受追捧,名满天下,有些人甚至在临死前把遗产赠送给他们。文明就是文明哪,哪像那些来自北方的日耳曼蛮子,天天就知道打打杀杀。我们华夏作为东亚文明的中心,自然也不逊色于西方。两千年来,有多少场重量级的口水大战,令后人至今想望其风采。
  口水战又名舌战。想当年,有多少青年才俊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封侯拜相,位列公卿。可恨那韩非,自己说话不利索,也不许别人说话;又可恨那孔丘,自己不会甜言蜜语,却说别人“巧言令色,鲜矣仁”,以至千年以来,大道之不行也久矣。看今天的粉丝之争,明清之争,中西医之争,不仅不能把祖宗家业发扬光大,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靠着这些口水战,慢说什么六国相印,就是六盒月饼也混不到啊。本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又岂能不把这些口水大战写出来呢。
  有人又要问了,什么样的大战才能入选“十大”呢?史上的口水战可谓多矣,但够得上“十大”的,第一是级别够高,第二是影响够大,第三论战水平够给力,第四还要双方力量够均衡。如果力量相差悬殊,那不叫战,那叫殴,比如雍正把曾静关在牢里,像审犯人似的一问一答,最后声称对方被自己说服,那就不叫战,而叫殴;如果只见一方骂骂咧咧,另一方置之不理,那也不叫战,那叫攻,比如宋儒辟佛,却不见和尚来辟儒,那就是攻;如果一方动口,另一方动手,那也不叫战,那叫谁骂我我就打谁,比如清流东林们和宫里的残疾人互相看不惯,一个会骂,另一个就会杀。十大口水战就是十次华山论剑,东邪打西毒叫华山论剑,东邪打欧阳克就不能叫华山论剑,东邪打官兵当然更不能叫华山论剑了。
  当然还有人不服——你说那个是“十大”,我偏觉得这个是“十大”。很好,孺子可教,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第一战就从谁能进“十大”开始。但是别忙,我还没说出哪个才是“十大口水战”呢,又为什么这些才是十大口水战?等细细说完了,再来分辩计较。
  在请出十大口水战之前,再来一段《口水歌》吧。古人作文如作画,讲究反复滃染,又如做川菜,要把味儿做足。我既要“存亡继绝”了,又岂能不再滃染一回,也算是提纲挈领了。


《星海拾遗:远古文明的低语与未来图景的构建》 一、引言:文明的碎片与未竟的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既有的、被广为传颂的古代哲学体系,而是深入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近湮灭,却又在特定考古发现或隐晦文献中留下蛛丝马迹的“失落文明”的片段。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跨越时间尺度的叙事,探讨人类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出的极端适应性、思维模式的迥异,以及那些可能因环境巨变、技术瓶颈或认知局限而被主流历史所遗忘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已知”的挑战,并试图通过对残存信息的重构,勾勒出那些曾繁荣一时,却最终消散于时间迷雾中的社会形态及其精神内核。我们将聚焦于技术、艺术、社会组织以及宇宙观这四个维度,来描摹这些“异质性”文明的轮廓。 二、第一部分:失落的工程学——超越时代的技艺 在对主流技术史的叙述之外,本书发掘了数个令人费解的古代工程案例。我们不讨论那些广为人知的水利工程或宏伟建筑,而是集中于那些暗示着对物理学、材料学或能源利用存在非传统理解的遗迹。 2.1 物质的低语:奇异合金与环境适应 书中详述了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发现的,成分复杂且纯度极高的金属合金,其冶炼技术似乎超越了当时公认的工业水平。我们分析了这些合金的微观结构,探讨其在极端气候或地质活动下表现出的超常稳定性。重点在于,这些材料并非用于武器或权力象征,而是广泛应用于生活器皿、基础结构支撑,暗示了一种与现代“效率至上”理念截然不同的材料哲学。 2.2 能量的形态:自然场的捕获与转换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古代文明对“场”的理解和利用。这并非指简单的地热或风能,而是对地磁场、大气电位差乃至更高维能量流动的初步探索。通过对某些古代天文台遗址的电磁波扫描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些建筑群可能并非单纯的观测工具,而是一个复杂的能量收集与调谐系统。我们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逆向工程”其潜在的工作原理,对比了古代与现代对“能量守恒”概念的理解差异。 三、第二部分:符号的迷宫——被截断的认知链 人类的思维通过符号系统得以传承。当符号系统中断或演化方向发生巨大偏离时,知识的积累便会产生“断层”。本书深入研究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编码体系。 3.1 “活体”书写:口传与记忆的极限艺术 我们分析了某些太平洋岛屿部落中,通过复杂的歌谣、舞蹈和特定的仪式动作来承载复杂历史和科学信息的传统。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其“压缩率”和“信息冗余保护机制”。我们借鉴信息论的工具,量化了这种口传体系在跨代传递中对关键信息的保持能力,并将其与最早期的文字记录系统进行了对比,探究何种编码方式更适应长期生存环境下的信息固化需求。 3.2 天人合一的数学:拓扑与非欧几何的萌芽 摒弃对基础算术的关注,本书转向对早期文明在空间认知上的突破。通过分析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残存的几何图案以及某些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残件,我们发现了对拓扑学概念的朴素应用。这些应用并非严格的数学证明,而是与实际的城市规划、灌溉系统布局紧密结合的直觉性认知。我们试图重建当时决策者是如何在没有解析几何工具的情况下,处理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流体动力学问题的。 四、第三部分:社会形态的极端适应性 文明的形态是其对生存环境压力的反应。本书选取了两个在社会组织上与我们所熟悉的层级结构截然不同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4.1 流动性治理:游牧帝国的动态平衡 针对欧亚大草原上的某些早期部落联盟,我们分析了其“非中心化”的治理模式。他们的权力结构并非基于世袭或武力征服,而是依赖于一种动态的资源调配与军事联盟的即时重组机制。书中构建了一个多智能体系统模型,模拟这种“集群智能”如何应对突发的外部威胁和内部资源短缺,展现了一种与定居文明截然相反的“弹性生存”策略。 4.2 隔离与净化:小范围高熵社会的尝试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地中海沿岸某些高度自治的城邦,它们在特定时期曾实行极端严格的社会隔离政策,目的并非军事防御,而是为了保持某种特定的文化纯洁性或技术专精性。我们探讨了这种“文化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短期内带来的技术飞跃,与长期内对外部知识输入造成的致命性抑制。 五、第四部分:未来图景的隐喻——对“目的性”的反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但不是通过预测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审视那些失落文明最终的“终点”。他们的消亡,无论是因为气候突变还是内部崩溃,都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隐喻。 我们认为,过度专业化、信息孤岛化以及对单一成功路径的执着追求,是这些文明最终走向衰亡的共同结构性缺陷。书中探讨了如何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提取“反向指导”——即哪些是我们现在极力追求却可能导致长期脆弱性的发展方向。 总结:在广阔的星海中寻找微光 《星海拾遗》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潜能的考古挖掘。它拒绝将“进步”视为单向线性,而是将其视为在无限的可能性空间中随机游走的结果。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智慧的重构,我们希望为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内在的脆弱性,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参照系。这本书旨在启发读者,超越我们熟悉的逻辑框架,去倾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关于生存与适应的低沉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哲学迷宫,但幸运的是,作者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总能在关键的岔路口为你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创新。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翻译,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概念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操作性”——即它们是如何被士大夫们用以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如,书中对于“仁政”思想在不同朝代君王身上的实践效果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具体的赋税制度改革到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无不体现出儒家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试图弥合这种鸿沟所付出的理论努力。这种“实践哲学”的解读角度,使得原本高悬于空的道德说教,变得具有了可触摸的重量和急迫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困境,是否也能在千年前的智慧中找到一丝启示。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初翻之下,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对史料的梳理和考证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书中对先秦诸子思想流变脉络的梳理,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演进过程中,如何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潮进行互动、吸收与对抗,分析得极为透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礼”与“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张力变化那一章,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两者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纠缠与妥协,那种细腻的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到古人处理复杂社会结构时的智慧与无奈。特别是对于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内部对经典的诠释权争夺的描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示了思想是如何被权力结构塑造和重塑的。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僵化的教条,有了一种更具动态和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再是供奉于神坛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烟尘中磨砺出来的思想武器。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古代思想的书,更像是一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核心关系史的社会学专著。作者行文风格颇为凝练,但逻辑推演却如抽丝剥茧般严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论体系,在士人阶层内部不同群体中的接受度和执行力的差异分析感到震撼。书中揭示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即便是面对同一部经典,不同阶层的士人也会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路径,甚至产生彼此冲突的政治主张。这种“阶层性阐释”的洞见,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的认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的维护者,而是在利益与道义的不断拉扯中寻求自身定位的复杂群体。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对古代文人“清高”形象的刻板印象,有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尽管内容涉及的年代跨度极大,且学术性极强,但读起来却丝毫不觉枯燥。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历史细节,使得理论的阐述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堆砌。我特别沉迷于作者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比如魏晋玄学兴起与儒家地位微妙变化的描述。那种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动荡中,如何通过“清谈”和对老庄哲学的挪用,来巧妙地规避或抵抗来自当权者的压力,同时又暗中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描述,简直引人入胜。它探讨的不是儒家学说本身如何发展,而是人如何在儒家构建的文化框架下,进行艰难的生存策略选择。这使得整部作品从纯粹的学术研究上升到了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深度探究,文采与思想并重,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重塑”。它彻底重塑了我对中国传统知识谱系的理解框架。作者在全书的结构设计上,展现了极强的宏观视野,能够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对儒家思想的每一次重大转型进行冷静而客观的评估。例如,书中对宋明理学的出现,将其放置在唐末藩镇割据、社会结构剧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佛教的回应。作者认为,理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士大夫阶层在中央集权稳固后,重新寻求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动权的理论建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洞察,让人对“道统”与“政统”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全书的论证严密,结论扎实,无疑是近年来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极具分量的力作,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有深刻探究欲望的读者反复研读。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同事写的书,不错,支持下。

评分

装帧设计的不错,内容还是熟悉的内容,前后时间跨度很大,写的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会推荐给朋友

评分

对历史、儒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通俗版本的。

评分

同事写的书,不错,支持下。

评分

同事写的书,不错,支持下。

评分

非常不错,会推荐给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