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网线、一张机票,能把你和一只呆萌的南极企鹅的距离缩短到16英寸、48小时。
上路出发越来越容易,享受好每一段旅程却并不容易。
有这么18个爱疯、爱闹、爱秀、爱未知、爱旅行、爱自己的旅行疯子。
他们玩坏地球、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近到圣域西藏、柔软丽江,远到狂野非洲、绝色南北极,趟过的路能绕地球20圈。
他们上路的理由各有不同:玩极限、疗情伤、寻欢解闷、觅桃花……
相同的是:每个人都在路上遇见了从未有过的自己,并深深爱上这种感觉。
18段狼狈或拉风的旅行,18个找到更好自我的故事,18份关于旅行和人生的心情。
他们将在书里分享这些故事,送给你。
希望下本书里,能看到你的故事。
出发,不是为了上路,而是为了爱上从未有过的自己
这是一本特殊的书,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八个爱旅行成狂的“疯子”。
在书里,你会认识用自行车丈量了我国边境线的吴浩斌、玩高空跳伞挑战极限的倪晓东、驾帆船在大海上流浪的王云、揣着宝宝旅行的辣妈刘超、正在带着女友做环球旅行的芦笛,以及陶巍、周培、庄琪华、彭春鸿、曹梓轩、路迪、谢雪文、梅立、周如达、马佳炜、杨双嘉、林思敬。
他们都是通过旅行APP“在路上”晒游记、羡煞无数网友的旅行狂人,将把每个人最美好的一段旅行在这本书里分享。
希望这些美好能点亮另一个你,摆脱“忙、穷、挫”的囧样,做朋友圈晒旅行的那个人。通过在路上,爱上从未有过的自己。
随着旅行越来越容易,如何出发不再是最重要的事,如何在路上享受旅行反而成了头等大事。本书邀请了著名旅行APP“在路上”的18位旅行狂人来讲他们的旅行故事。
在这18个故事里,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理由出发到不同的旅行目的地,相同的是,这是他们最享受、找到从未有过自己的18段旅行。澳洲、非洲、西藏、希腊、南北极……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是你找到最好自己的幸福地,只要你有一颗在路上的心。
第一章 与最好自己的距离,只差那一点点上路的勇气
不过如此 —— 三百天环中国边境骑行 / 吴浩斌
直面恐惧 / 倪晓东
一百四十天的海上之旅 / 王云
妈咪,我们去哪儿 / 庄琪华
就这样爱上旅行 / 周培
袋鼠妈妈旅行记 / 刘超
旅行里必须注意到的那些“小事” / 彭春鸿
第二章 被钱羁绊了旅行的脚步,是人生最遗憾的事
免费游天下 / 曹梓轩
嘘,我在翻看世界 / 路迪
澳洲新西兰打工记 / 谢雪文
姑娘,愿你下一次远行总是更好的 / 周如达
第三章 朋友圈里的人都在旅行,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也是苦逼上班族 / 陶巍
咱们,结婚吧 / 马佳炜
把你留在去过的风景里 / 梅立
带爸妈去旅行 / 杨双嘉
不要辜负了最好的年华 / 林思敬
迈出这一步,世界便触手可及 / 芦笛
不过如此——三百天环中国边境骑行
2012年做了件疯狂的事情,花了十个月时间骑单车沿中国边境环了一圈,回来后很多朋友见了都说“你是勇士”。
听着很汗颜,因为我知道自己其实胆子不大,“勇士”之谓实不敢当。
2011年秋在准备“梦想爱行线——环中国边境骑行计划”的时候常有朋友问:“一个人骑行路上会害怕么?遇到危险怎么办?会不会有野兽?会不会被人抢劫?一年的时间不工作你不担心回来没饭吃?房子车子怎么办?”等等。
被问得多了,常会故作轻松地回答,“到时候再说,没关系,不担心。”
事实上,我有点担心和害怕。最初的兴奋和激动消退之后,当我翻着地图仔细规划路线和行程的时候,这种担心和害怕就如影随形,随着既定的出发日期渐渐临近,日渐加剧的紧张感一度演变到彻夜失眠的状态。确实,面对旅途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面对理想和现实相冲的纠结,面对旅途中设想的种种可能的危险,有多少人能够淡定自若毫不介怀?
但是,我又是个爱面子的人,尤其是面对微博上众多知晓此计划的朋友。于是,尽管心下忐忑,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2012年2月12日,在朋友们的祝福声中一个人踏上征途。选择这样一个日期出发纯粹是为调侃和提醒自己,人一生总要干一些很二的事情。
作为一个三十多岁心里还有点梦想的男人,不怕别人说我二,就怕人生没有痛快地二过。有句话说:“要么赶紧死,要么痛快地活着。”在我看来,平庸地活着简直生不如死。
三百天骑行在路上,发生的故事自然是一言难尽,很多从未遇到过和想到过的事情,给我的人生又增添了很多个第一次。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些片断很难忘,比如:在云贵高原的大山中骑行至半夜迷路,车灯电池耗尽而枯坐山林等待天明;某个黄昏在大理往沙溪的一条穿过乱坟岗的乡间小道上断了脚踏,无奈推车步行俩小时去找人家求助;8月份,在甘肃往内蒙古的大戈壁被毫无遮蔽的太阳晒到晕倒;11月份,在滴水成冰的东北长白山踏雪骑行摔得七荤八素;住过“孙二娘”开的黑店,睡过沙漠里的涵洞,曾在茫茫无人区扎过帐篷,也在翻越五千多米的东达山垭口时被冻到失去知觉……凡此种种,在当时发生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害怕,但是我没有。
这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旅行的奇妙之处吧,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旅途当中,我渐渐开始学会放松心情、顺其自然、从容不迫地享受旅程的每一天。
骑行路上的衣、食、住、行很多人对旅行的担心恐惧首当其冲源自对陌生环境的不了解,进而对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方面担忧过度。对于习惯了都市便捷舒适生活并且期望旅途中一切都已预先安排好的人来讲,这种恐惧感更强烈些。
但我们不可能背着家去旅行,而且试图把三百天的行程都安排得妥帖也是不现实的。
为此我焦虑了很久,能做的就是在地图上一遍遍地规划可行的路线,尽可能多地了解沿途的情况,然后将可能用到的装备在负重允许的情况下精挑细选,还在网络上向其他骑行经验丰富的达人请教。即使如此,出发时我的驮包行囊也达到了惊人的四十公斤,这意味着完成既定的骑行距离我将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时间。于是,为了保证三百天完成计划,我必须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来执行,但由于身体还没有适应高强度的长途骑行,在出发后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像玩了命地在骑,匆匆忙忙。通常到达当天目的地的时候,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要去找之前预订的旅馆,而这往往又要花上很多时间。
两周之后骑到了厦门,按照计划我将要在这里休整三天,去海边吹吹风,逛逛鼓浪屿,悠闲地享受厦门当地的生活。然而事实上,我却待在旅馆里整整睡了三天,除了吃饭几乎没出过门,实在太累了。
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旅行?我不得不在梦中反复拷问自己。醒来之后终于做了个决定,忘记自己将要进行的三百天骑行计划,不再事先设定骑行目的地,随性而骑,即使最终没有完成这个计划,我也坦然接受。我希望每天都是悠闲地骑行在路上,而不是跟自己比赛。一旦决定了之后马上开始整理驮包,留下了必要的修车工具、几件衣服、相机、电脑、手机、充电器和一点急救药,其余全部打包寄回了上海。这样一来,行囊顿时轻了许多,心情也变得轻松而愉悦。从这一刻起我的旅程才真正开始。此后的每一天不再为今晚住哪里而担忧,也不为下一刻到来的暴雨而懊恼,和当地人一样坐在街头巷尾的路边摊吃着各种风味小吃。我发现,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出发,处处都是动人的风景。行囊精简之后,需求也变得简单许多,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可有可无。穿行在偶然相遇的乡野和城市小道,看着不同的风景和人,骑行变成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当你开始学会放下,就不会再有什么让你害怕,慢慢地,旅行就成了一种享受。
骑行路上的危险
长途骑行最大的危险是什么?不是野兽,不是天气,不是行人,而是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交通事故是骑行者最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很多不愿意戴头盔的骑行者。但是没有长途骑行经历的人显然不这样认为。
出发后一个月,骑行到了深圳,一个当地的老哥来看我,特意带了一支电警棍。从没见过这玩意儿,于是这位热心的老哥就在青年旅舍的咖啡吧给我现场演示,只见一道幽蓝的电光伴着劈里啪啦的暴响,吓得青旅老板娘花容失色,以为我们是打劫的。老哥非要我带着路上防身,好意难却我就收下了。事实上这一路除了爆胎淋雨饿肚子,基本没遇到什么麻烦和危险。所以要不要带着这玩意儿我心里很纠结,毕竟挺重还费电池。后来一路上它一直就躺在我后驮包的最里面,从没被派上用场。只有一次在往稻城的途中翻一座海拔四千米的垭口,公路道班里窜出一只凶猛的狗疯狂追来,我一边拼命地往前骑,一边琢磨着怎么对付,等想到蜷缩在驮包里的电警棍,然后准备停车拿出来试验一下的时候,那狗竟然回头就跑了,剩下我拿着闪着蓝光的电警棍冲着它的背影连连挥舞,悻悻地露出狰狞的笑。后来它再没离开过我的驮包,就这样陪伴我骑行了一万多公里,到哈尔滨的时候,为了再次减负,我把它打包寄回了上海。这是唯一一个在我骑行途中没有用到过的装备。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骑行时曾遇到一个湖南的兄弟,他的单车驮了非常多的东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最显眼的是车架上绑了一根粗大的像棒球棍一样的东西。行李太多他骑得非常吃力,我好奇地问他那根棍子做什么用?答曰:防身。我心想,有用么?带着这么威猛的武器,你就不怕吓着路上的花花草草么?
让行囊变得沉重的是你的欲望、虚荣、担心和恐惧。若想轻装出发,必须将这些坚决拿掉换成希望、快乐、祝福和勇气。
有位朋友曾在我微博上留过这样一句祝福的话:“带着善念出发,不忘初心。诸佛都会保佑,逢凶化吉。”我虽不信佛,但对这句话却很认同。真诚、善意的微笑,或许是旅行路上最好的防身之物。
骑行路上的你我他还有人问:“一个人骑行在路上三百天,会不会很孤独寂寞?”
对于喜欢扎堆儿旅行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一点儿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可能得益于我长期跑步并喜欢跑马拉松的缘故。跑步是一项常人看来很枯燥乏味的运动,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在准备这次骑行的一年前,出于减肥和健身的目的我开始跑步,逐渐养成了习惯并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每个清晨、黄昏,当我一个人奔跑的时候内心会很安静、平和,思想往往很专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周遭的一切都好像不存在了。跑完之后,那种充盈内在的快乐和成就感很让人着迷。每天的跑步成了与自己安静地对话和独处的绝妙时光,即使是艰苦的全程马拉松比赛,这样的快乐也时时存在,数万人一起奔跑,而你能最终感觉到的还是自己一个人。一个人跑步对我来说是种快乐享受,骑行也如此。
我们都习惯了都市的喧嚣,习惯了与各种熟悉和陌生的人应酬、往来。我们没有了与自己独处和与内心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即使身处人潮人海中,那种孤独寂寞也常常会浸透全身。我很害怕这种感觉,好在那是曾经的我。
骑行路上时常会遇到同道中人。远远地看到迎面而来的骑友,往往相互点头致意会心一笑,然后擦肩而过。有时会同行一段聊聊各自的见闻,若是言谈投机,也会把酒高歌,举杯相庆。我因此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尤其是从四川往西藏的路上。
川藏线是众多骑友心中的朝圣之路,每天都能遇到上百的骑友。有一位山东老大爷,年近七十,一个人从青岛骑车出发前往西藏,遇到他的时候正在艰难地翻越海子山垭口,距离出发已经三个多月。我问他:“你就不怕骑行路上出意外?”他说:“不怕,有了这一回,死了都值。”大爷的豪迈和洒脱让我仰慕不已,也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Scorpions乐队有首歌唱道:
Have you ever seen the morning ?
你曾欣赏过这样的黎明吗?
When the sun comes up the shore
旭日东升
And the silence teach the beauty for the sound
宁静使我领悟那一刻的美妙
Have you ever set there waiting ?
你曾在那等待吗?
For the time to stand still
因为时间短暂
For all the worlds and stars
因为世界的多彩和星辰的奇妙
From turning around
生生不息
And you run
你努力奔跑向前
Cause life is too short
生命短暂易逝
And you run
你努力奔跑向前
Cause life is too short
生命短暂易逝
是的,生命如此短暂,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来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2012年3月8日,早晨冒雨骑行在从广东佛山往梧州的路上,看到路边一个背着大包徒步的行者,很欣喜,下车打招呼聊天。是一个叫阿明的广州小兄弟,1988年生,大学毕业两年。他刚刚辞去工作开始背包徒步环游中国,彼此了解后心里顿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恰好路边有一个叫“兄弟餐厅”的饭馆,于是我邀他小聚谈天,顺便避雨。
阿明家中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老二,家境并不富裕但乐天达观,言谈之间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背包徒步环游中国是他小时候的梦想,大学毕业后的两年间,他工作努力勤奋,省吃俭用,终于积累了他认为足够的旅行费用。在他看来,徒步旅行才是年轻人最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工作和赚钱,在旅行中获得体验和成长远大于工作本身。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在西方年轻人中流行的所谓Gap Year,中文称“间隔年”。这是个很独立的年轻人,很让人感动。
就在我们俩聊天喝酒正痛快的时候,临桌走过来一个穿着摩托手服装的中年汉子,举着一瓶啤酒要与我们干杯。原来他是正在骑摩托车环游中国的旅行者,来自福建,听到了我和阿明的谈话而想认识下。这真是太有意思了,雨天、小镇,一个叫“兄弟餐厅”的饭馆,三个素昧平生的行者,在各自的旅途中偶然相逢,虽然旅行的方式不同却怀揣着同样的人生梦想。仿佛是老天刻意的安排,痛快至极。
那天我们喝酒聊天一直到大雨停歇,红霞满天。带着酒意挥手作别,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再次上路,耳边响起的是许巍的《晴朗》。
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
2012年12月9日,三百天的骑行结束回到上海,征尘满身,皮肤黝黑,像一个古怪的异乡人浑身散发着与这个城市不太搭调的气味。当我再次穿行在这陌生又熟悉的街头,看着高楼林立,看着人潮人海,看着万家灯火,仿佛回到二十年前,那个刚刚来到这里读大学的消瘦少年,几分喜悦,几分憧憬,几分淡淡的迷惘和忧伤。
后来的骑行分享会,在谈到骑行归来的感受时我用了这样四个字——不过如此。
曾经想象中那样漫长、那样艰难、那样危险的旅程,回溯起来,不过是每一天的坚持罢了。
人生是一场起点和终点已知的旅程,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展翅飞翔却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原点,画下一个又一个或黯淡、或辉煌、或平滑、或曲折的圈。有的人会习惯按固定的轨迹来画圈,他们害怕变化却又羡慕着别人画出的圈绚丽多姿。
别人的都是故事,自己的才是人生。
当你真正能放下一切跨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让你担心和害怕的了,而在路上的每一次艰难时刻都会不断增强你的力量和信心,支撑你坚定地走下去。
……
十八或者更多个远方
非洲大陆上有人留下了自己年轻的脚印,某个卧室里有人抱怨新一集美剧下载太慢;南极冰川上有人在极光下谈情,某个卧室里有人抱怨饼干屑掉一床;丽江古镇里有人恣意地晒太阳,某个卧室里有人抱怨工资又晚到账;布达拉宫下有人双手合十找到了自己,某个卧室里有人刷着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和自己无关的消息。
生活从来不是遵循一种方式从生到死。永远待在一个地方,是自己在给自己建造牢狱。打开这所牢狱的钥匙不是钱,也不是时间,而是你想要推门而出的勇气。梦里想见的人,醒来就去找他;梦里想去的地方,醒来就买张车票去吧。
这个远方,并没有像你想的那么遥远和路途艰难。
这个远方,用杰克??凯鲁亚克的话说:
“我们非去不可”。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收拾行囊,奔赴一个未知的远方。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旅游攻略或者路线指引,反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催化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煽情,却能精准地击中现代人内心深处对“停滞不前”的焦虑。我读到关于“迷失”的描述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恐慌,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那种感觉就像是,长期以来被社会规范和自我设限的枷锁紧紧捆绑住的灵魂,终于被一把无形的钥匙轻轻拨动,开始缓缓舒展。这种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励志口号,而是如同清晨薄雾中,阳光穿透树叶缝隙洒下的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光芒,悄悄地为你指引了一条看似清晰实则充满岔路的方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回家”的定义,也许真正的归宿,并不在于物理空间的某个坐标,而在于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接纳与和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探讨深度上,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游记文学,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它深入挖掘了关于“身份认同危机”的内核,并且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这才是最令人赞叹的地方。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角色的脆弱、矛盾和自我怀疑,那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剖析,让人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那些挣扎和困惑,就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特别是关于“选择的重量”那一章,作者用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迷宫,迫使读者去直面自身生命中那些未曾被正视的岔路口。这种邀请读者参与到思考过程中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持续的、主动的“自我对话”,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成熟度。作者似乎拥有驾驭不同语域的天赋。在描绘自然景观时,他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莫奈的印象派画作,色彩与光影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润或干燥的气息。然而,当叙事转向人物的内心独白时,语言风格会突然变得简洁、犀利,带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和精准的批判性,仿佛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人性幽微之处。最难得的是,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作者也能用极其生活化、近乎诗意的比喻将其阐释清楚,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种语言上的游刃有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搭建起来的文学迷宫,既有严谨的结构,又不失自由奔放的想象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沉静的灰蓝色,触感上是细腻的磨砂质地,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书脊上的烫金字体低调而有力,即便在昏暗的灯光下也散发出一种温和的光泽。我尤其喜欢它在内页纸张的选择上。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微微有些粗粝感的纸张,仿佛带着一种年代的厚重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某种“旅程”感不谋而合。内文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距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有一种呼吸感,不会因为密集的文字而感到压迫。随书附赠的那枚书签,是一张泛黄的明信片样式,上面印着一幅抽象的、带着流动线条的风景画,让人在合上书本的瞬间,思绪仍然能够顺着那线条继续延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已经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准备的礼物,等待着被开启。拿到手里,就不忍心粗暴地对待它,它值得被郑重地对待,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准备再次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张弛有度”。有时候,情节推进得如同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密集、快速、带着强烈的冲击力,让你不得不屏住呼吸紧随其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点带来的震撼。而紧接着,场景又会突然切换到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文字变得极其舒缓、冗长,充满了感官的描摹——风沙如何打磨岩石,阳光如何在皮肤上留下灼热的印记。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读者的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消化时间。我时常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段落里,隐藏着最深刻的哲理。作者仿佛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让你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皮肤去感受温度,用耳朵去捕捉寂静,用嗅觉去分辨陌生的气息。这种全方位的沉浸体验,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冒险。
评分好
评分推荐给大家看一下
评分挺好的书,因为app所以来买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与作者共同感受旅途的快乐!
评分不错不错哦 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不错不错哦 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在路上:往南往北、忘南忘北
评分挺好的书,因为app所以来买
评分恩,看的不错,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