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東平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迴疆
  • 法律史
  • 邊疆研究
  • 社會文化史
  • 曆史學
  • 新疆
  • 乾隆
  • 同治
  • 光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68138
版次:2
商品編碼:115966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十二五”重大齣版項目。由《文庫初編——近代稀見邊疆名著點校及解題》與《文庫二編——當代學人邊疆研究名著》兩部分構成。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收錄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較大突破,而且有所創新,填補瞭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的齣版體現瞭國傢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傢意誌,起到傳承曆史,服務當代,惠及後人的目的,更能為我國邊疆研究、發展與穩定作齣貢獻!

內容簡介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 係統研究瞭從清朝統一西域到新疆建省前迴疆法律製度的演變,重點論述瞭清朝對迴疆的立法原則、過程,迴疆舊有法律製度的改造、利用和清朝法律製度的確立,行政、經濟、刑事、民事等法律規章的內容、特點及實施情況,迴疆司法製度與法律適用等問題,並從法律文化的視角探討瞭清朝法律製度與迴疆舊有法律製度的衝突與融閤過程,揭示瞭清代迴疆法律文化的內涵。

  在此基礎上,作者總結瞭清代迴疆民族法製的成敗得失,為今天依法治理邊疆民族地區提供瞭藉鑒。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傢Z鞏固的朝代,形成瞭曆史上Z完備的民族法製體係。迴疆地區民族、宗教、曆史文化背景同內地不同,與其它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較大差彆,清政府極為重視迴疆立法,製定瞭包括專門法《迴疆則例》在內的一整套民族法律規章。迴疆法律製度是清朝民族法製中Z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曆史上中央政府對穆斯林地區立法的突齣成果,本書引用瞭大量珍貴的曆史文獻進行深入的探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東平(1967- ),河南開封人。199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1997-199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學術研究工作。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西域史、北方民族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
  主要著作:齣版《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等專著,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

目錄

導言
一、課題說明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二、基本史料
三、研究狀況

第一章 清代迴疆地區法律典章研究
一、《迴疆則例》的幾個問題
二、迴疆官署藏法律典章研究
三、清代迴疆的伊斯蘭教經典研究
四、清代迴疆法律體係的特點

第二章 清代迴疆行政法規研究(上)
一、清代迴疆管理體製的形成
二、中央派駐迴疆軍政機構及其管理法規

第三章 清代迴疆行政法規研究(下)
一、伯剋製度及其相關法律規章
二、清代迴疆行政法規的曆史總結

第四章 清代迴疆刑法研究
一、迴疆舊有的刑法體係
二、《大清律例》與迴疆司法實踐
三、《大清律例》與迴疆舊有習慣法的關係

第五章 清代迴疆司法製度研究
一、司法機構及其職能
二、審判製度
三、訴訟製度
四、典獄製度

第六章 清代迴疆伊斯蘭民事法研究——以婚姻傢庭法為中心
一、締結婚姻的有關規定
二、離異、再婚的有關規定
三、結論

第七章 清代迴疆經濟政策與法規研究
一、清朝對迴疆的經濟立法
二、經濟政策、法規的內容與實施
三、清代迴疆經濟政策、法規的曆史總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
  從上述記載來看,清朝統一新疆前迴疆地區存在的慣用刑法主要製裁的刑事犯罪有這樣幾種,即偷盜罪:一般是處以斷手之刑,還要處以十倍的賠償。傷害、殺人罪:一般原則是“殺人者死”,但也可以齣錢免罪。對於傷害罪,適用同態復仇作為處罰原則。性犯罪(強奸罪等):一般是處以死刑。誣陷及僞證罪:“以其罪罪之”。叛逆罪:一般處以極刑。雜罪:或鞭或枷或服勞役。
  就刑種而言,迴疆刑罰種類繁多,死刑、肉刑、徒刑、恥辱刑、贖刑,不一而足。死刑:亦稱生命刑,就是剝奪犯人生命的刑罰。迴疆舊有刑法中的死刑類彆主要有:淩遲,“淩遲之刑,非弑其父兄及謀反、叛逆者不用”。斬,“逋逃外附之人……甚則梟之”。絞,文獻中記作“吊掛死人”“當眾掛死”。肉刑:殘缺受刑人肌膚、肢體之刑。迴疆常見的肉刑,一是“剁手摺足”,二是“鞭腰”“棍打”。徒刑:限製受刑人自由並服勞役。迴疆徒刑主要是“當苦役”,一是“派課耕”,二是“派監畜牧”,三是“人山取銅鉛”。除此之外,也使用“枷號”“木鞋”“地牢”枷鎖、監禁罪犯。贖刑:以金錢贖買所判實刑,如鬥毆案中,犯者如能齣錢給死者傢屬,可以“免抵”罪罰。恥辱之刑:毀壞受刑人聲譽以示恥辱。迴疆社會中“褫其衣”“墨塗其麵”“倒騎驢遊行示眾”,即屬此類刑種。
  如本書第一章第三節“清代迴疆的伊斯蘭教經典研究”中論述的那樣,“迴人雖有刑法,然無律例,惟聽阿渾看經論定,伯剋及犯者無不服”①的事實說明迴疆舊時判案的法律依據是伊斯蘭教經典,換言之,迴疆遵行的主要是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刑法所規定的犯罪與刑罰,按其不同的淵源,劃分為違反宗教道德罪和報私仇兩大類,這種區分同伊斯蘭教法關於犯罪與刑罰的概念有關。伊斯蘭教法從神與人的關係齣發,區分齣安拉的法度和人的法度,規定一些犯罪屬於神權製裁範圍,另一些犯罪則屬於人權製裁的範圍。違反真主法度的犯罪有:私通罪、誣陷私通罪、酗酒罪、偷盜罪、搶劫罪、叛教罪六大罪孽,這六種罪行適用“固定刑”(阿拉伯語稱“哈德”,復數形式為“鬍杜德”)。除此之外的罪行,適用酌定刑(阿拉伯語作“塔吉爾”,和同態復仇的原則(阿拉伯語作“基沙斯”,)②,即佐口透所說的同害罪。
  我們可以將迴疆地區的習慣法同伊斯蘭教刑法做一比較。以掠奪、盜竊罪而論,這兩種罪行在教法中適用於固定刑。對偷盜罪的處罰,在被視為立法基礎之一的《聖訓》中有指示,據艾布虎賴所傳的《聖訓》記載,穆罕默德曾說:“安拉詛咒偷盜的人,他因偷一個雞蛋,而被斷手,他因偷一根繩子,而被斷手”。由聖妻阿綺涉傳來的《聖訓》則說,聖人講“偷盜1/4或更多的金幣,方可斷手”。由伊本·歐默爾傳來的《聖訓》則說,聖人曾斷偷盾牌人的手,該盾牌價值三個迪勒哈姆。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的圖書簡介,該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其他相關的圖書內容。 --- 圖書簡介:區域史、民族史與法律史的交匯點:清代邊疆治理的多元視角 引言: 本書匯集瞭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清代中國邊疆地帶的治理實踐、法律體係的演變及其對地方社會結構的影響。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涵蓋瞭除清代迴疆(新疆)法律製度之外,對其他重要邊疆區域的深度剖析,深入探討清帝國在處理不同邊疆環境、不同民族群體時的治理策略、法律適用以及文化互動。 第一編:東北邊疆:滿洲與濛古地區的治理與法律傳統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清朝建立初期,對滿洲故地以及廣闊的濛古草原的治理模式。這部分內容著重分析瞭清廷如何整閤滿洲八旗製度與濛古傳統的王公貴族體係,形成一套獨特的“因俗而治”的策略。 第一章:滿洲的“舊俗”與清廷的司法重構 本章詳細考察瞭清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特彆是對遼東和黑龍江地區的管理。研究關注清廷如何將八旗製度的軍事化管理與漢地的行政建製相結閤,並特彆探討瞭在滿洲舊土中,保留和改造滿洲及當地漁獵民族的傳統法律習慣(如薩滿教習俗、狩獵權等)的過程。重點分析瞭清廷如何處理滿漢之間的法律衝突與融閤,以及對流民、墾民的土地管理政策。 第二章:濛古各部的法製變遷與盟旗製度 本書的這一部分詳細梳理瞭清代濛古各盟旗的內部結構、王公的司法權限以及清廷設立的理藩院在法律事務中的作用。研究涉及對喀爾喀、內濛古、青海濛古等不同區域的法律實踐差異的比較分析。重點關注瞭《濛古律例》的形成與應用,探討瞭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公製度下,普通牧民的權利保障與法律救濟途徑。此外,本章也探討瞭藏傳佛教在濛古地區的法律影響力,及其與清朝律法的互動。 第二編:西南邊疆:土司製度的延續與改土歸流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清代西南邊疆,特彆是雲貴兩省復雜的土司製度及其最終的改革。 第三章:西南土司的世襲權力與清朝的監督 本章詳盡考察瞭清代土司製度的運作機製。研究瞭土司在管轄區域內所擁有的司法、行政和軍事權力,以及清廷對其進行冊封、考察和乾預的法律依據。重點分析瞭土司在處理苗、彝、傣等少數民族內部糾紛時所依據的習慣法,以及清廷如何通過“會盟”、“覲見”等方式對土司進行法律控製。 第四章:改土歸流的法理基礎與社會衝擊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清朝後期在西南地區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這是清代邊疆治理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變革。研究內容包括中央政府頒布的改土歸流的法律文書、改革的實際執行過程,以及對原土司階層和地方社會的深遠影響。重點分析瞭在改土歸流過程中,清朝正式律例如何取代和滲透當地習慣法,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和法律適應性問題。 第三編:東南沿海:海疆防衛與法理管轄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清代的東南沿海地區,探討瞭清廷在維護海洋主權、管理沿海居民和處理對外關係中形成的特殊法律體係。 第五章:海疆防衛與海禁政策的法律沿革 本章詳細梳理瞭清代前期“海禁”政策的法律基礎及其在沿海地區的具體執行情況。重點分析瞭涉及走私、偷渡、海盜等行為的法律懲處條文,以及沿海衛所、汛營在司法實踐中的職權劃分。研究內容也包括瞭清廷對海島(如澎湖、颱灣部分地區)的法律管轄和軍事部署。 第六章:對颱灣的特殊治理與法律建製 本書專門闢齣章節,詳細考察瞭清朝對颱灣地區的特殊治理模式。這包括對“原住民”山胞的管理(如“土番”與“化番”的區分)、漢人墾殖的土地權屬法律,以及在不同曆史階段對颱灣“撫番”或“開山”政策的法律依據。分析瞭清廷在颱設立府縣後,官方律例如何逐步介入並取代原有的地方性法律習慣。 結論:多重法域的交織與清代邊疆治理的復雜性 總而言之,本書通過對東北、西南和東南三大邊疆區域法律實踐的深入剖析,展現瞭清代國傢法律(大清律例)與地方習慣法、民族傳統法之間復雜、動態的互動關係。研究錶明,清朝的邊疆治理並非單一的法製輸齣,而是一個在不同地理、民族背景下,通過吸收、改造和適應性調整而形成的多元法域體係。本書為理解清代國傢權力在邊疆的有效性、地方自治的邊界以及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張力,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我不得不感嘆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書中對於清代迴疆地區法律製度的梳理,不僅僅停留在對條文的羅列和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製度形成的曆史背景、演變過程以及實際運行中的成效與睏境。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國傢政策與微觀的社會生活相結閤,使得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起來。例如,書中對不同民族群體在法律適用上的差異化處理,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和解決機製,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不僅展現瞭清朝統治者在處理民族事務上的復雜考量,也揭示瞭邊疆地區社會治理的獨特性。此外,本書對於法律製度與當地宗教、習俗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有著深刻的洞察。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對迴疆法律製度的研究,超越瞭單純的法律史範疇,而成為瞭一部關於文化碰撞、社會變遷和國傢認同的深刻論述。

評分

《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一書,讓我對清代統治者治理邊疆的策略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法律視為冰冷的條文,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法律製度在促進民族融閤、穩定社會秩序以及維護國傢統一方麵所起到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書也並未迴避法律製度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例如對地方勢力的妥協,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解釋的差異。這些細節的處理,使得本書的研究更加客觀和全麵。它讓我們看到,國傢治理的智慧,往往體現在對復雜局麵的精妙調適之中,而非簡單的強製推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經驗的深刻反思,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對於當下解決類似問題,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中的《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一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王朝如何在看似遙遠且文化迥異的邊疆地區,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統治秩序。書中對於清朝中央政府如何通過法律手段,將迴疆納入國傢治理體係的詳細分析,令人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殖民”或“徵服”,而是一係列復雜的製度設計和政策博弈。例如,書中對“土司製度”的探討,以及其在迴疆地區的變體和演化,就充分說明瞭清朝統治者在因地製宜方麵的智慧。同時,本書也揭示瞭法律製度的實施並非一帆風順,邊疆地區的復雜性、民族的抵抗以及地方勢力的博弈,都給法律的推行帶來瞭挑戰。作者對這些挑戰的細緻呈現,使得全書更具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須建立在對當地實際情況的深刻理解之上。

評分

閱讀《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空間。本書以其翔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勾勒齣瞭清代迴疆地區一套獨特的法律體係。它不僅僅是關於國傢法律在邊疆地區的延伸,更是一部關於不同文明如何碰撞、融閤,以及在碰撞與融閤中尋求平衡的史詩。書中對於宗教、習慣法與國傢法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在實踐中齣現的各種例外和變通,都進行瞭深刻的探討。這使得我們能夠理解,在清朝統治者的視野中,迴疆並非一個簡單的行政區域,而是一個需要被精心塑造和管理的復雜有機體。法律在這裏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於維護秩序,更在於構建認同,維係統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國傢治理如何穿越文化隔閡、地域阻礙,最終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寶貴視角。

評分

我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中國邊疆研究文庫·二編·西北邊疆捲》的叢書,其中一本名為《清代迴疆法律製度研究(1759-1884)》的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盡管書名聚焦於特定時期的特定區域,但其所展現的治邊理念和實踐,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王朝如何有效治理廣袤而復雜的邊疆地帶,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從這本書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其中穿插著錯綜復雜的民族關係、文化交融以及國傢治理的智慧。清朝統治者如何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維護國傢統一,這些都是令人著迷的議題。書中所涉及的法律條文、行政規章,固然是研究的重點,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社會心理,以及對不同民族習慣法的考量,則更能觸動人心。它不僅僅是一部法律史的專著,更是一部關於國傢治理藝術的生動案例,其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曆史宏觀運作的獨特窗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