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集十余年场外市场研究与实践经验倾力打造。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研究员作序推荐。
◎问答体构架有效避免了繁复的体例,且信息量巨增,物超所值。
◎词条式编排,详略得当、按需呈现,方便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即读即用。
◎全覆盖的总分目录,指向明确,避免读者阅读时辨不清重点和方向。
内容简介
《场外财富360问:场外市场战略、历程与转型经济资本梦》6大亮点:
◎深度解读了我国场外市场30余年历程和4次清理整顿,为中小微企业、机构和中介透析行业与政策演进利弊、实践资本投融提供了高层次的逻辑和思维。
◎以10万余字解读了美国、中国台湾场外市场的典范与创新,透析了其内在机制和模式历练。
◎以近400项大事件非间断性地追溯了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场外市场的宏博轨迹。
◎深度解读了500年来场外市场作为大国崛起引擎的深层次根源。
◎契合资本市场第二次革命、新经济与互联网金融,解读了海内外市场的演进得失。
◎透析时代变革、经济转型与科技革新下海内外场外市场的资本战略思维与财富盛宴。
作者简介
王骥,四川绵阳人,硕士,多年企业高层任职经历,具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跨行业管理经验。十余年前便涉足证券市场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后又逐步关注并研究与该市场有关联性的投资银行、私募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动向及运营。著有《向植物学习:推开企业运营管理的另一道门》等书。
目录
第一章 场外市场概述、经济转型及纳斯达克神话
第一节 场外市场概述
001.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本书对我国场外市场构架的观点是什么?
002.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概念是什么?
003.如何理解场外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004.场外市场有哪些参与者?其交易的产品有哪些?
005.场外市场的六大特点是什么?
006.场外市场的十大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007.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第二节 纳斯达克:场外市场孕育出来的世界典范和神话
008.研究场外市场,绕不过纳斯达克的六大理由是什么?
009.孕育众多世界最伟大的高科技公司的市场在哪里?
010.全球IT业排名25强美国占据17家,这样的神话不服行吗?
011.为什么纳斯达克被认为是美国新经济的摇篮?
012.20世纪末,世界是如何疯狂复制纳斯达克的?
013.韩国复制出的交易额排名全球
第二的创业板市场情况如何?
014.日本对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复制和成长之路是怎样的?
015.纳斯达克全球复制浪潮消退后的教训是什么?
016.纳斯达克难以复制的根源是什么,这些根源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三节 场外市场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017.什么是经济转型?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018.如何理解经济转型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019.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因是什么?
020.围绕核心动因,如何理解经济转型与场外市场的关系?
021.经济转型与场外市场催生新经济及推动大国崛起的关系是什么?
022.为什么说现今我国已被推到了经济转型的风口浪尖?
023.我国十多年前就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时至今日成效如何?
第二章 大国缔造与转型经济的场外战略
第一节 缔造大国的催化剂
024.500年来真正称得上世界性大国的是哪三个国家?
025.三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是如何与资本市场嬗变路径巧合配对的?
026.如何理解荷、英、美早期的资本市场更多地体现了场外市场的特点?
027.17世纪的世界性大国荷兰缔造了哪七大资本运营神话?
028.如何理解资本与资本主义曾经的关系?
029.如何理解荷兰场外市场对现代金融基础做的贡献?
030.英国
第一家场外资本市场是怎么产生的?
031.为什么说19世纪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更具有场外市场的特征?
032.场外市场与英国产业革命成功后的持续发展有何重要关系?
033.英国是如何依托资本与产业输出造就世界金融中心伦敦的?
034.英国称霸世界与场外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035.19世纪荷兰人移民到纽约,带去了什么?
036.1913年美国发生了哪三件划时代大事?这说明了什么?
037.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与场外市场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节 场外战略与美国高科技产业
038.领导世界经济100余年的美国在二战结束时出现了什么困境?
039.美国近30年来引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动因是什么?
040.产业升级、场外市场与美国二战后经济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041.美国新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是什么?
042.如何理解场外市场在美国"三驾马车"经济引擎中的核心作用?
……
第三章 美国场外市场的演进历程、运营模式与创新动力
第四章 中国台湾场外市场的演进、模式与运营特色
第五章 我国场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章 我国柜台市场的萌芽与疯狂演义
第七章 我国区域场外市场的兴起与辉煌
第八章 我国场外市场的自律管理与清理整顿
第九章 美国、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场外市场历程要览
全书部分新锐或精彩看点
精彩书摘
为什么说19世纪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更具有场外市场的特征? 1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它虽然属于场内市场,但是,其运行特点等更多地与场外市场相近,许多新证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之前,都是在承销商的办公室交易的,而且很多交易所内的交易都被投资者们带到场外去交易。伦敦证券市场在19世纪20年代主要以西班牙、南美等国家的公债交易为主导,到了19世纪30年代,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始大量地对美国的州债,银行、运河、铁道公司的证券进行投资活动。这期间,伦敦资本市场为南美、欧洲,特别是美国的运河、铁路以及银行业的创立与发展等募集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 场外市场与英国产业革命成功后的持续发展有何重要关系? 19世纪20—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取得了成功,场外资本市场在支持本国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场外交易的投机性诱惑点燃了民众对股票、债券投资的极大热情。于是,当时英国的运河公司、铁道公司等股票明里是在伦敦证券市场公开培育,暗里却在交易所外的场外交易中私下投机,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投机热潮,引发英国全国各地开设了众多的证券交易所。 英国是如何依托资本与产业输出造就世界金融中心伦敦的? 当时的英国,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一边加大对海外市场的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业、重工业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整备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快速发展起来。 进入19世纪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被称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极其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发行证券等加入交易对象,使伦敦向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迈进了关键性的一大步,英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的工厂”。从这点来说,伦敦具有场外性质的资本市场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市场在不断扩充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英国称霸世界与场外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17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进入高涨时期,工业生产占世界第一位;17世纪70年代,英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2%,相当于德、法、美三国对外贸易额的总和。英国资产阶级就是依靠金融、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积累起了巨大的社会和国家财富,树立起了自己在海上、商业和殖民市场的霸权地位,把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处都有它的市场。现在看来,英国成为世界性大国和称霸全球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两大原因不容忽视,一是对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度重视与发展,另一大原因就是对荷兰资本、金融思想的继承并以此进行的资本市场扩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扬光大。所以,资本及具有场外市场性质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英国奠定全球大国地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荷兰人移民到纽约,带去了什么? 19世纪末,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它为美国从钢铁到化工等各个领域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其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规模和影响。 据说,当初欧洲人移民美国时,荷兰人去了纽约,他们带去了资本运营的思想和模式。详情可参见第三章相关内容。 1913年美国发生了哪三件划时代大事?这说明了什么? 1913年,美国人均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同年,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几乎与此同时,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所。历史的戏剧性就是必然的巧合,这三件划时代的大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同一瞬问发生了,这说明现代社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问存在着高度协同性,也暗示了资本市场在美国超越欧洲列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前言/序言
《场外市场掘金三部曲1·场外财富360问:场外市场战略、历程与转型经济资本梦》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场外市场(OTC市场)的深度研究著作,聚焦于场外市场的核心战略、历史演变、关键转型节点以及其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经济资本梦”的构建者角色。全书以“360问”的形式展开,旨在全面、系统、无死角地解构场外市场的复杂生态,为读者提供一套从宏观视角到微观实操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场外市场的战略基石与生态图景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读者对场外市场的全面认知框架。场外市场,作为与交易所市场并行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其战略地位往往被低估。 战略定位的重塑: 深入探讨场外市场如何从传统的“二板”或“补充市场”转变为支持创新驱动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SME)融资的核心阵地。分析其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独特战略价值。 生态系统解剖: 详细描绘场外市场的参与者构成,包括但不限于挂牌企业、做市商、私募基金、券商、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剖析各方角色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博弈机制。特别关注做市商制度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效率中的关键作用。 制度比较与借鉴: 对比全球主要场外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OTCBB、粉单市场,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区域性OTC平台)的监管模式、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提炼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挑战: 场外市场相较于交易所市场,其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和合规性是核心难题。本部分详述了不同层级市场(如区域性股权市场、股份转让系统)在信息披露的强度、频率和监管要求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透明度。 第二部分:场外市场的历史脉络与关键节点 理解场外市场的“历程”,是把握其未来走向的前提。本部分追溯场外市场从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轨迹,重点剖析影响其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起源与初创期: 探讨场外市场在早期金融体系中如何填补了传统IPO通道的空白,成为未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初步尝试。分析早期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野蛮生长”问题。 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 详细梳理监管机构对场外市场进行集中整顿、分层管理的重要政策文件和实施时间表。探讨从私募性质的股权交易到半公开市场的过渡阶段,如何引入证券法框架下的监管要求。 流动性困境的突破: 历数场外市场在解决“交易难、退出难”问题上所进行的改革尝试,包括柜台交易系统的建立、集体票据/私募债发行的探索、以及引入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等交易机制的试点过程。 分层与专业化: 阐述市场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而进行的分层管理(如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等)的逻辑和效果。分析专业化板块的设立如何吸引特定类型的投资者和企业,优化资本配置效率。 第三部分:转型驱动力——创新、科技与监管的耦合 场外市场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伴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和宏观经济转型的持续“转型”。本部分聚焦于驱动当前场外市场变革的核心力量。 金融科技赋能: 深入分析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重塑场外市场的交易清算、信用评估和投资者适格性管理。探讨数字化基础设施对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交易效率的实际影响。 资本结构创新: 场外市场不仅是股权融资的场所,也是债务融资和混合证券创新的试验田。详细分析私募债券、可转债、优先股等非标金融工具在场外市场的发行现状、风险特征与监管套利空间。 投资者保护的升级: 随着合格投资者群体扩大,如何平衡市场活力与投资者保护成为转型中的核心议题。研究针对高风险非标资产的“KYC”(了解你的客户)和“KYP”(了解你的产品)的最新监管实践。 区域协同与全球视野: 探讨场外市场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自贸区、特定产业集群)中的角色。分析场外市场如何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资参与,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第四部分:经济资本梦的实现路径与风险防范 “经济资本梦”是企业通过规范化的资本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场外市场被视为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阶梯。 价值发现与估值体系: 场外企业往往缺乏公开市场价格参考。本部分详细介绍针对未上市公司(Pre-IPO阶段)的各种估值模型(如DCF、可比公司法、交易倍数法),以及如何建立更具公允性的尽职调查和估值报告标准。 并购重组的温床: 场外市场因其交易的灵活性,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股权并购、吸收合并、资产重组的重要平台。分析成功的场外并购案例,提炼其关键的法律和财务操作要点。 退出路径的多样化: 阐述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后的多种退出机制,包括转板上市(IPO)、股权回购、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并购退出。评估不同退出路径对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的回报影响。 系统性风险预警: 尽管场外市场规模小于交易所市场,但其潜在的局部风险可能通过多层嵌套影响实体经济。本部分构建场外市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策略,为实现稳健的“经济资本梦”提供安全垫。 本书特点: 全书采用结构化的“问答”逻辑,确保知识点的严谨性和覆盖面的广度。每一章节都力求从实操角度出发,结合最新的政策动向和市场案例,为企业创始人、私募股权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以及市场监管研究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战指导价值的案头参考。它不仅记录了场外市场的昨天,更绘制了其面向未来的转型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