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

舌尖上的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渠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文化
  • 饮食文化
  • 地域文化
  • 风俗
  • 民俗
  • 历史
  • 社会
  • 生活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1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51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舌尖上的文化》中国饮食的魅力不仅在于食物本身,还表现为其具有无穷的文化和精神辐射力。带你去探寻那些最本真最原味的美食,那些刻骨铭心的舌尖文化……传承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

目录

第一章以食为天——吃饭“吃”出来的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的源头:四教
2.天人相应的质朴饮食观
3.民以食为天的儒家正统思想
4.日常饮食积淀出的审美理念
5.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则》

第二章食亦有礼——小小餐桌上的礼仪
1.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2.食能表意,谨守待客之礼
3.食可传情,美食催生宴席社交
4.座次之礼:以右为尊
5.食礼典籍:《礼记·曲礼》

第三章四溢酒香——源自五谷的“解忧”味道
1.酒:五谷中的生命之泉
2.无酒不成席,无酒宴不欢
3.从蒸馏到发酵,酿造工艺的变迁
4.酒曲,由菌生发出的醇香
5.品酒、评酒,醉之魂
6.越陈越香,漫谈十大名酒

第四章茶禅一体——沸水与茶香的哲学碰撞
1.茶:水与叶的高温邂逅
2.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3.煮茶说禅的茶禅文化
4.文人茶道:修身养德风雅事
5.品茶品意境,话中国十大名茶
6.不可不说的陆羽与《茶经》

第五章汤粥齐聚——积淀千年的熬煮记忆
1.粥的起源:黄帝始烹谷即成粥
2.扁鹊曾以“火齐粥”入药
3.热粥情结,熬出来的温暖味道
4.汤文化的核心理念:和
5.“煮”在汤里的中国哲学观
6.伊尹品汤的“政治”味

第六章五味归一——“至味”里的调和大学问
1.甘酸苦辛成,谓之五味
2.传统饮食的最高原则:五味调和
3.五味与五行阴阳学说
4.注重“本味”的调和之法
5.丰富多彩的调料文化
6.食用香料的探寻与发掘

第七章烹调之技——治大国不过烹小鲜而已
1.烹调技法的由来与变迁
2.上千年的技艺积淀与传承
3.食材与厨技的美味淬炼
4.烹调原则:厨规为本,灵变为王
5.烹调技艺中的精深治国理念

第八章食之美器——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统一
1.美食还需美器来盛
2.饮食器具与制陶工艺
3.钟鸣鼎食,食具的青铜时代
4.精美瓷器里的食器文化
5.皇室贵族的专享:金银为碗玉为杯
6.现代饮食器具的多元化

第九章南甜北咸——面与米的地域饮食差异
1.地域环境下的饮食偏好
2.南米北面的基本食系格局
3.青藏高原的馈赠:青稞
4.靠啥吃啥,饮食的地域文化

第十章帮菜体系——漫谈食之流派与八大菜系
1.饮食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口味中国:北成南甜川多辣
3.特色鲜明的地方菜

第十一章药食同源——“碗”里开出的养生之花
1.食物与医药原本就是一体
2.以食当药与以药当食
3.食疗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4.养生饮食理念的来源
5.药补不如食补,民间进补情结
6.药王的食疗精粹:《千金食治》

第十二章清欢味道——宗教与素食主义风潮
1.茹素起源于神圣的祭祀活动
2.清身净心,品神圣之味
3.佛教的过午不食
4.道教的饮食龟息养生理念

第十三章食韵古风——从市井到贵族的舌尖之旅
1.市井小吃的亲民魅力
2.不得不说的皇家宫廷菜
3.以典雅见长的官府菜
4.名楼名店里的美味珍馐
5.点心里的点点心意
6.驿站滋生的茶食文化

第十四章宴道人道——饮食社交里的人情典故
1.鸿门险宴:智慧与实力的博弈
2.煮酒论英雄,虚实之宴
3.小小洒宴也能“释”兵权
4.千叟宴里的“敬老经”
5.民间的“红”“白”宴请
6.从《红楼梦》等名著的肴馔谈起

第十五章因食成俗——节庆食俗里的传统味
1.美食与节庆的喜悦碰撞
2.庞大繁杂的食俗体系
3.饮食风俗中的美好追求
4.历史动荡中的食俗演变
5.少数民族的奇特食俗
6.“吃”出来的节日与况味

第十六章舌尖文艺——乐、舞、诗里的美食魅影
1.舌尖上绽开的文艺之花
2.有乐有舞的宴饮文化
3.食与诗,文人的美食情结
4.绘画与饮食:景深意远绘食事
5.探寻名著里的美食魅影

精彩书摘

  从酿酒原料上来看,蒸馏酒对酿酒原料有一定的要求,通常会选择那些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类原料,比如甘蔗、甜菜、玉米、高粱、大米以及马铃薯等。
  酒精浓度是衡量美酒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众多的酿酒工艺当中,“蒸馏”是酿造烈酒的最佳工艺之一。与水相比,酒精更容易挥发,只要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醪或酒醅加热,其中的酒精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液化为蒸汽,收集这些带有酒精的蒸汽然后通过冷却,就可以得到无色的酒液。由于酒精浓度含量很高,因此刚刚生产出来的蒸馏酒往往有着浓烈的辛辣气味,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中国古人很形象地将这种工艺加工而成的酒称为“烧酒”。
  蒸馏酒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蒸酒”、“吊酒”、“烧酒”等均是指这种通过蒸馏工艺而成的酒。即便是在现代,蒸馏依然是众多酿酒工艺中的重要技艺,而蒸馏酒也广泛活跃在全国各地人们的餐桌之上。按照现代人的习惯,蒸馏酒往往被称为“白酒”或“老白干”。说到这里,相信绝大多数人对此就十分熟悉了。事实上,我们平时十分熟悉的不少名酒多属于蒸馏酒。比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酒、朗姆酒等所采用的酿造工艺均是“蒸馏”。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中国和西方都有蒸馏酿酒工艺呢?这种酿造工艺究竟是从外国传入的,还是从中国流出的呢?
  ……

前言/序言


尘封的航海日志:失落的星图与海洋的低语 作者: 阿尔弗雷德·邓肯 (Alfred Duncan) 出版时间: 1888年,首次于伦敦泰晤士河畔“海风书局”出版 页数: 620页(含大量手绘插图与地图) --- 内容简介: 《尘封的航海日志:失落的星图与海洋的低语》并非一部关于日常风物或地域美食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埋于历史尘埃之中的探险手稿的首次公开发表。本书的核心,是十七世纪著名航海家、天文学家兼博物学家塞缪尔·科尔宾(Samuel Corbyn)在“黎明号”(The Dawn)失踪前的最后一次远航中所记录的详尽日志。 科尔宾船长,被公认为那个时代最富有远见但命运最为坎坷的水手之一,他的远航目标并非寻找香料或黄金,而是追寻一个流传于欧洲水手间的古老传说——存在于南纬六十度以南的“寂静之海”中,被永久冰封的古代文明遗迹,以及传说中能指引方向、不受磁偏影响的“天象之石”星图。 本书以前所未有的细节,重现了黎明号从朴茨茅斯港启航,穿越臭名昭著的“风暴之角”(今合恩角以南的危险水域),直至船只最终被厚厚的浮冰困住前,船员们所经历的物质、精神与自然三重考验。 一、风暴与科学的交织:十七世纪的航海技术极限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尽记录了十七世纪远洋航行中,对航海技术极限的挑战。科尔宾船长在日志中不仅记录了每日的航程、风向和洋流变化,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天文学观测的狂热追求。他利用自制的黄铜象限仪和新式望远镜,精确记录了船只在不同纬度观测到的南十字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仰角变化,并试图利用这些数据校正当时欧洲航海图的系统性误差。 读者将通过这些手稿,直观感受到在没有可靠计时器的时代,水手们如何依赖星辰和潮汐来判断自身位置的艰辛。科尔宾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即便是面对罕见的飓风,他记录的重点依然是如何利用船体倾角和帆的调整来避免倾覆,而非仅仅是情感上的恐惧。书中收录的几幅水墨手绘图,展示了黎明号船体结构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的临时加固方案,是研究早期造船工程的珍贵资料。 二、亚南极生态的初探:未被记录的生命形式 随着黎明号向南极圈逼近,日志的重点转向了对极端气候下海洋生物的观察。科尔宾船长对自然科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的记录超越了简单的物种识别,而是深入到对生物适应机制的探讨。 他描述了首次发现的某些大型海鸟的迁徙习性,以及一种在冰层下缓慢游动的、具有磷光特性的深海鱼类——他称之为“幽灵之光”。这些记录充满了博物学的严谨,许多物种的描述和素描,比同一时期其他欧洲探险家的记录要早数十年。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尔宾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初步的解剖和分类,并试图理解这些生命如何在接近零度的环境中维持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为历史海洋生物学提供了独特的旁证。 三、星图的追寻与精神的迷失:对“未知”的哲学思辨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科尔宾船长对传说中“失落星图”的执着与最终的幻灭。他坚信,只有找到这套古代星图,才能真正掌握地球之外的宇宙规律。日志的后半部分,充斥着他对冰川、永恒的黑暗以及极地光现象的哲学反思。 在数月的冰封期内,船员们忍受着食物短缺、坏血病以及无尽的孤独。科尔宾开始将外部环境的严酷与人类内心的恐惧投射到记录中。他详细描述了船员们在极夜中出现的集体幻觉,以及对“寂静之海”发出的各种奇异声响的猜测。这些记录揭示了早期探险家在面对绝对的自然力量时,心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他记录了自己多次攀上浮冰高处,用自制仪器试图定位传说中的“天象之石”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对自身使命和人类认知的深刻质疑。最后一页的笔迹变得潦草而激动,提及“星图并非指向天空,而是指向内部的深渊”,随后日志戛然而止。 总结: 《尘封的航海日志》不是一本提供慰藉或分享美食经验的书籍。它是一份关于人类在探索未知时,科学精神、生存意志与哲学困惑交织的原始文献。它展现的是十七世纪人类探索精神中最纯粹、最孤独的一面——不是为了殖民或贸易,而是为了填补知识版图上的空白。本书是研究早期海洋探险史、科学史以及极端环境下人类心理学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读者将跟随科尔宾船长,进入一个被冰雪和星辰定义的,关于执着与徒劳的宏大叙事之中。 --- 本书附录收录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伊莱亚斯·霍金斯博士对日志中提及的航线、天象数据以及科尔宾船长所使用的航海工具的详细考证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怎么说呢,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以前一直觉得“文化”这个词离我很遥远,是属于博物馆、是属于课堂的东西,但《舌尖上的文化》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化其实就蕴藏在我们最平凡的生活里,就体现在我们每天的“吃”上。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某个边陲民族的传统饮品的介绍,作者描绘了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利用当地的植物制作出独特的饮品,以及这种饮品在他们社交、节日庆典中的重要作用。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就地取材的智慧,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书中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淳朴的面孔,听到他们欢快的歌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不同而精彩的文化,而它们很多都隐藏在那些最朴实、最日常的食物之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日常小事。以前我总觉得吃饭就是填饱肚子,但《舌尖上的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的载体。书里有很多章节都让我驻足良久,比如关于某种节令食物的记载,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法,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种食物在特定节日里所蕴含的祝福和祈愿,以及它如何将人们凝聚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南方某个地区的米酒的描写,作者没有简单地写它的酿造过程,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当地人如何用米酒来招待客人,如何用它来庆祝丰收,如何用它来怀念故人。那种深沉的情感,那种朴素的仪式感,真的让人动容。读完这本书,我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随意对待每一餐饭,我开始会去思考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它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

我原本是对美食类的书籍不太感冒的,总觉得内容会比较局限,但《舌尖上的文化》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将食物与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连接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地区传统糕点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制作的技艺,还挖掘了这种糕点在婚嫁、生子等人生重要时刻的象征意义。那种精巧的设计,那种独特的寓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不像那种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读起来轻松愉快。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脸上带着怎样的笑容,心中怀着怎样的热爱。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物,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以为《舌尖上的文化》这种书可能会有点枯燥,毕竟“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就沉重,加上“舌尖上”总觉得是那种硬塞知识的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吸引住了。作者仿佛亲身走访了各个地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故事一点点揭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古镇面条的章节,它不仅仅描述了面条的制作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食物如何成为当地人情感的寄托,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书中对细节的描绘简直是艺术,那种烟火气、那种人情味,读着读着我就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食材的香气,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人们脸上洋溢的满足和快乐。这不仅仅是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情有独钟,《舌尖上的文化》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关于时代变迁的史诗。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描写一道地方特色菜时,没有止步于食材和烹饪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道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见证了战争的创伤,又如何成为和平年代人们团聚的纽带。这种宏大的视角,这种深邃的思考,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某种传统面点在战乱时期如何成为人们维系亲情的象征的章节所打动,那种绝望中的温情,那种在苦难中不屈的希望,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让我明白,食物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人类的情感,是历史的印记,是文化的血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