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审计院(部)公报(全29册)q

民国审计院(部)公报(全29册)q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审计
  • 民国
  • 公报
  • 历史文献
  • 档案
  • 政府文件
  • 法律
  • 财政
  • 会计
  • 研究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52135
商品编码:11606605031

具体描述

图书简介[  -  ]  
 
《审计院(部)公报》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家官方审计出版物,他出版的时间长,从民国17年(1928)至民国35年(1946);涵盖内容丰富,国民政府有关审计的命令、法规、公牍、统计、工作报告、会议记录、译着和历史图片等等都收入其中。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审计院公报》32期,《审计部公报》102期,合计134期,共析为二十九册。
 
目录[  -  ]  
 
本书收录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审计院公报》1-12期(1928.8-1929.7);二.《审计院公报》第二卷1-12期(1929.8-1930.7);三.《审计院公报》第三卷1-8期(1930.9-1931.3);四.1931年审计院改部,归属监察院,本刊也改名为审计部公报,出版《审计部公报》1-76期(1931.3-1937.6),后停刊;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审计部公报》于1943年复刊,出版77-111期(1943.8-1946.12)。

《民国审计院(部)公报》:历史的回声与制度的镜鉴 这部鸿篇巨制——《民国审计院(部)公报》,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翔实严谨的记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民国时期国家治理与财政监察的珍贵窗口。它并非仅仅是一套枯燥的官方文书汇编,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经济运行的脉搏,记录着中央财政监管体系的建立与演进,更折射出国家转型时期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历史的现场,制度的缩影 《民国审计院(部)公报》所收录的内容,跨越了民国时期几个关键的政治与经济阶段。从北洋政府时期审计局的初步设立,到国民政府时期审计院、审计部的不断发展完善,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财政维系,以及战后的经济重整,这些公报忠实地记录了审计制度如何在动荡与变革中逐步建立、调整与运作。每一期公报都仿佛是一张历史的快照,将当时的国家财政状况、重大经济项目、审计发现以及处理结果,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套公报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关于民国时期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税收征管效率、国有企业运营绩效、以及各项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数据与评估。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国家如何筹集款项,如何进行开支,哪些领域获得了优先支持,哪些部门的财务状况存在问题。例如,在民国初期,公报可能会详细记录海关税收的收入情况,以及这些税收被用于偿还外债还是用于国家建设;而在国民政府时期,公报则可能聚焦于法币改革后的金融秩序,以及对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计报告。 更重要的是,这套公报也展现了民国审计制度的演进轨迹。从最初的简单账目审查,到后来建立起的独立审计机构,再到审计职能的不断拓展,公报中的内容无不体现出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审计人员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识别舞弊、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报告不仅是结果的陈述,也蕴含着对审计方法、审计标准、以及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治理智慧的载体 《民国审计院(部)公报》不仅仅是财政数字的堆砌,它更是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公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国民经济的结构、发展重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在建设时期,公报可能会详细记录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审计情况,反映出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和建设成效。而在面临经济危机或战争时,公报则可能揭示出财政赤字的扩大、货币贬值的压力,以及政府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 通过对公报内容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还可以窥探到民国时期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局限。审计报告中揭示出的问题,往往是当时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的深层矛盾的体现。例如,若审计报告中频繁出现挪用公款、截留税款等现象,这不仅反映了腐败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反之,若审计报告能够有力地支持国家政策的实施,推动经济发展,则体现了审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这套公报也为研究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当时的财政部长、审计长等官员,在公报中留下了他们的工作痕迹。通过他们的审计报告和相关的决议,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效果以及面临的阻力。例如,关于土地改革、工业发展、对外贸易等政策,都可能在公报中留下审计的记录,帮助我们评估这些政策的实际影响。 制度的生命力,反思的起点 《民国审计院(部)公报》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关于制度生命力的深刻启示。审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治理工具,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财政的健康以及经济的稳定。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建立、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审计监督体系。 这套公报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后世的启示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财政的透明与廉洁都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理解现代审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审计机构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廉政建设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同时,公报中记录的审计发现和处理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国家治理模式的视角。在某些时期,审计可能面临来自政治力量的干预,或者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不足,这些都可能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这些历史上的挑战,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更加独立、专业、有效的审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部史学宝藏,穿越时空的对话 总而言之,《民国审计院(部)公报》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史学宝藏。它以其详实的数据、客观的记录、系统的呈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民国时期国家财政审计的全景图。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国家治理机制、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制度建设复杂性的深刻展现。 阅读这部公报,就像与历史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过去,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无论您是历史研究者、经济学者,还是对国家治理和财政制度感兴趣的读者,这部《民国审计院(部)公报》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与读物。它以一种无声却极具力量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也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民国审计院(部)公报》的期待,更多的是来自于它所承载的“精度”和“广度”。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转型阶段,旧的体制在瓦解,新的制度在探索。审计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那个时期的发展和实践,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希望通过这套公报,能够触摸到当时国家财政管理的脉络,看到国民政府在经济治理上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和成效。公报的“精度”体现在其官方发布的性质,它记录的应该是当时相对权威的审计信息,可以作为研究民国时期财政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而“广度”则在于这套书的全29册,这意味着它可能涵盖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并且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审计都有所涉及。我猜想,在这些厚重的篇章里,会隐藏着无数关于资源分配、国有资产管理、以及防范贪腐的线索。阅读这套书,仿佛是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作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又在怎样的羁绊中前行。

评分

我购买这套《民国审计院(部)公报》的初衷,是想深入探究民国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些具体细节。我对那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开支、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非常感兴趣。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常常读到关于这些方面的宏观描述,但具体的数字、具体的分配方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套公报,作为官方的审计记录,应该能够提供更加具体、更加客观的数据。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政府是如何规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哪些领域得到了优先支持,哪些领域又被相对忽视。此外,我也会留意审计过程中所揭示的那些可能存在的浪费、低效甚至舞弊现象。这些“负面”信息,有时反而更能揭示出制度的弊端和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套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它更可能是一份关于那个时代社会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逻辑的“诊断书”,对于理解民国时期的经济决策至关重要。

评分

这套《民国审计院(部)公报》绝对是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读物。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系统、如此详尽的原始史料,实属难得。我的兴趣点可能有些特别,我尤其关注的是公报中对于地方财政的记录。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运作方式,往往能反映出中央政策在执行层面的真实情况。这套公报中是否会涉及对各省、各市审计的详细报告?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又与中央审计有何异同?我充满了好奇。其次,我也对当时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流程感到兴趣。是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在约束着他们?他们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这些细节的披露,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民国时期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我想,通过阅读这套公报,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思考国家制度建设的逻辑和演变,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财政审计体系,也可能获得一些启示。

评分

我对这套《民国审计院(部)公报》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探索”的冲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从经济结构到政治体制,都处在转型之中。审计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健康和社会的公平。我希望通过这套公报,能够捕捉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计的重点和方式是否有显著的变化?例如,面对抗战时期的财政压力,审计工作是如何调整的?又例如,在战后重建时期,审计又承担了怎样的使命?我更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审计报告的分析和结论,它们是如何影响当时的政策制定的?是否能从中发现一些被后人忽略的、但对当时意义重大的审计发现?这套书,对于想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座富矿,能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扎实的一手史料支持,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国家治理和经济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民国审计院(部)公报(全29册)》我可是期盼已久,终于收到货了!迫不及待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泛黄的书页,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第一卷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古朴典雅,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读每一册,但光是目录就足以让我兴奋。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课本、研究论文里的名词,如今以官方公报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这是一种多么直观而震撼的体验!我可以想象,通过这些公报,我将能深入了解当时国家财政收支的具体情况,审计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以及审计机构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更是一扇了解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运作的窗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重大财政案件的记录,它们或许能揭示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源,也可能展现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套书无疑是历史研究者、财经爱好者以及对民国时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一份宝藏,绝对值得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