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的作者李幺傻十余年来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
张自忠背负汉奸骂名,回到部队,他说的第1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然后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最终捐躯沙场。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一门缴获的大炮和仅有的6发炮弹,连续打下十几座碉堡;为了抢夺一杆三八大盖,要牺牲几条人命。
上高会战中,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共毙伤日寇约2.2万人,被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精彩之作战”。
此书,是第一部从老兵视角描述抗日战争之作。
《老兵口述抗战2: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讲述了正面战场上比较有影响的防御战,包括石牌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这些防御战尽管都打得惨烈悲壮,然而除了石牌保卫战外,其余的都失败了。
石牌保卫战(1943年5月—6月),中国军队坚守石牌村,硬生生地斩断了日军伸向重庆的一只魔爪,保证了重庆的安全。此后,日军彻底放弃了沿着水路深入大西南的梦想。被西方军事家赞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常德保卫战(1943年11月—12月),余程万带着74军57师8000人,苦战16昼夜,抗击9万日军,几乎全军覆没,常德失守。然而,57师的坚守,为中国军队的反包围赢得时间。6日后,常德失而复得,交战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8月),阻挡了日军的凶猛进攻,成功粉碎了日军企图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美梦。
桂林保卫战(1944年10月—11月),仅战斗旬日,但守城将士在外无援兵、内无补充的情况下,面对强敌,孤军奋战,英勇抗击。被称为“令日军胆寒的战役”。
《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这本书,通过很多亲临印缅战场的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这场战争的进程。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然后用两个月时间占据了东南亚大片土地,切断滇缅公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条通道被卡断。1942年3月,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国作战,然而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远征军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
几个月后,大部分远征军回到国内,少部分撤往印度。
一年后,中国重组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在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
作者简介
李幺傻,抗战老兵后代,出生于陕西关中,著名暗访记者,著名畅销书作家,先后获得“中国最勇敢作家”、“中国十大记者式作家”等称号,十余年来自费寻找抗战老兵数百人,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著《暗访十年》荣获“年度优秀畅销书”,另著有《边缘罪恶》、《十万男儿血》等书籍十余部。
目录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引子 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那场战争
第一章 "活关公"张自忠
老兵口述
喜峰口的大刀队
汉奸骂名由此来
临沂血战
惨烈的潢川
随枣会战
将军一去
第二章 百团大破袭
老兵口述
美国人跟着八路军学习游击战
"三枪八路"
夜袭井陉煤矿
一门山炮建奇功
今天给你们上一堂政治课
娘子关战斗和东团堡战斗
伤心关家垴
左权将军牺牲
第三章 上高会战
老兵口述
纯属无事生非
惨烈的外围阻击战
负伤了,很难得到医治
搞后勤的县长是共产党员
33师团擅自离去
游击式防御战术
34师团被包围
国共合作的经典战例
《老兵口述抗战2: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引子 我为什么要写抗战
第一章 石牌保卫战
老兵口述
1700年后的夷陵之战
中国海军的悲壮抗战
日军战略部署
三千尸骨背后的凄惨故事
被遗忘的厂窖惨案
每座山峰、每道河谷都在厮杀
胡琏祭天盟誓
第二章 常德保卫战
老兵口述
三位师长壮烈殉国
日军细菌战
八路军这样打鬼子
常德、沂蒙同抗战
"中国万岁"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余程万的悲怆结局
第三章 衡阳保卫战
老兵口述
自断后路,决死一战
立体防御让日军吃尽苦头
东条内阁被迫下台
最后的时刻
投降?停战?
逃出生天
第四章 桂林保卫战
老兵口述
广西俍兵雄于天下
全民皆兵,焦土抗战
看不懂的防御计划
儒将阚维雍、黑将陈济桓、悍将吕旃蒙
七星岩八百壮士
城破,弹尽,粮绝,殉国
《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引子 敬礼,老兵!
第一章 风雨滇缅路
老兵口述
最悲壮的滇缅铁路
输血管滇缅公路
仁安羌大捷
血染同古
第二章 苦难野人山
老兵口述
惠通桥之战
老校长和老县长
死亡之山
绝境求生
突围,突围
新38师到印度
第三章 缅北战场
老兵口述
陈纳德与驼峰航线
史迪威与中国驻印军
大反攻开始了
神来之笔
饿死日军2000名
"二战"最大胆的奔袭
第四章 滇西战场
老兵口述
高黎贡山的泉水都被血染红
腾冲之战
松山之战
龙陵之战
精彩书摘
【三千尸骨背后的凄惨故事】
“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说,驼峰航线每天都有上百架飞机在运输战略物资,而每天坠毁的飞机就有两三架。这条航线运营了将近三年,算算中美双方会有多少优秀飞行员被掩埋在亘古无人的雪山之间?
然而,依靠航运,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抗战时期的物资需求的。
在1943年的鄂西会战中,有无数的中国伤病人员因为没有食物和医药而只能等死。
石牌村的冯雪秀曾这样说,日军轰炸过后,粮仓起火了,大米都被烧焦了,国民党军队没有吃的,就把烧焦的大米熬成粥,放点盐,搅拌了吃。
驻扎在石牌村的是国民党军队18军11师师部。18军是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赖以起家的部队,是嫡系中的嫡系,是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18军11师都如此艰苦,其他的部队便可想而知。
驻扎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的第75军预四师不是嫡系,他们的境况比18军更惨。
南边村距离石牌村有30多公里,第75军和第18军都是参加鄂西会战的军队。
如果不是2010年的那场大雨,预四师的故事会永远掩埋在民间,在时间的推移中渐渐消亡,此后,再也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支艰苦卓绝的军队。
苍天有眼,就在2010年夏季,正在修建的宜万公路旁边,一场大雨,冲出了3000具尸骨。鄂西会战中的第75军预四师的悲壮故事才被人们得知。
预四师5000人,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师长傅正模等少数几个人的姓名,其余的5000将士,已经融入了尘土中,他们像尘土一样默默无闻,不为后世的我们所知。
鄂西会战中,几十万浴血奋战的抗战将士们,又有几个人留下了姓名?现在,11师和预四师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其余部队壮怀激烈的故事依然掩藏在民间,像风中之沙一样,在消逝的岁月中渐渐飘散。
也许,永远不会再被人提起。
易升泉是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一个普通的农民。鄂西会战的时候,他家是财主,金鱼坪村周边几百亩土地都是他们家的。他家的大宅院做了预四师的野战医院。易升泉的父亲易顺仓亲眼看到了当初抗战士兵的惨状,易顺仓已经去世十多年,但是他曾经给儿子易升泉讲过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次,傅正模在来战地医院的路上,突然看到前面有两个人,一见到他们撒腿就跑。傅正模让警卫员追上了这两个人,从他们背上的口袋里搜出了鸦片。傅正模非常气愤地说:“国家危难至此,你们竟敢贩卖鸦片,枪毙了。”两声枪响,这两个鸦片贩子被打死了。
金鱼坪村村民易强的父亲刘邦瑞曾经是预四师的士兵,战争结束后,他入赘到了金鱼坪村。易强听父亲刘邦瑞说过,遇到战情危急,师长傅正模就挥枪冲在前面,军心大振。
鄂西会战尚未结束,傅正模就被提升为副军长。后来,他一直留在大陆,于1968年去世。
傅正模的儿子叫傅乐平,解放后一直在台湾。改革开放后,两岸可以互相往来,傅乐平来到了金鱼坪村,在当初野战医院外的乱坟堆边流着眼泪,站立了很久。
傅乐平那次来的时候,在易升泉家住了一个夜晚。
那时候,易升泉的奶奶还在,奶奶是预四师伤兵野战医院的见证人。奶奶说,当时中国军队死的人太多了,都来不及仔细掩埋。每天早晨,几个村民就拉着架子车,从野战医院里往外拉死尸,拉到村外山脚下的大坑里。铺一层死尸,撒一层土,再铺一层死尸,再撒一层土。就在村民们抬着死尸准备丢进大坑的时候,有的伤兵突然醒了,发出一声呻吟,或者眼睛睁开了,村民们又将其拉回野战医院。然而,第二天这个伤兵又死了,再拉过来掩埋。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奶奶说,主要是没有食物,也没有医药,有的饿死,有的病死。
现在,奶奶已经离去多年了。
有时候,随同傅正模来到野战医院的还有一个副官,易升泉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可能是忘记了他的名字,现在只知道他姓温,那时候的人们都叫他温副官。
温副官第一次来到野战医院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野战医院的医生没法治愈,很多人都认为温副官没救了。易升泉的姑父说,让他试试。易升泉的姑父名叫周仁丰,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结果,周仁丰用土方子治好了温副官的病。温副官非常感激。
鄂西会战的时候,易升泉的父亲易顺仓在师范学校上学,他和比自己大几岁的温副官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常常谈论到天亮,谈论历史,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述说志向。易顺仓去了师范学校后,他们还有书信来往。后来,易顺仓一直保存着温副官写给他的信。易升泉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易顺仓还拿出温副官写给他的信,念给儿子听。易升泉说,那些信都是用毛笔写在黄纸上,有一封信引用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易升泉听不懂,父亲就一句一句地解释给他听。父亲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眼泪流了下来。那时候的父亲易顺仓有40多岁,“40多岁的人念起书信还在哭啊。”易升泉感慨地说。
温副官来到野战医院的时间,刚好与冯雪秀所说的日军轰炸石牌村的时间重合。这段时间,就是鄂西会战的时间。
鄂西会战结束后,预四师要开拔,温副官和易顺仓难分难舍,他们说了一夜话,第二天天亮,温副官离开了。临走前,他送给易顺仓一个笔筒,一双象牙筷子,还有一件日本军官的大衣。
这一走,温副官再也没有了消息。
易升泉推断说,温副官可能是后来牺牲在战场上了,要不然,他一定会回来看望父亲易顺仓,还有他的救命恩人周仁丰。温副官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
父亲易顺仓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宜昌市夷陵区的中小学任教,退休的时候是初中语文老师,已于十多年前去世了。
易升泉清楚地记得父亲说过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次,温副官来到他们家,偷偷问易顺仓:“家里还有没有吃的?”易顺仓问:“有啊,怎么了?”温副官说:“我一个老乡,在野战医院里,野战医院没有吃的,他快要饿死了。”易顺仓从厨房里拿了两个面饼,跟着温副官跑进了野战医院。野战医院里一间房屋的地上躺满了人,一个个面黄肌瘦,伤痕累累。温副官的老乡躺在最外面,等着被收尸的人拉走。温副官把面饼撕成长条,塞进老乡的嘴里,可惜老乡已经饿得没有任何力气,嘴巴不会动了,没有力气咀嚼了。温副官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很快地,温副官的这个老乡就死了。
那时候,预四师的将士们,在前线与日军殊死拼杀,只有受了重伤才会被抬到后方的野战医院。然而,野战医院缺少食物,又缺少医药,等待他们的还是死亡。
2010年的一场大雨冲出了预四师的3000具尸骨,世人震惊。易升泉说,当时掩埋的尸骨远远超过3000具。解放初期,村里的放羊人上山放羊,就踩着这些尸骨攀爬,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抗战将士的尸骨,但是从来就没有人收殓,任阳光暴晒,风雨浸淋。
……
前言/序言
岁月回响,烽火铸魂——一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史诗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韧性的土地上,曾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镌刻着无数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与牺牲。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那些血与火交织的战场,构成了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篇章。本书,并非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统计,也非官方口吻下的标准定论,它是一部饱含温情与力量的真实史诗,由亲历者——那些曾浴血沙场的“老兵们”——亲口讲述,将尘封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成一幅鲜活、感人、震撼人心的画卷。 这套《岁月回响,烽火铸魂——一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史诗》,精选了三部珍贵的口述史料,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抗战图景。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兵沉淀了一生的回忆,是他们用生命体验过的苦难与辉煌。这里没有经过修饰的豪言壮语,没有刻意雕琢的英雄形象,只有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从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顽强意志和伟大牺牲精神。 第一卷:烽火中的家国情怀——普通士兵的血泪征程 本书聚焦于那些构成抗日战争基石的普通士兵。他们来自田间地头,来自工厂车间,来自街头巷尾,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下手中的农具、工具,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个人事迹,但他们的集体力量,他们的血性担当,却汇聚成了不可战胜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将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 老兵们的回忆,将带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真实的战场。我们能听到枪炮轰鸣的回响,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感受到刺骨的寒风,体会到饥寒交迫的煎熬。他们会讲述如何在简陋的工事中熬过漫长的夜晚,如何在弹雨横飞中掩护战友前进,如何在断粮断水的困境中咬牙坚持。这些细节,或许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轻易带过,但对于亲历者而言,却是铭刻骨髓的记忆。 书中,你将读到那些淳朴的士兵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写给家人的信,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与担忧,以及对和平的期盼,无不令人动容。他们或许也曾迷茫、恐惧,但最终,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侵略者的仇恨,支撑着他们走向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 我们还将听到那些关于战友之情的动人故事。在生死一线,战友就是彼此最可靠的依靠。他们会在危难时刻相互扶持,分享仅有的食物,在阵亡的战友面前流下悲痛的泪水。这些情谊,在战争的淬炼下,变得比钢铁还要坚固,比金子还要珍贵。 此外,本书还将展现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如何在缺乏先进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他们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设伏,如何夜袭,这些鲜活的战斗场面,将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其中蕴含的非凡智慧。 第二卷:硝烟中的信仰之光——英雄连队的血脉传承 如果说第一卷展现的是普通士兵的血泪征程,那么第二卷则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抗战岁月中熠熠生辉的英雄连队。这些连队,或许以其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而闻名,或许以其在关键战役中的关键作用而载入史册。他们的故事,是集体英雄主义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集中展现。 本书将通过参与过这些英雄连队的老兵们的口述,深入揭示这些连队的战斗历程和精神内核。你将了解到,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凝聚力,能够让一个普通的连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如何进行战前动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绝境中发起反击。 老兵们的讲述,将带我们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战役。例如,某场激烈的阵地防御战,某个惊心动魄的突围行动,又或者是某次出其不意的奇袭。通过老兵们的视角,我们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亲历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搏杀。他们会详细描述战役的经过,战术的运用,以及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还将着力展现这些英雄连队内部的军魂塑造。这不仅仅是指严格的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的相处中,在共同的战斗中,培养出坚定的信仰、崇高的荣誉感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老兵们会讲述那些激励人心的故事,关于连队的政治工作,关于思想教育,关于如何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高昂的士气。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寻这些英雄连队的“血脉传承”。他们是如何将优秀的战斗作风和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即使战争结束,那些曾经的英雄连队,他们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来者,在建设祖国的进程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兵们的回忆,就是这种传承最直接的证明,他们用自己的晚年,依然为后人讲述那段历史,弘扬那种精神。 第三卷:历史的回响与民族的记忆——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 如果说前两卷侧重于展现抗战的历史细节和英雄事迹,那么第三卷则将视野放得更为宽广,它着力于挖掘和阐述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对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启示。 本书将通过老兵们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当下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来探讨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老兵们会将他们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与今天的国家面貌进行对比,他们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欣慰,也会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他们的目光,超越了战争本身,抵达了民族复兴的宏大主题。 你将听到老兵们对于和平的珍视。他们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他们会将这份对和平的渴望,转化为对国家强盛的期盼,因为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他们的讲述,是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一次深刻提醒。 本书还会探讨抗战精神中的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在抗战时期,面对外敌入侵,海峡两岸、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共同抗敌。老兵们的口述,将重温那些民族大义,以及在共同的苦难与奋斗中,如何铸就了更加坚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本书还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当前充满变化的国际局势下,重温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老兵们当年所展现出的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对于我们应对当前的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老兵们将他们的生命经验,他们的血泪教训,以及他们对民族未来的憧憬,都倾注在了这些口述之中。他们的声音,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民族前进的方向。 结语 《岁月回响,烽火铸魂——一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史诗》这套书,是一次向历史的致敬,是一次对英雄的缅怀,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传承。通过这三卷老兵的口述,我们将有机会走进一段真实的历史,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理解那些不朽的精神。它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阅读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与历史对话,与先辈沟通,汲取力量,砥砺前行。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